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自2008年启动“德系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区域试验示范推广项目”以来,以德系西门塔尔牛为父本,以本地杂种黄牛或西杂牛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数据表明,杂种优势明显,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产肉性能、产奶性能都得到很大提高.项目证明,乳肉兼用品种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建三江分局从1985年开始,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在全局15个农场先后开展了黄牛改良工作。到1996年末,冻精配种共计71356头次,受胎58316头次,受胎率由1985年的43.6%提高到84.4%,累计产活犊牛34768头,现存栏27687头。为了全面了解全局黄牛改良效果及掌握杂交牛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1997年6~9月我们对全局黄牛改良效果进行了调查。1西杂牛的体型及外貌特征西杂牛在体型上明显倾向于父本。表现出父本良好的兼用型:头短、额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紧凑,肌肉丰满、后躯发达,四肢粗壮,蹄质坚实,行动迅速。母牛乳房发育良好,毛色多…  相似文献   

3.
西门塔尔牛改良金川县黄牛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川县2001年引进西门塔尔牛细管冻精对金川县黄牛进行改良,截至2005年底。已产西杂牛11308头,西杂牛初生重、6月龄重、12月龄重分别为21.9kg、174.4kg、275.6kg。比金川黄牛分别提高7.5kg、82.7kg、126.4kg,提高了52.08%、92.19%、84.72%。饲养一头西杂牛比饲养一头本地黄牛多收入1000余元。各类数据显示。改良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门塔尔牛杂交后代在高寒地区适应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省互助县2006年引进中国西门塔尔牛细管冻精,利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杂交改良青海黄牛,2006~2008年改良青海黄牛2498头,其中受胎2020头,受胎率达到80.9%,繁活犊牛1898头,繁活率达到76%。据测定,西杂F1牛初生重、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分别为29.89kg、59.05kg、126.45kg、232.08kg、294.5kg,与同龄本地牛相比均有所提高,西杂F1牛表现出了较强的杂种优势,杂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2004-2006年在昭觉县洒拉地坡乡上游村开展了西门塔尔牛细管冻精改良本地黄牛的试验,结果表明:西杂牛的体重、体高、胸围、体斜长、适应性、养殖效益明显高于本地黄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正> 西门塔尔牛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引入我国,但有计划引进西门塔尔牛是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通过国家和地方贸易从苏联引入。1976年以来从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陆续引入了乳肉兼用、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牛,1987年又从法国引入西门塔尔牛(蒙贝利亚牛)。这些牛除在一些国营农牧场纯繁外,主要用于改良我国黄牛,其杂交改良后代大约占我国各类杂交改良牛的5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西门塔尔牛两万余头,各类杂交改良牛250多万头。西门塔尔牛属于乳肉、肉乳兼用种,起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谷,有着良好的宜牧能力和产奶产肉性能。我国自1981年成立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以来,逐步建立和建全了纯繁体系及其杂交改良体系,在纯种繁育上,出现了9600公斤的高产个体,产奶量超过4500公斤的高产群体,平均乳脂率达到4.0%,最高可达7.2%。在杂交改良上,用西门塔尔改良我国黄牛,使其由过去单一的役用逐步转向乳、肉、役  相似文献   

7.
西门塔尔牛改良烟台本地黄牛的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烟台市利用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结果表明:西杂牛生长发育快,体型外貌改善,生产性能提高,适应性好,并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的牛种资源--中国西门塔尔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门塔尔牛,是由国外引进的西门塔尔牛与我国地方优良黄牛品种杂交改良后经选育形成的一个大型乳肉兼用牛品种,本文阐述了中国西门塔尔牛的选育历程,中国西门塔尔牛的种群特性和生产性能以及该品种牛在我国草原、平原、山地和丘陵等地区推广应用的现状,并已其作为新的乳肉兼用型牛品种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效果,采用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作为肉牛终端父本,分别与本地黄牛开展二元经济杂交,对杂交F1体重变化、屠宰性能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者杂交F1均比本地黄牛生长速度快且产肉率高,可有效提高本地黄牛的屠宰性能。说明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改良本地黄牛杂交优势明显,可有效增加本地黄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速黄牛改良工作的进程,促进养牛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品种优良化方向发展,我场繁育站于2000年引进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西门塔尔冻精,对我场可繁母牛进行了大面积的冻配杂交改良.西杂1代在体型、外貌、生长速度、肉用性能等都比本地牛均有较大的提高.为了摸清西门塔尔牛改良本地牛的效果,我们在2002年~2005年分4次对一般饲养条件下西杂1代和本地牛(各20头)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测定,现将测定情况报告如下: 1外貌特征 西杂1代牛体型、外貌比本地牛有较显著的变化,杂交1代显示了父本特征,表现出体躯较长、身体结构匀称,背腰宽而平直,尤其是后躯发育良好,四肢粗壮,肌肉丰满,克服了本地牛两头夹、斜尻、背部窄小、附肉力差、毛色差等缺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兼用牛及肉用牛品种很多,但由于品种特性,适应性的限制,应用比较广泛的只有少数的几个品种,其中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是改良黄牛应用最多的三个父系品种,这几个品种在黑龙江省都有纯种繁育。现简介如下。1西门塔尔牛(SIMMENTAL...  相似文献   

12.
1 基本概况蒙城县位于淮北平原 ,国土面积 2 0 91公顷 ,耕地 2 30万公顷 ,辖 2 5个乡镇、5 73个村民委员会 ,总人口 115 .5万 ,其中农业人口 10 3.7万。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甘薯、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棉花等 ,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自1986年县委、县政府便立足县情 ,一边引导农民搞好家庭种植业 ,一边积极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 (我县 1976年开始引进秦川牛改良 ,至 1986年 ,90 %的本地黄牛为秦川牛杂交后代 ) ,鼓励农民大力发展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业。至2 0 0 1年底全县存栏黄牛 36 .3万头 ,其中西杂牛 2 6 .…  相似文献   

13.
1977年,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对南涧县本地黄牛进行改良,截至2006年底,已产西杂牛20442头,西杂牛初生重、6月龄重、12月龄重、18月龄重分别为20.95kg、76kg、148kg、188kg,比南涧本地黄牛分别提高120.5%、76.25%、65.45%、61.6%。特别是推进肉牛产业向肉乳兼用方向转型发展以来,使"两头牛"的利润集中在1头牛身上体现。母牛可以挤奶,公牛和淘汰母牛作为肉用,把肉牛和乳牛变为1头牛,有效促进养殖户的增收,饲养1头西杂牛比饲养1头本地黄牛多收入1000余元。  相似文献   

14.
(一)肉牛杂交改良的历史 追溯我国黄牛改良史,早在30年代就引入黑白花牛,短角牛等进行改良,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引进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先后从国外引进乳用黑白花、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肉用的夏洛来、利木赞、海福特、安哥斯等品种,改良我国的黄牛,使黄牛从单一役用向着肉、乳、役兼用方面发展。经多次试验研究,确定以西门塔尔牛、夏洛来、利木赞牛为改良当地黄牛的当家品种,吸收了外来品种的优点,改进了体型结构,提高了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15.
西门塔尔牛属肉乳役兼用品种。蒙城县自1984年以来采用西门塔尔牛冻精改良皖北黄牛。目前,西门塔尔杂交牛存栏42351头,占黄牛总存栏31.85万头的13.31%。为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西门塔尔牛对本地黄牛的改良效果,利用西门塔尔牛冻精为甘肃省河西地区黄牛人工授精,测定了初生、6月龄和12月龄西本F1公、母牛的体尺、体重,并与相应年龄性别的本地黄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西本F1公、母牛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本地黄牛(P<0.05)。表明利用西门塔尔牛冻精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很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结合历史研究资料,对西门塔尔牛改良江西地方品种黄牛生产性能的表现以及肉品质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论述西门塔尔牛与我国西部地区本地黄牛的杂交改良效果,为今后我国黄牛改良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反刍是牛的生物学特性.反刍机能紊乱或停止,常导致不良后果.了解牛的反刍习性,探讨西门塔尔杂交牛(西杂牛)规律,以便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饲养管理及使役,有利于西杂牛健康发展.同时对西杂牛的前胃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将笔者对西杂黄牛反刍习性的观察实验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西门塔尔牛对甘肃省本地黄牛的改良效果,使用西门塔尔牛冻精为甘肃省西部本地母黄牛人工授精,笔者测定了初生、6月龄和12月龄西本(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杂交)一代杂种F1公牛、母牛的体尺和体重,并与相应年龄性别的本地黄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西本F1公牛、母牛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本地黄牛,表明利用西门塔尔牛冻精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是切实可行的,具有显著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