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阐述了利用向日葵秆替代木杆栽培白芸豆的种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白芸豆属于豆科,菜豆属,一年生草木,宁蒗县95%以上的白芸豆用于外销,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增大,白芸豆在我国的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在农业增收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但我国当前白芸豆种植主要采用春播的形式,在玉米地带种,造成白芸豆产量低且品质差。为了探索高质量产出白芸豆的途径,通过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针对性的提出措施,加强种植户在种植白芸豆时对其基本特性以及种植方法的理论学习,强化种植和培育的管理过程,加强区域内产业化种植的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3.
种植大白芸豆是武定县高寒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常年种植面积1500 hm2。针对目前品种老化,栽培粗放,产量较低的现状,阐述大白芸豆丰产栽培技术,旨在指导武定县大白芸豆生产。  相似文献   

4.
推广白芸豆吊线种植技术是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关键举措,白芸豆种植业虽然促进了拖顶村产业的培育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传统的种植方式与"生态立乡"发展战略相冲突,因此,只有推广白芸豆撑杆吊线种植技术,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用铁丝和铁杆代替树枝树苗,才能有效降低对生态的破坏,做到既能发展产业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绿肥提高白芸豆的产量和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省白芸豆种植面积在 3 33万hm2 左右 ,主要分布在滇西和滇西北的楚雄、大理、丽江、怒江 4个地州 (市 )。白芸豆是云南省较早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重要出口物资 ,白芸豆、小红豆等食用豆类年出口量 2 12 72t,创汇 116 2万美元。白芸豆是云南省大力提倡发展的重要农作物 ,在调  相似文献   

6.
玉米间种白芸豆立体通透栽培技术是一项增产增收的高效栽培技术。即应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半收敛型玉米品种和优质的白芸豆品种,采用玉米与白芸豆按适当比例间种的科学种植方式,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状况,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适当应用晚熟玉米品种,从而达到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单位面积效益的一项技术  相似文献   

7.
玉米—白芸豆间套作通透栽培高产高效规范技术是黑龙江省农民在高效种植实践中的有益探索,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产量效益优化试验研究基础,因而生产操作上种植方式、产量效益各异。本文以2012年望奎县的玉米—白芸豆间套作高效栽培有关实验为典型案例,力图充实高效栽培技术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大白芸豆又名大白豆,属蝶形花科,一种中国古老的名贵食用豆类,种植历史悠久。大白芸豆属短日照植物,具有喜冷凉湿润,耐旱怕渍涝,生育期在180 d左右。适应种植海拨在2000~2700m,常年播植时间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获时间在10下旬至11月。大白芸豆颗粒肥大,内胚盈厚,洁白光亮,味美质优,营养丰富,为名贵豆种,具有易于消化吸  相似文献   

9.
日本白芸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白芸豆为高产,高效益的经济作物。成熟期为九十天左右。适合高寒、冷凉、无霜期短的地方种植。白芸豆亩产:一般在四百斤左右,亩产高的地块可达六百斤,且耐瘠薄,除低洼内涝地块均可种植。一、对土壤及自然条件的要求与适应情况适应中等土壤的丘陵及排水良好的黑土地半黑沙壤  相似文献   

10.
大白芸豆又名大白豆,属蝶形花科,中国古老的一种名贵食用豆类,种植历史悠久。五街大白芸豆属短日照植物,具有喜冷凉湿润,耐旱,怕渍涝,生育期在180天左右。适应种植海拨在2000~2700米,常年播植时间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获时间在10下旬至11月,一般亩产量在250kg左右,最高亩产量可达到300kg。亩产值2500~3000元(按2016年市场价格10元/Kg计算)  相似文献   

11.
漾濞县双涧乡抱荷岭村雀山村民小组是彝族诺苏支系人民的聚居地,当地人称其为“阿老友”。该村民小组有农户27户104人,耕地600多亩,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荞麦等农作物,由于地处高寒、气候冷凉,当地粮食作物产量一直较低。2002年人均生产粮食仅仅350kg,只能解决一般性的温饱问题,脱贫致富步伐极为缓慢。为真正走上脱贫致富路,该地在县、乡、村的支持与指导下,打破传统种植观念,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经济实惠的作物品种,发展以白芸豆为主的特色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去年,该社21户种植了白芸豆,种植面积达300多亩,单…  相似文献   

12.
白芸豆高产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芸豆耐旱、耐寒、茎蔓生,生长势旺、分枝强、花系多、营养价值高,适宜海拔2 000~2 600m的地区栽培.去年,我县种植白芸豆233.3hm2(3 500余亩),分布在海拔1 960~2 300m的3个山区乡种植.经18个测产点实测实收,平均亩产量达271.4kg,其中最高达504kg,平均亩产值达678.5元,是山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新路子.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陕北小杂粮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陕北历史上就有种植小杂粮的传统习惯,且擅长"粗粮细做"小杂粮是小宗粮食作物的俗称,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性强、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在陕北主要包括各种豆类(红小豆、白芸豆、绿豆、黑豆、豇豆)、荞麦、谷子、糜子等。陕北历  相似文献   

14.
兰评县通甸乡,海拔2200米,是全州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乡,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大白芸豆需救求不断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近年已发展成为我县冷凉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但由于耕作技术原始,栽培管理粗放,品种多、乱、杂、种性退化、产量左右徘徊,品质日益下降。筛选培育出几个适合全县冷凉山区自然和生产条件的丰产优质良种,已成为大白芸豆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经过多年大田筛选,选出几个大白芸豆品系,特设大白芸豆品比试验,观察参试品种(系)在该在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目的在于筛选出适合该地区自然和生产条件的高产良种,为兰评县今后几年内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不同肥料品种和施肥水平试验,筛选出西畴县白芸豆种植获得高产、高效的最佳施肥技术。在同等条件下施用钙镁磷+硫酸钾组合的肥料对白芸豆产量和效益均较好,每公顷产量达2688kg,投入产出比为1:7.8;三元复合肥和过磷酸钙+硫酸钾次之;表现较差的肥料品种是自制的尿灰。但在选择肥料品种和施用量时还应考虑到本县的生产实际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中白芸豆有机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中白芸豆属半蔓生芸豆,生育期95d左右。通过对美国中白芸豆生育特点的介绍,对其有机栽培技术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不同株高的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在研究时采用了对照实验的方法,选择了登海品种的矮秆玉米、郑单品种的中秆玉米、鲁单品种的高秆玉米三种玉米,在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不同的种植区域内进行种植,通过对单一变量的控制分析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不同株高的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粒秆兼用型玉米农大高油115在凤冈县种植的主要经济性状、粒秆产量、抗病虫性、适应性等与凤冈县主推品种杂交玉米交三单交、农大108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农大高油115玉米在凤冈县种植表现良好,具有粒秆产量高,抗病虫性、抗逆性强,品质佳等优点,适宜在凤冈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以9个民勤地方茴香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茴香品种株高、茎粗、分枝数、结实花序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不同民勤地方茴香品种的最佳密度。结果表明,大粒高秆晚熟茴香和割茬茴香的最适种植密度均为13.35万株/hm2,产量分别为3 819.05、3 990.48 kg/hm2;东润大粒高秆晚熟茴香、大粒高秆早熟茴香、小粒高秆晚熟茴香和小粒高秆早熟茴香的最适种植密度均为14.85万株/hm2,产量分别为4 361.90、5 238.10、4 695.24、3 980.95 kg/hm2;酒泉小粒高秆早熟茴香、东湖大粒高秆早熟茴香和大粒矮秆早熟茴香的最适种植密度为16.50万株/hm2,产量分别为5 228.57、4 180.95、4 352.38 kg/hm2。  相似文献   

20.
地膜玉米套种白芸豆增产增效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宁夏隆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试验、示范,推广了地膜玉米膜际套种白芸豆种植模式,在温堡、杨沟、联才等乡、镇种植成功后,1994-1999年已在隆德县玉米产区累计示范推广3 698.33 hm2,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情况下,一般可增收白芸豆12 000 kg/hm2左右,增加产值2 700元/hm2.在1997年遇到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其平均混合单产仍达7 330.5 kg/hm2,其中白芸豆产量840.0 kg/hm2,玉米产量6 490.5 kg/hm2,套种混合产量比单种地膜玉米平均单产6 189.0kg/hm2增产18.4%,套种田产值为9 285.3元/hm2,比单种地膜玉米6 931.5元/hm2提高33.96%,平均增加纯收入2 353.5元/hm2,总增纯收入196.13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 : 42,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现将此项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