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入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人文素质;渗透心理疏导,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育理工科女大学生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青岛农业大学新型女职业农民法律素质培训班的60名女学员调查数据为依据,构建新型女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评价模型,应用OWA算子函数,对新型女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新型女职业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在胜任素质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尤其在生态素质方面须要提高.最后根据各维度素质存在的不足,从加强本土女农民基础教育、吸引女大学生成为新型女职业农民、消除女农民社会性别差异、与农业院校联合培养等方面提出新型女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推进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农业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冰山模型"理论视角下的隐性职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农业类院校高职学生教育特点,对如何培养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酶隐性职业素质进行分析和认识,并针对如何正确有效地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促进隐性职业素质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行为能力与职业人格等隐性素质,更好地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高职大学生要通过职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其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进而不断拓展和强化其职业素质,才能在就业岗位上展示优势,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得以不断深入,使得人才市场的特征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并且要求所有的从业人员能够具备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及职业素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多将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对于职业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就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育的价值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200-201
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女大学生职业岗位和层次有限,职业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突出原因。高校、家庭、政府都应及时重视和研究这个问题,促进女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了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增强其职场竞争力。应用写作课既有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与职业特性,在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应用写作教学改革,能够发挥应用写作培养职业能力教育的整合功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现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通过准确定位应用写作课程的教育功能等措施,可以实现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试验、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以素质拓展教学为手段,对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在校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女大学生人文素质在实验前、实验后的不同。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女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而且大部分女大学生希望自己的人文素质有提高。而素质拓展的一些新颖的训练方式能够为女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带来有效的推动力,由此可见,在高校重视并开展好素质拓展课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非专业素质的缺失势必成为高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瓶颈"。从非专业素质内涵入手,对高校建立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倡导建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立足于高校教育主阵地,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构建"课堂奠基、实践强化、行为内化"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女大学生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现代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时代的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顺应现代教育政策导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培养祖国下一代建设者的基本前提。研究女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使其顺利地扮演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最终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