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萃取赖百当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压力28MPa、温度40℃、反应时间3h及CO2流量30L/h的条件下,对岩蔷薇(Cistus labdaniferus L.)的枝叶进行萃取,得到赖百当(Labdanum)萃取物。并以苯为溶剂,采用索氏抽提法制备赖百当浸膏;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赖百当精油。对不同提取工艺得到的赖百当产品的得率及质量进行了分析比较,超临界CO2萃取法产品得率最高,为6.6%(苯萃取法为4.8%,水蒸气蒸馏法为0.8%),且品质优于苯萃取法产品。用GC-MS分别对超临界CO2萃取物和水蒸气蒸馏精油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共鉴定出31种化合物,其中超临界CO2萃取物中31种,水蒸气蒸馏精油中26种。  相似文献   

2.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柿叶精油的影响因素,并对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对萃取得率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最佳工艺条件为,100 g柿叶在萃取压力18 MPa、萃取温度50 ℃、CO2流量20 kg/h、萃取时间2.5 h,得率为3.1 %.用超临界CO2萃取柿叶精油比水蒸气法蒸馏的柿叶精油得率提高了55 %,萃取物纯度高,有浓郁的柿果香味,色淡黄.  相似文献   

3.
三种方法制备的岩桂叶精油(浸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乙醚浸提、超临界CO_2萃取从岩桂叶中提取得含黄樟油素的精油(浸膏),产品得率分别为2.09%、3.14%和3.75%,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得其黄樟油素GC含量依次为94.9%、36.1%和15.9%.采用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对气相色谱法进行了确证,测得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的精油中分子质量在30 ~ 550u范围的物质,除黄樟油素外,还含有α - 柠檬烯、芳樟醇、2 - 甲基 - 3 - (2 - 丙烯基)苯酚.实验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是制备岩桂叶精油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萃取(SCDE)法是迷迭香抗氧化剂和精油综合提取的有效方法之一.迷迭香抗氧化剂和精油超临界CO2萃取的优选条件为:萃取时间 4 h,夹带剂 95% 乙醇与迷迭香叶子的质量比为2∶5,萃取罐和分离器I的温度分别为50和 70 ℃,分离器II的温度为 40 ℃,萃取压力 20 MPa,分离压力为4~5 MPa.迷迭香精油的平均得率为 1.80%,迷迭香精油主要含有1,8 - 桉叶素、樟脑、α - 松油醇、龙脑、马鞭草烯酮、 4 - 松油醇、乙酸龙脑酯和芳樟醇等成分.迷迭香抗氧化剂的平均得率为 11.93%,主要含有鼠尾草酸、鼠尾草酚和迷迭香酸等活性成分,其质量分数分别为 23.61%、 7.33% 和 5.13%.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杜仲果实中桃叶珊瑚苷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选择适合的夹带剂,进行了从杜仲果实中提取桃叶珊瑚苷的工艺研究.运用L16(45)正交表,较系统地探讨了各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提取液以Epstahl试剂显色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与传统的溶剂提取法相比,超临界CO2萃取法具有操作简单、活性成分保存好、后续分离易于进行等特点;在萃取中以75 %的乙醇为夹带剂,当萃取压力26 MPa、萃取温度55 ℃、分离温度30 ℃、萃取时间120 min、夹带剂用量与原料比6∶1(mL∶g)的条件下,效果最佳,桃叶珊蝴苷得率1.921 %.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 - 分子蒸馏提取丁香精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CDE)萃取丁香精油,然后用分子蒸馏技术(MD)进行精制,所得精油经气相色谱 - 质谱(GC - MS)分析并与传统提取方法比较.正交试验分析结果显示,SCDE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12MPa、解析温度50℃.SCDE得油率达到21.04%,经GC - MS分析共检测出22种成分,主要成分丁香酚GC含量为67.56%,经MD精制后,尽管丁香酚、β - 石竹烯、乙酰基丁香酚3种有效成分的总含量与水蒸气蒸馏法和有机溶剂回流法相差不大,但精油中丁香酚提高至68.75%,精油色泽和流动性明显改善,品质明显提高.SCDE - MD技术萃取丁香精油的得油率为19.18%,高于水蒸气蒸馏法(11.38%)和正己烷回流法(17.40%),而且萃取时间短,色素、树脂含量低.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肉桂精油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研究了肉桂皮油的提取工艺。探讨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二氧化碳流量、原料堆积密度等因素对肉桂油萃取得率的影响,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出肉桂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40℃、压力35MPa、CO2流量30kg/h、堆积密度(0.44±0.02)g/mL,萃取物得率5.8%~6.0%,为水蒸气蒸馏法的5倍多,所萃取出的肉桂油外观为棕红色油状物,香气纯正。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_2法和微波法提取了香茅草精油,并对精油提取率、理化性质和精油组成进行了比较。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不同方法得到的精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方法香茅草精油的提取率分别为水蒸气蒸馏法(3. 53±0. 08%),超临界CO_2(4. 32±0. 06%),微波法(4. 20±0. 08%),超临界CO_2不仅精油得率高,得到的精油色泽较浅,透明水蒸汽提取法得到的精油共分离鉴定出39种组分,超临界CO_2萃取法得到的精油共分离鉴定出44种组分,微波萃取法共分离鉴定出36种组分。三种提取方法所得精油的共同组分有α-蒎烯、芳樟醇、橙花醛、香叶醇、香叶醛、β-石竹烯等16种组分,且共有组分间含量差异显著(p0. 05)。三种精油样品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均为柠檬醛(橙花醛和香叶醛),其次平均含量最高的为香叶醇。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是一种更适合提取香茅草精油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缅甸大果紫檀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SD)、溶剂热浸提(STE)和亚临界流体萃取(SFE)3种方式提取缅甸大果紫檀精油,并通过GC-MS对3种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临界流体萃取的得率最高(1.95%),水蒸气蒸馏的得率最低(1.03%),溶剂热浸提的精油得率为1.74%。通过GC-MS分析,从水蒸气蒸馏紫檀精油中共检测出38种化合物,主要为β-桉叶醇(69.897%)和桢楠醇(18.055%);溶剂热浸提紫檀精油中检测出48种化合物,主要为β-桉叶醇(50.907%)、后莫紫檀素(13.322%)、桢楠醇(9.333%)、对叔丁基苯甲醚(2.481%)和匙桉醇(2.285%);亚临界流体萃取紫檀精油中检测出48种化合物,主要为β-桉叶醇(47.786%)、后莫紫檀素(13.516%)、二甲基-2,3-二氰-2-丁烯二酸(5.429%)、桢楠醇(5.232%)、对叔丁基苯甲醚(2.699%)和匙桉醇(2.636%)。采用抑菌圏法、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法比较了3种精油的抑菌作用,发现水蒸气蒸馏精油对肺炎克雷伯氏菌、白色念珠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没有抑制作用,而亚临界流体萃取精油对这3种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MIC值分别为6.25、25和6.25 g/L。  相似文献   

10.
从箬竹叶中提取叶绿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SCDE)技术,研究了从箬竹叶中提取叶绿素的工艺.对影响SCDE叶绿素的各种因素,包括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次数及夹带剂选择等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研究,得到较适宜的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 ℃、萃取压力25 MPa、夹带剂用95 %(体积分数)乙醇(其用量为每克原料8 mL)、萃取次数4次.在上述较适宜的萃取工艺条件下,得到总叶绿素得率0.45 %.本试验为研究从箬竹叶中萃取分离叶绿素提供了一种新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及常规水蒸汽蒸馏法从瓯柑果皮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色谱条件:HP-5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25 mm,0.25 μm);升温程序:初始温度60℃,保持2 min,然后以5℃/min的速度升至240℃并保持30 min;分流进样,分流比50:1;进样口温度280℃.结果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共鉴定出32种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总峰面积的93.42%;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共鉴定出31种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总峰面积的90.86%.超临界CO_2萃取法和水蒸汽蒸馏法所提得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一致.超临界CO_2萃取法比传统的水蒸汽蒸馏法具有提取快速、无需加热、能耗低、有效成分的萃取率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不同加工方式对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压榨、普通螺旋榨3种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碘价、色泽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β-谷甾醇、总磷、脂肪酸组成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普通螺旋榨油其酸值、过氧化值最高,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方法。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以超临界萃取茶油最高,而总磷含量以低温压榨油最高,且与超临界萃取油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 CO2 萃取落叶松木材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落叶松木材挥发油,以得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对得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落叶松木材挥发油的最佳工艺参数: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60℃,CO2流量10kg/h,萃取时间2h,在此条件下挥发油得率可达0.57%.  相似文献   

14.
萃取法提取薄荷油的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水蒸气蒸馏(SD)法和超临界CO2萃取(SCDE)法从薄荷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SD法提取薄荷油的出油率为1.15%,SCDE法提取薄荷油的出油率为2.43%.GC-MS分析表明,SD法提取的薄荷油中含44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7%以上,其中薄荷醇相对含量为69.4%;SCDE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含38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2%以上,其中薄荷醇相对含量为61.8%.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榧(Torreya grandis cv.Merrillii)假种皮精油的化学组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对两种方法提取的精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精油中分离出58种组分,含有较多的大分子香味成份和非挥发性成份;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中分离出62种组分,其中以挥发性组分居多。两种方法提取的精油中有11种组分是相同的,主要挥发性组分均为α-蒎烯和柠檬烯。  相似文献   

16.
李占君  郭兴  徐宜彬  杨逢建 《林业科技》2020,45(3):23-25,62
采用不同提取方式对塔拉籽油提取率、理化指标、脂肪酸构成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在索氏、超声、超临界3种提取方式中,超临界在塔拉籽油的提取率和脱酸方面表现最好,相关理化指标的表现也较好;塔拉籽油脂含有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亚麻酸、二十二碳酸等8种脂肪酸,不同提取方式对脂肪酸构成及含量无明显影响,超临界为塔拉籽油最优提取方式。  相似文献   

17.
姜黄色素的提取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概述了姜黄色素的组成、理化性质,重点阐述了传统与现代分离技术在姜黄色素提取中的应用及其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同传统的提取技术相比,微波、超声、超临界等提取技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差示脉冲伏安扫描法、极谱催化波法等技术的出现,拓宽了检测技术的选择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超临界CO2萃取(SCDE)鸦胆子油的动力学.建立了超临界CO2萃取鸦胆子油的质量守恒微分方程动力学模型,对萃取过程进行模拟.该模型直观地模拟出了萃取过程中萃取床内CO2流体中溶质质量分数在萃取时间和萃取床高度上的分布,并且模拟出了萃取釜出口处CO2流体中溶质质量分数随萃取时间的变化.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实际萃取过程,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的误差在10%以内,能较好地反映萃取压力和萃取温度等工艺参数对萃取收率和萃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