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峪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38?km2,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为要求,治理程度从40.06%提高到94.2%,林草覆盖率从38.9%提高到77.13%,有效地控制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水土资源得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扩大了林草覆盖面积,提高了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提升了流域内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冀西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理途径,逐步恢复该地区林草植被,建立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风沙危害,为京津建立绿色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就此问题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古浪县南部山区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阐述古浪县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的基础上,提出的治理措施是:继续实施生态移民;统一规划,分区全方位治理;建设林草基地,保护天然林;依法治理,避免二次破坏。  相似文献   

4.
根据建平县半干旱低山丘陵的气候与地貌特点,对位于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引致的危害进行了阐述,对治理水土流失的综合措施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了防控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等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5.
黄锦祥 《农学学报》2015,5(5):57-61
以福建省宁化县紫色土区的土地侵蚀地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取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通过样地和径流小区的观测,分析林地、坡耕地、茶果园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林草治理,随着治理年限的增长林草覆盖度明显提高,林草覆盖度2号(95%)>3号(80%)>4号(50%)>1号(35%);并且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增强了土壤肥力;从径流量及侵蚀量可以看出,鱼鳞坑种植油茶+生物带措施控制土壤侵蚀效果最显著,径流量及侵蚀量分别达到61.09%、97.33%,为宁化县紫色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宁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后治理效果。  方法  以山东省蒙阴县张家村小流域为例,以水土保持基础图斑和效果图斑为单元,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无人机、移动终端等技术,通过调查测定和野外复核,对比分析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实施前后土地利用、林草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流失状况变化。  结果  ①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后图斑变化数量共339个,变化面积870.60 hm2,变化方向主要为坡耕地/旱梯田转变为果园,其次为坡耕地变转为旱梯田;②基础年林草覆盖率31.13%,评估年林草覆盖率为45.69%,覆盖度均以中高覆盖(60%~75%)为主,林草覆盖提高率为14.56%;③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中,蓄水池保存率最高,为100.00%;谷坊最低,仅为55.56%,其余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均在80.00%以上;④评估年较基础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00.39 hm2,水土流失面积消减率23.21%,水土流失治理度为76.78%。  结论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蒙阴县张家村小流域的生态环境,重点体现为水土流失减少,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图5表5参11  相似文献   

7.
隆德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制约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半个世纪以来。隆德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历届县委、政府的带领下,坚持“水保立县”大搞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6.73km^2,治理程度达84.10%,林草覆盖度达到25.20%,县域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宝霞 《乡村科技》2022,(4):149-152
借鉴国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验,结合我国农村地区水土现状,从注重综合调查工作、重视前期治理工作布局、建设梯田工程、建设截排水设施、建立塘坝和滚水坝工程、强化林草工程建设及有效落实治理保障措施7个方面,提出农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体措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9.
以宁化县常丰里和石壁溪小流域为例,从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2个层面监测了常丰里和石壁溪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植被自然演替状况、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该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675 hm2,治理程度达到80.4%;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80%以上;宜草宜林面积达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从50.4%提高到56.0%;提高了防洪减沙效益,减沙率达70%以上;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从2 533 t/(km2·a)降低到1 500 t/(km2·a)以下。经过综合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强度都已明显下降,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运用径流林业整地技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旱坡地综合治理,营造生态防护林,提高水肥利用率,采取林草牧综合经营,科学管理,提高营林效益,提高黄土高原地区杏树经济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
浅析骆驼井区水土流失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骆驼井区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危害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林草植被治理、封育治理、草方格沙障建设3种适宜于荒漠化草原风沙区的治理模式,并应用于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治理荒漠化草原风沙区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以宁化县过龙社、瑶背江、松子岗、方田、武层、陈田、社背小流域为研究区,从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两个层面监测了研究区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植被自然演替状况、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呈下降趋势,已从治理前的74.88 km2下降到2013年的26.12 km2;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 80%以上,宜草宜林面积达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从49.2%提高到58.0%;防洪减沙效益提高,减沙率达70%以上;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从1997 t/(km2·a)降低到1 500 t/(km2·a)以下.通过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显著减少,水土保持达到了预期目标,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基本达到了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马非  王孝忠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9):63-65,131
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固海扩灌区划分为5个责任分区,运用水蚀径流场和风蚀小区等方法对该区进行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固海扩灌区累计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总面积为409.5 hm2,林草成活率达87%以上,区域小气候得到了明显改善;扬沙日数减少至5.9 d,沙暴日数减少至0.5 d,相对湿度提高到47.2%,年蒸发量降低到1 835 mm,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7 862.90 hm2;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均达到了2级以上防治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8.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45,拦渣率为95%,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8%,林草覆盖率为15.09%。  相似文献   

14.
冀西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理途径,逐步恢复该地区林草植被,建立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风沙危害,为京津建立绿色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此问题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沈家河湿地的气候、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介绍了当地水域污染治理、湿地生态修复建设、生态观光产业园建设情况,有效提高了沈家河水库及其外缘林草覆盖度,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七星项目区位于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西部,通过对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成因及发展趋势,结合项目区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情况以及面蚀和沟蚀分布特点,以治理坡耕地为重点,科学、合理地优化配置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并配套其他措施,形成综合、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锡林河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锡林河水库小流域为典型样区,采取梯层结构配置模式,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制定出研究区小流域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并通过野外试验观测,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保水保土效果等方面,开展丘陵草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不同配置方案的水土保持效果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15°的坡面,柠条+苜蓿的灌草结合措施配置可使侵蚀模数降低60%以上,林草覆盖度提高到70%以上;15°~25°的坡面,由截水沟+柠条带组成的林草与工程相结合的措施配置可使土壤侵蚀模数降低约60%,林草覆盖度大大提高;沟道治理中,谷坊+灌木林结合的防护效果最为明显。该成果可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工农业污染等方面对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理论上分析了区域林草植被恢复的前景,明确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内容.提出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工矿区土地复垦等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入渗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坡地是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地类,其利用方式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在重庆开县选择栾树 黄花槐、封山育林、经济林3种林草治理措施(以裸 地为对照),对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个土壤入渗特征值在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 变化较大,其大小顺序主要呈初渗率,平均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的规律.初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在不同 土层深度均以裸地的值最小,其平均值分别为1.22,0.141和0.462mm/min;(2)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土壤渗 透性能综合判断值(F)的综合方程,综合评价了不同林草治理措施土壤渗透性优劣,其大小顺序表现为:栾树 黄 花槐,封山育林,经济林和裸地.(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与裸地的土壤渗透性与总孔隙 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p<0.01)或者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质量 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负相关(p<0.05).(4)对土壤入渗过程模拟得出通用经验方程是用于描述不同林草治 理措施下土壤入渗过程的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20.
定西北部地区比较干旱,土壤疏松,地形破碎,该区域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季,一旦出现连续降水,将会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植树造林种草,有效增加林草面积,提高林草覆盖度,是控制水土流失,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