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有机硅氧烷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接枝共聚制备有机硅氧烷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着重考察偶联剂种类和用量、引发剂用量、胶乳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有机硅氧烷种类及用量等对有机硅在接枝共聚反应中的转化率和接枝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探索有机硅氧烷改性天然胶乳的适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VD4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转化率和接枝率均比D2的要高;与其他偶联剂相比,A-171的接枝率也较高;随着有机硅单体用量的增加、反应时间延长、反应温度升高,有机硅单体的转化率和接枝率都升高。有机硅氧烷改性天然胶乳的适宜工艺条件∶胶乳浓度为50%,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4h,偶联剂A-171用量为1.2%(占橡胶的质量百分率,下同),有机硅用量为15%,引发剂用量为1.0%。IR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硅氧烷与天然橡胶分子链存在接枝共聚。  相似文献   

2.
剑麻纤维接枝丙烯酸吸水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剑麻纤维为骨架,以一定中和度的丙烯酸和少量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硫代硫酸钠(Na2S2O3)和过硫酸盐为引发体系,通过接枝反应制备纤维素基吸水树脂.考察引发体系及条件对制备吸水树脂的影响,探索单体配比、交联剂浓度对吸水树脂的吸水能力、吸水速率、保水性能和反复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代硫酸钠和过硫酸盐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采用过硫酸钾和过硫酸铵两种氧化剂组成的引发体系,在引发剑麻纤维接枝丙烯酸单体的反应中起到协同效应;有效地将过硫酸盐引发接枝反应的温度由常用的55~80℃降至30~50℃,同时,达到较高的接枝率和单体转化率.交联剂的用量、丙烯酰胺(AM)的用量和丙烯酸(AA)的用量对吸水倍率和吸盐水倍率有显著的影响.吸水树脂的最大吸水倍率为530 g/g,最大吸盐水倍率为58 g/g,吸水速率为8 g(g·min),树脂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热稳定性.FTIR分析结果表明,吸水树脂是纤维素和丙烯酸的接枝共聚物.TGA分析结果表明,吸水树脂比剑麻纤维热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3.
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天然橡胶(NR)-g-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共聚物。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NR/BMA质量比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红外(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透射电镜对NR-g-BMA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当NR/BMA质量比为100/80、KPS用量为0.25 phr(每100 g干基质量)、反应温度为60℃时接枝率和接枝效率最高;红外谱图表明BMA成功接枝到NR分子链上;DSC分析表明NR和PBMA为部分相容体系;TEM观察发现NR-g-BMA胶乳粒子是NR为核,PBMA为壳的核壳结构。按照不同配比制备了甲基丙烯酸丁酯接枝天然橡胶(GNR)与天然橡胶(NR)共混硫化胶膜,并测定了共混硫化胶膜老化前后的力学性能、邵氏硬度A、交联密度。结果表明,GNR/NR硫化胶膜相较于单纯天然橡胶的老化前后的抗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以过硫酸铵引发木薯淀粉与醋酸乙烯酯接枝共聚反应,对影响淀粉与醋酸乙烯酯接枝反应的4个因素:原料配比、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进行了研究.以转化率、接枝率及接枝效率为考查对象,利用SAS软件统计分析得到适宜的工艺条件:引发剂浓度18.0 mmol/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 h,原料配比为2.0.并用Srectrum One红外光谱对接枝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证实了木薯淀粉-醋酸乙烯酯接枝共聚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接枝改性大豆蛋白胶粘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疏水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改性大豆蛋白以期获得耐水性较好的大豆蛋白胶粘剂.大豆蛋白(SP)经过3 mol·L-1尿素溶液预处理变性后,以GMA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APS-NaH-SO3)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体系,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接枝改性大豆蛋白胶粘剂.用红外表征纯接枝物,结果表明接枝成功;研究了预处理时间、反应时间、引发剂加入量、单体加入量、反应温度对接枝改性大豆蛋白胶粘剂的粘接强度和耐水性的影响.结果说明接枝反应的确能够提高耐水性,并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得出较佳的反应条件为:wsp4 g,wCM 3.39 g,WNaHSO<.3 0.2 g,WAPS:0.44 g,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70℃.  相似文献   

6.
以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8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混合乳化剂,环己烷为连续介质,过硫酸铵-硫代硫酸钠作为氧化还原引发剂,研究了经超声波活化的木薯淀粉与丙烯酸在反相乳液体系中的接枝共聚反应动力学,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淀粉浓度、乳化剂用量对接枝共聚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考察的范围内的活化能为29.85 kJ/mol,动力学关系式为:Rp∝[I]0.88[M]1.47[St]0.945[Ws]0.586。  相似文献   

7.
共聚改性大豆蛋白制备胶粘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改性剂MF处理大豆蛋白(SPI),用马来酸酐(MA)接枝改性后,与苯乙烯(St)发生共聚制备胶粘剂,研究了配方及反应温度对胶粘剂耐水胶接强度及粘度的影响。增加SPI的用量,胶粘剂的粘度将逐渐增大,耐水胶合强度起初增加迅速,之后增加趋势变缓;增加改性剂的用量,胶粘剂粘度与耐水胶合强度都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当MA用量为1.5 g时,胶粘剂的粘度最小,而用量为4.5 g时,胶粘剂的粘度最大,随着MA用量的增加,胶粘剂耐水胶合强度先上升而后大幅下降;St用量对胶粘剂粘度的影响较复杂,但耐水胶合强度却随着St用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当St用量为20 mL时,耐水胶合强度达到最大值2.78 MPa;当引发剂的量为0.05 g(1mL苯乙烯)时,胶粘剂的耐水胶合强度出现最大值2.79 MPa,且此时粘度仅为12 MPa.S,对施胶影响不大。最终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SPI 15 g、MF6.5%(相对于SPI)、MA 3.0 g,St 20 mL,引发剂0.05 g(1 mL St用量),反应温度70°C。  相似文献   

8.
利用酸性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降解,得到一系列降解大豆分离蛋白(HSPI).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2-巯基乙醇为蛋白质变性剂,在浓度为8 mol/L尿素溶液中进行HSPI与水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的接枝共聚,得到接枝产物(HSPI-g-PAMPS).研究了水解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单体用量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并对HSPI和HSPI-g-PAMPS的溶液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SPI-g-PAMPS的Zeta电位明显降低、在低剪切速率下HSPI-g-PAMPS的粘度最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氩等离子体激发及紫外辐射引发技术可以使丙稀酸甲酯接枝共聚到天然橡胶硫化胶膜表面。接枝处理硫化胶膜表面接触角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接枝反应的进行,较多的聚丙烯酸甲酯接枝到硫化胶膜表面,使硫化胶膜表面接触角显著下降。采用等离子体激发 2 min,紫外光照射 16 min 的处理条件,可使硫化胶膜表面与水的接触角由 105°下降至约 60°。接枝处理硫化胶膜表面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接枝后的聚丙烯酸甲酯分子链在硫化胶膜表面互相叠加,使胶膜表面变得粗糙,从而使天然橡胶硫化胶膜表面亲水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催化条件对催化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作明  李洪 《茶叶科学》1998,18(1):70-73
研究了催化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硒(Ⅳ)的催化反应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用间苯二胺偶联剂的催化显色体系中,加硒(Ⅳ)催化反应条件各因素对吸光度(A)的影响,随催化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缓冲液(KCl-HC,pH0.50)用量,应严格控制;其次是氧化剂(KClO3,0.6mol/L)用量,以及反应温度、还原剂(盐酸苯肼0.02mol/L)用量、反应时间和偶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聚合物接枝改性天然橡胶(NR)是改善NR性能和扩展其应用范围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人们主要通过自由基聚合(freeradical polymerization,FRP)法合成NR接枝共聚物,本文就其反应机理和反应工艺进行了综述,并从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可控性和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角度对NR接枝共聚物的合成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研究植物体内 H2O2 的含量变化有助于确认植物提高非生物胁迫耐性的生物技术策略。Ti(Ⅳ)-PAR-H2O2 比色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广泛用于植物 H2O2 测定,但不同研究所用的反应条件不一致。在本研究中,系统优化了 Ti(Ⅳ)-PAR-H2O2 比色法的反应条件,并比较了丙酮提取法和 TCA 提取法对橡胶树萌条韧皮部 H2O2 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丙酮提取法稳定性差,TCA 提取法稳定性好。本研究报道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测定橡胶树树皮 H2O2 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橡胶树中 H2O2 的生理功能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研究植物体内 H2O2 的含量变化有助于确认植物提高非生物胁迫耐性的生物技术策略。Ti(Ⅳ)-PAR-H2O2 比色 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广泛用于植物 H2O2 测定,但不同研究所用的反应条件不一致。在本研究中,系统 优化了 Ti(Ⅳ)-PAR-H2O2 比色法的反应条件,并比较了丙酮提取法和 TCA 提取法对橡胶树萌条韧皮部 H2O2 的提取效果。 结果表明,丙酮提取法稳定性差,TCA 提取法稳定性好。本研究报道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测定橡胶树树皮 H2O2 的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橡胶树中 H2O2 的生理功能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铝毒是热带地区酸性土壤上抑制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关于铝活化后对橡胶树生长和产胶的影响及橡胶树耐铝机制的研究很少。为了筛选出橡胶树在铝毒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本研究选择了ActinActin718S rRNA40S rRNAYLS8UBC2UBC4GAPDHFPADF等10种常见的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通过qRT-PCR检测,利用内参基因评价软件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 Ct算法以及综合评价软件RefFinder对10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铝胁迫后表达稳定性排名前3的内参基因依次分别为UBC440S rRNAFP。进一步选取UBC440S rRNAFP基因和UBC4+40S rRNA+FP基因组合以及稳定性较差的GAPDH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对橡胶树铝诱导苹果酸分泌转运蛋白基因HbALMT-1HbALMT-2进行相对表达分析,结果显示2个目的基因相对于3个内参基因及其组合均显示出一致的表达水平,而稳定性较差的内参基因GAPDH未能准确地对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校正。综上所述,筛选出UBC440S rRNAFP基因以及UBC4+40S rRNA+FP基因组合可作为铝毒胁迫不同天数下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可用于铝毒胁迫下橡胶树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相似文献   

15.
陈青  梁晓  伍春玲  陈谦  张哲 《热带作物学报》2019,40(12):2432-2439
本研究旨在明确12种聚集信息素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采用常规田间害虫调查结合统计学分析的方法,比较12种聚集信息素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12种聚集信息素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在田间诱捕器不同间距、不同悬挂高度存在显著差异,间距20、35和50 m的诱捕效果均显著高于间距65和80 m,悬挂高度2.0、2.5 m的诱捕效果均显著高于1.5、3.0和3.5 m,其中(S)-(-)-小蠹烯醇、(S)-(+)-小蠹二烯醇、(4S)-顺式-马鞭草烯醇诱捕效果最好,间距20、35和50 m的平均单日诱捕虫数分别为56.89、59.06和56.42头,54.69、57.38和53.89头,51.27、54.81和50.36头,悬挂高度2.0和2.5 m的平均单日诱捕虫数分别为57.89和59.06头、53.77和57.38头、50.63和54.81头;对粒材小蠹(Xyleborus perforans)和循胸材小蠹(Xyleborus aquilus)的诱捕数量分别为诱捕害虫总数的48.28%和41.12%、47.89%和41.08%、47.69%和41.05%,平均单日诱捕虫数分别为28.51和23.69头,27.48和23.00头,26.14和21.95头。α-蒎烯和二甲基小蠹诱对橡胶小蠹虫也具有较好的诱捕效果,间距20、35和50 m的平均单日诱捕虫数分别为19.24、22.16、18.12头和18.42、20.96、18.12头;悬挂高度2.0和2.5 m的平均单日诱捕虫数分别为18.23和22.16头、16.32和20.96头;对粒材小蠹和循胸材小蠹的诱捕数量分别为诱捕害虫总数的47.26%和40.02%、47.12%和40.02%,平均单日诱捕虫数分别为10.47和8.87头,9.88和8.39头。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12种信息素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呈现先逐渐增加,至30 d时达到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至60 d后显著下降。(S)-(-)-小蠹烯醇、(S)-(+)-小蠹二烯醇、(4S)-顺式-马鞭草烯醇对橡胶小蠹虫诱捕效果最好,α-蒎烯、二甲基小蠹诱对橡胶小蠹虫也具有良好的诱捕效果,上述5种聚集信息素诱捕橡胶小蠹虫的适宜田间间距为35~50 m,适宜悬挂高度为2.0~2.5 m,有效期为60 d。  相似文献   

16.
以巴西橡胶树无性系PR107、RRIM600、CATAS7-33-97和CATAS8-79的未开割树为材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乳管细胞中HMGR1、FDPS、SRPP、REF和HRT2等5个橡胶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昼夜表达模式。结果表明:5个基因的表达均具有节律性,而且不同基因在同一无性系中以及同一基因在不同无性系间的节律性表达模式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结果为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橡胶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节律性表达的影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用氧化诱导期评价天然生胶的抗氧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热重-差热分析(TG-DTA)方法研究天然橡胶(NR)生胶的氧化反应和氧化反应动力学,根据Dolye氧化反应诱导期方程得到NR生胶的氧化反应诱导期,并与塑性保持率(PRI)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氧化反应诱导期能较准确反映NR抗氧化的能力,且不受NR制胶工艺的影响;制胶工艺相同时,NR的氧化反应诱导期与PRI的趋向性一致,制胶工艺不相同时,NR的氧化反应诱导期与PRI的趋向性不一致.这一方法克服了制胶工艺对评价NR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是一个评价NR抗氧化能力的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山地胶园,对缺氮(镁)型、缺氮钾(镁)型橡胶树开展专用肥施用效果研究。3 a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高氮(镁)型、高氮钾(镁)型橡胶树专用肥,单位面积年平均干胶增产率分别为8.63%、9.69%;年平均增产干胶70.37 、96.04 kg/hm2;减少肥料投入891、679元/ hm2,产生经济效益分别为2 298、2 600元/hm2;橡胶树茎围分别增长6.78%、10.79%;橡胶树叶片N、Mg含量增加,K、Ca含量在正常值范围内。对症施用橡胶树专用肥比常规施肥增产效果好、肥料投入少、经济效益高,改善了橡胶树叶片营养状况,促进橡胶树生长。  相似文献   

19.
用中龄橡胶树PR107为材料,用5种割胶制度,即S/2d2,S/2d/3+ET2.0%,S/2d/4+ET2.5%,S/2d/5+ET3.0%和S/2d/6+ET3.5%连续割胶3a,比较了其生胶质量、胶乳生理参数、叶片光合作用能力等指标。结果表明∶(1)4种乙烯利刺激割胶制度间的生胶质量(灰分含量、氮含量、挥发物含量、塑性初值、塑性保持率、平均分子质量和门尼粘度等7项指标)无显著差异;(2)与传统的S/2d2割制相比,乙烯利刺激割胶的生胶质量无显著的变化;(3)1个涂药周期内不同割胶刀次的生胶质量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季节的生胶质量则有显著差异,但并非刺激割制所致;(4)乙烯利刺激割制对橡胶树的光合作用能力———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C)等均没有显著的影响;(5)在生产上全面采用这些刺激割胶制度后,PR107的产排胶生理状况是稳定的,并没有出现与先期研究结果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发基于(S)-(-)-小蠹烯醇诱捕橡胶小蠹虫的安全高效诱捕技术,系统开展了不同(S)-(-)-小蠹烯醇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的(S)-(-)-小蠹烯醇海绵诱芯和无纺布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最好,整个试验周期内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分别为69.16头和66.22头,田间诱捕效果先逐渐增加,30 d时达到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60 d后显著下降,1~60 d的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分别为75.22~120.45头和70.69~112.22头。储藏瓶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也具有良好的诱捕效果,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为24.85头,田间诱捕效果先逐渐增加,至10 d时达到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至30 d后显著下降,1~30 d的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为48.53~64.66头。上述3种诱芯对严重危害橡胶树的对粒材小蠹和循胸材小蠹的诱捕效果尤为显著,对粒材小蠹和循胸材小蠹的诱捕数量占诱捕害虫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8.36%和47.89%、46.89%和40.48%、40.45%和40.24%。1~90 d的淀粉颗粒状缓释型诱芯和环糊精糊状缓释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无显著性变化,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均在10头以下,诱捕效果差。上述结果表明,自制的(S)-(-)-小蠹烯醇海绵诱芯、无纺布型诱芯和储藏瓶型诱芯均可广泛用于有效绿色监控橡胶小蠹虫,海绵诱芯、无纺布型诱芯的田间有效期为60 d,储藏瓶型诱芯的田间有效期为3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