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高粱、小麦、小米为供体,水稻品种马来红为受体,于受体种区接受外源NDA的最佳时期,用减压渗透法将供体DNA导入受体种压.当代就出现不同性状的变异株.同工酶分析表明:供、受体和外源DNA转导后的种苗同工酶谱带各不相同;转导后的苗期和抽穗期很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及形状与受体相同.现已获得不同性状的育种材料十多份.  相似文献   

2.
外源DNA导入水稻的方法及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减压渗透法将玉米、小麦、小米、高粱、狼尾草的DNA导入水稻品种紫稻,可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性状变异包括:生育期、株型、穗型、粒形、花粉育性等.有的是供体特有性状,有的是新性状。从变异后代中,获得了一批性状优良并能稳定遗传的材料.减压渗透法操作简单,转化率高,为谷类作物导入外源DNA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小麦、玉米、小米、高粱、狼尾草五个不同属的材料为外源DNA供体,经减压渗透转化受体紫稻。从获得的变异材料中各选一份在苗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四个时期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等电点聚焦电泳(PAG-IEF)分.析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发现各材料在所检测的四个时期均与受体紫稻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多表现在变异后代材料在弱带和痕迹带的缺少和增加上。并且在变异材料与受体之间差异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在生理生化水平上表明了这些变异后代材料与受体紫稻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普通小麦、四倍体小麦及其各染色体组供体种为母本,与一年生簇毛麦(Haynalida villosa,2n=14)和四倍体多年生簇毛麦(H.hordeacea,2n=14)杂交,研究了小麦属与簇毛麦属的可杂交性。结果表明,乌拉尔图小麦(AA)、拟斯卑尔脱小麦(SS)和节节麦(DD)与一年生簇毛麦的杂交率分别为1.8%、2.4%和82.4%,它们与多年生簇毛麦的杂交率分别为7%、0.8%和38.6%,上述各组合中,除乌拉尔图小麦与两种簇毛麦的组合能产生出正常的种子外,其余四组合所结的种子均不能正常发芽。圆锥小麦与两种簇毛麦的杂交率分别为0.9-8.8%和1.2-19.6%,所结种子大都能正常发芽。圆柱小麦与两种簇毛麦的杂交率分别为1.1%和1.5%,所结种子都不能正常发芽。普通小麦与两簇种毛麦的可杂交性同普通小麦与栽培黑麦的情况相似,它们可能受小麦的同一遗传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5.
高麦草和簇毛麦DNA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高麦草(Agropyrons elongatum)和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为 DNA 供体,普通小麦品种(系)为 DNA 受体。在自花授粉后采用注射法和液滴法进行 DNA 导入。研究了不同导入方法,不同受体品种结实率,导入后代的变异率和变异范围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筛选出多个具有白粉病免疫、落黄、早熟等优良特性的小麦株系。同工酶分析表明,变异株系中分别具有 DNA 供体和受体的特异酶带,同时产生了新酶带。  相似文献   

6.
外源DNA处理小麦种苗和颖花及其诱导变异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外源DNA导入技术,研究了DNA种苗浸渍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颖花滴注对结实率的影响以及外源DNA导入受体诱导变异的效果。结果表明,外源DNA浸种对发芽生根有不良的影响。浸种时DNA稀释液的浓度不应大于0.1×ssc。DNA液颖花滴注可获得较高的结实率。外源DNA导受体后产生了具有目的性状的变异(如粒色、芒长、不育性等)和非供体性状的变异(如株带蜡质、抽穗迟等)。而且大麦DNA导入小麦后,成功地获得了高抗白粉病变异株。  相似文献   

7.
外源DNA导入创造抗枯萎病西瓜种质资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采用DNA浸胚法将供本瓠瓜的总DNA导入导入西瓜,D1代获得一变异株,变异率为0.32%,D2代是植株成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增加,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变异株部分染色体的臂长、臂比、带型与受体相比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果实有22.7%的皮色由深绿变成白色或白皮绿网纹,接近供体瓠瓜的皮色;果实形状有31.0%发生变异;种子的形状和色泽有33.3%发生变异。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  相似文献   

8.
导入燕麦DNA的小麦变异后代叶绿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将燕麦Avena sativa L.总DNA导入宁春4号小麦中,对供体、受体及D5代的变异株系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发现部分变异后代的叶绿素含量发生了变化,表现类似于供体。表明燕麦的DNA片段已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小麦,并引起生理性状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导人外源DNA的小麦变异后代进行抗旱性和耐盐性的鉴定,筛选到四个抗旱耐盐性较好的小麦新品系。引物S317的RAPD验证结果表明,四个变异后代均有两条异于受体的特异谱带,其分子量分别为650bp、680bp。其中分子量为650bp的谱带在四个变异后代和供体中均具有,而受体却没有。这可能是玉米基因组中的DNA片段整合到受体的基因组中,导致受体中与抗性有关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提高了受体的抗旱耐盐能力。室内考种结果表明,四个新品系的部分农艺性状优于受体。  相似文献   

10.
外源瓠瓜DNA导入西瓜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DNA浸胚法和子房注射法,将供体瓠瓜的总DNA导入西瓜,后代D1代分别获得了1株(株系1)和7株变异株,变异率为0.32%~1.77%.D1代的性状变异较小,但株系1的D2代性状变异特别大,有22.7%的果实皮色由深绿色变成白色或白皮绿网纹,接近供体皮色;其果实形状有11.9%由圆形变成长椭圆形,10.8%变成椭圆形,8.3%变成高圆形;其果实种子的形状和色泽有33.3%发生变异.而其它株系的D2代性状变异较小.株系1D2代变异植株成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受体不同,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A导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龙爪稷分离菌G10-1马水稻分离菌后代菌性2145-R-57-1交配产生的同一子囊中分离出的子囊孢子致病性及交配型分离情况.交配型分离比1:1;但致病性分离情况比较复杂.很多子囊孢子菌株失去亲本菌株对供试水稻和龙爪稷的致病性,少数菌株获得亲本菌株所没有的致病性.对稻瘟病菌致病性的遗传尚需作大量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2.
优质高产谷子新品种豫谷16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谷16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以豫谷9号为母本、自选稳定品系安2688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海南异地加代动态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夏谷新品种,2011年3月取得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2008-2010年河南省谷子品种区域试验、生产示范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4 580.0kg/hm2、4 965.0kg/hm2,较对照豫谷9号分别增产3.59%和7.80%。该品种株高123.6cm,生育期89d,谷锈病、谷瘟病抗性均为1级,在全国第八届优质食用粟评选中被评为"一级优质米",适宜在河南省春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3.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并配合仅剪1/3内颖及遮荫等措施,将高粱DNA导入水稻,获得以下结果:(1)共处理颖花367朵,收87粒种子,D_(?) 代结实率达23.7%;(2)D_1代出现变异,其中2株在穗型上明显倾向供体(高粱);(3)D_2代变异穗型出现分离,初步分析认为变异穗型为显性,受体类型为隐性,符合单基因分离的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14.
密度对谷子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云  马尧  牟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95-11795,11866
[目的]研究密度与谷子生长、产量性状的关系,为选育抗倒伏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中,以不分蘖型谷子品种"鸭子嘴"为试材,设计18万、21万、24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以26万株/hm2为对照,较系统研究了密度与谷子生长、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18万、21万、24万株/hm2种植密度谷子的株高比对照分别矮化8.6%、6.0%和4.1%,茎粗分别比对照增大22.6%、11.3%和3.8%,谷子穗长、穗粗略有增加,穗重和穗粒重增加1~2g。3个种植密度的增产效果与对照均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产量最好的是21万株/hm2密度下的谷子,比对照增产75.5%,差异极显著。[结论]谷子的种植密度与株高呈正相关,与茎粗呈反比关系。21万株/hm2密度下谷子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700~900kg/hm2。  相似文献   

15.
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豫谷24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谷24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以安8023为母本、抗除草剂品种SK384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海南加代动态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除草剂夏谷新品种,在全国第九届优质食用粟评选中被评为"二级优质米"。该品种生育期为94 d,株高为110 cm,抗倒伏1级,对谷锈病和谷瘟病抗性均为1级。2011—2012年参加河南省谷子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4 623.9 kg/hm2,较对照豫谷9号增产2.37%;2014年,参加河南省谷子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5 143.0 kg/hm2,2015年4月取得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该品种适宜在河南省春播、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6.
大汶口文化时期是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该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者梳理近年来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安徽淮河流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阶段实现生业经济由低水平食物生产向原始农业为主体的转变,粟、黍的种植在本地区不断普及,与原有的稻作农业传统融合,呈现出以稻粟并重为特色的稻旱兼作种植模式。原始农业的发展受到气候变化和文化传播、发展的双重影响,大汶口文化晚期气候条件的改善和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原始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7.
模拟酸雨对水稻生长与水稻土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盆栽水稻喷淋模拟酸雨实验,研究不同pH值(2.5,3.5,4.5,5.6)的酸雨对水稻生长和水稻土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雨的影响下,除喷淋pH 4.5酸雨外,其余酸雨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均下降了9.1%~16.7%;不同浓度的酸雨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不大,但速效钾在喷淋酸雨后相对基础土样下降了33.9%左右;土壤速效磷含量相对基础土样提高了21.3%~40.5%;土壤有效硫的含量随着酸雨pH的降低而升高;喷淋酸雨后土壤中的交换性钙、镁相对基础土样分别上升了27.6%~36.3%和3%~21%。酸雨对水稻茎叶氮的吸收影响不大,但水稻稻粒中全氮的含量会随着酸雨pH的降低而升高;酸雨不利于水稻茎叶对养分磷的吸收,但pH 2.5的酸雨会促进稻粒对磷的吸收;酸雨有利于水稻茎叶对养分钾的吸收,但不利于稻粒对养分钾的吸收;水稻茎叶和稻粒中全硫的含量会随着酸雨pH的降低而升高。水稻在pH 2.5的酸雨影响下显著减产,喷淋了pH 3.5酸雨的水稻其千粒重、结实率和实粒数都是最高的,表明pH 3.5的酸雨对水稻产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谷子理想株型育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材料与方法 1.1育种材料及其特点2003年笔者在杂交组合“小黄谷三万×安5012”后代材料中发现2个株系,其穗短粗,直立,穗柄较粗,上部叶片挺拔上冲,中下部叶片随叶位的降低逐渐增大与茎的夹角,且叶色深绿,较符合谷子理想株型形态特征。其中一个株系幼苗鞘色为绿色,另一个为紫色,分别命名为“立绿谷”和“立紫谷”。这2个姊妹系虽然株型良好,但是其他农艺性状表现较差,主要缺点是:①杆高,较易倒伏。②生育期长,较晚熟。③产量性状差。表现为穗小,开花授粉不集中,成熟灌浆速度慢,结实性差,秕谷多。同年冬在海南南繁加代时,针对其缺点依据亲本性状互补的原则配制杂交组合对其进行重点改良,  相似文献   

19.
水稻新品种"长白1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新品种“长白12号”是以大穗、优质稻种资源“奇锦丰”为受体,以抗逆性强的稗种总DNA为供体,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而创造的远缘基因交流的变异群体,从后代优异株系中选育而成。通过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1.0%和1.3%;稻米品质有8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3项指标达二级标准;抗病性强于对照品种。“长白12号”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适合于吉林省中早熟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