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验证长丰鲫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等优良性状,进行了池塘主养一龄长丰鲫苗种试验。选取两面均为4.0×667m2的试验池塘,以长丰鲫乌仔鱼苗为试验对象,放养密度为8000尾/667m2,经过118天的养殖试验,养殖成活率平均76.70%,出池规格平均189.4g,平均产量长丰鲫1162.2kg/667m2。试验结果表明,长丰鲫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适应性强,适合在北方地区推广养。  相似文献   

2.
在湖北荆门地区面积5.3 hm~2的2口池塘,实施3~5 cm/尾、4 500尾/hm~2、150~200 g/尾3种规格鳙鱼池塘嵌套循环养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以滤食性鳙鱼为主,混养搭配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和凶猛肉食性鱼类;供试池塘投喂蛋白质含量30%的鳙鱼微颗粒饲料,结合投施少量生物肥培育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在7月前捕捞销售商品鳙鱼。2口供试池塘平均产量分别为15 105、15 435 kg/hm~2,鳙鱼产量占比均超过70%;养殖经济效益分别为81 525.70、82 649.90元/hm~2,投入产出比均达到1∶2.40以上。  相似文献   

3.
蒙古鲌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4年在上海全根水产品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蒙古鲌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上海地区以蒙古鲌为主体鱼,配养花和鲫的高效养殖模式为放养蒙古鲌22 500尾/hm2,花2 250尾/hm2,鲫7 500尾/hm2。到年底起捕蒙古鲌成鱼11 523.3 kg/hm2(平均规格550.7 g/尾),花905.6 kg/hm2,鲫2 135.6 kg/hm2,鲢544.4 kg/hm2,鳙211.1 kg/hm2,饲料系数1.47,单位产值258 453.3元/hm2,单位效益46 230元/hm2,投入产出比1.00∶1.22,蒙古鲌池塘高效养殖模式对水产新品种开发,提高池塘的经济效益与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健康养殖放养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黄颡鱼池塘养殖进行不同放养密度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普通养鱼池塘,放养平均规格22.7g/尾的黄颡鱼冬片鱼种,放养密度以4.5万尾/hm2为宜,此时,黄颡鱼养殖成活率80%以上,平均出池规格150g/尾以上,池塘养殖平均产量4 50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5.
池塘主养赣昌鲫垂钓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主养250 g/尾的赣昌鲫10 500尾/hm2,混养250~500 g/尾的大规格草、鲢、鳙鱼种,一次放足,常规养殖,当年赣昌鲫、草鱼、鲢鱼、鳙鱼产量分别为10 400、1 040、14 00、3 650 kg/hm2,起水规格分别为0.45~2.00、1.00~3.00、1.20~2.00、1.60~2.50 kg/尾,垂钓与养殖结合,平均利润达45 780元/hm2。  相似文献   

6.
在纳雍县山区用1.07 hm~2池塘开展以投放草鱼为主养殖试验,投放投放大规格鱼种3.3万尾/hm~2,其中草鱼占85%。经过18个月养殖达到上市规格,草鱼平均尾重为1.3 kg,平均养殖成活率达到78%,获净利润45.79万元。发展大面积推广养殖将对解决纳雍县渔业生产、农民脱贫致富起推动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提高南美白对虾淡水池塘养殖综合效益,开展"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鳗鲡"生态混养模式与技术研究。[方法]试验采用10口池塘(5.33 hm~2),共设计3种不同放养密度,其中T_1组4口塘(2.00 hm~2),放养南美白对虾45.0万尾/hm~2、罗氏沼虾30.0万尾/hm~2;T_2组2口池塘(共1.33 hm~2),放养南美白对虾60.0万尾/hm~2、罗氏沼虾15.0万尾/hm~2;T_3组4口塘(共2.00 hm~2),放养南美白对虾75.0万尾/hm~2、罗氏沼虾7.5万尾/hm~2。3组均再放养鳗鲡300尾/hm~2。[结果]T_1组平均产值25.65万元/hm~2,平均利润12.75万元/hm~2;各组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T_1组、T_3组、T_2组,投入产出比从大到小依次为T_1组(T_3组)、T_2组;各组虾类养殖整体存活率从大到小依次为T_1组、T_2组、T_3组。[结论]"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鳗鲡"池塘混养是一种可行的养殖模式,推荐以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放养密度1.5∶1,虾苗总放养密度以75.0万尾/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池塘套养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美白对虾是宁海的养殖主导品种,但近年来养殖病害频繁发生,养殖效益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罗氏沼虾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混养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2016年宁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对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混养模式进行了验证试验,在3口面积0.4 hm~2的池塘中开展了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不同养殖密度与搭配比例试验放养量分别为1#南美白对虾60.0万尾/hm~2+罗氏沼虾10.5万尾/hm~2、2#南美白对虾22.5万尾/hm~2+罗氏沼虾27.0万尾/hm~2、3#南美白对虾52.5万尾/hm~2+罗氏沼虾22.5万尾/hm~2,结果表明,3组试验中,以2#池塘的最终养殖效果最好,全程没有发生病害,0.4 hm~2塘共产南美白对虾900 kg、罗氏沼虾1 050 kg,收益达179 250元/hm~2;3口塘平均收益151 140元/hm~2。套养罗氏沼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南美白对虾发病。建议套养塘总密度控制在60万尾/hm~2左右,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的比例1.0~1.5∶1.0。  相似文献   

9.
利用3口池塘开展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适宜放养密度试验,分别放养平均规格为18.1 g/尾的大规格黄颡鱼鱼种15.0万、13.5万、12.0万尾/hm2,同时搭配放养鲢、鳙鱼种分别为300、750尾/hm2进行对比试验。经过2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3口试验池塘黄颡鱼产量分别为3 627、3 759、3 665 kg;个体平均规格分别为139、153、166 g;平均成活率分别为87%、91%、92%;平均产量分别为18 135、18 795、18 330 kg/hm2;3口试验池塘盈利分别为19 892、23 774、22 225元,合计盈利65 891元,平均盈利109 815元/hm2。  相似文献   

10.
利用3口池塘开展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适宜放养密度试验,分别放养平均规格为18.1 g/尾的大规格黄颡鱼鱼种15.0万、13.5万、12.0万尾/hm2,同时搭配放养鲢、鳙鱼种分别为300、750尾/hm2进行对比试验。经过2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3口试验池塘黄颡鱼产量分别为3 627、3 759、3 665 kg;个体平均规格分别为139、153、166 g;平均成活率分别为87%、91%、92%;平均产量分别为18 135、18 795、18 330 kg/hm2;3口试验池塘盈利分别为19 892、23 774、22 225元,合计盈利65 891元,平均盈利109 815元/hm2。  相似文献   

11.
在江苏省盱眙县河桥镇王炳才小龙虾养殖场利用1.07 hm~2水面池塘进行了克氏原螯虾的苗种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全年共销售亲虾5.4万尾,平均规格31尾/kg,合1 750.5 kg,苗种403.18万尾,平均规格为224尾/kg,合17 973 kg,平均单产1 314 705尾/hm~2,总计苗种408.58万尾,合19 723.5 kg,平均单产1 332 315尾/hm~2。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的池塘混养技术。2011年4月初向池塘内投放80~100 g/尾的大黄鱼,混养池塘投放4 000~5 000尾/hm~2,共投放4 500尾/hm~2,5月下旬投放规格为150~200只/kg的三疣梭子蟹,混养池塘投放30 000只/hm~2,共投放33 000只/hm~2,梭子蟹单养池塘60 000只/hm~2,共投放66 000只/hm~2。大黄鱼单养池塘投放8 000~10 000尾/hm~2,共投放9 000尾/hm~2;当年11月中下旬收获商品大黄鱼,大黄鱼单养池塘平均单产2 118.7~2 238.7 kg/hm~2,混养池塘1 329.6~1 460.3 kg/hm~2,存活率分别为76.2%和85.3%;9~11月收获商品梭子蟹,梭子蟹单养池塘的平均单产1 701.8~1 747.1 kg/hm~2,混养池塘的平均单产为1 253.5~1 314.3kg/hm~2,存活率分别为17.8%和21.3%。混养、大黄鱼单养、梭子蟹单养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83~1∶1.96、1∶1.69~1∶1.81、1∶1.57~1∶1.76。由此可见,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的混养有助于提高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光合细菌改良池塘水环境养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高效新型池塘养殖模式及底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光合细菌改良池塘水环境养鲤试验。结果表明:经过93d的饲养,福瑞鲤平均尾重从8g/尾增长至287g/尾,日增重3g/尾,净产量707.5kg/667m2,且当年鱼苗可养成商品鱼规格。  相似文献   

14.
在贵州高寒山区开展以养鲤鱼为主的方式发展池塘养殖,采取投放大规格鱼种方式,投放大规格鱼种3万尾/hm~2,通过精心管理,平均养殖成活率达到80.5%,经过18个月养殖达到上市规格,平均获净利润38.4万元/hm~2。这将是高寒山区发展养殖致富、脱贫攻坚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日本锦鲤为一种大型观赏鱼类,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进行了日本锦鲤池塘高效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45 d的饲养,平均尾重从4.68 g增长至126 g,尾日增重0.837 g/(尾.日)。每667m2净产量670 kg,平均成本7 405.6元/667m2,纯收入为7 958.65元,较常规的大宗水产品(如鲤鱼等)养殖增收4 978.09元/667m2,投入产出比达1∶2.07。池塘高密度养殖日本锦鲤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6.
选择条件相同的面积均为0.30hm~2的6口池塘,分别采用直接发塘培育法(对照组)和分级培育法(试验组)进行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大规格苗种培育对比试验,黄颡鱼水花放养密度为300万尾/hm~2。经过60d的培育,结果表明:对照组的3口鱼塘黄颡鱼平均成活率为40.43%,平均规格为8.18cm,平均产量为9576.30kg/hm~2;试验组的3口鱼塘平均成活率为60.38%,平均规格为9.44cm,平均产量为18072.8kg/hm~2。由此可见分级培育法要优于直接发塘培育法。  相似文献   

17.
在面积分别为0.87hm2、0.73hm2的两口池塘中,采用相同的方法饲养团头鲂商品鱼,单位放养密度为33000尾/hm2,平均放养规格分别为230g/尾、175g/尾,饲养118~156d。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和鱼种规格的增大,养殖产量和效益显著增加,但最佳养殖密度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养殖密度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精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选用初始体质量平均16.7 g、体长平均10.8 cm的黄颡鱼幼鱼,分别设置初始密度为125 000尾/hm~2(D1)、100 000尾/hm~2(D2)和75 000尾/hm~2(D3)的3种养殖密度,在精养池塘中进行142 d的养殖和水质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各密度组均属绿藻型池塘,且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丰度增幅均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上显示出了较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均随养殖密度升高而呈递增趋势,但均未达到重污染水平,表明放养密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影响。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均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饵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成活率变化不大,均在90%以上。其中特定生长率在D1、D2和D3各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增重率、肥满度和饵料系数在D1和D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黄颡鱼生长指标分析,该试验条件下的最适放养密度为D2(100 000尾/hm~2)。  相似文献   

19.
利用3口池塘开展了主养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搭配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的高效健康养殖试验,池塘面积均为0.6hm2,分别放养平均规格为1.0g/尾的黄颡鱼夏花15.0、22.5、30.0万尾/hm2,同时搭配放养规格为0.5kg/尾的白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鱼种6000尾/hm2,规格为0.25~0.50kg/尾的中华鳖2250只/hm2。采用一次放足、分批上市方式,经过319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3口试验塘黄颡鱼产量分别为9000、12800、14700kg,盈利分别为72300、92900、9630元,利润率分别为35.81%、36.11%、33.00%。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奥尼罗非鱼池塘当年养成达出口规格的模式,进行池塘养殖当年繁殖的奥尼罗非鱼苗种达出口规格的试验。在0.18hm^2池塘中投放全长为3-4cm的奥尼罗非鱼鱼苗2860尾,经178d养殖达到出口规格。奥尼罗非鱼平均体重为0.75kg/尾,最大为1.1kg/尾。平均体长为26.1cm,最大为29.5cm。总产量为1750kg.平均产量为9720kg/hm^2.养殖成活率为8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