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探究外源甜菜碱缓解油茶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以“大别山1号”油茶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模拟自然低温进行低温变温处理,低温胁迫前以清水为对照,设置2个外源甜菜碱浓度(10、15 mmol·L-1)处理,分别于低温胁迫前1天、低温胁迫的第1、第3、第5天和恢复温度1 d后测定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酶活性、超氧阴离子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油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酶活性、超氧阴离子的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恢复温度后上述指标均有所下降。3种处理上述指标的日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即与胁迫温度日变化相关。与清水对照处理相比,外源甜菜碱能够显著(P<0.05)缓解低温胁迫下油茶相对电导率的升高,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SOD酶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的含量,从而增强油茶对低温胁迫的抗性。综合分析表明,10 mmol·L-1甜菜碱处理对提高油茶耐低温能力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油茶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油料植物,对南方经济林、生物质能源的生产有重要贡献。干旱胁迫是油茶生长过程中常遇到的一种逆境胁迫,油茶属中等耐旱植物,但在缺水环境下,尤其是在其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干旱胁迫对油茶枝条生长发育均会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引发油茶生长受限,产量下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开展相关研究极具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干旱胁迫对油茶形态发育、生理响应的影响,以及应对干旱胁迫有关措施的研究进展;针对油茶干旱胁迫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探究低温条件下抗冻剂对油茶的生理作用,为冬季低温条件下油茶正常生长和推广取得更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支持。向受到低温胁迫的油茶喷洒脱落酸(ABA)、CaCl_2水溶液和抗坏血酸3种抗冻剂,观察油茶的根系活力,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喷洒3种抗冻剂后油茶的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高于对照组,喷洒3种抗冻剂后油茶的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向油茶喷洒抗冻剂可以有效减少低温胁迫对油茶的损害,提高油茶的抗冻性和适应性,对油茶的栽培和推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变温低温胁迫对油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抗寒性优良油茶品种的选育及应用提供依据,以大别山1号、豫油茶1号、豫油茶3号优良油茶品种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变温低温胁迫处理,以探明油茶在变温低温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反应机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会造成油茶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增加,且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增幅变大,胁迫解除后又明显降低,整体呈先升后降趋势。3个油茶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MDA含量、PRO含量、POD活性等指标均在144h达最大值,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因品种不同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一。3个油茶品种的抗寒性依次为豫油茶3号豫油茶1号大别山1号。  相似文献   

5.
低温胁迫下的油茶品种耐寒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北缘产区,低温对油茶的造林和生长有很大影响,是制约本地油茶发展的关键因素。以鄂油系和长林系油茶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低温胁迫处理,测定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指标,比较各生理指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油茶品种的耐寒性,则各品种耐寒性强弱的顺序为长林27号鄂油151号鄂油465号鄂油63号鄂油102号长林40号长林23号长林4号鄂油81号鄂油54号。  相似文献   

6.
低温是影响甘蔗种植范围、产量及品质的非生物胁迫因素,其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及导致的经济损失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从甘蔗的农艺性状、生理生化和分子调控等方面对低温胁迫响应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3种不同外源物质处理对油茶叶片抗寒效果的影响,为提高油茶花期的抗寒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油茶‘华硕’(Camellia oleifera)4年生盆栽植株为试验材料,在初花期叶面喷施10 mmol/L氯化钙(Ca Cl2)、0.1 mg/L油菜素内酯(BR)、10 mg/L脱落酸(ABA)3种溶液各1 L,每2 d喷1次,连续3次,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随后置于6℃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处理,比较低温胁迫7 d后油茶叶片各生理指标的变化,并对其叶片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结果】与喷施清水(CK)相比,3种不同外源物质处理后,低温胁迫7 d时的油茶叶片的SOD、POD、PPO、GR 4种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增强,蔗糖、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水杨酸含量增加而MDA含量降低。通过对不同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3种不同外源物质处理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10 mg/L ABA,10 mmol/L Ca Cl2,0.1 mg/L BR,CK;同时利用石蜡切片法观测了油茶叶片组织结构,与对照和0.1 mg/L BR处理相比,发现...  相似文献   

8.
非生物胁迫中能够影响植物产量和生长的因素包括高盐、干旱、低温等。过低的环境温度对植物造成低温胁迫,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以及种子品质。在调控表达真核生物基因的过程中,DNA的甲基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是参与构成表观遗传学的主要成分。为使植物更好地适应冷胁迫,创造抗寒性新种质,通过对国内外植物NDA甲基化以及低温胁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应对低温胁迫,开展表观遗传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自然低温胁迫对油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5种不同品种油荼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自然越冬状态下油茶各项生理指标的测试,研究了油茶抗寒能力及其有关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越冬自然低温胁迫过程中,各油茶的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1月5日达到最高水平;总抗氧化能力(T-AOC)变化呈“V”型,12月15日达到低谷,但变...  相似文献   

10.
PEG6000模拟干旱对油茶幼苗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年生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幼苗为试验试材,Hogland营养液为水培底液,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环境,设置不同浓度(m/V)的PEG6000(5%、10%、15%、20%)对油茶幼苗进行水分胁迫处理,研究油茶幼苗在干旱胁迫下根系形态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变化及适应性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油茶幼苗根粗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根冠比则明显提高。5%、10%、15%的PEG6000干旱胁迫使油茶幼苗根体积增大以及最长根长降低,而20%的PEG6000干旱胁迫则使根体积与最长根长显著增加。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油茶幼苗叶片逐渐变薄,上表皮、下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等厚度均呈下降趋势,栅海比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1.
油茶资源研究利用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抗逆型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也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之一。其肉质果实、肉质叶片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种仁富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制成茶油可与橄榄油媲美;茶粕富含茶皂素、茶籽多糖、茶籽蛋白等多种成分,是生物医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化工、轻工等多个行业的重要原料;油茶壳可制成糠醛、木糖醇、活性炭等产品。油茶在制取新药、生态建设及扶贫开发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今后应重点加强油茶引种试验、抗性试验、高效栽培、茶籽油深加工和精制技术的研究,为油茶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油茶扦插繁殖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之一,在我国南方栽培甚广。油茶扦插繁殖具有繁殖速度快,性状稳定,操作简单等优势,已成为油茶繁殖的重要技术手段。介绍了20 a来油茶扦插繁殖在水肥温湿度、激素应用、培养基质、穗条状态、造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影响油茶扦插繁殖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油用山茶属植物育种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茶油是我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有非常悠久的栽培历史.文章综述了油用山茶属植物良种选育的研究现状,包括常规育种、杂交育种及分子辅助育种,并对油茶的营养成分、油茶油的加工工艺和油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的现状作了概述.最后展望了非食用山茶植物油作为生物能源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适应力强、能够防火等特性。本文从选择良种壮苗、林地规划(林地选择、整地设计、密度设计)、定植、基础设施建设、松土除草及间作、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油茶造林的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油茶造林业主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温胁迫对不同油茶品种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高温条件下油茶叶片细胞膜的稳定性及变化规律,以来自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种质资源圃中耐热性不同的(包括感热型、中间型和耐热型3类)25个优良油茶品种为材料,对成年大树的水培枝条进行8h常温(对照)、40℃、45℃3种温度处理,测定了其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与常温相比,40℃、45℃高温胁迫后,25个油茶品种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平均值分别增加53.68%、113.00%,MDA含量平均值分别增加81.76%、198.46%,SOD活性平均值分别增加88.33%、131.5%;油茶品种间上述各指标在同一胁迫温度下差异极显著,由此可见,高温胁迫使油茶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SOD活性均显著升高,且同一温度胁迫下感热型品种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耐热性品种。综合分析表明,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SOD活性可以作为评价油茶耐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高温胁迫对25个油茶品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探索高温条件下油茶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规律,以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种质资源圃中25个油茶优良品种为材料,对成年大树的水培枝条进行常温对照、40℃和45℃等3种温度处理,处理时间8h,并测定了其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相比,40℃、45℃高温胁迫后,25个油茶品种的可溶性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增加63.29%、77.88%,游离脯氨酸平均含量分别增加40.82%、83.97%,可溶性糖平均含量分别增加56.57%、147.26%;油茶品种间上述各指标在同一温度胁迫下差异极显著。由此可见,高温胁迫使油茶品种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升高,且不同油茶品种间存在显著的耐热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刘云  阚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57-14359
[目的]探讨油茶籽油对核桃油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了3种油茶籽油对核桃油的抗氧化作用,确定了油茶籽油对核桃油的抗氧化能力及适宜的添加量。[结果]油茶籽油对核桃油的抗氧化作用以腾冲红花油茶籽油最佳,其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加入量以25%~30%为宜;其次是白花油茶籽油和普洱油茶籽油。[结论]为开发调和的功能性核桃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油茶是我国南方所特有的一种优质、高产、长寿的木本油料树种。本文对罗源县油茶产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发展油茶产业的优势,提出了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为今后罗源乃至全省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是油茶,油茶果壳的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会促进油茶产业的发展。果壳里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在工业上,提取木质素,主要用于树脂、橡胶,可以做造纸的原料;在医学上,提取多糖,多糖具有抗氧化的能力,提取鞣质类化合物,鞣质类化合物有止血、止痛的功效;在农业上,制备生物炭,帮助植物生长,能够降解做肥料。同时,对油茶果壳可行途径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以普通油茶闽43为材料,研究温度、GA浓度和时间等单因素对油茶果实采后处理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响应面分析法对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种仁含油率提升的条件进行优化,采用Design-Expert 8.0软件获得最优采后处理组合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最优采后处理组合为温度25.10℃,GA浓度403.64 mg·L~(-1),时间6.81 d,油茶种仁含油率最大预测值为48.26%,比对照提升了5.69%;在此处理条件下,种仁含油率的验证试验实测值为48.66%,与最大预测值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