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杉木樟树不同混交比例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混交比例对林分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林阶段(10年生时)的杉木樟树混交林中的杉木,其树高、胸径相对于杉木纯林中的小,且随着樟树比例的增加,混交林中杉木、樟树的树高和胸径均逐渐增大。不同混交比例的林分,其各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各指标均呈现模式D林分(樟树纯林)的>模式B林分(杉木樟树混交比例为3∶7)的>模式A林分(杉木樟树混交比例为6∶4)的>模式C林分(杉木纯林)的;相同的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各指标绝大部分在不同混交模式林分间的差异均显著。不同混交比例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其中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其次为20~40 cm土层的,最低为40~60 cm土层的。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武夷桦杉木混交效应,在试验基地布设不同混交比例的样地,采集胸径、树高、郁闭度等林分测树因子,检测不同混交比例下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N(杉木)︰N(武夷桦)分别为1︰1、3︰7、2︰8等3种混交比例下,N(杉木)︰N(武夷桦)=2︰8的林分林木生长整体较好,林分林木结构优于其他比例,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也较好,但与N(杉木)︰N(武夷桦)=3︰7的差异较不显著。从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的角度考虑,研究认为按3︰7的比例配置杉木和武夷桦混交比重可在生产实践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火力楠不同混交模式生长效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清堤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3):73-76,80
对20 a生火力楠不同混交模式生长效应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不同模式混交造林效果优于纯林,混交林产量比增6.2%~46.4%.火力楠作为主要树种与马尾松、杉木混交宜采用行间混交,混交比例按2∶1;火力楠作为伴生树种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宜采用插花式混交,混交比例按1∶3,种间关系较为协调.火力楠混交林与纯林比较,林分结构比较复杂,能充分利用光照条件,枯落物多且成分复杂,有利于改善林内小气候及土壤状况,林分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桉树与卷荚相思人工混交经营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闽南山地开展桉树与卷荚相思不同混交比例和混交方式的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桉树与卷荚相思可采用星状或行带状混交,较好的混交方式为:星状混交的卷荚相思株数比例控制占整个林分的30%~50%,行带状混交以3行相思2行桉树为宜。这2种混交模式不但能有效促进林木生长、避免相思被压、维持林分稳产,尤其对提高规格材出材量有利。与桉树纯林相比,该混交林分中桉树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可分别提高3.75%~11.25%、6.04%~10.74%和18.77%~36.97%,同时林分蓄积也比较高,可与桉树纯林相当;而且,该2种混交模式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维护地力,可作为闽南山地中短轮伐期桉树人工林持续经营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混交比例和混交方式开展杉木与翅荚木混交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混交造林可有效促进林分生长;混交比例和混交方式对林木生长有极显著影响,以杉木和翅荚木按4:6的株数比例星状混交造林效果最佳。对比不同结构的林分凋落物量发现,杉木和翅荚木按4:6的比例星状混交的林分,其年凋落物总量为3 043 kg/hm~2,凋落物最大持水量达23.85 t/hm~2,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的地表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林内气候效益得到显著提高,进而有效地控制了林分病虫害的发生。该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推广翅荚木混交造林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杉木、檫树混交林生长及其土壤肥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不同比例杉木、棒树混交林的生长及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0a生杉檫混交种间关系比例协调.林分较稳定,可以促进两树种的生长。从林分群体结构的整个生长同期展望,4:1杉檫混交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高产类型,不同混交比例的土壤理化性质有所变化,杉檫列间比杉木列间土壤变得疏松、湿润、较肥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与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混交造林试验研究表明:14年生的杉木与木荷混交造林实验在同一立地条件和相同经营管理条件下,不同的混交方法造林中,以带状混交方法造林最为合适,林分总蓄积量分别比株间混交,块状混交高出49.7%、68.8%;不同的混交比例造林中以杉木︰木荷=7︰3混交比例最为合适,林分总蓄积量分别比杉木︰木荷=8︰2,杉木︰木荷=6︰4混交,高出25.4%、55.6%。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结构化经营对栎松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一元、二元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为结构化经营技术在栎松混交林中的实施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肃小陇山自然保护区百花林场大干子沟天然栎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2012年设置1块50 m×50 m、2块30 m×30 m固定样地,实施结构化经营;同时设置3块20 m×20 m固定样地,不实施经营措施,作为对照; 2017年对所有样地进行复测。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对比经营样地和未经营样地林分空间结构5年前后的变化,并通过最优林分状态的π值法则评价林分稳定性。【结果】1)经营样地在经营前林分水平分布格局接近团状分布,实施结构化经营5年后林分水平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未经营样地林分水平分布格局始终为团状分布。实施结构化经营5年后林分混交度较经营前增加10. 4%,未经营样地5年后林分混交度较5年前仅增加5. 5%。2)实施结构化经营5年后的林分中,处于高度混交且为随机分布、高度混交且为中庸到优势的林木(优势微结构)比例较经营前分别增加21. 63%和13. 84%;未经营样地5年后的林分中,处于高度混交且为随机分布、高度混交且为中庸到优势的林木(优势微结构)比例较5年前仅分别增加3. 75%和3. 35%。实施结构化经营5年后的林分中,处于中庸到优势且为随机分布的林木比例较经营前降低6. 79%;未经营样地5年后的林分中,处于中庸到优势木且为随机分布的林木比例较5年前降低8. 10%。3)林分状态单位圆分析表明,林分状态评价值在实施结构化经营5年后较经营前提高27. 09%,状态由较差到良好,林分稳定性增强;未经营样地林分状态评价值在自然生长5年中提高13. 24%,状态仍为较差。【结论】结构化经营可使林分水平分布格局合理、混交度大幅度增加,优势微结构(高度混交且为随机分布、高度混交且为中庸到优势)林木比例得到明显提高,林分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杉木闽粤栲混交林分特征与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杉木与闽粤栲混交林分特征与水土保持功能,以杉木纯林为对照,对杉木与闽粤栲以3∶1混交的林分特征和林分的持水量、土壤物理性质、渗透性、抗蚀性及水文效益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闽粤栲混交林乔木生物量、地被物生物量、凋落物现存量均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杉木闽粤栲混交林林分的总持水量、土壤渗透速度、林分地表抗冲刷能力、涵养水源的能力均显著高于杉木纯林。这些说明杉木与闽粤栲以3∶1混交的林分能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入渗能力,截持雨水,减少雨水对林地的冲刷和侵蚀,增强土壤抗蚀性,提高水文效益,从而提高林分的固土保水功能。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比桉纯林与桉、大叶相思混交育林对地力、林木生长量、生物存量的影响,进行了桉与固氮树混交的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桉与大叶相思混交造林,对林分土壤表层的养分具有一定的补给作用,也加速了速效钾的生成,但对林分土壤中速效磷的影响不明显.在有机物含量上,如果林分凋落物能够保留,则土壤中的有机物会保持一定量的增长,保证...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林分结构和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马尾松木荷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林分生长、径阶分布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表明 :马尾松与木荷以 2∶1比例行状混交 ,马尾松生长快 ,林分各径阶呈正态分布 ,林分生产力高、结构稳定。马尾松木荷混交林不仅提高土壤通透性和蓄水性 ,促进土壤良好结构形成 ,而且增加土壤养分含量 ,改善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杉木人工林科学高效经营,对9年生不同混交模式(10杉、9杉1椎、8杉2椎、7杉3椎、6杉4椎、5杉5椎)杉木+红椎混交林生长量、凋落物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模式显著影响了杉木的生长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其中7杉3椎混交模式下杉木胸径和树高生长量最大,而5杉5椎混交模式下林分凋落物量及土壤中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最高。在立地指数16的情况下,杉木林中红椎混交比例宜控制在30%以内,过高的红椎混交比例虽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但受红椎生长竞争优势的影响,杉木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林业生产中由于杉木人工林经营多采用纯林且连栽造成产量下降和地力减退的问题,选用杉木与乡土阔叶树种乳源木莲分别按9∶1和7∶3两种比例混交进行试验,杉木纯林对照,造林18年后比例分别调整为5∶1和6∶5。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模式林分的杉木林生长量、林分总蓄积量以及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指标的对比,确定杉木与乳源木莲以最初比例7∶3混交,后经过间伐调整为6∶5比例的混交模式对于提高林分生产力最明显、改善土壤肥力效果最好,从而为闽北山区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混交林持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南方陡坡山地开展马尾松不同混交林林分类型持水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与阔叶树木荷、火力楠混交,林分持水能力比马尾松与杉木混交及马尾松纯林强,针阔混交林能较大提高土壤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使土壤得到较好改良,而营造针叶林则土壤持水能力低,易发生水土流失。建议南方陡坡山地采用针阔混交造林,尽量避免针叶纯林。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省闽清县20年生的湿地松与杉木混交试验林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因子和相同经营措施条件下,采用湿地松∶杉木=5∶5的株间混交方法与混交比例最为合适。在不同混交方法中,以株间混交林的生长量最大,林分总蓄积量分别比带状混交林、块状混交林高出23.3%、32.5%。在不同混交比例中,以湿地松∶杉木=5∶5混交林生长量最高,林分总蓄积量分别比湿地松纯林、湿地松∶杉木=6∶4混交林、杉木纯林高出4.1%、19.1%、50.9%。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0年生的杉木-枫香混交林生长情况和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测定,结果表明,杉木与枫香混交促进了杉木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提高了林分总蓄积量,而且改善了土壤结构,使土壤更加疏松通透,土壤的肥力得到提高。杉木与枫香按照7∶3的比例插花混交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宁化县木荷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木荷与杉木、马尾松不同混交方式、混交比例的混交林、木荷纯林的生长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木荷更适宜种植混交林,杉木×木荷3∶1比例混交林的木荷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生长量均比杉木×木荷2∶1混交林及木荷纯林更好,具有显著性差异。混交方式以水平带状混交林分生长更好,水平带状混交木荷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平均冠幅均比垂直带状混交及木荷纯林高。杉木与木荷混交应控制好木荷的混交比例,否则会影响混交效果,而且到一定年龄时对林分应进行间伐,控制好林分密度,促进林分生长。  相似文献   

18.
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适宜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更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文章通过对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的不同混交配置的试验得出,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比3∶1林分红松生长最好,混交比2∶1的林分红松生长较次之,混交比1∶1的林分红松生长最差。混交比3∶1的林分红松地径分别为混交比2∶1的林分、混交比1∶1的林分的18%与41%;树高是混交比2∶1林分、混交比1∶1林分的35%、46%。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适宜的混交比应是有利于红松的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19.
混交林的林分生长量高于纯林,且具有显著的改善立地条件、增强林分抗风能力、减轻森林病虫害、抑制森林火灾、隅离和阻止火灾的蔓延等生态作用。在混交林的营造技术方面,应注重做好混交树种的选择及确定最佳的混交方式及比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揭示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主导空间结构因子,为以改善森林土壤养分含量为目标的森林空间结构优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亚热带人工针叶纯林、人工阔叶纯林、人工阔叶混交林、人工针阔混交林、天然次生林和竹林6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在比较其空间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的基础上,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法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空间结构在整体上最优,其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也最高,其他5种人工林分的空间结构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的优劣排序随着指标的改变而改变,没有呈现出规律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林分混交度、角尺度和林层指数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 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混交度和林层指数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主导因子,而影响土壤全氮含量的林分空间结构主导因子只有混交度;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第一组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 951,属于强相关(P0. 01),说明林分空间结构与土壤养分整体上相关程度极显著;典型载荷分析进一步表明在对土壤养分的整体影响力上,混交度和林层指数起着决定作用。【结论】从数量有限的样地调查结果来看,研究地点的林分空间结构显著地影响着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及土壤养分整体水平起决定作用的均是混交度和林层指数,而对土壤全氮含量水平起决定作用的只有混交度。因此,欲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水平或土壤养分含量整体水平,应采用调整林分树种结构和林层结构的综合经营措施;而要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只需选择调整树种结构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