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1950-2005年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近60年挠力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1950年至2005年,挠力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减少,由749.84亿元降低至308.82亿元,损失约58.82%;价值空间格局由以高价值区为主导的状态逐渐转化为以低价值区为主导的状态,且价值质心由北向南发生转移;挠力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全局自相关指数逐渐减小,高-高自相关类型沿河流主干道逐渐萎缩,且呈现破碎化趋势,低-低自相关类型呈先减少后增加的“V”趋势,呈现不显著连片化趋势.人为垦殖活动是该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作者认为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原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损害的一门学科 ,它是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就森林植被而言 ,它主要研究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因、特征、恢复可行性评价、恢复技术、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安全以及恢复理论 .其具体理论包括 :植被的发生与气候及气候的变迁耦合或生物的发生与环境耦合理论、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理论、生态演替理论和作为系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理论等 .从国内大量的生态恢复重建实践来看 ,森林植被的恢复重建研究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注重探讨森林植被退化的进化与历史决定因素、注意研究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在恢复中的生态学过程、重视森林植被恢复重建中的生物安全问题以及大尺度的森林植被恢复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锐  何彤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13-6115
通过对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案例的梳理研究,从"构建"的角度,讨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复合生态理论、恢复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四大基础理论,其他理论基础要根据研究领域而定,例如生态城市规划中涉及的"城市规划原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涉及的"生物保护学"等。最后,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实践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态安全已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现有评估指标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体系。基于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简要分析,从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人为调控与抗逆能力、社会经济保障四方面提出了一套重视农业生态学理论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孙伟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678-6679
河流生态景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类长期的过度开发,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针对淇河生态系统退化现状,提出以科学的人地观来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指导旅游开发、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从而很好地实现“人河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设计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生态设计是随着全球工业化速度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凸现、自然资源短缺和生存危机加剧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问题反思、理论探索、理论发展和设计实践4个过程,持续了近百年的时间。生态设计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产品的生态设计、建筑的生态设计、城市的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等领域;景观生态设计大致可以将其分为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和恢复性设计4个阶段及其类型;道路景观生态设计是将道路景观的环境影响控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美学和景观游赏融为一体的设计;按照生态设计的理念,上海道路景观分为4种类型:景观生态型、景观生产型、生态游憩型、生态防护型。  相似文献   

7.
居民福祉及其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居民福祉的持续改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然而人们对福祉的内涵理解并不统一,生态环境对居民福祉的贡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深入认识居民福祉与生态服务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居民福祉提升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居民福祉的内涵、特征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随后探讨了居民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最后针对当前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指出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指出:居民福祉具有多维性、地域性和尺度效应;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福祉测度的主要趋势;农户生计方式为深度解析居民福祉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研究应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规范不同尺度的福祉评价体系,深入解析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的耦合机制,将居民福祉纳入生态管理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红线的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洱海流域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对象,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划定红线区;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将生态红线区作为生态源地,建立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根据生态红线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其划分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和“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3类,面积分别为81.92、656.37和536.0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5%、25.24%和20.62%。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由生态源地,高、中、低3种水平缓冲区,47条生态廊道和14个生态节点构成。其中,高、中、低3种生态安全格局缓冲区,面积分别为359.88、294.9和1 945.42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3.84%、11.34%和74.82%。结论本研究根据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选取参评因子划定生态红线,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分提供了实践参考。根据生态红线区识别生态源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不仅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也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定及应用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际微生物组构建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根际微生物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已成为生态健康和农业发展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植物根际微生物组构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根际周边微生物从土壤进入植物根系内部的定殖选择过程,重点关注植物本体、土壤类型、地理位置、生长环境等因素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调控作用,揭示国内外研究中发现的影响根际微生物组构建的主控因素,阐明根际微生物组-宿主复杂的互作关系,以期为绿色农业、环境生态保护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湿地的定义及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借鉴有关区域生态系统评价的理论,选取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稳定性和人类威胁等指标并进行分级化处理,提出、制定了一套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四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能源结构的有效措施。该文以原煤为对照,对"四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以成本—效益现值分析法进行了生态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效益,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福建森林生态系统安全和生态响应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生态安全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概念.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它维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为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及生态服务.本文介绍了森林生态安全的内涵,阐述了福建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意义及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析了福建森林生态系统的不安全性,并提出了对其维护和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简述四川“5.12”地震给当地植被和生态造成的严重危害,指出了地震后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要遵循植被的生态完整性、植被的异质性、物种间的生态交互性和生态系统的排外性的原则,同时,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灾区开展生态评估、注重自然恢复与生态恢复相结合、采用飞播建设模式、提高科技含量与实行扶持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传统森林经营以来自古典自由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有缺陷的假设为前提,使其生态的合理性受到质疑。从长期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上来讲,森林的经营应该是在寻求生态合理性的基础上来追求经济的合理性。这就需要指导森林经营实践的森林经理学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进行发展和创新。迅猛发展的现代生态科学为发展和创新寻求生态合理性的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奠定了基础。干扰生态学的发展将自然干扰体制与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持联系在一起,为森林经营提供了生态合理性的理论模型。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不仅为森林经营提供了合适的等级系统,而且为森林经营的生态合理性提供了在景观水平上规划的依据。而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则为森林经理学服务于以森林资源总量增长优先的中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生态位是生态学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该文系统总结了生态位概念的演变历史,生态位概念已从生境生态位、功能生态位、超体积生态位发展到时间生态位;试图将生态位理论研究进展加以综述,阐述了生态位理论在动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合理利用生态位理论,使其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中形成了强有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工具.最后就生态位理论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度测度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度测度理论和模型,包括功效函数、协调函数和协调度的变化范围和协调度等级,建立了农业生态系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为例进行了农业生态系统自协调发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1990—2002年系统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1990—1998年呈弱度失调在5级以下、1999—2002年呈弱度协调在6级以上;系统协调度的变化主要受子系统影响,1990年的系统协调度低主要是因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太低,1998年系统协调度低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度太低;从研究时段看,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系统协调度主要随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度变化而改变,通常表现为经济子系统是提升协调度、生态子系统是降低协调度,揭示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是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土壤健康是维持植物、动物和人类生命系统及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保证。原生动物在土壤中分布广泛,可调控土壤微生物组、养分循环、污染物去除等众多生态过程,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及土壤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原生动物捕食及杀菌机制与哺乳动物巨噬细胞免疫机制类似,其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与病原菌的胞内共生关系,是影响病原菌毒力、扩散传播及感染风险的重要环境选择压力。本文总结了原生动物对病原菌毒力、进化、传播扩散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在原生动物胞内的存活和进化机制,为预防环境病原菌富集、扩散和传播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对维持土壤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Extracellular DNA plays a key role in deep-sea ecosystem function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cological role and biogeochemical relevance of extracellular DNA in the oceanic sediments are unknown. Our global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up to 0.45 gigatons of extracellular DNA are present in the top 10 centimeters of deep-sea sediments, representing the largest reservoir of DNA in the world oceans. We demonstrate that extracellular DNA accounts for about one fifth of the total organic phosphorus regeneration and provides almost half of the prokaryotic demand for organic phosphorus. It therefore plays a key role in deep-sea ecosystem functioning on a global scale.  相似文献   

19.
生态化学计量学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综观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相关研究目前尚存在着许多不足。基于此,从全球与区域尺度、功能群尺度及个体水平3个方面阐述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从空间、时间、生境和植物类型等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综述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驱动因素。并讨论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限制性养分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生长率与C:N:P关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结合能力框架探讨了福祉的内涵,界定了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功能对人类福祉的内涵,指人类在生态系统生产和利用中的自由选择和能力,而贫穷指能力和发展的受限即福祉的下降.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将严重威胁人类福祉(尤其是穷人的福祉),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促进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进而提高人类福祉.关注强烈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贫困人群的福祉,并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将可能实现生态保护和人类福祉改善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