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通过利用度量误差模型方法,研究建立了地上生物量与干、皮、枝、叶4个分量的相容性方程系统。首先,从各个分量所占比例变化特点分析入手,采用比值函数分级联合控制和比例函数总量直接控制2种方案构建了以地上总生物量为基础的相容性方程系统,其中对地上总生物量模型的估计,又采取了独立估计和联合估计2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分级联合控制方案和总量直接控制方案效果基本相当,而独立估计方法和联合估计方法也几乎没有差异。然后,还对一元、二元和三元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估计值的标准误差和平均预估误差会有所下降,但对模型效果的改善幅度并不大。最后,对各个分量占地上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直径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林木直径的增大而提高,干皮和树叶生物量所占比例则随林木直径的增大而下降,而树枝生物量所占比例相对比较稳定。本文所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方程系统,地上总生物量的预估精度达到95%以上,树叶生物量的预估精度最低,但也达到了85%以上。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云杉立木生物量模型研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云南云杉为研究对象,对云杉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模型进行研建。建立云杉地上总生物量、树干、树冠、干材、干皮、树枝、树叶独立模型与材积相容模型,采用分级联合控制和度量误差模型方法,建立地上总生物量和所有分量相容的立木生物量模型,建立根茎比模型对云杉地下生物量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建立的云杉地上总生物量、树干、干材生物量二元模型预估精度均达95%以上,干皮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达94%以上,树冠、树叶、树枝生物量的预估精度均在92%以上,地下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在88%以上;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云杉生物量的估计。  相似文献   

3.
基于50株样木的实测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采用四种模型构建了西伯利亚云杉的地上、地下和各组分器官的生物量估测模型,对比分析了各拟合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各生物量模型对比得知,地上和树干生物量模型估计精度均高于树枝、树叶和地下生物量模型;最优的二元模型拟合度和预估精度都优于一元模型,其中地上和树干生物量二元模型精度提高显著;树枝、树叶和地下生物量模型二元模型精度提高有限,建议实际应用时采用一元模型W=a Db。各生物量二元模型拟合优度和预估精度对比分析显示,不同的变量组合拟合效果不同,常用变量D2H在估计树枝、树叶生物量时效果不如一元模型精度,而变量D3/H对树枝树叶生物量的估计最有效。  相似文献   

4.
基于84株马占相思伐倒木实测生物量数据,构建了马占相思总量及各组分生物量估测模型,然后利用非线性度量误差方法,建立总量生物量与各组分(地上、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冠)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拟采用可加性总量直接控制和分级联合控制2种方案对上述模型进行拟合和评价。结果表明:1)由胸径、树高变量构建的总量及各组分二元生物量独立模型预估效果较好,其确定系数均在0.85以上,最高达0.97;2)就可加性总量直接控制法而言,拟合的对数模型进一步提高了生物量模型的稳定性;3)这2种方案所建的二元模型拟合效果以分级联合控制方案略优,这2种模型在准确性上没有明显的差别;4)可认为利用度量误差法构建的马占相思生物量模型拟合精度高,实用性好。  相似文献   

5.
哑变量在云杉地上生物量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5,(6):71-76
基于150株样木的生物量数据,采用常规回归方法和哑变量模型方法,构建了黑龙江、吉林两省云杉地上总生物量与各分项生物量的一元、二元以及三元模型。结果表明:2种方法建立的模型中,地上总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最高,在96%以上;树叶生物量最低,仍达87%以上;其他生物量预估精度均在91%以上;总相对误差均控制在±5%的范围内。通过对一元、二元和三元模型对比分析,发现随着解释变量增加,2种方法生物量模型的预估精度和确定系数都有所提高。引入地域哑变量后,一元、二元和三元模型的预估精度和确定系数都比常规模型有所提高,估计值的标准误差和总相对误差有一定下降,哑变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和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60株辽东山区日本落叶松样木生物量的实测数据,分析不同林龄条件下立木各部分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并应用度量误差方法建立立木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树叶、树枝、树皮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值随林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干材占总生物量的比值随林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筛选出总生物量与各分量最优独立模型的基础上,应用三级控制的方法建立生物量相容性模型,并采用加权回归方法消除总量和各分量模型的异方差。建立的总量、地上部分、树干、干材、树皮生物量模型,其R2均大于0.9;树根、树冠、树叶和树枝生物量的R2略低,介于0.7 0.9之间。通过独立样本对模型的相容性和预测精度进行检验,各分量预测值所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之和为1,模型完全相容;根、冠、叶和枝的模型预测精度略低于90%,其他部位模型的预测精度都在95%以上,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云杉实测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利用度量误差模型方法和分段建模方法建立相容性的一元和二元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无论常规模型还是分段模型二元立木材积模型的相关统计指标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而二元地上生物量模型的相关指标与一元模型相比差异不大;常规二元立木材积模型在小径阶下存在明显的偏差,分段模型从整体上能够有效地解决系统偏差问题;所建的分段一元立木材积模型和地上生物量模型的平均预估精度分别到了90%和95%,同时分段二元立木材积模型和地上生物量模型的平均预估精度均到了97%。  相似文献   

8.
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研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分析气候因子对马尾松各分项生物量的影响,为森林碳汇监测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150株马尾松单木生物量数据,采用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构建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各分项生物量(干材、干皮、树枝、树叶和地上总生物量)选用以直径和树高为自变量的二元生物量方程作为基础模型,利用一阶交叉验证法对所构建的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进行评价。【结果】与传统未考虑气候因子的各分项生物量模型相比,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预测精度明显提高,且该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可定量描述不同气候带亚区生物量的差异程度,保证干材、干皮、树枝和树叶与地上总生物量相容。【结论】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能有效分析气候因子对各分项生物量的影响,可应用于其他树种的生物量预估。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松天然林128株单木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方程Richards模型和幂函数经验方程为基础模型,通过统计计算,再引入环境和竞争因子建立思茅松单木地上部分生物量生长模型,并进行独立性验证。结果表明,未引入环境和竞争因子的木材、树皮、树枝、树叶、地上总生物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42 4、0.765 7、0.476 0、0.483 6、0.728 7,引入环境因子和竞争因子后决定系数有着较大的提升,木材、树皮、树枝、树叶、地上总生物量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850 8、0.832 3、0.709 8、0.539 9、0.852 5,并且引入环境因子和竞争因子后理论方程的决定系数都要强于经验方程。在预估精度方面,木材、树皮、树枝、树叶、地上总生物量的预估精度达到80.03%、79.91%、51.98%、44.06%、81.07%,除树枝和树叶外均有较高的预估精度。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1年采集的150株西藏天然冷杉数据,采用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方法同时进行整体建模和分段建模,分别建立了西藏冷杉一元、二元生物量与材积相容性模型,并分析对比两者拟合效果。结果表明:不论是一元、二元模型,采用整体建模方法都难以准确描述冷杉生物量、材积随胸径变化情况,导致径阶16 cm以下的林木立木材积和生物量估计值均小于实际值,径阶越小,偏差越大,其中4 cm径阶的预估偏差甚至达到了20%~30%;而采用分段建模方法能有效解决上述有偏估计的问题,模型改进效果十分良好,各径阶均无系统偏差;分段建立的地上生物量和立木材积方程,不论一元或二元模型,其预估精度分别达到了93.5%、92.8%以上,一元分段地下生物量方程预估精度也在91.5%以上。  相似文献   

11.
森林动态计算机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目前广泛应用的6种森林动态计算机模型:森林收获模型、生态林窗模型、生态分室模型、过程模型、植被分布模型和混合模型。在介绍每种森林动态模型时, 分别选取几个典型的计算机模拟模型, 来评述每种森林动态模型的优缺点,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今后森林动态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文中介绍了全林分模型、径级模型和单木模型3种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的特点及国内外应用情况, 并提出近几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年龄隐含的生长模型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特点,将年龄隐含的生长模型应用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这种模型不需要年龄,其误差与预测年限△A有关,当△A=O时,误差为零,用Johnson-Schumacher模型作为以年龄为自为量的模型,以荆基础模型导出的年龄含模型为例进行了试验,数据为浙江小一类表查数据中的1989-1994年的以复位样本数据。计算例子表明,5a定期生长量的总和估计精度95%的概率保证下可达80%以上。文章  相似文献   

14.
林分动态变化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价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及时了解森林生长、枯损和进界的动态变化情况。要及时了解森林生长、枯损和进界的动态变化,就必须应用森林模型技术。林分动态变化模型包括了生长、枯损和进界模型。文中在搜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生长模型、枯损模型和进界模型的国内外应用情况,并提出下阶段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森林动态模型分为经验模型和过程模型。混合模型是两者的结合, 既具备两者的优势, 又规避了它们的缺陷。FVS-BGC是森林植被混合模型的一个典型代表, 它是经验模型FVS与生理过程模型Stand-BGC的结合。文中重点阐述了FVS-BGC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过程, 当前该模型多应用于树木活力的评估方面, 且主要用于对针叶树种动态过程的模拟, 但在阔叶树种的模拟上也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6.
林冠截留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冠截留量在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水文生态效益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文章在分析了林冠截留机理和以往林冠截留数量模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林冠截留整体护展模型,为大范围的森林水文生态效益数量评价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生长模型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模型系统根据森林生长发展的内在规律设计,并用现代回归统计方法估计参数,由年龄隐含的单木生长模型、与直径相关的保留率模型(即采伐枯损模型)、以样地平均年龄及样地数为自变量的进界模型和面积模型组成。它适用于一个较大区域(如一个省)的森林资源更新和预测。它用复测的固定样地数据和复测的样木数据建模。文章给出了用江西省的连续清查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的误差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土结构性模型研究进展,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与思维角度,对当前土的结构性模型分为三类,对几种经典的结构性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建立结构性模型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对当前土结构性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作出了讨论,指出基于DSC的构模方法可以很好体现土结构性对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生物多样性中性理论(Unified Neutral Theory of Biodiversity)对群落中物种共存机制和多度分布提出不同于传统生态位理论的另一种解释:由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物种构成的群落中,不同物种的个体间在生态学上是等价的;物种多度的分布主要决定于随机过程,如物种灭绝和物种迁入/新物种分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对于中性理论模型是否可以准确预测物种多度分布一直存在不小的争论。本文对生长在天目山地区的湿地草本植物冠层的昆虫群落进行取样调查,分别采用中性理论模型和对数正态模型预测昆虫多度分布。采用置信区间、拟合优度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方法验证中性理论的预测。中性模型拟合的基本多样性指数θ=5.89,迁移率m=0.208 8。实测物种多度数据全部落入中性模型预测的95%置信区间内,说明中性模型预测的多度分布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Pearson相关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中性最优拟合曲线(200次中性模型模拟的平均值)的拟合优度与对数正态模型很接近,但中性理论模型的预测结果只在4%~14%的情况下(中性模型模拟200次)优于对数正态模型。因此,中性理论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天目山湿地草本植物冠层中的昆虫群落的多度分布情况,但其拟合优度并不优于对数正态模型。  相似文献   

20.
模型构造的方法是以Logistic方程描述生长量 ,假设采伐量为常量且等于生长量时 ,推导出折迭突变模型 .此模型有助于管理层制定管理决策 ,防止森林消亡 .该文又通过曲线采伐模型及Logistic生长模型推导出尖角突变模型 ,这个模型给出了采伐将导致突变发生的敏感区域 ,而且通过模型的滞后性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森林一旦遭受破坏 ,再想恢复需入更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