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五个阶段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对其价值意蕴进行探析,发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标杆,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具有中国文化气派、文化风度、文化内涵,同时本质上是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新时代表达,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兼具问题导向的理论品质,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大国情怀,生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融合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把握了历史、价值、实践三重逻辑;在核心要义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涵盖了生态文明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生态法治论、生态建设系统工程论五个方面;在价值蕴含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传承性、方向性和发展性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不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新的境遇、新的挑战。习近平生态文明新思想回应时代诉求和人民诉求,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原理,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中国具体的生态实践,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结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其科学内涵包括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生态历史论、生态治理论六个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社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乡村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撑。通过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发现其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丰富的理论意蕴和鲜明的时代价值。可以说,习近平乡村生态文明观为乡村振兴新征程提供了新指南,为全球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了新方案。  相似文献   

6.
中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校第52期党员干部进修班全体学员赴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等地进行了现场教学,心灵得到洗礼,绿色使命得到强化。陕西省特别是陕北这片厚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智慧源泉和孕育襁褓。这里以"北治沙南治土"为主的林草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今后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新生态自然观、新经济发展观、新生态系统观、新民生政绩观、新生态治理观,更好地推进林草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实践与创新。建设生态文明,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  相似文献   

8.
生态要素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丰富而深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是有机一体、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梳理并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以培育生态意识为手段,要求人类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和修正自身错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其方向和目标受社会因素特别是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自然生态理论的影响和制约,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培育结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中国哲学所蕴含的生态理念,立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结合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和目标,重构了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及其价值内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阐释,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在其自身的孕育过程中,离不开对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和"真正共同体"思想、西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理念中生态思想在内的中外优秀文化的辩证借鉴与创新发展。同时,这一理论还表达出对推动构建生态价值共同体、生态治理共同体、生态和谐共同体的殷切追求。  相似文献   

11.
生态扶贫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模式之一,具有特殊的内涵与具体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是开展好生态扶贫工作的重要思想前提,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要求。以江西省生态扶贫工作为例,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方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的内涵与要求,进而为下一步更好地部署与开展生态扶贫工作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观是指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勇于付诸实践的理论指南,其内质意蕴要求青年学生能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支撑,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践行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观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实践中,渗透到大学生内心深处,从而提高高校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实践表明,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观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厘清了内容框架、提出了方法,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创造的百年伟业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论述,为当代青年赓续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提供了根本遵循。起航新征程,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有助于摒弃骄、娇二气、坚定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和复兴民族伟业。青年应当在自信自强中筑牢信仰之基,在学、思、悟贯通中把稳思想之舵,在知、信、行统一中补足精神之钙,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4.
均等共享基本公共服务是农村居民的基本权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论述对于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着重要理论贡献。促进农民均等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的方法论包括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统一、坚持民本思维与责任担当相统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新时代脱贫攻坚具有双向互动效应。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动力牵引,推动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培育长效脱贫机制,两者统一于农村居民迈向共同富裕。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首要价值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根本价值是有助于解决新时代中国农民发展问题,核心价值是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中国主题出版选题经历了三个阶段。新时代中国主题出版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唱响主旋律和弘扬正能量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也存在选题内容同质化、专业化与学术性不足、出版机构缺乏市场意识以及后期营销方式单一等问题。深入提高主题出版选题策划水平、激励出版机构重视市场化、实现主题出版物"双效""双值"、进行多元化营销、拓展出版载体和传播方式等创新举措可以有效解决主题出版选题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对当今资源约束紧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严峻形势,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本文介绍了农村生态文明的概念,客观分析了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对于推进天津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当今资源约束紧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严峻形势,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本文介绍了农村生态文明的概念,客观分析了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对于推进天津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实现“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可以被人所感知的具有明显特征的“景观”,是综合提升人居环境形态美、功能美和文化美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是保护魅力国土特征、重塑区域特色禀赋、提升地方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景观立法体系的构建既有助于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等主要控制线,对农业发展、生态功能的恢复及保护、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本文介绍了6个国家(经济体)开发的针对乡村景观资源的评估规划技术和保育治理体系,并分析了其通过立法机制推动景观资源保育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经验。同时,本文从建立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数据库、探索景观特征营造和立法保育技术体系、通过地方实践探索适宜我国国情的工作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通过立法机制促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