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建华 《防护林科技》2015,(1):17-18,27
通过对不同的排矸年限矸石山的植被调查,结果显示:Ⅰ类排土场,随着排土年限增加,出现了多种植被群落,该生境的适生植物种类较多,具备了进行人工植被恢复的良好条件;Ⅱ类排土场,从群落外貌看,形成了明显的复层结构,群落的形成使排土场生境条件进一步改善,可进行人工复垦造林;Ⅲ类排土场仍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已初步具备耐旱乔木树种生长的条件;Ⅳ类排土场无植被分布,不适宜人工复垦造林,需经过多年的风化或人工促进风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调查与自然恢复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辽宁省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及重要值的变化,研究了排土场植物群落恢复与演替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排土场共有植物63 种,分属于23 科,其中菊科15 种、豆科11 种、禾本科8 种;蒺藜+水稗草+猪毛菜、水稗草+大籽蒿+黄蒿、水稗草+披硷草+黄蒿+大籽蒿+黄花草木犀、芦苇+披硷草+水稗草+狗尾草分别是年限为5、10、20、40 梯田层群落的优势种群;重要值对植被重建中物种筛选有指示性,蒺藜在排土场人工恢复中可做为先锋种,披硷草、芦苇、水稗草可做为重要的优势种;排土场植被自然恢复速度缓慢,为了尽快改善生态环境,应该筛选并合理配置先锋植物和适生植物,进行植被重建,加强抚育管理,缩短演替进程。表2 参17。  相似文献   

3.
废弃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废弃采石场的植被重建是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创造植物生长所需环境、改善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重建植物群落等方面对废弃采石场的植被恢复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群树种补植法以促进矿山植被恢复演替的进程,从而构建生态功能稳定的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4.
河北坝上湖淖湿地植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坝上地区处于不同演替进程的安固里淖、察罕淖和闪电河湿地植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提出该区湖淖湿地干涸后植被由水生、湿生向旱生、荒漠和盐渍化类型演替,群落结构趋向于简单化,植物种类的多样性约丧失30%.  相似文献   

5.
以黑龙江省鸡西矿区5种类型的人工植被恢复矸石废弃地为研究样地,通过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林下植被的调查,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林下植被群落生长状况、物种构成、结构组成等的变化特征,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植被演替过程的作用规律,为矸石废弃地植被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排土场是一种极端的生态系统,因堆放面积大且坡度陡,易造成土壤侵蚀与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排土场,实施有效的植被修复,有助于该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稳定。为探究排土场地上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种子库及其关系,文章采用野外植被调查与室内种子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探讨乌海市骆驼山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初期,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现37种植物,隶属于12科34属,禾本科、豆科、藜科及菊科植物在定居群落中占据主要地位;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1~2 a年生草本次之。土壤种子库共计萌发11种植物,土壤种子库密度在137~1 577粒/m2之间。不同修复模式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相似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福建省大田县王岩—百丈坑灰岩矿区及周边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矿区现有植被类型可以分为杉木—称星树—五节芒群丛、杉木—乌饭树—芒萁群丛、粉叶羊蹄甲灌丛、乌饭树+紫珠—五节芒灌草丛、五节芒群落等5种。矿区排土场下游水田农作土0~20cm土层中的Cu、Zn、Cd和Pb含量都符合Ⅱ级标准。针对废矿区和排土场等提出相应的环境整治和植被恢复措施,并为保障矿区造林成功提出相应的高强度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8.
江西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策略及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西省低丘红壤5种不同类型水土流失区生态系统开展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及理论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江西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取得成功的经验在于园地制宜的应用了森林培育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遵循依靠科技,适地适树,充分利用乡土种为主的种质资源,考虑群落结构组成和群落演替的规律,充分利用自然力的原则.总结出自然封育和人工重建是江西低丘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两种基本途径.选择适宜的植物种植材料进行合理的配置并辅以现代营林的科学技术理论与措施是植被恢复,控制水土流失、重建低丘红壤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绿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植被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景区的绿化设计宏观上应按植被顺行演替规律进行植被恢复,严禁植被破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微观上应结合各景点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景观绿化须建立植被叶色随季相变化的植物群落,意境区的绿化以体现文化内涵为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旅游路线的绿化应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封山育林是恢复和重建晋西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晋西黄土高原封山育林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分析了不同时期弃耕地和封禁小流域的植物演替和植被恢复规律。在黄土弃耕地上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为:弃耕后,15a-20a为草本植物群落阶段;21a-25a可形成灌木群落;26a-30a能达到较成熟、稳定的灌丛群落;30年后,开始形成乔木林。黄土残塬沟壑区封禁小流域植被恢复情况为:经过12a,木本植物的种类达到了41种,分属于16科34属,其种源来源于周围残存的次生林。总结了封山育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不同植被类型蛾类及植物相似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紫金山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及蛾类群落结构、时空动态进行了调查,运用jaccard相似性分析方法对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种类、蛾类种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植物及蛾类的相似性之间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紫金山植物种类丰富,植物分布特别是草本植物分布对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蛾类种亦丰富,有蛾类28科494种,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与蛾类种、数量呈正相关,生态环境及植物群落的差异是导致紫金山蛾类群落结构差别的主要因素;紫金山蛾类多食性种较多。紫金山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亲缘关系较近,验证了紫金山针阔混交林是由针叶林衰退的基础上自然演替或是人工干预发展而成的,最后将演替成含有常绿成份的落叶阔叶林,各植被类型处于演替的不同阶段,竹林受人为干扰最大。  相似文献   

12.
山东湿地植被组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湿地共分布湿地高等维管植物70科277种、苔藓植物12科24种,在植物种类组成上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等种最为丰富。植被类型分灌丛、灌草丛、草甸、盐生、沙生、沼生和水生植被等7种植被类型。湿地植被的分布既受地理位置、气候、海拔等影响,又受制于水分、土壤和土壤含盐量等因素。湿地演替可以表示为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即随着湿地的发育,特别是土壤水分和营养的变化,导致植物种类和群落发生改变的过程。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是气候、水文以及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客观反映了湿地的形成、发育与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筛选出适合修复荒漠化的喀斯特地貌先锋植物和耐旱的乡土植物,为喀斯特荒漠化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以石漠化严重的天等县驮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该区域内随机选取了2个500 m2的样方,调查分析其野生植被资源和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发现,该区域植物群落主要为草丛、灌丛、偶尔藤刺灌丛;群落正由草丛→灌丛演替,少部分由灌...  相似文献   

14.
四川官地水电站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初期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雅砻江官地水电站人工开挖边坡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普通生态学研究方法,从群落组成、物种重要值、群落生长型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扰动区4个典型样地进行植被恢复初期的群落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 a的恢复重建,样地内物种总数迅速增加、本地物种大量侵入、物种多样性大幅提高,群落处于演替的初始阶段;同时,初始配置的部分植物如白三叶、爬山虎和油麻藤等过早退出群落,在生境改善和景观价值上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建议摈弃或在种植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15.
南方岩溶区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岩溶区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方。植被的自然演替恢复是岩溶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方式。随着自然演替的进行,土壤环境特征、土壤养分特征及土壤种子库等产生相应的变化。而岩溶植被的顶极群落特征和群落演替特征,包括盖度、结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分布格局、演替方向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法,总结白音花沙地不同茬口弃耕地植被演替系列、差异和模式,摸索到演替初期、中期,到达相对稳定阶段的变化趋势,其中荞麦、玉米、谷子、黍子等作物弃耕地,以黍子地植被演替速度最快,在进行草田轮作时,可优先考虑。变化的模式基本为a b—c d—e—f,使弃耕地植被趋向于恢复到受破坏前原生群落类型,但时间上有差异,质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辽东山区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和中部城市群的天然绿色屏障,在退耕还林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对退耕地植被群落的发育演替、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不同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草河口退耕还林监测场植被恢复不同模式连续3年的调查研究认为,辽东山区在坡耕地退耕之初的几年内,植被自然恢复比较快,生态功能也比较强,但人工辅助措施能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尤其是乔灌模式植被群落发育最好,为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南方岩溶区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5.93%,其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地区。植被的自然演替是岩溶地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方式。土壤是岩溶地区不易再生的最稀缺资源。文章分析了自然演替过程中的环境特征、养分特征、土壤种子库等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岩溶地区植被的顶极群落以及群落演替方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裸露边坡植被重建已成为解决工程边坡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行。为科学地评价边坡植被恢复效果,常需要对恢复时期植被群落的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跟踪监测,以调查边坡植被群落演替规律。围绕裸露边坡植被群落演替的主题,综合阐述了我国工程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应用现状,国内外关于裸露边坡重建植被群落演替研究进展,以期为植被护坡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提供参考,就群落演替研究在植被护坡领域的广阔前景寄予了希望。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露天煤矿开采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通过小龙潭矿区排土场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从组织保障、科学造林、加强森林管护等方面阐述了矿区排土场植被恢复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