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生态环境的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发展,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并且营造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为了能够在常规化管理工作中更好的整合林业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完善经营结 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因此有必要完善建立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的 确立,对于林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处理和明确会计事项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林业企业会计存 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林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入手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选取熵值赋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间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高,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间耦合与协调度也最高,吉林省次之,黑龙江省最低,不同效益间耦合与协调格局差异显著,整体呈现由辽宁省向吉林省、继而向黑龙江省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除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盘锦市外,其余地级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均超前于社会、经济效益发展;沈阳市与大连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好,黑河市与绥化市为脆弱区;城市耦合度整体相对较高,多为高强度与中高强度耦合,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耦合度强于生态与社会效益,经济与生态效益较高;经济与生态效益协调中濒临与轻度失调城市居多,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中中度失调城市居多,生态与社会效益协调中濒临失调城市居多,生态与社会效益协调度强于经济与生态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较低。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春晓  杨德利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4):214-217,229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进行水产养殖业的效益评价,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筛选出适用于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方法.将综合效益评价初步定义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的总和.通过对以往国内外水产养殖业及其他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的文献回顾,建立了包括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共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在内的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通过对效益评价方法的整理,探索概括出可用于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方法.可为以后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某一具体效益的评价提供指标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4.
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理论依据出发 ,分析探讨了森林生态效益的外部经济效果和外部经济性理论和效益价值核算理论问题 ,对正确计量评价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析概括了低碳循环农业的概念、规模农场发展低碳循环生产的可能性和意义,提出了规模农业低碳循环生产的4项主体技术及具体技术措施,并构建了规模农场低碳循环生产技术体系,最后评估了低碳循环生产下规模农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便规模农场低碳循环生产技术体系能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健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推动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对鱼菜共生式生态农场的发展质量进行全面、客观评估。【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鱼菜共生系统特质,综合生态效益、产品效益、盈利水平、社会效益及发展潜力5个一级因素与19个二级因素构建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并对山东省艾维农场进行个案分析。【结果】在准则层中,盈利水平所占权重最大,为0.418 5。在方案层中,游客观光、采摘与就餐收入、技术模式输出程度与商品化产品售卖程度是提升农场发展质量的重要推力,所占权重依次为0.166 9、0.101 7、0.101 7。在个案分析中,艾维农场综合评价等级为“优秀”,在资源利用率、企业产业链辐射程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性。【结论】建议政府完善政策体系并重视相关技术推广,有关部门加强产品认证工作,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并注重多渠道宣传。  相似文献   

7.
结合森林抚育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岱崮林场黑松、刺槐人工林的抚育成效,结果表明通过对岱崮林场黑松和刺槐人工林进行抚育,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最后提出了完善森林抚育管理的建议。该研究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森林抚育措施提供了参考,并为其他林区森林抚育效益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区域局限性、部分不合理性以及生态效益不够突出等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实证项目生态效益为合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为中等,综合效益为中等.尽管生态效益权重较大,但不能决定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其原因是生态效益的权重没有超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之和,因此,在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中,不仅要以综合效益评价其效果,而且要充分考虑单项生态效益,才能有效保护和改善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才能体现生态涵养型的整治目的,为建设生态宜居型的美好乡村创造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衡量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从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内蒙古自治区近15年耕地利用效益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指数整体呈波动变化状态,经济效益指数呈上升趋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指数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综合效益指数略有上升。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耕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指数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较高水平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及自治区中部,生态效益指数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丘陵区。综合研究发现,在耕地利用效益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处于主导位置,生态效益受环境影响大,在今后的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注重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选取50家经营状态不同的家庭农场为样本,基于经济效益、科技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个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标权重并实际测算了家庭农场的绩效得分。研究发现,尽管家庭农场数量增长迅速,但综合绩效偏低、发展不平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类经营模式是未来农场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服务体系健全程度、经营规模对绩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国勤 《农学学报》2019,9(4):95-100
发展生态农场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首先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国内最早提出“生态农场”一词是在1928年;在此基础上,简述了生态农场的概念与特征,指出:生态农场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由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构成的农业生产单位或单元,生态农场具有界限明显性、生物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功能高效性、技术先进性和发展循环性的特征。国外生态农场的发展具有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类型多、效益好的特点。中国生态农场的建设与实践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依据计划经济原则创办的国营农场;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生态农场;第三阶段,是进入新世纪,大力提倡发展的家庭农场,尤其是家庭生态农场。从当前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看,中国加快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不仅重要而且紧迫,势在必行。最后,作者提出加快中国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是:一是提高认识;二是制定规划;三是加快实施;四是推广技术;五是开展合作;六是完善制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即家庭农场呈现出经营规模差异较大、经营效益较好、发展速度较快等特征,其发展面临着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有强烈愿望发展家庭农场等大好机遇,但也面临着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缺失、资金短缺等严峻的挑战。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家庭农场的做法与经验及启示,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提出了要明确确定土地权属关系、着力构建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加强家庭农场金融扶持政策创新、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家庭农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的海南农产品结构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生态足迹方法和农产品结构优化模型,对海南省2003年主要农产品产值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蕃薯、土烟、蔬菜、瓜类、水果、禽肉、菠萝、荔枝、柑桔橙、龙眼、芒果、橡胶、咖啡、茶叶、胡椒、腰果的产值足迹最低,其生态经济效益最高;糖蔗、奶类、禽蛋、香蕉的产值足迹较低,其生态经济效益较高;猪肉、淡水产品的产值足迹高,其生态经济效益低;谷物、大豆、海产品、槟榔的产值足迹较高,其生态经济效益较低;油料、牛肉、羊肉、木材的产值足迹最高,其生态经济效益最低。为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应优先发展林业(除木材业外),积极发展农产品种植业,限制发展畜牧业和木材业。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核算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能够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准确评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衡量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根本途径,也是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后续管理、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补偿的重要依据。该文通过分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具体功能,分别针对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特点,选定了减少土壤侵蚀、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拦蓄泥沙、净化环境、改善气候、提高土地产出、增加生物多样性、固碳制氧、促进农业生产等18项具体效益,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确定了效益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依据白沙国有林场资源调查数据、市场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面数据,对林场不同方面生态效益价值进行经济核算。结果表明:白沙国有林场固碳释氧效益值最高(约为1.728×108元),其次依次为固土保肥效益值(约为4.458×107元)、其他生态效益值(约为3.969×107元)、水源涵养效益值(约为2.193×107元),土壤改良效益值(1.241×106元)最低。当前国有林场在生态效益价值总量较大,林场管理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当逐步提高对其生态价值量的重视,降低林场对用材林采伐的依赖程度,促进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明确生态农场"稻鸭共作"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稻鸭共作"技术的完善以及在生态农场中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结合前人研究分析了"稻鸭共作"的生态效益,从生态农场实际生产的角度,综合分析了"稻鸭共作"系统与普通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农药、化肥、人工、管理等投入,并分析了生态农场"稻鸭共作"生产的发展前景。结果表明:虽然"稻鸭共作"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有机肥、人工以及生物农药,同时"稻鸭共作"使得水稻有效穗数减少,导致稻米产量降低,在不考虑有机认证费用的前提下,生态农/kg,远远高于市场上常规生产的稻米,但停止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土壤和空气环境都得到了改善,生产的大米没有农药残留,易通过有机认证成为有机大米,可获得净收益76 000元/hm2,远高于常规生产获得的净收益(27 595元/hm2)。  相似文献   

17.
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黑龙江省的生态农业建设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获得了较大的外部性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生态农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还未发挥应有的促动作用.在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中政府部门责任是重大的,不仅体现在宏观调控职能上,在生态农业知识普及、产业化扶持、生态农业产品的竞争力提高方面政府也需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地保护的外部效益是农地保护补偿政策制定的依据.对外部效益进行了理论界定和实证测算,认为农地保护的外部效益是农村集体和农地使用者以外个体从农地保护中得到的收益,通常是非市场收益,对其测算应区分外部效益的内部(外部效益发出者)和外部(外部效益接受者),并确定外部区域的范围.实证利用选择实验模型对武汉市5个区域进行了支付意愿测算,在内外部划分的基础上估算了武汉市农地保护的外部效益并比较了不同方法下外部效益测算结果的差别.结果表明,武汉市耕地、园地、林地和农村水面的外部效益分别为30773.2,653860.0,119267.0和82472.7元/hm2;用行政区域直接代替外部性影响区域的做法会使耕地外部效益的测算结果偏高,也会造成园地、林地和农村水面测算的误差,为避免这类误差,外部性测算及相关补偿、税费政策应考虑内外部区域的划分.  相似文献   

19.
家庭农场发育的内在机理、政策演化与推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俏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2):196-199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对传统家庭经营形式的继承与转化,对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适应与调整,更在内容上反映了农业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需求,是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与发展.国内有关这一经营形式的相关政策在历经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后开始逐渐明晰,但当前家庭农场在融资、保险、竞争、政策、培训等领域还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提出了推进家庭农场发育的具体策略,包括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对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  相似文献   

20.
当前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坤 《农业展望》2014,10(5):48-51
对当前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家庭农场是今后商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作物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将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发展家庭农场,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激励与退出约束机制,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做好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家庭农场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