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48个灵芝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ITS和ISSR分子标记的方法,研究了灵芝遗传多样性,以期利用遗传信息数据较理想地显示出不同灵芝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通过进行ITS序列扩增测序,将48个灵芝菌株分为赤芝(35个)、无柄灵芝(11个)、四川灵芝(1个)、古巴栓孔菌(1个)。5条ISSR引物共扩增得到53条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6.23%,Nei′s基因多样性为0.27,Shannon′s信息指数为0.43。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约为0.70,将48个灵芝菌株分为3组,其中第1组为11个无柄灵芝,第2组为菌株29“盆景1”,其他菌株为第3组,说明2种标记结合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菌株16和17同为赤芝,且ISSR分子标记遗传相似系数达0.98,推测可能为同一品种,为生产中出现的同物异名现象。该研究选取的用于PCR扩增的ISSR引物,多态性较好、稳定性较高,能有效鉴别出无柄灵芝与其他灵芝,并揭示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可为灵芝种质资源保护及优质种质材料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期更好地推动灵芝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应用荧光AFLP和拮抗实验对26株灵芝菌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荧光AFLP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9对EcoRI/MseI引物(其中MseI引物为FAM荧光标记物)对26个菌株进行AFLP扩增,共得到1944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条带。聚类分析表明,26株灵芝菌株在遗传相似系数0.28处聚为3类,分别是美国灵芝类、赤芝类和树舌类。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23—0.73。荧光AFLP分析结果与拮抗性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可见拮抗试验在灵芝亲缘关系的初步鉴定中是有效的,荧光AFLP则更能区分出亲缘关系较近的灵芝菌株。  相似文献   

3.
应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21株不同来源的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11条ISSR引物对桦褐孔菌基因组DNA进行了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DNA谱带183条,其中多态性谱带169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3%,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05~0.88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63时,可将21个桦褐孔菌菌株划为6大类群,菌株聚类结果与菌株的地理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4.
基于ITS序列分析鉴定灵芝属菌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11个本所保藏灵芝属菌株及9个灵芝属野生菌株的ITS序列,应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并从GenBank上下载2条赤芝(Ganoderma luncidum)、1条黑紫灵芝(Ganoderma japonicum)和1条无柄紫灵芝(Ganoderma mastoporum)的ITS序列,以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m)为外类群,用NJ(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20个灵芝属菌株聚为4个簇,其中赤芝组和树舌亚属的菌株各自聚为1组,其组内同源性均达99.7%以上,紫灵芝组的菌株分成2组:无柄紫灵芝和黑紫灵芝。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仅根据形态学特征难以将灵芝属菌株进行有效的分类,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对灵芝菌株进行分类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ITS序列分析在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上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厂化栽培杏鲍菇菌株的RAPD和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2015,(5)
为了研究国内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对筛选的34个杏鲍菇菌株进行RAPD(Randomly Amplifiled Polyrnorphic DNA)和ISSR(Inter-Stmple sequence Repeat)分析。从31个RAPD引物中选取了23个引物对34株杏鲍菇工厂化生产菌株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66条稳定清晰的DNA条带;从32个ISSR引物中选取了23个引物对34株杏鲍菇工厂化生产菌株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11条稳定清晰的DNA条带。根据扩增结果,对34个杏鲍菇菌株进行了RAPD标记、ISSR标记及二者相结合的聚类分析。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相近,可分别将34个供试菌株分为4~5大类。研究为国内工厂化杏鲍菇栽培菌株的筛选、育种和栽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应用ITS、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收集保存的16个灵芝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ITS序列,将2个“白灵芝”鉴定为乳白栓孔菌(Leiotrametes lactinea),并非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其他菌株均为灵芝属。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似水平在0.64时,16株供试菌株可以聚为三组。第一组中的1号与9号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95以上,11号与12号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达到1.00,可能属于同物异名。研究结果将为纠正灵芝种源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金顶侧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鉴定及农艺性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妍  邬向丽  黄晨阳  高巍 《北方园艺》2018,(11):151-157
以20个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uinopileatus)菌株作为研究材料,其中8株为栽培菌株,12株为野生菌株。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金顶侧耳菌株种内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菌丝长速、生物学效率、子实体形态等多个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个金顶侧耳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92条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频率为98.91%;在相似度0.65水平上绝大部分菌株按照中国北方和南方来源地不同聚为两大类群,显示较强的地域性。金顶侧耳平板上的菌丝长速与生物学效率(产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生物学效率(产量)与采收时间显著负相关,菌盖直径、菌盖厚度及菌柄直径三者显著正相关,亲缘关系较远的菌株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根据评价结果,筛选出采收时间短、生物学效率高的菌株Pc6、Pc7及菌盖大、菌肉厚的菌株Pc13等携带优势性状菌株,可作为下一步育种研究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8.
收集25株赤芝及5个灵芝属的非赤芝菌株作为供试菌株,采用拮抗试验分析灵芝(赤芝)菌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25株赤芝全随机300个配对中291个配对产生拮抗反应,占97.00%。其中151对形成拮抗线,占50.33%;98对形成隆起拮抗反应,占32.67%;42对形成沟状反应,占14.00%;有9个配对无拮抗反应,占3.00%。另还发现4株赤芝与其他非赤芝菌株未形成拮抗反应。表明我国灵芝(赤芝)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以20个辽宁省主栽香菇菌株为试材,采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20个菌株的遗传差异性,并采用NTSYS-PC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3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个ISSR备用引物,并用这9个引物对供试香菇菌株基因组DNA进行了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72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3.3%。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异化系数在0.36为阈值时,20个菌株聚为4个组群。  相似文献   

10.
ISSR分子标记分析杏鲍菇菌株遗传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应用ISSR技术分析了杏鲍菇生产性菌株的DNA序列多态性,从20个引物中筛选出11个ISSR引物对12个杏鲍菇生产性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这些杏鲍菇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68~1.00。采用平均分类法UPGMA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3处可将这12个杏鲍菇生产性菌株分成3类。  相似文献   

11.
巨大革耳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巨大革耳种质资源问的亲缘关系,本文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不同地区的野生或栽培的9个巨大革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20个引物筛选获得4个ISSR多态性引物对巨大革耳菌株扩增,获得23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5.19%;对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当遗传距离为20%时,9个菌株聚为2类:I类包括C.m0002菌株;Ⅱ类包括其它的8个菌株。其中C.m0002菌株与其它8个菌株的遗传距离很远。经栽培出菇实验,结果表明,C.m0002菌株的子实体似多脂鳞伞(黄伞),是同名异种;其它8个菌株均为巨大革耳。ISSR分析的结果与子实体形态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2.
利用ISSR分子标记鉴别杏鲍菇生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5个杏鲍菇生产菌株为试材,采用ISSR分子标记鉴别方法,从52个ISSR通用引物中筛选出32个ISSR引物对其DNA进行PCR扩增,分析其DNA序列多态性;同时,比较研究了各菌株的菌丝长势及产量情况。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没有表现出各类群的特点,杏鲍菇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比较易受环境条件和基因显隐性的影响;参试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64~0.98,采用UPGMA分析表明,在0.87处15个杏鲍菇菌株可分为5类。  相似文献   

13.
平菇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3个平菇菌种为试材,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采自多地的平菇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以期为平菇优良品种选育和亲缘关系的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结果表明:从27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4个多态性明显的引物;在53份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出18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89条,多态性为100%;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44~0.9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0.62水平上53株菌株分为8组,多数菌株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这表明供试菌株在DNA水平上存在比较显著的遗传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发现供试材料间的聚类与地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以生产收集的24个黑木耳栽培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酯酶同工酶及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酶谱显示24个黑木耳菌株共扩增出11条迁移率不同的酶带,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系数为0.74时,将24个黑木耳菌株分为两大类;通过ISSR分子标记共扩增出67条清晰的DNA多态片段,大小介于0.2~2.0 kb,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系数为0.85时,将24个菌株分为两大类,聚类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为黑木耳的菌株选择及遗传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2株不同的尖孢镰孢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遗传多样性角度探讨尖孢镰孢菌专化型。结果表明:11条引物共扩增出10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9条,占总条带数的90.82%,扩增的条带大小为120~2 000bp。供试的32株尖孢镰孢菌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4~0.91,在相似系数0.705的条件下菌株被分为5个类群。同一类群中,相同寄主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黑木耳栽培菌株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锚定ISSR技术对21个栽培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从20个引物中选出10个ISSR引物, 扩增得到185个扩增位点, 大小分布在200~3 000 bp之间, 其中多态性位点181个, 多态性位点占97.84% , 表明ISSR标记的多态性非常高。平均每个位点的观察等位基因数(Na) 为1.9784, 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 为1.2396; 菌株间平均Nei基因多样性( h ) 为0.2732, Shannon信息指数( I) 为0.4278。Nei (1972) 遗传距离矩阵分析表明21个黑木耳菌株间遗传距离在0.36到0.55之间, 基因流(Nm ) 达到2.7528, 表明我国栽培黑木耳的遗传背景十分丰富, 遗传多样性很高, 同时表明我国各地域间栽培黑木耳菌株存在着很大的菌种交流。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2019,(6)
以24个北方地区主栽的黑木耳菌株为材料,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对24个黑木耳菌株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从48对引物中筛选出了稳定性好、可重复性高、多态性稳定并能扩增出清晰明亮条带的25对引物,扩增出133条多态性条带,片段大小在0.1~1.5 kb,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条多态性条带。基于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6~1.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6时,将24个黑木耳菌株划分为2大类群,第一类包括黑山等18个菌株;第二类包括黑29等6个菌株。  相似文献   

18.
五个野生木耳属菌株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7个栽培菌株为参照,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个野生木耳属菌株进行分析,使用NTSYSpc2.1生物软件对12个供试菌株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了11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78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ISSR技术可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108~0.822,在相似系数为0.51时,12个菌株聚为6个群,其中5个野生菌株各自聚为不同类群,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灵芝菌株的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TAB法提取灵芝菌丝体总DNA,再以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Ⅱ、IGR IPCR RFLP)结合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标记分析30个灵芝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ITSⅡ、IGR I-PCR RFLP产生了47条带,其中42条显示出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30个菌株分成七大类,包括紫芝、黑灵芝、树舌灵芝、薄树灵芝四大类,以及另外三个无法确定具体归属的类群,但没能将赤芝与松杉灵芝区分开.RAPD从247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69个多态性位点并全部显示出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的30个灵芝菌株全部区分开.  相似文献   

20.
对北京地区24个杏鲍菇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选取了40条RAPD随机引物对供试的24个杏鲍菇菌株的基因纽DNA进行PCR扩增,最终成功筛选出9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42条稳定、清晰的DNA条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850的水平时,可将24个供试菌株分为5大类;主坐标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RAPD分子标记技术成功的表明了北京地区杏鲍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为杏鲍菇的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