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对海蜇的生活史、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进行过不少研究,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技术,为今后进行海蜇生产性放流增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莱州湾等多年的人工育苗、人工放流、回捕效果等方面研究,结合海蜇的生态习性和山东沿海的海况条件等,认为在山东沿海适亢内湾进行海蜇放流,扩大放流规模,增加放流数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流的可行性及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海蜇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习性出发,对莱州湾的温度、盐度、饵料生物、海蜇苗种来源、回捕率以及增殖放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莱州湾放流增殖海蜇是可行的,并对放流数量、规格、地点、方法和时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开展海蜇增殖放流是实施水生动物养护行动纲要的重点项目之一,仅就山东省莱州而言,海蜇增殖放流每年的投入保持在150万元以上,投放苗种数量4000万只以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年份、不同海区的海蜇回捕率差异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增殖放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进一步提高海蜇增殖放流回捕率,使海蜇在捕捞渔民增收和维系海洋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的科研人员在揭开了海蜇生活史奥秘之后,又攻克了海蛋的人工育苗、螅状体越冬和幼蜇放流等技术的关键,并与辽宁省海洋渔业开发中心等单位合作,从1987年开始进行黄海北部海蜇幼体放流试验研究。经过5年的放流试验,使黄海北部海蜇资源逐渐增加,目前已成为继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后的第二个增殖对象。海蜇放流的  相似文献   

5.
为恢复我省海蜇资源,促进生产发展,在1992年海蜇试放流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省渔政局于今年4月份在浙南海域放流8000万只海蜇幼苗。为了使海蜇生产性放流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最近,省渔政局就放流海域的禁渔区和禁渔期和  相似文献   

6.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增殖放流的回顾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放流经过1988-1993年、2004年在海洋岛渔场和2002年在辽东湾各渔场的增殖试验与2005-2006年的生产性增殖放流,探索了放流海域选择、放流时间和放流规格,跟踪监测技术,回捕效果检验等相关技术。笔者就海蜇增殖放流情况作系统回顾,并对其大规模发展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0-2015年在靖海湾与五垒岛湾进行的海蜇(Phopilema esculentum)放流前本底调查和放流后跟踪调查结果,对比分析靖海湾与五垒岛湾海蜇苗种的放流密度及成活率。结果表明,靖海湾与五垒岛湾海蜇自然群体资源量均较低,放流群体贡献率非常大。2010-2015年靖海湾海蜇苗种放流密度为(26.92~30.96)×10~4尾·km~(-2),平均为29.45×10~4尾·km~(-2),五垒岛湾海蜇苗种放流密度为(23.05~25.14)×10~4尾·km~(-2),平均为23.97×10~4尾·km~(-2),对比结果表明靖海湾年放流密度均高于五垒岛湾。近6年,靖海湾海蜇苗种成活率分别为0.25%~0.83%,平均为0.51%,五垒岛湾苗种成活率分别为0.31%~0.96%,平均为0.67%,五垒岛湾放流苗种成活率略高于靖海湾。通过靖海湾与五垒岛湾海蜇放流效果对比分析,海蜇苗种成活率与自然群体资源量、海蜇放流密度及海蜇苗种规格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本研究可为山东半岛南部海蜇资源的修复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乳山海域是海蜇主要分布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捕捞,资源大幅度衰退。,自2007年,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计划项目开始在乳山海域进行海蜇的增殖放流,海蜇资源有所回升,年产量恢复到0.18万~0.45万t。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乳山海域开展海蜇增殖放流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一套海蜇增殖放流技术要点,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2007年河北省水产局在总结了前两年海洋渔业增殖放流工作的基础上,加大了增殖放流的工作力度,对放流的品种及海域进行了调整,全省放流中国对虾苗种4.618亿尾,日本对虾1.25亿尾,牙鲆40万尾,梭子蟹400kg,海蜇1200万头。中国对虾放流海域遍布全省,以唐山和沧州为重点。日本对虾和牙鲆放流在秦皇岛海域进行,海蜇、梭子蟹分别在唐山和沧州海域进行。  相似文献   

10.
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汉的可行性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蜇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习性出发,对莱州湾的温度、盐度、饵料生物、海蜇苗种来源、回捕率以及增殖洲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莱州湾放流增殖海蜇是可行的,并对放流数量、规格、地点、方法和时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放流经过1988年~1993年和2002年在辽东湾渔场和2004年在海洋岛渔场的增殖试验与2005年~2006年的生产性增殖放流这三个阶段,探索了放流海域选择、放流时间和放流规格,跟踪监测技术,回捕效果检验等相关技术。现就海蜇增殖放流情况作系统回顾,并对其今后发展做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水产养殖》2009,(7):18-18
近日,在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组织指导下,日照市水产研究所成功举行了“日照市首次海蜇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将1000余万只优质健康的海蜇苗放流在石臼湾海域。这是日照市历史上首次进行人工海蜇增殖放流活动。至此,日照市人工增殖放流水产品种已增加至11个。  相似文献   

13.
·渔业信息·     
辽宁省首次开展海蜇资源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为贯彻落实省委1号文件精神,加快恢复和增加我省辽宁湾场海蜇资源,促进渔民增收,按照省领导的指示,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认真研究辽东湾海蜇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厅领导带队到浙江、山东省考察学习,认真总结近年来我省试验性海蜇增殖放流的经验教训,并召开了由省内外专家参加的论证会,经过反复比较、充分论证,最终决定在辽东湾海域全面开展海蜇资源大规模增殖放流。目前,海蜇增殖放流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做到了“五个落实”:一是落实了增殖资金。经反复工作,多方努力,争取国家无偿补助资金500万元。二…  相似文献   

14.
1992-1994年,每年4-5月浙江苍南县近岸水域进行海蜇苗放流增殖,放汉回捕率为0.57-2.33%,停止放流后的1995-1997年在浙南近岸水域共捕到海蜇124.2万只,,放流结果表明,海蜇放流回捕率是高的,并且出现了自然繁殖群。  相似文献   

15.
7月8—13日,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组织有关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对今年放流的海蜇资源进行了海上外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今年放流海蜇资源长势良好、成活率高,有望获得大丰收。据初步评估,今年全省近海海蜇资源量接近15万t,计算可捕量(鲜重)达到7万t,其中,山东南部近海海蜇可捕量将超过5万t,  相似文献   

16.
1992-1994年在浙江南部近岸水域进行了海蜇人工放流增殖,为分析放流后海蜇在海区中的繁殖情况,分别取浙南海区下关,炎亭,南麂及炎亭外水深10米处等四个地点自然海水进行海蜇和孵化率试验孵化率分别为4.32%,5.73%,13.13%,8.78%,并结合海水重金属含量及放流后海蜇出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说明海蜇能在自然海区形成繁殖群体。  相似文献   

17.
浙江近海海蜇增殖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1975年后浙江南部海蜇资源突然衰退,至今20年没有恢复迹象。采用人工放流增殖方法逐步恢复资源量。全人工育苗研究已经完成,并进入工厂化、规范化育苗阶段,保证了放流种苗的供应。同时,在浙江北部完成了海蜇放流可行性的研究。利用标志放流方法计算回捕率为0.88%,在123天中,平均日生长为0.33cm。1992年,又在浙江南部进行试放流,回捕率为1.29%。人工放流海蜇在自然海区能进行自然繁殖。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在胶州湾进行海蜇的增殖放流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海蜇的回捕率达到2%,投入产出比为1:6.8,放流投资利润率520%,对渔业资源的恢复及渔业经济的增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95年在浙南没有进行放流海蜇苗,经调查5月半-6月半,苍南和半阳两县沿海出现海蜇群,两县海民捕到海蜇25万只,分析认为这是经三年放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水产科学》2007,26(8):439-439
为了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促进渔民增产增收,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渔业行政、生产和科研部门力量,继续在辽东湾渔场开展大规模海蜇增殖放流工作。6月15—25日,在辽东湾沿岸5个放流入海点,2.8亿头海蜇幼体被放入大海,其中在大连瓦房店市海域放流3000.12万头,营口市海域放流7375.00万头,盘锦市海域放流6016.45万头,锦州市海域放流4450.54万头,葫芦岛市海域放流4228.71万头,超额完成了今年计划放流任务,辽东湾沿岸渔民将从海蜇增殖放流中获得更大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