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对克拉玛依荒漠区新建的新疆杨林和俄罗斯杨林区及其外围3种原有荒漠区的植被类型、覆盖率、植被生物量、碳储量、土壤含水量和可溶性盐总量进行了调查和测定,分析了干旱荒漠区植树造林对原有荒漠植被生物量的影响,探讨了土壤含水量和可溶性盐总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外围原有荒漠区相比,荒漠区新建新疆杨和俄罗斯杨林区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Quick Bird影像,并结合实地的植被和土地类型调查,对艾比湖地区阿其克苏河植被覆盖进行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遥感分类,利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如Envi软件、Arcgis软件、Erdas软件)提取了该区的植被覆盖等信息.[方法]基于NDVI图对该区进行植被覆盖度反演,并结合实际测量数据提出了荒漠区NDVI分类标准和植被覆盖等级划分标准.[结果]通过NDVI分类图和植被等级覆盖图,发现该地区植被大多集中于河滩及其两岸;而且离水源越近,植被覆盖度越高,NDVI值也越高,这与荒漠区植被分布特点吻合.[结论]植被覆盖度反演结果与实地测量对比分析有很好的切合度.  相似文献   

3.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5):946-946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阿拉善干早荒漠区生态系统受损机制与重建研究(39730100)”和“中澳技术合作内蒙古阿拉善环境整治与管理”项目最新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共12章,概括了干旱荒漠区受损与恢复重建的新进展,提出了干旱荒漠草地植被恢复的系列技术体系,揭示了灌木群落水分分配格局,阐明了优势植物种群的水分利用效率。同时,本书阐述了极端干旱环境下荒漠灌木植物的生物学适应机理及不同灌木利用有效养分的根际过程,  相似文献   

4.
昌吉北部荒漠区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主要土地类型为荒漠土、风沙土和盐土。地面自然植被以荒漠、半荒漠植物种群为主,主要有琵琶柴、梭梭、红柳、芨芨草等,盐碱严重,常规造林苗木不易成活,或成活后难以成林。本文以2010年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老龙河示范区甘莫路八钢段(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此段pH值8.94,全盐量23.8克/千克,盐碱严重)绿色通道复叶槭造林为例,总结昌吉北部荒漠区造林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是第三纪末开始出现的新构造祁连山扭陷槽。湖东毗邻半干旱的黄土高原,西与干旱的柴达木盆地接壤。在气候划分上,属中国东部季节区,是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地带,植被分属于柴达木盆地温性荒漠区和东部湟水-黄河流域温性森林草原的过渡区。基于以上特性,使之构成了环境变化的敏感区。  相似文献   

6.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以实际测量区域内各物种植株的多种指标为依据,分析黑河下游乌兰图格断面中植被的盖度、重要值(Pi)沿垂直于河道方向的梯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垂直于河道方向上,乌兰图格断面植被总盖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根据盖度值划分出1 200 m以内为河岸绿洲区、2 200~3 700 m为荒漠过渡区、4 300 m以外为荒漠区;从重要值(Pi)上观察乔、灌、草的分布规律,发现绿洲区近河道处胡杨占据生存优势,一定距离后草本占优势;荒漠过渡区和荒漠区灌木占据生存优势。同时分析乌兰图格断面植被盖度与土壤平均质量含水量的关系发现,在荒漠过渡区和荒漠区,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选取土壤水分、植被盖度分别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建构回归模型,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发现两者间的关系可用回归方程很好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7.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96-12598,12693
利用西北地区植被数据(GIMMS-NDVI),以绿度变化率和偏相关分析法为基础,分析了西北地区不同生态分区NDVI的年际变化,并研究了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要素在空间上的响应。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的东部和西北部植被覆盖较好,研究区的西部盆地区和西南部的高寒区,植被覆盖较差;不同生态分区NDVI的变化与气温的相关性明显高于与降水的相关性,但降水是限制性因子,决定着ND-VI与降水相关的密切程度;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中东部,NDVI与水热要素的相关性由草原、草甸、阔叶林向荒漠逐步减弱,极端干旱荒漠区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8.
干旱荒漠区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荒漠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大陆,因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地区是我国多种特色药用植物的重要蕴藏基地。近年来,因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当地多数特色药用植物逐渐成为濒危种。结合前人相关研究阐明了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与保育机理,分析了干旱荒漠地区药用植物的种类与分布,并提出一套适用于干旱荒漠区濒危药用植物的恢复措施,旨在为当地药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稀疏植被斑块格局是水分稀缺的荒漠区对降水在地表的表现。【方法】基于年降水量变化特征,选择1990年TM影像、2001年ETM+、2010年TM影像和2015年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1990~2015年蔡家湖气象站逐年的降水数据,计算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植被盖度、斑块面积、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分析不同植被盖度、面积变化趋势,探讨年降水量对植被盖度、斑块面积、数量、密度的影响。【结果】1990~2015年,植被盖度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二级植被面积明显增加(1 089.557 km2),增幅为20.154%,一、三、四级植被面积略有减少,减幅分别为-98.752%、-61.581%、-96.889%。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斑块数量,密度增加,破碎程度变小,植被盖度增加。【结论】1990~2015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稀疏植被盖度随年降水的变化总体呈退化-好转-退化趋势。年降水量变化与稀疏植被盖度、斑块面积、数量、密度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对冀北地区围场县的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空白区、水区、藻区、草区、藻草区)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设置样地,分层取样,分别测定了土壤p H、容重、土壤含水量、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围场荒漠区土壤理化性质总体变化特征:土壤p H为6.06~7.39,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0.21%~6.32%,土壤速效氮0.3~34.64mg/kg,速效磷0.08~0.8mg/kg,速效钾10.9~34.9mg/kg;围场荒漠区的土壤理化性质随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呈现一定的差异性,总体来说,草区和藻草区的土壤容重和速效氮含量要高于其它区域,但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要低于其它区域,土壤p H的含量在5个处理区域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红砂是良好的防风固沙树种,在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应用前景广阔。总结了河西绿洲荒漠区红砂容器育苗技术,包括苗床制作、容器材料与基质准备、种子采集及处理、播种、补种、苗期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黎阳  李雪锋  闫凯  彭建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219-220
连续三年在新疆干旱荒漠区反复试验播种木地肤+蒿子,观测发现飞播前后及播区内外产草量、盖度差异均很显著,飞播后植被盖度可平均提高35%,产草量提高4-5倍,优良牧草所占比例提高到65%,飞播效果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3.
古浪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介于石羊河流域上游,东径102°38′~103°54′,北纬37°09′~37°54′,东临景泰县,南依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和西北与凉州区毗邻,北和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接壤。地势南高北低,海拨在1500米~3469米之间,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由南向北依次为山、川、沙漠三大地貌形态,南部为水源涵养区,中部为绿洲平原区,北部为生态极其脆弱的荒漠区。古浪县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严重,  相似文献   

14.
牡丹是公认的观赏植物,作为油料植物是近几年才开发利用的;枣树栽培历史悠久,花蜜、果实用途广泛;牡丹、枣树的生长习性符合间作栽培要求,二者间作栽培不但能提高产品的产量、品质、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荒地、荒漠栽培经济树种,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是目前农业增加收入、农村脱贫致富的又一新型栽培模式;本文作者对荒漠区油用牡丹与枣树间作栽培技术,作了详尽阐述,对今后在荒漠区发展油用牡丹与枣产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围栏封育效果进行定期观测调查,对围栏封育后植物种类、盖度和植被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植物种类相对贫乏,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成分单纯且分布不均匀。通过1~3a的围栏封育,该区内植物总种数稳定,不同群落的种数增加,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冠幅明显提高,促进了干旱荒漠区退化植被的自然修复和顺向演替,用少量的投资和较短的时间达到比较好的保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荒漠植被分布稀疏且叶面普遍较小,导致影像中植被光谱特征较弱,分类难度较大。为提高荒漠植被分类精度,选取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研究区,以无人机遥感影像和数字表面模型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算法,在去相关拉伸光谱信息增强基础上对荒漠植被进行分类,分析去相关拉伸前后分类精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基于去相关拉伸并结合面向对象和随机森林算法的轻、中、重度沙漠化区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91.01%、95.34%、93.18%,较原始影像分类精度分别提升19.94%、16.10%、17.61%,实现了对荒漠植被的高精度分类,从而为获取荒漠区植被分布状况以及荒漠化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南缘人工封育促进天然植被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纳斯县北部沙漠的荒漠植被年内变化特征为:4月植被开始返青,5月底植被盖度均较4月减少,6月随着短命植物完成生活史,植被盖度显著降低,7月由于有一定量的降水,植被盖度有所上升,8月后降雨明显减少,大量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干旱而死亡,多年生草本植物枯梢和灌木植物生长势降低,植被盖度下降,到10月底植被盖度降到最低.未封育区牲畜采食使植被难以恢复,践踏使沙地不能稳定,梭梭灌木林地风蚀严重,草本植物的数量少于封育区,梭梭灌木林分布不均匀;而封育区植被盖度较大,梭梭灌木林分布较均匀,梭梭灌木林地稳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然植被生态系统.试验表明,在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下.通过封育或避免人为干预.荒漠区生态植被的自然恢复.可大大增加防风固沙能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限退耕地植被与风沙流之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垫面性质决定了近地面风沙流输沙量,而植被状况是下垫面中影响风沙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年限退耕地上安装0~100 cm的积沙仪,测定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的风沙流输沙率及植被特征,分析不同生长阶段植被对输沙率的影响以及输沙率随高度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退耕地物种丰富度、植被盖度、年输沙率随退耕时间呈规律性变化,物种数量、物种丰富度与退耕年限呈显著负相关,年输沙量与退耕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植被总盖度呈负相关;2)在不同退耕年代退耕地上,输沙率随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0~30 cm,越到上层,输沙率变化幅度越小;3)在同一风速条件下植被不同生长阶段,输沙率在植被生长高峰期明显低于生长初期,同时与植被盖度、草本植物数量显著相关;4)输沙率在不同高度范围内因植被增加而呈减少趋势,随着高度的增加输沙率增加百分比逐渐降低;5)干旱荒漠区退耕地灌木种类稀少,草本植物对群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雨季,进而影响了退耕地风沙流输沙率。研究结果为退耕地采取植物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设置样方,调查研究了民勤荒漠生态退化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区地下水位正在急剧下降,天然植被面积逐年减少,盖度正在明显下降,随着水资源退化和植被退化,沙漠化土地面积正在扩大,沙漠化程度正在增强。荒漠区水资源退化引起植被退化,植被退化进而导致沙漠化过程加强。随着植物的大面积死亡和稀疏化,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植被退化加之开垦使得极重度、重度沙化土地面积扩大,中轻度沙化土地面积相对减少。目前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大,二是上游入境水量逐年减少。实践证明,在干旱沙漠中造林,尤其是打井提取地下水造林,只能加速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前后民勤盆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乃至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石羊河下游典型的荒漠绿洲生态系统——民勤盆地为研究区,以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基于NDVI像元二分模型的植被覆盖度反演方法研究了2000年(治理前)、2006年(治理开始)、2010年(治理Ⅰ期)和2016年(治理Ⅱ期)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情况。【结果】(1) 2000—2016年,整个研究区低和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分别增加了7.71%和0.71%,平均植被覆盖度年增幅为0.13%,轻度和中度改善的面积分别达到了6.39%和0.56%,尤其以治理Ⅱ期(2010—2016年)的生态恢复最为明显。(2)综合治理后,2016年绿洲区低和高植被覆盖面积较2000年分别增加了1.05%和2.88%;荒漠区无植被面积从56.98%(2000年)减少至47.27%(2016年),而低植被覆盖面积则增加了11.30%。(3)以青土湖、黄岸滩和老虎口的生态恢复最为典型。【结论】随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民勤盆地植被覆盖度和面积均有明显向好的发展趋势,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恢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