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在黄淮冬麦区,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规律的影响,为该区旱地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0和2010-2011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20、150、180和210 kg•hm-2),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150 kg•hm-2及以下的处理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在150 kg•hm-2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与15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降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升高。施氮量为180 kg•hm-2和210 kg•hm-2,成熟期0-1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50 kg•hm-2处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施氮150 kg•hm-2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较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2.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施氮0,75,150,225,300和375 kg·hm-2对杂交棉豫杂37号在不同生育阶段其干物质和氮、磷、钾的积累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杂交棉干物质和氮、磷、钾的积累量,特别是显著提高了杂交棉后期干物质与氮、磷、钾的积累量及积累比例.就产量水平看,本试验以施氮量300 kg·hm-2的子棉产量最高,比施氮量225 kg·hm-2的增产1.66%,但增产不显著;而施氮量达375 kg·hm-2,其子棉产量比300 kg·hm-2的减产3.92%、比225 kg·hm-2减产2.23%.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率明显下降,而磷和钾的利用提高.就纤维品质指标看,施氮可以提高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而施氮处理间纤维长度和比强度差别不大,以225 kg·hm-2处理的纤维比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为通过控制施氮量来实现高肥力条件下小麦的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依据,以冬小麦品种‘藁8901’为材料,研究了高肥力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肥力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均是先增加后降低,籽粒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均以N150最高,氮素生产力则以N0最高。在冬小麦的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NO3-N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氮肥施入量能降低冬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0-100 cm土层中的硝态氮含量。施用氮肥能提高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植株全氮积累量和土壤NO3-N积累量,但两者并非同步增加,土壤NO3-N积累量增加的幅度远远大于植株全氮积累量的增长幅度。在施氮量0-180 kg/hm2范围内时,植株全氮积累量有所增加,且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量增加较为缓和;而在施氮量180 kg/hm2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氮素用量,植株全氮积累量下降,而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却开始大幅度增加。据此综合考虑,冬小麦‘藁8901’的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5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4.
以宁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研究施氮量(0、75、150、225、300kg·hm-2)对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变化、植株磷素吸收、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植株磷素吸收均以拔节至开花期为积累高峰期,且随施氮量增加,磷素吸收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225处理最高。磷肥施用显著提高0~40cm土层速效磷质量分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呈降低趋势。土壤-小麦系统磷素平衡呈明显的阶段性,播种至拔节期磷素出现大量的盈余,拔节至成熟期磷素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观亏缺。在全生育期,2品种磷素表观盈余量均以N225处理最低,N0处理最高。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磷素平衡特征,宁麦9号和豫麦34在105kg·hm-2的施磷量基础上可分别再降低P2O5用量7kg·hm-2和10kg·hm-2,配施225kg·hm-2施氮量,能够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并减少磷素损失。  相似文献   

5.
2018~2019年设置田间小区试验,以主栽高产型水稻品种松粳3号为试验材料,设0、75、105、135、165 kg·hm-2等5个供氮水平,调查水稻分蘖、干物质积累、氮积累、产量和氮效率等指标.施氮促进水稻分蘖发生,施氮和不施氮处理分蘖数差异显著,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抽穗、成熟3个时期分蘖数增加量分别为49.54%~65.15%、62.36%~82.90%和63.13%~87.92%(P<0.05),施用氮肥分蘖成穗率增加12.99%~15.13%(P<0.05).施用氮肥显著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积累,施氮量相差60 kg·hm-2以上植株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水稻产量、单位面积颖花数随氮量增加而增加,结实率随氮量增加而降低.氮量和产量关系符合线性加平台模型,转折点施氮量为137~138 kg·hm-2,对应产量为9080~9166 kg·hm-2.随氮量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无明显变化或显著增加,具有年际间差异.随氮肥用量增加,氮肥生理利用率、农学利用率(2019年除外)、偏生产力显著降低.施氮量在137.5 kg·hm-2以上虽未造成减产,但前期低温年(2019年)氮量由135 kg·hm-2增至165 kg·hm-2,造成氮肥农学效率显著降低.耐肥的高产水稻品种,施氮量增加不易造成减产,但氮效率降低,适量施氮对实现高产水稻品种高产和氮高效相统一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扬麦20为材料,设计晚播条件下基本苗、施氮量以及氮肥分配时期试验构建不同产量群体,研究稻茬晚播小麦高产(≥7 500kg·hm-2)群体氮素积累特性。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拔节期、开花至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开花期、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呈线性正相关。越冬始至返青期、孕穗至开花期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也呈线性正相关。稻茬晚播小麦实现高产的关键是增加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试验条件下,高产群体拔节期氮积累量为48~58kg·hm-2,开花期氮积累量为191kg·hm-2以上,其中开花期叶片的氮素积累量宜达46kg·hm-2以上,茎鞘氮素积累量宜达113kg·hm-2以上,穗氮素积累量宜达32kg·hm-2以上,成熟期氮积累量达257kg·hm-2以上;花后营养器官转运量宜达124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籽粒品质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籽粒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弱筋品种宁麦13与皖西麦0638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折纯N 0、120、180、240 kg·hm-2),研究其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性状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40 kg·hm-2的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供试弱筋小麦的籽粒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产量最高;随着施氮量增加,供试弱筋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硬度、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等品质性状均呈上升趋势。供试的弱筋小麦,开花期、成熟期植株与籽粒中积累的氮均主要来源于土壤。当施氮量为120~240 kg·hm-2时,随着施氮量增加,供试弱筋小麦成熟期籽粒中积累的氮来源于肥料的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来源于肥料的量最高。当施氮量为120~240 kg·hm-2时,供试弱筋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为25.68~44.76 kg·kg-1,氮肥生产效率为25.16~50.82 kg·kg-1,随着施氮量增加,供试弱筋小麦的氮肥生产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精细化施氮对膜下滴灌棉花地上部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田间膜下滴灌,在390 kg.hm-2施氮量下,设N1、N2、N3、N4、N5共5个不同追氮处理,监测棉花全生育期植株各器官的养分吸收累积量,分析不同处理对产量和养分吸收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4处理能显著增加单铃质量,达到6 782.49 kg.hm-2的高产水平;蕾期棉花叶片含氮量随5个处理施氮分配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初花期的施氮由N1、N2转变为N3、N4处理,棉花茎的含氮量也由2.67%显著增加到3.89%。盛花期棉花叶片含氮量由N1处理的4.94%显著增加到N4处理的6.81%。盛铃期的施氮处理由N1、N2转变为N3、N4,棉铃籽粒中的含氮量由4.15%显著增加到5.05%,比叶、茎、铃壳的含氮量变化明显;5个施氮处理棉花全生育期氮素累积量分别达到199.29、197.18、201.74、218.881、92.79 kg.hm-2,与产量呈协调一致的变化规律,N4处理全生育期氮素累积量最大,初花期和吐絮初期氮素吸收量达到35.41和13.14 kg.hm-2的最大值。等施氮量下不同追氮比例处理对棉花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并同步影响氮素的吸收累积量。"前重后轻"的N4处理能提高棉花初花期氮素吸收水平,协调全生育期氮素吸收累积量,从而形成高产。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D46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成都平原区粳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协同高效的最优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为制定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粳稻D46为供试品种,设置3个施氮水平(N 150、225、300 kg·hm-2)和3个栽插密度(2.000×105、2.667×105、4.000×105穴·hm-2),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D46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均显著影响粳稻D4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P<0.05).粳稻D46籽粒产量随施氮量(<225 kg·hm-2)和栽插密度(<2.667×105穴·hm-2)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225 kg· hm-2和栽插密度为2.667×105穴hm-2时,水稻产量最高(7 580 kg·hm-2)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提高氮肥施用量,氮肥农学利用率(NAE)、生理利用率(NPE)、偏生产力(NPFP)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NUEG)均显著降低(P<0.05),而氮收获指数(NHI)和氮素表观利用率(NAUR)无明显变化.随着栽插密度提高,NAE、NPE和NPFP均降低,其中NAE和NPE降低程度较大,而NUEG、NHI和NAUR变化不大.[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成都平原稻作区施氮量为225 kg·hm-2、栽插密度为2.667×105穴hm-2时,能够促进粳稻D46高产和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施氮水平对不同小麦品种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以矮抗58和郑麦366为材料,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小麦叶片和子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叶片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开花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花后14 d达到高峰,且倒1叶>倒2叶>倒3叶;子粒的GS活性趋势和叶片一致,但子粒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一直下降趋势.在氮素调控作用下,当施氮量在225 kg.hm-2时能够显著增加2个品种叶片和子粒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当施氮量大于225 kg.hm-2时,矮抗58的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不能显著提高,但是却能使郑麦366的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2个品种产量均达到最大,矮抗58和郑麦366分别是8 673.39和8 359.60 kg.hm-2.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2个品种子粒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且郑麦366高于矮抗58.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氮水平对丘北辣椒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丘北辣椒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辣椒株高、分枝数、茎叶重、根重和根冠比等农艺性状指标均随之增加。N 180 kg.hm-2处理时,辣椒的株高和分杈数最高。(2)辣椒生物量和产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N 240 kg.hm-2处理时,生物量达到最高,为3 679.6kg.hm-2;N180 kg.hm-2处理时,产量和产值达到最高,分别为3 718.8 kg.hm-2和20 553.4元.hm-2。(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辣椒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硝酸盐积累量升高。综合考虑丘北辣椒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因素,丘北辣椒最佳施氮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以“小麦—水稻”为对照,研究了沿江地区“大棚作物—水稻”、“牧草—水稻”种植模式下水稻氮肥的施用效应。结果表明,在不施氮和施氮量225 kg/hm2时,以小麦茬水稻为对照,大棚作物茬较之依次增产56.20%和10.78%,纯收益依次增加95.39%和14.49%,而牧草茬与小麦茬相比,产量和纯收益差异均不明显。大棚作物茬稻在施氮量150 kg/hm2时产量、纯收益、新增纯收益率最高,施氮量75 kg/hm2时边际成本报酬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为最高。牧草茬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施氮量225 kg/hm2时纯收益、新增纯收益率、边际成本报酬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施氮量150 kg/hm2时氮肥偏生产力最高。3种茬口水稻不施氮时的品质差异主要在加工品质及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上,施氮量225 kg/hm2时的品质差异主要是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其直链淀粉含量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白洋淀沿湖农田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影响。[方法]选择2块具有代表性的农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该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适宜施氮量可显著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及氮肥利用率。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其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移,0~90 cm土体中硝态氮累积量呈下降趋势。成熟期,当施氮量分别高于其适宜施氮量时,土体中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从而增加了硝态氮下移的风险。[结论]综合考虑产量和环境效益,在该试验条件下,马堡和张六试验点冬小麦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225、90 kg/hm2。  相似文献   

14.
选用高产小麦泰山23号,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施用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氮肥和磷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钾水平条件下,施氮量(N)在0~24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蛋白质含量、磷肥农学利用率提高,而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同一施氮钾水平条件下,施磷量(P2O5)在0~210 kg/hm2范围内,随施磷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而磷肥农学利用率除不施氮条件下随施磷量增加升高外,其他处理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先增后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肥料利用率,每公顷施用N 180 kg,P2O5105 kg,K2O 105 kg为最优氮磷钾组合,其配比为1.7∶1∶1。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氮水平棉花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棉花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规律.[方法]采用纯氮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施氮处理.取样株测定各器官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结果]产量水平最高的N_2处理棉花植株氮、磷、钾积累的旺盛时期分别出现在播种后的54~110 d、57~120 d、44~89 d,比其它处理出现的早而且持续的时间长;棉花最高籽棉产量的施氮量为348.32 kg/hm~2,经济施氮量为320.46 kg/hm~2.[结论]各处理棉花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均呈现苗期积累小,蕾期迅速增大,花铃期达到高峰,吐絮期又有所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季不同氮肥用量与基追比的土壤活性碳氮变化特征,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在湖北省荆门市田间试验中设置施氮量、秸秆配施氮肥和施氮时期3个大田试验。施氮量:不施氮(N0),推荐施氮(165 kg·hm -2,N165),习惯施氮(195 kg·hm -2,N195);秸秆配施氮肥:秸秆移除(CK),秸秆还田(移栽前将上季小麦秸秆全部还田,S),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腐解菌剂(SM);施氮时期:基施﹕拔节期﹕抽穗期氮肥施用比例为7﹕3﹕0(R1),5﹕3﹕2(R2),10﹕0﹕0(R3)。【结果】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但是其成熟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DOC)显著降低。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DON)。腐解菌剂的施用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DON含量,拔节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ROC)也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下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土壤速效氮含量(AN);推荐施氮处理(165 kg N·hm -2)的DON和AN含量显著升高;农民习惯施氮处理(195 kg N·hm -2)降低了DON和AN含量;增加追施氮肥比例对土壤SMBC和DOC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了水稻拔节期SMBN和ROC含量。【结论】施氮量及其基追比是影响秸秆还田下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的主要因素,合理配施氮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速效氮及水溶性有机氮等活性碳氮组分含量,增加追肥比例也能提高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活性碳氮含量。  相似文献   

17.
提高超级杂交稻库容量的施氮数量和时期运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提高超级杂交稻库容量的氮素优化措施,对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实现超级杂交稻养分高产高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超级杂交稻品种Y两优1号为材料,通过不同氮素施用量(基、穗施氮比例80﹕20下施氮量为0-270kg.hm-2)与施用时期运筹(施氮量180kg.hm-2下基、蘖、穗、粒不同施氮比例)的田间试验结合水稻主要生长性状调查和数学回归方法,分析构建超级稻最大库容量的指标及其氮素优化措施。【结果】施氮量与超级杂交稻有效分蘖(穗)线性相关,与穗实粒数、总实粒数和产量二次抛物线相关;基、穗施氮比例80﹕20条件下超级杂交稻施氮量为215.6kg.hm-2时,单位面积总实粒数最大;施氮量为245.9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11.42t.hm-2)。基、穗两时期施氮比例为60﹕40,以及进一步分配为基、蘖、穗、粒施氮比例10﹕50﹕25﹕15时,超级杂交稻的穗实粒数、总实粒数和产量显著增加,在减少施氮65.9kg.hm-2基础上,可分别比基-穗施氮比例80﹕20条件下,施氮-产量模拟方程求得的最高产量增加2.01%、2.89%。【结论】通过减少基肥氮比例、增加蘖肥氮和穗粒肥氮比例等氮后移的优化措施,可提高分蘖数、增加成穗率和穗实粒数,从而显著提高最大库容量(总实粒数)和产量,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并有效减少施氮量。  相似文献   

18.
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优质专用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对优质专用春小麦Y20进行了不同施氮时期和施氮量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春小麦追施氮肥以375 kg/hm2尿素为最佳,春小麦产量为5 317.95 kg/hm2,追施尿素525、225和75 kg/hm2的处理春小麦产量依次降低.施氮时期以扬花期施氮春小麦产量最高,为5 086.65 kg/hm2,其次为拔节期施氮,产量为5 043.75 kg/hm2;孕穗期施氮春小麦产量最低为4 978.65 kg/hm2.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为:在一定施氮量内,春小麦品质与施氮量成正相关,施氮量越多,品质越好;在扬花期施用氮肥,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后移量对稻套麦产量的影响,探讨其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7个处理,其中稻套麦10月25日播种,拔节肥按不同尿素施用量分5个处理:A:150 kg/hm2;B:225 kg/hm2;C:300 kg/hm2;D:375 kg/hm2;CK1:0kg/hm2。收稻后旋耕撒播小麦(茬后种麦)分2个处理,分别为CK2:于11月5日播种;CK3:于11月15日播种。稻套麦大田用种量225kg/hm2,茬后种麦大田用种量150 kg/hm2。[结果]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施用拔节肥225 kg/hm2后其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及经济系数均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以及不施氮处理CK1。但与稻茬后撒播小麦相比,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稻套麦产量要低于适期茬后种麦水平,高于迟播小麦。[结论]该研究可为稻套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植株硝态氮速测系统结合的方法,确定采用反射仪法速测冬小麦拔节期植株硝态氮含量对植株氮素营养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冬小麦拔节期植株硝态氮含量缺乏临界值为1 000 mg/kg,充足评价指标为1 300 mg/kg;土壤合理的底肥施N量为75~150 kg/hm2;冬小麦拔节期合理的氮肥追施量应控制在100~150 kg/hm2;冬小麦最佳经济效益追肥量为117.86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