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河蟹养殖及蟹文化(四)一龄蟹种的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蟹苗在培育池中蜕完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约2万只/kg)时,即可将其转移到二级培育池中进行一龄蟹种的培育。而如果是5月中旬购入的人工蟹苗,则可培养至Ⅳ期仔蟹(约8000只/kg)再移入二级培育池培育。其目的是提高一龄蟹种(扣蟹)的成活率,保持蟹种的规格均匀,防止产生小绿蟹。1一龄蟹种的培育原则1.1提供一个无敌害、符合蟹种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培育一龄蟹种要求水清、水草多、无敌害的环境。池水溶氧量高,蟹种生长就快,并喜欢在浅水处蜕壳。而池塘坡度大,水草多,就为蟹种过隐居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蟹种挖穴少,生长快。1.2种养结合,建立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家系定向构建与定向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华绒螯蟹3个群体:“苏蟹一号”F4代选育群体、长江野生群体和沿海河口野生群体及其4大类杂交组合,通过笼式和坑式定向交配设计,实现了规模化定向构建中华绒螯蟹全同胞家系和父系半同胞家系。坑式交配采用亲蟹1雌1雄,共定向构建9个全同胞交配土坑;笼式交配采用亲蟹3雌1雄,共设置交配网笼17个。至2009年4月,经过越冬暂养,其中坑配亲蟹的抱卵率及越冬成活率达100%,笼配49只雌蟹获抱卵蟹亲蟹为45只,越冬成活30只。为尽量减少由于繁育条件不一致造成的各家系间的环境偏差,使每个家系幼体培育阶段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共选择抱卵蟹26只进行育苗。采用面积2×667 m^2室外土池6只,选择6只坑配抱卵蟹,按照一池一只设计,进行室外天然海水土池生态定向育苗;采用3 m×2 m×1.5 m聚乙烯网箱20只,选择20只笼配抱卵蟹按照一箱一只设计,进行室外土池网箱定向育苗。通过规模化培育,最终成功构建20个中华绒螯蟹家系,其中父系半同胞6个,共培育家系蟹苗280万只。  相似文献   

3.
河蟹养殖及蟹文化④一龄蟹种的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蟹苗在培育池中蜕完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约2万只/kg)时,即可将其转移到二级培育池中进行一龄蟹种的培育.而如果是5月中旬购入的人工蟹苗,则可培养至Ⅳ期仔蟹(约8000只/kg)再移入二级培育池培育.其目的是提高一龄蟹种(扣蟹)的成活率,保持蟹种的规格均匀,防止产生小绿蟹.  相似文献   

4.
通过产前强化培育增强亲蟹体质,提高成活率和抗病力,所抱卵发育速度快且一致。对天然海水池塘要进行改造使之符合生态育苗的要求。通过饵料的培养与补充,保障幼体的营养。利用生态育苗技术在天然海水池塘培育蟹苗,667m^2水体可生产蟹苗40—50kg,用此蟹苗1kg平均可培育成150—200只/kg的扣蟹200~500kg。  相似文献   

5.
对河蟹的大眼幼体进行为期5~8个月的饲养,这一过程便是蟹种培育。其中饲养20~30d,蟹苗蜕壳3~5次,规格一般达到每公斤1万~2万只,称为仔蟹,此期的仔蟹似黄豆大小,故也称豆蟹;豆蟹以后,经同塘或分塘饲养到当年年底或翌年3月~4月份,大部分幼蟹长成规格为5~10g,每公斤100~250只时称为一龄蟹种,其甲壳似大衣钮扣大小,故又称扣蟹。1蟹苗质量的鉴别1.1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蟹苗质量标准1.1.1日龄:6日龄以上。1.1.2体色:淡姜黄色,群体无杂色苗1.1.3盐度:4以下。1.1.4重量:14~16万只/kg。1.1.5规格:群体大小一致,规格整齐。1.1.6活动能力:将其放在蟹苗箱…  相似文献   

6.
向枭  周兴华 《内陆水产》2001,26(3):14-15
中华绒蟹蟹 (Eriocheir Sinensis)又名为河蟹,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是长江水域中名贵的甲壳类动物。近年来,由于河蟹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仅靠长江水域中的天然蟹苗和常规人工育苗方式所生产的蟹苗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了。为此,我们于 1999年 5~ 6月进行了配制海水中的河蟹晚苗人工繁殖试验。现报道如下。 1材料 1.1亲蟹 试验所用亲蟹均于 1998年底购进的长江水系天然河蟹,共 130只,规格为 90~ 150克 /只,其中雌蟹 90只;雄蟹 40只。所选用的亲蟹体格健壮,无伤病。经越冬及强化培育后备用。 1.2育苗…  相似文献   

7.
对河蟹的大眼幼体进行为期5~8个月的饲养,这一过程便是蟹种培育。其中饲养20~30d,蟹苗蜕壳3~5次,规格一般达到每公斤1万~2万只,称为仔蟹,此期的仔蟹似黄豆大小,故也称豆蟹;豆蟹以后,经同塘或分塘饲养到当年年底或翌年3月~4月份,大部分幼蟹长成规格为5~10g,每公斤100~250只时称为一龄蟹种,其甲壳似大衣钮扣大小,故又称扣蟹。  相似文献   

8.
池塘养殖蟹种是近年来兴起的水产养殖技术,因其是小面积精养,苗种用量少,成活率高,能为大水面提供较多的优质蟹种,故深受养殖者的亲睐。每亩放1斤蟹苗,使用全价配合饲料,一般每亩可产80—120只/公斤的蟹种75公斤,纯收入达5000多元,即每亩投入7000元可获利5000元左右,比直接把蟹苗投入大水面的经济效益可观得多。池塘培育蟹种的操作、管理相当方便,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一、培育池的选择1.面积选择在5—10亩的池塘,最好是2—5亩,长方形,宽度便于拉网为限。水深1—1.5米,池底平坦,污泥少,不超过20cm,无污染,有水草(特…  相似文献   

9.
塑棚调温培育五期纳置是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其生长、蜕壳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充足的饵料,把放养蟹苗的时间从5月中下旬提前至4月份或更早一些,通过25-30天时间,将大眼幼体培育成规格整齐、大小合适、肢体齐整、体质健壮、成活率高的五期幼蟹。利用3-4月份培育的早繁苗,当年养成规格100克左右的成蟹,亩产可实现60-80公斤,高产池塘亩产可达150公斤。一、搭棚建池:河蟹培育池应根据养蟹数量来定面积大小,一般0.5-1.0亩;池深08-10米,水深0.4-08米,池坡比1:15左右;水源充沛,水质…  相似文献   

10.
早春塑料大棚升温培育幼蟹技术1995年4月我们在徐州市水产良种试验场利用人工早繁蟹苗,采用塑料大棚升温培育幼蟹,可使蟹苗比本地区常规放养时间提前一个月入池且成活率高,收效显著。一、池塘结构及防逃设施池塘面积分别为0.6亩、0.6亩、0.5亩的三个小池...  相似文献   

11.
提高鲈鱼苗池塘培育成活率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锡胤  李龙 《齐鲁渔业》1998,15(4):23-25
捕捞天然鲈鱼进入养殖的哲养阶段死亡率较高,如何提高暂养成活率?在5.1亩池塘内进行了试验。主要措施:施鸡粪,磷肥,尿素肥水,调节水质和透明度,选用软质尼龙材料捕苗,装苗,带水妥苗,放养鲈鱼规格整齐,及时调整投饵量,结果:经62天培育,成活率达71.4%,亩纯利33725元,试验认为,放养密度以2万尾/亩为宜。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引进的美国杂交条纹鲈的生长发育需求及生理生态要求和食性,应用我国池塘精养技术,肥水培育苗种,进行调控水质,培养天然饵料,精心投喂,科学管理,经1年饲养管理,共出塘鱼种26000余尾,平均全长达14.0cm,平均尾重31.9g,成活率达22.7%。得出初步的苗种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3.
将10000尾10-15cm的大规格美国红鱼苗种,5月初放入盐度25-30,面积1.33hm^2的海水池塘中养殖,放养密度为7500尾/hm^2,饵料采用新鲜小杂鱼,虾。经4个月饲养,当年达到平均全长33.7cm,体重660g的商品规格,成活率达91.4%。饵料系数为4.2,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利用体重1~4kg的怀仔黑亲鱼56尾,完全人工控制弱光,长流水、自然水温培育,共产仔272万尾。布池后,根据不同日龄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饵和糠虾,控制光照,调节水质,防病治病,及时疏稀,420m~3水体育出平均全长28.8mm的黑苗77.6万尾,总成活率30%。认为,全人工控制光源蓄养亲鱼,溢水法布池,夜间开灯少量投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The first attempt to rear the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 aurata, in brackish water ponds in Egypt was conducted from April 1976 to February 1977. Experimental ponds were stocked with Sparus aurata fry of about 32 mm and 1.5 g average length and weight respectively at a rate of 3000 fry per one feddan of pond water (i.e. 0.42 ha). The growth rate was recorded monthly. An average length and weight of 190 mm and 78 g respectively was attained after 8 months without supplementary feeding or fertilization of pond water. mathematical equations expressing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 and condition factor were derived for both wild and reared fish. The higher values of condition factor obtained for the reared fish in comparison to the wild fish signify their improved condition and hence their suitability for farming in Egypt.  相似文献   

16.
王玉玺 《齐鲁渔业》1995,12(1):26-27
在1.8亩池塘中进行早繁淡水鲳当年养成技术试验,在无增氧机条件下,进行淡水鲳和罗非鱼混养。经128天饲养,平均亩净产560.9kg,其中淡水鲳为281.7kg,养在规格达540g/尾,鉴定认为,当年养成这样的规格属省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7.
塘鳢是淡水小型经济鱼类,江浙沪一带将其视为名菜,为发展特种小水产品,作者于1992~1995年进行了塘鳢养殖试验工作,取得了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成鱼饲养的成套经验,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在20m^2的网箱中进行,鱼孵化率和苗种(夏花)成活率分别达到59.71%和71.03%,成鱼饲养采取池塘混养方式,在267m^2的池塘中经170天养成尾重20g以上的商品鱼18.25kg,成鱼饲养成活率为64.5%  相似文献   

18.
自行研制的高分子吸附剂装置,在两处中等规模的中国对虾育苗场进行了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应用装置与使用自然海水育苗对比,卵子的孵化率平均提高11.8%,无节幼体到蚤状幼体变态率平均提高10.2%;应用装置与使用EDTA(2.0mg/L)比较,卵子的孵化率平均提高7.5%,无节幼体到蚤状幼体的变态率平均提高3.6%。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对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Linnaeus)进行规模化土池人工育苗,包括亲贝培育、苗池清整、基础饵料培养、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及稚幼贝培育、水质监测和敌害防除等。硬壳蛤土池育苗面积60亩,经过近7个月的人工培育,共培育苗种8.25亿粒(平均规格2861粒/kg),每亩产蛤苗1375.68万粒,亩利润20675元。  相似文献   

20.
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仿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半生态式的保苗方式。于2014年7—11月在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期间,通过现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投苗规格[大规格(0.093±0.004)g/头,小规格(0.024±0.001)g/头]和密度(低密度125g/m3、中密度250g/m3、高密度375g/m3)两因素对仿刺参苗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规格的仿刺参苗,低密度组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高于中、高密度组;相同密度条件下,大规格苗种成活率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小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大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不同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总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净产量高于中、高密度组。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规格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密度的主效应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两因素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总产量均无显著的影响(P0.05)。规格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净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主效应对仿刺参苗净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因此,仿刺参室外网箱保苗过程中投放大规格、低密度苗种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和净产量,而且可以节省苗种资源和饵料投喂量,降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产出投入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