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克隆动物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重大,本文简述了当前国内外克隆动物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影响动物克隆的技术环节,并根据现有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转基因克隆动物的概念,认为转基因克隆动物制作技术将是21世纪创建遗传工程动物的主导性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转基因作物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转基因种子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显现。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监管和农民认知等环节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通过对山西、河北、山东3个地区农民的调查,进一步了解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农民认知状况,理清当前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在法治视野下完善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们一直期望畜产品产量和动物健康水平能快速得到提高,DNA重组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使得其在不同物种间,甚至不同系统发育领域间成为可能。转基因、动物克隆等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在动物转基因领域的期望。本文讨论了当前家畜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抗病育种的研究近况,并对转基因抗病动物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了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反驳转基因不是"天然的"、转基因食品无法保证100%安全、转基因食品不能吃等错误言论。通过分析政府对食品的安全管理与食品安全间的关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与其食品消费行为间的关系,论证了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并进一步通过分析"纯天然"食品和"零风险"食品的不存在,再次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说明过激的食品安全需求不能否定转基因制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北京农业》2009,(8):35-36
<正>把一个物种的物质基因转移到另一物种上去,而且要靠"非自然"过程来实现—这使得转基因技术在伦理和风险性上充满争议。由于种种原因,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缺少认知,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思考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6.
《新农业》2015,(23)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为研究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程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一般认知,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购买转因食品的意愿,获得转基因食品相关信息的渠道、来源及可信度等,分析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认知、态度情况,以及民众对政府监管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王国霞  杨玉珍  陈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06-8108,8111
为了解河南省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情况及基层农民对转基因农作物的认知情况,对河南省13个地县的500户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作物品种的产量、种子价格、种子发芽率、粮食收购价格等几个因素是农民选择作物种子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河南省农作物品种中,主粮小麦、玉米品种中除饱受争议的"先玉335"外其他均不是转基因品种,大豆种子中也没有转基因品种,抗虫棉是典型的转基因品种;综合结果表明基层农民对转基因的科学认识相对缺乏,普遍认为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农作物缺乏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转基因大豆油为例,基于河北省衡水市部分地区的30份问卷数据,初步分析当地消费者对转基因大豆油质量安全认知及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转基因大豆油质量安全认知不深刻;营养价值、质量风险认知对购买决策的影响较支付决策更为显著,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认知是影响支付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科研院校与新闻媒体合作进行多方位转基因科普教育,引导大众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质检部门加大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转基因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提升消费信心。  相似文献   

9.
曹暕  马克  李华 《农业展望》2013,9(1):65-69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农产品进入到人类食物链中,与此同时,国际上对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问题的争论也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愈演愈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城镇居民关于转基因农产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愿进行了调查,找出影响其对转基因农产品认知的因素,并提出改善对转基因农产品错误认知的对策,最后对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农产品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郑凯芸  肖毅超  高王佳  陈文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66-12968,12970
在转基因食品高速发展的今天,其负面报道也屡见不鲜,因而其安全性也倍受争议。以成都市为例,调查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认知情况及消费意愿和期望。结果表明,目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认知深度有待提高,多数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且当地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持消极态度,受访者认为提高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主要靠加强当地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之一,在基因功能研究和转基因育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大豆基因组测序之后,大豆功能基因组学发展迅速,挖掘控制重要性状的基因用于转基因育种受到广泛关注。随着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建立了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功能研究、转基因品系安全评价等转基因育种研究技术体系和监管体系。其中,转基因大豆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主要集中在高效、稳定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大豆遗传转化方法的探索和优化等方面。对大豆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方法和转化效率等因素进行阐述,可为大豆基因功能研究和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技术改良家畜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06年8月,全球第一个通过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的药物ATryn批准上市,这标志着转基因技术在动物农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黄金时期.作者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状况入手,综述了国内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应用于改良家畜的研究历史、现状和产业化进展.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提高了转基因效率,同时还为家畜基因敲除和定点整合提供了新的途径;转基因动物在药物生产、疾病模型、干细胞治疗和异种器官移植等方向研发速度正在加快;近年来,在转基因动物育种领域,肉质、生长速度等重要生产性状的转基因改良也取得了突破.另一方面,国际上对转基因动物研究及其利用的生物安全性评估也日臻完善.显然,转基因动物产业正在初露端倪,其必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家畜繁育生物技术包括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受精、动物性别控制、动物克隆、转基因动物、干细胞等多元化的生殖生物工程技术。繁育生物技术的早期研究开发阶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到产业化推广应用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的历程。目前,包括动物细胞性别控制、转基因-克隆技和干细胞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并且在人类疾病治疗方面显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揭示赤霉素20-氧化酶基因的分子特征,通过转基因技术调控植物体内活性赤霉素的含量,可为改良品种提供新的思路。从赤霉素20-氧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及其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改良作物品质的有效途径,而作物雄性不育及优良的育性恢复种质是利用杂种优势的关键因素。为此,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花药发育重要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以及运用植物遗传转化工程创制植物雄性不育种质的进展。同时讨论了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制作物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的技术策略,并对利用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创制植物杂种优势利用中"三系"种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稻分子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分子育种的主要内容,本文从产量、适应性、品质、抗性和杂种优势利用方面阐述了水稻分子育种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开展分子育种以来所取得的一些重要成就;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转基因技术的日渐完善,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模拟育种软件的开发等,使分子设计育种逐渐成为水稻育种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生产转基因克隆猪奠定基础。[方法]以反转录病毒转染的带有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为核移植的核供体,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红色荧光蛋白克隆胚胎体外发育情况。[结果]RFP转基因细胞的融合率为83.87%,与未转基因细胞(80.56%)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RFP转基因体细胞重构胚体外囊胚率为8.67%,与未转基因细胞组(6.56%)相比无显差异著(P〉0.05);RFP转基因体细胞重构胚移植于15头受体后,尚无受孕个体。[结论]利用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为供体细胞,能够成功克隆出转基因胚胎,并获得转基因囊胚。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为生产转基因克隆猪奠定基础。[方法]以反转录病毒转染的带有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为核移植的核供体,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红色荧光蛋白克隆胚胎体外发育情况。[结果]RFP转基因细胞的融合率为83.87%,与未转基因细胸(80.56%)相比无显差异著(P〉0.05);RFP转基因体细胞重构胚体外囊胚率为8.67%,与未转基因细胞组(6.56%)相比无显差异著(P〉0.05);RFP转基因体细胞重构胚移植于15头受体后,尚无受孕个体。[结论]利用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为供体细胞,并成功地克隆出转基因胚胎。  相似文献   

20.
玉米Ubiquitin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Cornejo发表的Ubiquitin启动子的序列,设计引物从玉米自交系18红中克隆出该启动子,测序证明与发表的序列具有98%的同源性,并构建了带有该启动子和GUS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LBA4404,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入烟草和小麦愈伤中,通过GUS染色反应,证明克隆的启动子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均有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