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栗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Lef-ebure)是一种园林树木害虫,为害大叶紫薇、枫香、栎及相思等。1984年10月初,在本所标本园的大叶紫薇树上采到该幼虫。在室内置于养虫盅(10×15厘米)饲养,幼虫全部死亡。死虫以尾足勾住枝叶倒吊,体内组织液化下垂,稍触即破烂,流出浓液。浓液无臭,镜检发现大量的多角体。伊红染色多角体呈粉红色。扫描电镜观察,多角体有些呈不规则形,大部分呈六角形的十四面体(由两个六边形和十二个梯形的面组成),大小为0.6~3.0微米(见封三图1)。超薄切片透镜观察,多角体内包埋许多长杆状的病毒束,病毒束两端钝圆,内有单粒、双粒及叁粒病毒  相似文献   

2.
<正> 一、长须刺蛾颗粒体病毒(GV) 1983年以来,在广州市郊龙洞地区的麻栎、柿树下,发现有长须刺蛾(Hyphormaminok walker)的自然死亡幼虫。死虫黑色,一触即破,流出浓汁液。镜检汁液,有折光性很强的颗粒。用氨基黑染色,颗粒呈兰黑色。1984年6月中旬,在本所的麻栎树上采回幼虫,于15日在室内用养虫盅(10×15厘米)饲养复接,17日出现部分幼虫死亡。幼虫死亡前活动迟缓,颜色变淡,失去原有光泽,附着力弱,大部分幼虫掉落盅底,腹部肿胀。死虫变黑,初期无臭。虫体一触即破,流出浓汁。  相似文献   

3.
一、长须刺蛾颗粒体病毒 1983年以来,在广州市郊龙洞地区的麻栎、柿树下,发现有长须刺蛾(Hyphorma minok Walker)的自然死亡幼虫。死虫黑色,一触即破,流出浓汁液。镜检汁液,有折光性很强的颗粒。用氨基黑染色,颗粒呈蓝黑色。 1984年6月中旬,在本所的麻栎树上采回幼虫,于15日在室内用养虫盅(10×15厘米)饲养复接,17日出现部分幼虫死亡。幼虫死亡前活动迟缓,颜色变淡,失去原有光  相似文献   

4.
<正> 1984年8月在广东省林科所林地采集到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病死幼虫,经显微镜检查,发现有四角形多角体病毒。在室内用养虫盅养虫,将四角形多角体悬浮液喷洒在松枝上,供幼虫取食。幼虫感毒后,初期食欲不振,活动迟缓;后期虫体萎缩,刚毛竖起。喷病毒后第七天幼虫开始死  相似文献   

5.
1984年8月在本所林地采集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死幼虫,曼微镜检查发现有四角形多角垂体病毒。在室内用养虫盅养虫,用四角形多角体悬浮液喷布在松针上,供幼虫取食。幼虫感毒后,初期食欲不振,活动迟缓;后期虫体萎缩,刚毛竖起。喷病毒后到第七天幼虫开  相似文献   

6.
<正> 线茸毒蛾(Dacychira grotei Moore)在福建南平、三明一带是法国梧桐、重阳木、樟树和月季等的重要食叶害虫。1984年9-10月间在室内饲养线茸毒蛾幼虫时,发现有幼虫罹病致死。被感染的幼虫虫体萎缩,头部显得比体躯大、毒毛竖起、呈典型的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症状。多角体形状、大小不一,平均直径为1.3-2.0微米(见图1),从多角体超薄切片上可观察到六角形和近圆形的病毒粒子,直径为26.7毫微米(见图2)。用7×10~7多角体/毫升病毒液涂叶片,喂饲3-5龄线茸毒蛾幼虫,有较强的感染力。此病毒属  相似文献   

7.
<正> 1980年7月,我们在广州广东省林科所标本园发现自然死亡的珊毒蛾(Lymatria violaswinhol)幼虫。死虫成“Λ”形,悬挂于树干、树枝或掉在地面上。自然死亡率达50%以上。将幼虫带回室内饲养,幼虫继续死亡,症状与林地死虫相同。死虫体内组织液化,血细胞核、气管组织及中肠均发生病变,充满多角  相似文献   

8.
朱红毛斑蛾(榕树斑蛾)(Phaudaflammans Walker)在广东省的广州、陆丰等10余个县(市)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榕树。于1983年和1984年的10月间,我们在广州市郊广东省林科所林内均观察到朱红毛斑蛾的为害情况,这虫尤其喜欢取吃大叶榕和小叶榕的叶子,严重时将整株树叶吃光,在发生期间,我们采集到不少染病死虫(图一、二),病虫背面变黑,腹部及两侧呈深红带黄的颜色,组织液化,经镜检发现有大量的多角体。据统计,自然界病毒染病率达60%。在室内重新接种健康幼虫,其病虫的症状及病毒多角体与上述相同。  相似文献   

9.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是我省柏木林区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的食叶害虫。1989年我们在四川省金堂县采集到一批自然病死虫,经分离、鉴定、室内毒力生物测定和林间初步应用表明:该病毒是1株新分离的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neria orien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rius,简称PoNPV),该病毒对蜀柏毒蛾有较强的毒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感病幼虫的症状 幼虫吞食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取食活动明显减弱,行动迟缓;一定时间后,幼虫死亡。幼虫刚死时,呈“倒悬”或倒“V”字型挂于柏桠上;腹部体色呈灰褐色,体壁易破,流出褐色脓液,无臭味。  相似文献   

10.
雪毒蛾(Leucoma salicis Linnaeus)是杨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各地不断发生。1981年8月中旬,我们在辽宁省凤城县城郊大坝的护岸林中发现雪毒蛾病死的幼虫和蛹。初步镜检其病原为多角体病毒。用其粗提掖通过口服的方式接种到从野外采回的健康虫上,6、7天后幼虫发病,而对照幼虫不发病。经鉴定其病原为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亚组的一种病毒。本文仅就其病原、病理作一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11.
广州小斑螟Oligochroa cantonella Caradja是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最主要食叶害虫之一。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方式对该虫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浸叶饲喂法和喷雾法对广州小斑螟进行7种药剂室内药效试验,3种药剂林间防治试验,并对灯光诱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小斑螟在广西红树林1 a发生6代,以低龄幼虫在白骨壤嫩芽内越冬。室内条件下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低龄幼虫致死率达100%,浸叶饲喂法较喷雾法效果好,林间试验采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苦参碱和氯虫苯甲酰胺3种药剂防治,死亡率分别为90%,75%,30%;林间灯诱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正> 榆毒蛾Ivela ochropoda Eversmann.又名榆黄足毒蛾,幼虫为害榆属树木。1979年5月,我们在北京西郊发现榆毒蛾自然死亡的幼虫。死虫倒挂于树枝或叶片上,死虫体组织液化、体壁易破、体液浑浊无恶臭。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大量折光性强的多角体,将这种多角体回接榆毒蛾幼虫时,可再次出现相同的感染症状和引起幼虫致病死亡。  相似文献   

13.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usTsai etliu)在北方分布较广,是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我所在学习外省经验研究利用昆虫病毒防治松毛虫的过程中,最近在本地区发现了油松毛虫多角体。经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鉴定,初步认为是油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通过用于室内和林地防治试验,证明对油松毛虫有较高的杀虫效果,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微生物杀虫剂。一、病原体的发现1977年8月,我们用从建平县富山公社鱼山子林地捉的2龄左右的油松毛虫幼虫,分放在用松毛虫死虫水、棉铃虫病毒和洗衣粉水等14种不同材料处理的松枝上,在室内进行观察。8~20天后,各种处理的试虫几乎全部死亡。根据显微镜检查,在每种处理的死虫中都发现了多角体,其中最多的占89%,最少的也有33%。分析结果,与试验处理无关。随后,  相似文献   

14.
文摘     
马尾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生产方法的研究(广东省林科所森保室,广东林业科技通讯,1983,1:7—10) 近年来进行了室内和林地搭栅养虫、林间放卵块和放养幼虫以生产病毒的研究,表明在林间立木放养的幼虫上生产病毒的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产量高。因春季多雨,  相似文献   

15.
“绿巨人”属天南星科植物 ,为近年颇受人们喜爱的室内观赏植物。此前尚未见有灯蛾危害“绿巨人”的报道 ,笔者于 1998年4月在华南植物园荫棚盆栽植株中首次发现有灯蛾为害。该虫以幼虫取食叶片 ,一般每盆 (株 )有幼虫 30头以上 ,多者达 10 0头以上 ,严重时可将整株叶片吃光 ,使“绿巨人”失去观赏价值 ,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经采回幼虫在室内进行饲养观察、鉴定 ,确认此害虫为连星污灯蛾 (Spilarctia seriatopunc-tata Motoch.) ,据报道其主要寄主植物为苹果、桑、蔬菜 [1 ]。一、幼虫为害习性 :初孵幼虫群集于叶背取食叶肉 ,仅留表皮 . 3…  相似文献   

16.
<正> 由于病毒只能在寄主活细胞内增殖,因而解决大量复制的技术问题,是“以病毒治虫”的首要环节。我们自1979年起开始研究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复制的有关技术,现将初步结果报道于下。一、病毒复制 1.在有松毛虫发生的松林,采集距结茧1-2个龄期的老幼虫,室内饲养在33×33×54厘米铁纱笼内,每笼300-500头,也可饲养于塑料薄膜围成的高50厘米的空间,大小视幼虫数量而定。一平方米可养虫2,000头,四周培砂压紧,上部敞开。在饲料松枝上用0.5亿/毫升多角体悬液均匀喷湿,松枝插入砂缽保  相似文献   

17.
<正> 乌桕毒蛾(Euproctis bipunctapex Hampson)是乌桕的重要害虫。分布予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西等省区。1985年5月下旬,我们在南京市铁心桥乡乌桕林内,发现乌桕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幼虫染病后,早期症状不明显,稍后表现食欲不振,取食量渐减,行动和反应迟钝,体色变淡,死亡时呈“∧”形或倒挂下垂于枝叶上。死亡虫尸体内组织液化,体壁易破,会流出乳黄色体液。虫尸体经捣碎、过滤、差速离心和蔗糖梯度离心等处理,分离物呈乳白色,镜检分离液,能见到大量折光性很强的多角体。经透射电镜观察,多角体呈三角形或不规则的四边形、六边形和近似圆形等多种形状,  相似文献   

18.
1977年6月,山东沂南县东风林场寄给我所赤松毛虫病毒死虫干一包,经对马尾松毛虫连续进行感染试验,表现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室内用10~20倍稀释液毒杀3~6龄幼虫,死亡率达63.6~98.8%。林间毒杀5~6龄幼虫,10~15倍稀释液毒杀率为63.6~68.0%。镜检常出现六角形多角体和杆菌同时存在的现象,为了搞清楚试虫致病原因,1978年在继续进行接种感染试验的同时,着重对病原体进行检定分离工作,现将初步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9.
角斑古毒蛾[Orgyia gonostigma(Linnaeus)]为杂食性食叶害虫.据报道,幼虫除为害柳、杨、桦、栎、榛、蔷薇等林木外,对梨、苹果、李、梅、樱桃、山楂果树均能为害.据记载,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苏联、欧洲.此虫在东北一年发生一代,据我们初步观察,在南京一年发生三代.10月中下旬以幼虫下树,在隐蔽场所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取食为害.1983年4月中旬在本所的泡桐、悬铃木、柳树上及室内饲养的幼虫,同时都发现患病死虫,自然患病率达83.3%以上.病虫尸体经分离后电镜观察,引起角斑古毒蛾幼虫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体是核多角体病毒,这种病毒国内未见有报道,是首次发现.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20.
<正>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chao)是毛竹的主要食叶害虫。据报道,在福建、江西、广西、四川、湖南等省均有发生,严重时竹叶被食光,致使毛竹成片枯死。 1981年,我们在闽清县上莲公社文革山林场毛竹林内,发现不同龄期的刚竹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死虫以尾足倒挂在枝条上。1982年4-6月间,在上述竹林采集自然罹病死亡虫尸,进行分离、提纯与鉴定,确认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