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茶园施肥量大,氮磷钾配比不合理的现象突出,导致养分损失大,肥料利用率低.本文分析总结大量相关文献,就茶园施肥对土壤质量、茶叶产量、茶叶品质等方面影响进行了综述,为今后合理施肥、提升茶园土壤质量,生产高产优质茶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谈茶园微生物肥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等无公害茶叶的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之一——肥料问题倍受人们关注。在减少茶园化肥用量,克服有机肥肥效慢,易引发病害等不足的同时,微生物肥料成为当今茶叶生产的亮点。然而哪些微生物肥料适宜在茶园施用,怎样  相似文献   

3.
廖万有 《茶叶通讯》1991,(3):45-47,28
以本所成年茶园磷钾肥配施试验结果为依据,对肥料增产效应进行经济分析,探讨了施肥成本和施肥利润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提出了在肥料投资资金不见的情况下,有限量多元肥料在茶园的经济最佳分配原则和方案。  相似文献   

4.
关于茶叶清洁生产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桂义  胡孔峰  袁丁  罗娜  王荣献 《茶叶》2003,29(3):159-161
论述了清洁生产与茶叶清洁生产的概念;分析了茶叶的污染来源及茶叶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提出了实现茶叶清洁生产的主要措施与途径;加强管理,建立茶叶清洁生产知识和技术培训体系;优化茶园生态环境;科学合理施用肥料;茶园病虫害实行综合治理,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减少茶叶加工中的污染;与无公害茶叶生产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前言茶园施肥是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构成茶叶成本的重要部分,如何用最少的肥料投入,换取最佳的经济报酬,是茶园肥料研究的最终目的。有关茶园技术经济研究已有过报道。张忠根以二次曲线计算了最高产量和最高利润的施N量;殷自力在施N量固定的条件下,研究了经济合理的施P量、施K量及其模型。更多施肥变量的研究,由于设计方法上未能突破,尚未见国  相似文献   

6.
茶园施肥现状与无公害茶园高效施肥技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韩文炎  李强 《中国茶叶》2002,24(6):29-31
施肥在茶叶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世界主要产茶国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四国的调查表明,在1970-1992年间,肥料投入对茶叶增产的贡献率高达41%,超过土地(25%)和劳动力(8%)的贡献率。由于肥料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中的特殊地位,施肥已成为茶园管理最重要的常规技术之一。为此,调查我国茶园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方向,提出无公害茶园高效施肥技术,对于提高茶园施肥技术水平,促进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肥料是茶树生长的物质基础,施肥能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对茶叶品质也有明显的影响。但是,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科学施肥水平,进一步发挥施肥的经济效益。杭州茶叶试验场以往在茶园施肥试验中取得一些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应用验证。这里就茶园施用氮、磷、钾肥料问题,作一综合的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广东茶区茶园施肥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料是茶树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也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物质基础。茶园施肥是茶树提供矿质营养元素和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手段。因此,茶园施肥是茶园管理最重要的常规栽培技术之一。本文针对广东省茶园施肥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并根据我省茶树种植生产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茶园新型肥料开发与施肥技术发展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茶园茭白叶覆盖及不同种类肥料相配合的效果,对土壤理化性质、茶叶的产量和产值、茶叶品质等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6种处理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微生物菌肥配合茭白叶覆盖能改善土壤板结,提高土壤N元素和有机质,以及茶园产量与产值,并能降低茶叶中的酚氨比、提升茶叶品质。为茭白叶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茶园中不同肥料配施的区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对茶叶的物理性状影响差异大部分呈不显著,只有新梢生长有显著差异,适宜比例的肥料配比品质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1.
松阳县茶园测土配方高效施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肥是茶园增产增效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测土配方施肥就是以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施用量、施肥时间和施用方法。本文根据松阳县茶园土壤肥力现状和茶叶生产实际,提出茶园测土配方高效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2.
发展茶叶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二者缺一不可。茶树这种多年生经济作物,对土壤、生态、肥料、病虫害防治等菜园管理科学方面的要求较高,茶农容易受到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实践表明,采用责任制形式基本上可以克服乡村茶园由于规模小,零星分散而不利于长期规划布局,不利于分批采摘,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及由于受技术资金限制不利于茶叶生产设施配置的缺点,有力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闽东地区乡、村两级茶园(场)都相应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责任制,现有茶园56万亩,基本上被集体和个人承包。但是,在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中…  相似文献   

13.
茶叶专用肥减肥增产增收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近年来,茶园化肥施用对产量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推进,如何合理有效施用肥料成为目前的生产和研究热点。由于缺乏科学的施肥指导,当前我国茶园施肥中存在着施用过量、养分比例不平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分析全国茶园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结合茶叶需肥特性,研发了一种茶叶专用肥,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在茶叶主产区进行了试验,取得显著增产增收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试验方案与施用技术1.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14.
几年来,我县已大面积推广茶园复盖,尤其是山区,半山区的茶区,复盖物资源丰富,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材料复盖茶园对茶叶增产的效应,更好地利用山区资源,大力推广茶园复盖,加速发展茶叶生产,增加社队收入。我们于七九年五月二十日,即在春茶后在同美农场试验园,采用稻草,山茅、  相似文献   

15.
我省茶园多处山地,运肥不便,土壤肥力低。随着茶园面积的扩大,肥料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解决茶园肥料是目前茶区急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我省茶区多为山地红壤茶园,地形多样,面积大,空闲时间长等特点。大力发展山区茶园绿肥,是为就地解决有机肥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在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园中对世奇牌微生物茵肥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肥料春茶增产26.4% 秋茶增产36.14%.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茶叶品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茶园肥料发展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茶园肥料的发展及各类肥料的施用效应,分析了今后茶园肥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腐殖酸茶叶专用肥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腐殖酸茶叶专用肥、硫酸钾茶叶专用肥、尿素三种肥料在茶园中的施用效果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施用腐殖酸茶叶专用肥的茶叶品质优于硫酸钾茶叶专用肥和尿素 ,茶叶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茶园作为生产主体,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通过茶园种植,其为茶叶生产提供相应基础,当然整个茶园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本文拟从人们观光旅游消费理念的具体应用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茶园功能价值的有效阐述,进而分析观光需求下的茶园建设需要,通过对导视系统的价值作用及内涵分析,从而探究观光茶园导视系统设计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茶叶生产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效应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修杰  姚飞  马力  储霞玲 《茶叶科学》2020,40(3):415-429
明确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特征和集聚效应,对广东省茶叶产业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引入空间重心模型,运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过程、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茶叶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稳步提升,2008年以后增速较为明显;(2)茶叶生产空间差异明显。粤北和粤东地区茶叶种植总面积占到广东全省的85%以上,茶叶产量占到83%以上,粤西和珠三角缩减较为明显;(3)广东省茶叶生产重心具有整体向东偏北迁移的趋势。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重心的东移反映出广东省茶叶生产已呈现逐渐向粤东和粤北地区集聚的态势;(4)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极化和空间溢出作用显著,已经形成了以饶平、潮安、大埔、丰顺、五华、兴宁、英德、东源等县区的茶叶生产集聚区,构成了广东省茶叶生产的“热点区”,并对周边县市产生带动和刺激效应;(5)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是茶园规模扩张的基础,政府的政策激励和支持是茶叶产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巨大的市场消费力是茶叶产业迅速发展的直接因素,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茶园面积扩张的重要原因。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应根据地区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种植传统等因素,推进茶叶生产区域集群化发展,提升广东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