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甘肃河西灌区为试验地点,探讨了在两个氮水平下6个小麦品种与玉米间作对水分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麦与玉米间作,小麦收获后,间作小麦土壤含水量都高于单作,间作玉米土壤含水量低于单作;玉米收获后,与6个小麦品种间作的玉米土壤含水量都高于单作;但不同小麦品种在土层深度上又有差异.不施氮条件下,6个小麦品种与玉米间作相对于单作水分消耗量(WU)减少4.82%~8.79%,小麦品种171与玉米间作相对于单作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加9.25%,而其余5个品种与玉米间作较单作减少2.30%~15.06%.在300 kg/hm2氮水平下,6个小麦品种与玉米间作较单作WU减少1.09%~6.96%,WUE增加10.76%~29.56%.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地小麦育种与加工专家张正茂研究员主持选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普冰151"顺利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得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审定证书(甘审麦2016008)。这是该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平凉市农科院合作的又一项科研成果。干旱、病害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而造成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是影响我国旱地小麦生产安全的主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小麦赤霉病自2003年大流行以来,2010、2012年又大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通过对该区多年气象资料和小麦赤霉病田间调查资料的分析认为,小麦破口抽穗至扬花期间的温度高、空气湿度大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最关键的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与小麦破口抽穗扬花期间20 d内的温度、空气湿度、降雨日数、日照时数有一定关系;小麦种植品种、防治时机、所用药剂品种剂量及用水量是导致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因素。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应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科学选准药剂、提早在小麦破口抽穗期预防。  相似文献   

4.
小麦引进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的田间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110个小麦引进品种在自然病圃区进行了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有显著差异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55个 ,其中有34个品种生育期接近于扬麦158,且田间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5.
李式同 《植物保护》1985,11(6):41-42
小麦吸浆虫五十年代一度猖獗,经大力防治和推广抗虫品种,而控制了为害。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回升较快,1985年,又造成了历史性灾情重现。我县有小麦110万亩,严重受害者80万亩,一般减产30—50%,个别地块基本失收。陈桥区宋井乡、汤店乡和下桥区王桥乡等,均有不少农户小麦提前割掉喂牛、或毁田另种。新集区龙岗村某户种百农麦9亩,平均单产13.3斤。 造成吸浆虫严重回升的主要原因: 1.淘汰了抗虫品种,又放松了防治: 自七十年代以后,调种频繁,只求高产优质,忽视了抗虫性,逐步淘汰了抗虫品种南大2419,新的抗虫品种未能跟上,而防治  相似文献   

6.
洪锡午 《植物保护》1966,4(2):57-57
锈菌生理小种 小麦锈病菌其它很多病菌一样,在一个种内,还有许许多多形态一样,但致病能力有差别的类型,叫作生理小种(就象作物的许多品种似的)。在生产中常常表现出相同的小麦品种在甲地抗病而在乙地却感病,主要是由于两个地区锈菌生理小种不同而引起的差别。以前抗病的小麦品种后来变成感病,也是由于不同年份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改变所造成的。例如我国北方麦区碧蚂1号等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已经证实是由于锈菌1号小种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又如甘肃96、玉皮等小麦品种,近年由于10号小种的发生,受病很严重。目前我国已经发现的条锈生理小种有十几个,其中最主要的是1号、10号、13号等。秆锈生理小种也有1号、2号和3号三  相似文献   

7.
50个小麦生产及后备品种(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我国小麦品种(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组成,利用25个不同毒性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50个小麦生产及后备品种(系)进行抗白粉病基因推导,结果表明,参试的50个小麦品种(系)中有8个小麦品种(系)对供试的25个菌株全部感病,5个品种含有抗病基因Pm8,2个品种含有Pm4a,9个品种含有Pm2+6,4个品种含有Pm2,22个品种(系)可能含有供试基因之外的其他抗性基因或新基因。此研究结果可为小麦抗病育种以及品种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瑞 《植物保护》1985,11(3):51-51
小麦红吸浆虫在五十年代是宁夏小麦的主要害虫,由于推广土壤施药,改革耕作制度及抗虫品种等综合措施,七十年代已基本控制危害。但近年又回升,1983年贺兰县调查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5.9%。  相似文献   

9.
用聚类方法分析渭北旱原不同应试小麦生长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来自渭北旱原的28个应试小麦品种16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品种可分为3类,其中第Ⅱ类对这一地区干旱条件表现出较强地适宜性,这一结果可供抗旱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陇南地区小麦种植由于垂直分布悬殊,条锈病菌在该区内既能越冬又能越夏。不仅是我国条锈重要的越夏区之一,而且还是常发易变区。解放三十多年来该区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大体经历了五次重大的变化,导致条锈病曾十一次大流行和中度流行。从三十多年来小麦条锈菌病的发生史看出,小麦品种的单一化和抗锈亲本的单一化是导致条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自1978年以后,全区普遍采取“以抗锈为前提、多抗源、多品种……”的良种推广原则和“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抗源品种”的品种布局原则,八年中,也有气候条件对条锈病发生十分有利的年份,但条锈病一直未造成较大的流行,据种子部门预测,今后随着种子工作的加强,  相似文献   

11.
明确我国当前小麦审定和区试品种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 可为这些品种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及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24个不同毒性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36个小麦审定和区试品种(系)进行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参试品种(系)与46个已知抗病基因小麦品种(系)抗谱比较的结果表明, 11个小麦审定品种中有5个品种对所有供试白粉菌菌株表现抗性, 结合亲本溯源, 推测其中有3个品种可能携有Pm21基因; 另外6个审定品种中有5个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Pm2, 且其对应的亲本或亲本组合中含有抗病基因Pm2。25个区试品种(系)中有3个可能含有Pm21, 10个含有Pm2, 1个含有Pm2+6,2个含有Pm4b,1个含有Pm8。另外, 参试的36个品种(系)中还有9个品种(系)和已知基因品种抗谱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 推导出已知基因的品种以含有Pm2基因的品种最多, Pm21基因的品种次之, 建议在生产上加强对Pm21基因品种(系)特别是已审定的携有Pm21基因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应该注意一些省份在育种和生产上应慎用或少用含Pm2基因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12.
药肥混合液防治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是影响我市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近年,随着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大户大量种植感病品种,我市赤霉病和白粉病大发生频率增高,小麦赤霉病继2012年大发生后,2014年又一次大发生。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应用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和微肥混合液,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小麦品种抗条锈现状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在四川连年大发生。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大面积生产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分析本省小麦品种抗锈性现状,是新审定品种区试抗性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新品种一经大面积推广后抗锈性衰退现象十分严重。目前本省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包括提高品种审定时的抗锈性指标,实行老品种"退役"制,加大品种更换的力度和合理品种布局,以及建立科学的抗锈性评价体系等。但要进一步提高本省小麦品种的整体抗锈性水平以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为害,还需要加强品种抗源及其抗性遗传背景的研究,加强学科间协作和对外交流,加大良种补贴面等。  相似文献   

14.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小麦吸浆虫田间抗性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一套较完整的小麦吸浆虫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我国主要小麦产区推广或即将推广的 5 2 5分优良品种及材料对小麦吸浆虫的抗性在田间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小麦品种 (系 )对小麦吸浆虫抗性有显著差异 ,抗性较好的品种(系)有62份 ,其中高抗占2.85%、中抗3.04%、低抗5.90%。S山东928802、百农12、河农8424、郑农8号、豫展1号、中麦9号6个品种对小麦吸浆虫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小麦细菌性病害的调查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抽穗前,对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农场品种圃中不同品种小麦进行了病害调查,结果显示,小麦不同品 种细菌性病害发生普遍,但品种间发病率存在差异。从采集的小麦病叶上分离得到30个菌株,经鉴定致病菌有 P015、P045和P048。P015和P045属丁香假单胞菌,P048为黄单胞菌。  相似文献   

16.
小麦种子提纯复壮技术能让小麦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保存下来,而良性的繁育则是这一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小麦种子的提存复壮方法,以及优质小麦的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粉锈宁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每666.6m~28克用药量对各类型感病小麦品种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对慢锈品种和前期中感,但抽穗后有抗性的品种均可控制为害,而对极感品种则未能控制产量损失;等比系列用药量对各类型感病品种的效应也是有明显差异的,在 ED_(50)和 ED_(95)(克/666.6m~2)平均值上,极感品种为9.38和74.85,高感品种为4.53和25.43,中感品种为3.62和20.96,慢锈品种为1.82和15.30。根据这一结果,模拟出各类型感病品种大田防治的每666.6m~2适宜用药量,高感品种9—12克,中感品种7—9克,慢锈品种4—6克,并经实践证明,这一剂量标准是可行的。拌种对压低各类型感病品种的成株期病情也有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型品种流行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在温室用95个西藏大麦条锈病菌菌株接种35个小麦品种的苗期,用20个小麦条锈病菌菌株接种72个大麦品种的苗期,并用条锈病菌两个类型有代表性毒性的菌株接种西藏重要大、小麦品种的成株期,结果大麦条锈病菌不能侵染绝大多数参试小麦品种。小麦条锈病菌不能侵染绝大多数参试大麦品种。表明二者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大田观察结果也表明条锈病菌两个类型在西藏的发生与流行是独立的。因此,作者赞同将二类型区分为不同专化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小麦胚芽鞘与耐深播抗旱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作者多年试验观察,综述澳美欧亚非30多个国家相关研究可知,胚芽鞘长、细、硬、快的小麦品种耐深播、抗旱、立苗好.小麦的“地中茎”由上胚轴组织派生且位于胚芽鞘基之上.小麦无中胚轴、无“根茎”.实证双胚苗的第二胚芽鞘自然开裂,并图释深播地中“拨节”现象值得研究者关注.小麦品种间胚芽鞘遗传长度变幅在1.5~ 18.0 cm,胚芽鞘长度的生理变异及环境变异小于品种间变异.多数接秆基因都缩短鞘长,但鞘长基因加性遗传,有育成矮秆长鞘、出苗力强、苗期抗旱、长势壮的新品种的报道.长胚芽辅品种的胚较大,这涉及到小麦脂肪优质育种的问题.建议:(1)尽快摸清中国的小麦长鞘品种资源,协商制定中国小麦胚芽鞘长与鞘色的描述标准;(2)加大常规育种中F2代的播量并加大播深,以便早代汰除出苗力差的个体;(3)强制描述小麦品种的鞘长,鞘色及批售种子的鞘长.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间太平洋沿岸西北部地区小麦上普腥及基本上得到消灭被看作是植物病理学对这一地区农业上的重大贡献。这个显著成就是由于栽培保持对黑粉病有高度抗菌的小麦品种及有效的使用六氯苯作种子处理的结果。在太平洋沿岸西北部地区用六氯苯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