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春晓  杨德利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4):214-217,229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进行水产养殖业的效益评价,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筛选出适用于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方法.将综合效益评价初步定义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的总和.通过对以往国内外水产养殖业及其他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的文献回顾,建立了包括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共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在内的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通过对效益评价方法的整理,探索概括出可用于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方法.可为以后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某一具体效益的评价提供指标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林地生态效益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涵养水源价值、净化环境价值、水土保持价值、调节气候价值;给出了能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林地生态效益价值评价模型,并着重探讨了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和对林地生态效益价值评价中的不确定信息的处理方法;最后实例验证了所建立的林地生态效益价值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便利性。  相似文献   

3.
对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概念,并对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边界的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计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建立了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模型,并参考已被广泛承认的公式及德尔菲法量化森林生态采伐作业指标,给出了生态采伐的森林活力、森林组织结构、森林恢复力和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各个评价指标的计量方法。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当前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及应用需要,构建了由23个生态效益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评价,并结合大丰市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应用和检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该研究为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的定量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5,(8):1050-1053
耕地效益是评价耕地生产潜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指标。现以绵阳市为研究对象,对其耕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研究和分析,选取了复种指数、土地生产力、劳动粮食产量等12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出各项指标的权重,以此推算出各项效益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生态效益出现持续上升,表明生态效益进入上升期,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有所好转;经济效益在出现了短暂的下降后持续上升,但在2008—2009年出现微小的下降,之后再次上升,表明绵阳市经济效益较高;社会效益在经过持续下降后开始出现持续平稳上升,说明社会效益开始出现明显改善;绵阳市耕地综合效益波动中持续上升,表明绵阳市耕地效益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7.
针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入手,选取4个社会效益指标、4个经济效益指标、3个生态效益指标,构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AHP和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再采用物元分析理论,构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模型。以某研究区为例,运用模型计算出研究区各个指标值在各个评价等级中的关联度,得到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评价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8.
以高安市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入手,构建由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成对比较法等方法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该研究对土地整理效益的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整理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保工程对于西南地区生态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价值计量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西南地区天然林严重退化的问题,利用价值计量的方法,在实用性与系统性的原则指导下,建立了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中2级指标8个,3级指标14个,并对西南地区天保工程进行生态效益评价。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0年来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效益,2008年与1998年相比,净增生态效益945451.6亿元,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结果为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评价作实证指导。  相似文献   

10.
李兰  朱红梅  周密  周杨慧  黄纯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4):201-203,206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DPS软件对吉首经济开发区2008年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评价,设计16个指标,参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等级,评价出吉首经济开发区处于基本集约状态,并从土地投入水平、利用强度、利用效率、生态效益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对吉首经济开发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6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景观不同尺度的植被特征中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物种均匀度,土壤特征中的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的相关关系和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尺度退耕地的植被指数小于流域尺度,但具有更大的变异性。两种尺度上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之间、物种多样性与物种均匀度之间均存在接近显著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全N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区域尺度和流域尺度退耕地的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具有不同的时空格局,但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可能受控于别的环境因素或干扰过程,导致了其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特征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生态经济效益与技术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试验结果,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了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生态、经济效益,归纳提出了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4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生态农业效益及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肖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717-6719
[目的]构建河南省生态农业效益评价体系,评价其生态农业效益及协调发展水平。[方法]在借鉴已有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构建了河南省生态农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了河南省各地级市的生态农业效益及其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郑州市,协调水平最高的是安阳市,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是郑州市,三门峡市最低。[结论]该研究为我国生态农业效益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侵蚀环境人工灌木林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柠条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及碳库管理指数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人为干扰,土壤碳库含量偏低,退耕营造柠条林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并随恢复年限呈显著线性关系,25 a时TOC、LOC和NLOC分别较坡耕地增加271%、144%和204%,仅为侧柏林的32%、30%和29%,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较坡耕地明显增加,增幅分别达到144%和108%,仅为侧柏林的28%和43%;不同灌木林对土壤碳库管理的改善作用不同,恢复年限相同的沙棘林土壤碳库组分含量和管理指数明显高于柠条林,坡耕地营造灌木林后土壤经营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土壤系统向着良性方向转变。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主要肥力因子相关性极其密切,可以作为反映生态恢复过程土壤质量演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塔里木河流域典型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样区内棉田、林地、荒草地、盐碱地、沙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研究,了解其在人为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有着显著的影响,棉田的脲酶活性较高,林地、荒草地的土壤酶活性基本大于盐碱和沙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可以表现为上层土壤酶活性较高,中间下降,下层又有所上升的趋势.[结论]研究为进一步建立土壤质量评价和预警模型、合理进行区域土地规划、优化作物栽培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贡献于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6.
农田退化是全球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亚非等发展中国家较严重,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客观评价这些损失,笔者利用市场价值、模拟市场价值、影子工程等方法开展评价研究.农田退化分为农田污染、生态破坏和肥力下降三个方面,其中农田污染计量了重金属和污灌造成的损失,生态破坏计量了土壤沙化、盐渍化和潜育化带来的损失,肥力下降计量了生产力降低和水土流失的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农田污染、功能降低以及肥力下降等退化类型价值损失量分别为440.51亿元、316.39亿元和468.55亿元.全国农田退化价值损失总量为1225.45亿元,分别相当于2004年GDP和农业国民生产总值的0.89%和6.20%.由此可见,农田退化对中国农业发展构成一定的影响,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对中国未来农业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核算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能够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准确评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衡量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根本途径,也是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后续管理、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补偿的重要依据。该文通过分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具体功能,分别针对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特点,选定了减少土壤侵蚀、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拦蓄泥沙、净化环境、改善气候、提高土地产出、增加生物多样性、固碳制氧、促进农业生产等18项具体效益,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确定了效益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土壤抗蚀性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萐  刘国彬  张超  余娜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5):3143-3150
 【目的】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营造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的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抗蚀性的变化过程。【结果】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土壤抗蚀性能低下,种植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显著提高。其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并从小粒径为主改变为大粒径占绝对优势,平均重量直径(EMWD )随种植年限逐渐上升,结构体破坏率逐渐降低;微团粒结构随种植年限从小粒径向大粒径转变,有机质含量、土壤团聚状况、团聚度和分散系数均呈增加趋势;总体来看相同年限的沙棘林对土壤抗蚀性改善作用强于柠条林。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抗蚀性指数(SAI)、团聚状况、团聚度、微团聚体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高,可以作为反映土壤质量中的抗蚀性指标。黄土丘陵区坡耕地SAI极其低下,退耕营造柠条林后,SAI显著增加,25年时较坡耕地增加497%,为相同年限沙棘林的69%,天然侧柏林的52%。【结论】黄土丘陵区坡耕地人为干扰是造成土壤抗蚀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营造灌木林后可以显著改善土壤抗蚀性能,但是与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抗蚀性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SAI可以有效的反映生态过程中的土壤抗蚀性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如何科学评价目前中国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的生态健康现状与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促进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务之急。目前关于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从土壤-作物-环境三大子系统综合考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没有比较完善的、为大家公认的关于农田生态健康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总体分析法,查阅统计了国内外关于农田生态健康评价研究的相关指标。在此基础上,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加切合中国三大平原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土壤、作物以及环境的健康问题,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最终初步确定了中国农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每个区域的评价体系都有22个指标,三大平原指标之间有所区别,充分体现了整体的一致性和区域的特殊性,使得指标体系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可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核桃种植的生态效益评价--以云南省大姚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桃是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树种,也是一种能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良树种。在界定核桃种植生态效益的概念及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查阅法以及专家咨询法,构建了核桃种植生态效益计量指标体系,采用等效替代法、市场价值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云南省大姚县核桃种植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计量与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云南省大姚县核桃种植的生态效益为64.15亿元,是其经济效益的9倍多,其中涵养水源效益9.60亿元、固土保肥效益37.65亿元、固碳释氧效益7.45亿元、净化环境质量效益1.83亿元、调节区域气候效益2.46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5.16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