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湖北省棉花烟粉虱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粉虱是我省棉花主要害虫之一,2007年以来棉花烟粉虱发生的调查数据表明,棉花烟粉虱的发生危害程度与其进入棉田的时间和夏季降雨量情况呈负相关。棉花烟粉虱在我省暴发的原因主要是抗药性强Q型烟粉虱成为棉田优势种群;越冬场所多,越冬寄主分布广泛;寄主植物种类多;没有特效的防治药剂及农药不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甘肃棉田烟粉虱发生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了甘肃敦煌地区棉田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的发生情况,分析测定了棉田烟粉虱的发生特点、危害损失,提出了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对高邮地区烟粉虱寄主植物进行了调查,共查到烟粉虱寄主21科、48种(变种);烟粉虱在不同寄主上的危害程度有一定差异;通过棉田烟粉虱的系统调查,初步探明其发生特点及主要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烟粉虱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华北北部地区棉田烟粉虱成虫季节性动态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1997~2000年对河北省廊坊市棉田烟粉虱季节性种群动态的系统调查表明 ,棉田一般 6月中旬始见烟粉虱成虫 ,轻发生年份烟粉虱成虫数量增长缓慢 ,7月中旬后逐渐减退。严重发生年份(2000年) ,烟粉虱成虫种群数量在棉花生长中前期即持续增长 ,7月下旬进入高峰期 ,棉田烟粉虱成虫数量达百株 3叶2236~8310头 ,8月中旬后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5.
龟纹瓢虫对烟粉虱和棉蚜取食选择及适合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近年来棉田烟粉虱数量上升并与棉蚜呈混合或交替发生的态势,比较研究了棉田优势捕食性天敌龟纹瓢虫对棉蚜和烟粉虱的取食偏好和食物适合度.结果显示,龟纹瓢虫不同虫态对烟粉虱若虫和棉蚜均具有较好的捕食作用;在棉蚜和烟粉虱若虫不同比例共存的情况下,龟纹瓢虫成虫均显著地偏好取食棉蚜;空间增大和蚜虫数量不足有助于增加龟纹瓢虫成虫对烟粉虱若虫的控制效应.取食烟粉虱若虫和棉蚜若虫的龟纹瓢虫幼虫均能完成生长发育,对后代成虫性比亦无影响;但取食烟粉虱若虫的龟纹瓢虫幼虫期延长3d,死亡率升高5.45倍,幼虫和成虫体重明显减轻;成虫取食烟粉虱若虫不能满足其产卵的营养需求.综合分析认为,棉田具有一定数量(经济域值以下)的棉蚜,有利于增加龟纹瓢虫对烟粉虱的控制效应.  相似文献   

6.
湖北棉区转Bt基因棉对烟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2001年对湖北转Bt基因棉田烟粉虱种群动态调查表明 ,与常规棉相比较 ,转Bt基因棉有利于烟粉虱的发生。Bt棉化防田采用农药防治措施 ,对烟粉虱种群数量有一定控制作用 ,烟粉虱年发生量分别为652、1084头/100株 ,与常规棉田年发生量246、68头/100株相比 ,其种群数量仍有显著增加 ;Bt棉自控田未采用任何防治措施 ,烟粉虱的发生量显著高于常规对照棉田 ,其年发生量分别为1582、1210头/100株。  相似文献   

7.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烟粉虱药效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吡蚜酮(飞电)汉川县2007年推广使用在防治稻飞虱上,得到较高防效评价,近两年,我市棉田烟粉虱严重发生,对于烟粉虱这样的新发生害虫,农民普遍反映药剂选择困难,受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委托,汉川市植保站进行了25%吡蚜酮防治棉田烟粉虱药效实验,通过这次实验,了解本剂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为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板对棉田烟粉虱和非靶标昆虫的诱杀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永根  卞觉时  郁卫 《植物保护》2008,34(3):144-147
在利用黄板诱杀棉田烟粉虱进行系统监测的基础上,着重比较了黄板不同悬插方式(不同高度、不同密度、不同时段等)对烟粉虱和几种非靶标昆虫的不同粘杀效果,从棉田害虫综合防治角度提出了科学合理利用黄板诱杀烟粉虱,同时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种群和有效兼杀非目标害虫以提高黄板诱杀谱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棉田烟粉虱在湖北棉区扩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棉花主要害虫,2007年自6月中旬棉田见虫以来日趋严重,已成为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为筛选烟粉虱最佳防治药剂,我们在枝江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由于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以及外地花卉、苗木、蔬菜等大量调运,导致烟粉虱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2006年开始在棉田上出现少量烟粉虱为害,2007年其发生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在局部棉田暴发成灾,2009年其为害有所减轻。我站2007年开始对棉花烟粉虱进行系统监测,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测定马铃薯及土壤中丙炔噁草酮及其代谢物RP017272和RP025496残留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植株、块茎样品以乙腈作为提取溶剂,土壤以二氯甲烷作为提取溶剂,选用KB-5(30m×320m×0.33m)色谱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定量检测丙炔噁草酮及其代谢物。该方法丙炔噁草酮及其代谢物的最小检出量均为5×10-12g,丙炔噁草酮、RP017272、RP025496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2、0.998 6、0.997 2。丙炔噁草酮在马铃薯植株、块茎及土壤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0.6-96.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2.4%,RP017272和RP025496在土壤中的加标回收率为88.1-95.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3.3%。方法具有简便、快捷,准确的特点,适合马铃薯植株、块茎及土壤中丙炔噁草酮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初步研究了土壤中丙硫菌唑及代谢物硫酮菌唑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其在北京和安徽两地土壤中的消解情况。样品经乙腈超声提取,盐析后取上清液,经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D)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5、0.3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丙硫菌唑和硫酮菌唑的平均回收率在75%~9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0%~7.8%之间,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丙硫菌唑在土壤提取液及前处理过程中会部分转化成代谢产物硫酮菌唑。北京和安徽两地喷施到土壤中的丙硫菌唑会迅速转化为代谢物硫酮菌唑,且硫酮菌唑的残留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紫外光(254 nm)为光源,研究了氰氟草酯及其活性代谢产物氰氟草酸(ACID)在不同水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结果表明:氰氟草酯及ACID在pH 5.0的缓冲溶液和pH 6.8的去离子水中易发生光解,丙酮的存在对氰氟草酯及ACID的光解有延缓作用。通过GC-MS和HPLC鉴定了氰氟草酯及ACID光解后的部分产物,从而推测了其可能的光解途径。  相似文献   

14.
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水稻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及残留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GC-ECD)研究了杀菌剂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水稻中的总残留量检测方法。经简单净化后将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高温下与吡啶盐酸盐反应,转化为2,4,6-三氯苯酚进行测定。咪鲜胺在各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2.9% ~103.4%,变异系数在1.46% ~9.38%之间。残留动态研究表明,咪鲜胺在水稻苗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仅为3.4 d;到水稻收获时,在用166.6 mg/L浸种处理后的稻米和稻秆中分别检出了0.025和0.056 mg/kg的残留量,其他样本中均未检出咪鲜胺的残留。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籽粒及高梁植株中吡蚜酮残留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检测方法。样品经0.1%甲酸-乙腈提取,通过乙二胺-N-丙基硅烷 (PSA) 和十八烷基键合硅胶 (C18) 分散萃取净化,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扫描 (ESI+) 和多反应监测模式 (MRM) 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0.2 mg/L范围内,吡蚜酮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70。在0.002、0.02和0.2 mg/kg添加水平下,吡蚜酮在高粱和高粱植株中的日内平均回收率为71%~92%,日内相对标准偏差 (RSD)(n = 5) 为0.8%~5.6%;日间平均回收率为71%~96%,日间RSD(n = 15) 为1.2%~4.2%。吡蚜酮在高粱籽粒和高粱植株中的定量限 (LOQ) 均为0.002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在高粱植株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内蒙古和黑龙江2个试验点的高粱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7 d和9.0 d。该方法可用于高粱中痕量吡蚜酮残留的检测。这些数据有助于高粱中吡蚜酮最大残留限量的制定,并指导吡蚜酮在高粱上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利用小麦品种化感抑草潜力控制杂草所涉及的生态效应问题,从化感作用、生态位理论及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探讨了小麦化感抑草潜力及化感品种释放后的麦田杂草种群消长动态及生态位变化趋势等生态效应及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合理利用小麦化感作用及其化感品种抑草潜力有效控制杂草提供生态依据和重要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7.
扁蓿豆抗旱形态解剖结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6个不同来源(产地)扁蓿豆(Melilotoidesruthenica(L.)Sojak)的根、茎、叶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可初步将叶片小、叶色淡绿、气孔密度大、细胞小、叶片栅栏组织排列紧密、具表皮毛作为扁蓿豆属牧草抗旱的形态解剖指标。在本实验选取的7份材料中,来源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两份扁蓿豆材料较其他来源的扁蓿豆抗旱性强,可作为今后抗旱育种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农药助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在香蕉上使用的安全性,于2009-2010年在海南采用田间试验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方法研究了NPnEO及其降解产物壬基酚(NP)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NPnEO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分别为8.8~12 d和6.9~8.5 d,而其降解产物NP在香蕉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18 d和24~26 d。在香蕉收获期,NPnEO及NP在香蕉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01 mg/kg。通过计算得出每人每天从香蕉中所摄入的NP仅为0.09 μg,风险商值(RQ)为0.003,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9.
Aldicarb was applied to soil columns in the laboratory which were leached by artificial rainfall. Concentrations of aldicarb, its sulphoxide and its sulphone in the effluent were measured by gas-liquid chromatography. The measured results were analysed in some detail using a computation model. Aldicarb and its oxidation products were very mobile in soil, a fact which could be well described after introducing very low sorption coefficients in the computation model. Aldicarb itself was converted at a high rate following first order kinetics (half-life about 2 days). The best approximations obtained for the rate constant of sulphoxide conversion in two soils were about 0.03 and 0.06/day respectively (half-lives 23 and 12 days). Only a rather wide range of possible values could be obtained for the rate at which sulphone was decomposed.  相似文献   

20.
核盘菌对油菜、向日葵和大豆的侵染及其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从陕西大荔采集的油菜及其后茬向日葵上的核盘菌和从新疆阿勒泰的向日葵上采集的核盘菌样品进行单菌核分离、培养和纯化,比较其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重、菌落形态、致病力强弱及菌株的草酸累积等,将两地的核盘菌分成A、B、C三种类型,其中A类来源于陕西大荔的油菜和向日葵,B、C类来源于新疆阿勒泰的向日葵。不同类型核盘菌对于不同寄主的致病力存在着分化现象,A、B类菌株生长正常、菌落均匀旺盛,B类对油菜、向日葵和大豆的致病力较强,草酸产量较高;而A类仅对油菜和向日葵的致病力较强对大豆的致病力很弱,但草酸产量最高。C类菌株生长异常,菌落稀疏不均匀,对3种作物的致病力均弱,草酸产量较低。2001年田问调查亦表明:A类菌株可导致油菜、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但未见其使大豆致病,由此提出油菜茬后,不宜种植向日葵,二者应与小麦、玉米等实行较长周期的轮作。本文也同时对各菌株进行了RAPD分析和菌丝体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表现丰富但未发现与其致病性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