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的遗传变异情况和分类情况,采用PCR技术扩增绵羊痒螨(兔亚种)虫株的线粒体ATP6基因全序列,并分析所得序列,旨在探讨中国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地区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本研究成功获得88条序列,长度均为672 bp,包含41个单倍型,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π=0.014 94)和单倍型多样性(Hd=0.925 81),且以种群内部的遗传变异为主(97.92%)。进一步分析发现,5个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弱(Fst=0.020 81),基因交流频繁(Nm=11.763 5),中性检验值(Tajima’s D=0.937 98,Fu’s Fs=0.522 06)为不显著的正值,结合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表明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比较稳定,无种群扩张事件。从单倍型网络图和NJ树可知,中国绵羊痒螨(兔亚种)没有形成基于兔品种、温度带或地理分布的遗传结构。中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但种群间无明显分化,未形成基于兔品种、温度带或地理分布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2.
以从我国陕西省泾阳县山羊大肠中采集的5条绵羊夏柏特线虫为研究对象,用通用引物JB3及JB4.5扩增绵羊夏柏特线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一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并用pcox1序列构建其与其它线虫的进化关系。 将测序获得序列应用ClustalX 1.81程序进行比对,然后用PAUP程序MP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所获得的5个绵羊夏柏特线虫样品pcox1序列长度均为393bp。种系发育分析表明,5个分离株绵羊夏柏特线虫位于同一分枝。由于绵羊夏柏特线虫的pcox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0.5%-2.0%),种间变异显著(9.4%-18.8%),因此cox1序列可作为种间变异研究的可靠遗传标记。本研究系首次报道绵羊夏柏特线虫的pcox1序列,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夏柏特线虫的种群遗传变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2005年6月和2006年7月,对红花尔基草原—森林过渡带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调查到鸟类6目13科25种。其中:鸦科(Corvidae)、鹀科(Emberizidae)、鹡鸰科(Motacillidae)的鸟类占观察鸟类总数的69.34%。树鹨(Anthus hodgsoni)、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沙即鸟(Oenanthe isabellina)、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白头鹀(Emberiza leucocephala)为本地区的优势鸟类,占观察鸟总数的72.99%。3种边缘类型生境鸟类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灌木草原—樟子松林、白桦针阔混交林生境鸟类物种数是18种,多样性指数为2.4245;草甸草原—天然樟子松成熟林鸟类物种数是14种,多样性指数为2.2348;草甸草原—樟子松人工林鸟类物种数为11种,多样性指数为1.9485。但是树龄长的草甸草原—樟子松成熟林生境内鸟类群落的均匀度最高,为0.8388;草甸草原—樟子松人工林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显示最低,分别是1.9485、0.7841。对不同边缘距离鸟类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在边缘50m的范围内,3种边缘类型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都显示最高。随着边缘距离的加大,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灌木草原—樟子松林、白桦针阔混交林生境下降趋势最为明显,鸟类群落显示出显著的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4.
四川枇杷属Eriobtrya Lindl植物种间亲缘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枇杷属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表明,枇杷属植物存在着一条明显的共有带,种间酶谱差异明显,但除大花枇杷外,其它种类少有专性带。因此认为,在种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基因交流现象.原始种大渡河枇杷与进化型普通枇杷的酶谱十分相似,没有达到种的分化水平.栎叶枇杷可能参与了普通枇杷的形成。大花枇杷与栎叶枇杷、普通枇杷和大渡河枇杷三者间亲缘较远,普通楷杷、大渡河枇杷与栎叶批杷的演化关系为:栎叶枇杷→大渡河枇杷→普通枇杷。与前人研究相符。本文还讨论了大渡河枇杷多态性形成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甘蓝型油菜Ogu CMS系幼叶原生质体经剂量分别为0.0250、0.0750、0.3150 、0.4680和0.9600 J·cm-2 的紫外线辐照后, 与花椰菜下胚轴原生质体通过PEG法诱导融合。其中0.0250~0.4680J·cm-2获得再生植株68株,0.9600J· cm-2辐射剂量下没有获得再生株。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同工酶酶谱分析、RAPD及Ogu CMS线粒体基因orf138特异引物扩增等方法对再生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其中32株为杂种植株,Ogu线粒体基因orf138已转入花椰菜中。同时也发现,紫外线辐照剂量的增加对供体染色体的丢失程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真核生物延伸因子基因(EF-1α)在蛋白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常作为内参基因应用于real time PCR中。通过RT-PCR克隆出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EF-1α的部分cDNA序列,其长度为425 bp,翻译成140个氨基酸,Blast结果显示与其它鱼类leptin的相似性为98%。同时也克隆出建鲤EF-1α相应的DNA序列,共506 bp。cDNA和DNA的序列比对显示克隆出的建鲤EF-1α含有1个相位为0的内含子,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对跨越内含子的引物,采用SYBR GreenⅠ染料建立了real time PCR方法。以肝脏cDNA为标准品,建立了标准曲线,并进行了融解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相关系数高、线性范围广等优点,可应用于建鲤的功能基因表达研究。  相似文献   

7.
红皮云杉等位酶群体遗传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红皮去杉(Picea koraiensis)分布区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2个群体(含170个单株种子的1042粒胚乳和300粒混合群体的胚乳)进行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11个酶系统21个位点中约有27.2%的基因位点是多态的,群体间的变异量只占总变异量的15.2%,84.8%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红皮去杉群体等位酶多态位点的比率在去杉属中处于较低的水平,群体间的分化与去杉其它树种相比处于较高的水平。红皮去杉遗传改良工作在充分利用群体间(种源)变异的情况下,应加大红皮去杉群体内及个体选择的力度,以创造出更加优良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胚性愈伤组织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mitochondrial F1-ATPase beta subunit gene),并分析该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结合RACE法,通过T/A克隆测序,获得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全长序列;随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研究该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规律。【结果】成功克隆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完整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FJ222749),该序列全长2099bp,由1677bp核苷酸组成的ORF,编码558个氨基酸。该基因与其它植物的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在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方面相似性较高。对来源于动、植物的28条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所构建的进化树分析表明,由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所建立的系统关系树与真实的动、植物进化基本一致,龙眼处在双子叶植物中,由于该基因在龙眼同科属的植物中为首次克隆,所以有自己单独的分支。qRT-PCR结果分析表明,随着龙眼体胚的发育,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转录水平逐渐升高,到球形胚阶段达到最高,而后又急剧下降,到鱼雷形胚阶段降到最低,子叶形胚阶段略有升高。【结论】龙眼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与其它植物相应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在龙眼体胚发育过程中,以球形胚阶段的表达最高。  相似文献   

9.
74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鸟类线粒体基因组中,不同物种的线粒体碱基组成和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截至2008年5月,GenBank细胞器基因组资源数据库共公布了74种鸟类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本研究利用已公布的鸟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其碱基组成特征。结果表明:(1)鸟类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第二位的GC含量值波动范围十分狭窄,而密码子第三位的GC含量值波动范围很大。(2) 密码子第三位碱基中C的含量波动范围较大,为32.60%-50.70%。(3)线粒体基因组GC含量主要由密码子第三位的碱基C和T的变化引起。(4)密码子第三位碱基的GC含量与线粒体基因组的GC含量的变化存在相关性。这些结果,为今后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的叶籽银杏和普通银杏的大枝为试材,分析了管胞的双壁厚、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和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化趋势,并对叶籽银杏和普通银杏雌株间管胞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叶籽银杏管胞双壁厚、径向直径较普通银杏大,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叶籽银杏微纤丝角小于普通银杏;叶籽银杏同普通银杏一样早晚材间管胞各个特征指标(双壁厚、径向直径、弦向直径等)存在明显差别,且差异显著;叶籽银杏各管胞各形态指标径向变化趋势与普通银杏基本一致。对管胞特征综合分析后认为,叶籽银杏木材密度较普通银杏小,且质地较疏松,但叶籽银杏径向生长速度较普通银杏快。  相似文献   

11.
Genetic Variation of Host Populations of 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study, partial sequences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mtDNA-COI) gene and the 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 (rDNA-ITS 1) gene, isolated from five artificial populations of Liriomyza sativae (Diptera: Agromyzidae), were sequenced and compared, to analyze their genetic variation. Analysis of the mtDNA-CO1 gene showed that a low genetic variation was detected among the five populations and only five variable sites were found in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Most of the observed variations that occurred within the populations were because of nucleotide transitions, whereas, the interpopulation variation wa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haplotype frequencies occurring among the host populations. Analysis of the rDNA-ITS1 gene revealed a small diversity in the five host populations. The trend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 the host population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ference of L. sativae to the plant hosts.  相似文献   

12.
薜荔和爱玉子均属于桑科榕属植物,二者为同一物种的原变种与变种的关系,早期研究认为这两种榕树与同一种传粉榕小蜂(Wiebesia pumilae (Hill))建立了稳定的互利共生关系,但近期在形态学、生态学、传粉生物学等方面对二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可能发生了遗传分化。实验用核糖体28SrDNAD1-D3区、线粒体Cytb及COI基因部分序列,对采自福建3个不同样地的薜荔传粉小蜂和3个不同品系的栽培爱玉子的传粉小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核糖体28S序列的碱基组成中A,T,G,C 4种含量较平均,C+G的平均含量(56%)稍高于A+T的含量(44%)。线粒体Cytb序列中A+T的含量(76.1%)明显高于C+G的含量(23.9%),COI序列中A+T的含量(71.9%)也明显高于G+C的含量(28.1%),这是膜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的普遍特征。在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线粒体Cytb及COI基因中,密码子第三位点A+T的含量最高。(2)比较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3种分子标记的变异范围显示,28S进化速度较Cytb及COI序列慢,比较保守,更适合科、亚科等较高分类单元的研究。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采用Cytb与COI序列进行分析更为精确。(3)用Cytb及COI序列对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显示,薜荔传粉榕小蜂个体间Cytb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4,爱玉子传粉小蜂个体间的Cytb遗传距离为0.0164;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群体之间的Cytb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1385;COI序列的薜荔传粉榕小蜂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048,爱玉子传粉小蜂各样本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2;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群体间COI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1896,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差异大于10%以上)明显大于群体内各样本之间的遗传距离,表明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遗传分化,其变异水平达到了种间分化水平,即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为两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13.
海岛棉GbNPR1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在烟草中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工程育种提供新的基因源。【方法】以海岛棉为材料,利用同源序列法和RACE技术克隆海岛棉中SAR途径的主要抗病信号元件NPR1(none expresser of PR gene)的全长cDNA序列。【结果】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NPR1的同源性较低(39%~57%),但在功能区的同源性较高(79.2%),GbNPR1蛋白中含有BTB和锚蛋白重复序列结构域,且在起始密码子上游存在2个W框。在拟南芥中,A.tNPR1起始密码子上游有3个W框,对诱导NPR1的表达和激活NPR1介导的植物防卫反应至关重要,锚蛋白重复序列则是NPR1实现其功能必不可少的。构建了组成型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烟草,转基因植株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离体叶片接种法对转基因烟草进行抗病性鉴定,表明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抗性有明显提高。转基因烟草经T1代遗传分析发现,基因以单拷贝插入。【结论】本研究得到的基因为海岛棉中NPR1的同源基因。  相似文献   

14.
orf224是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波里马(Polima)胞质中发现的一个与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 sterility,CMS)相关的线粒体基因.大白菜(B.campestrisssp.pekinensis)CMS系CMS3411-7是由Polima不育系和大白菜自交系3411-7杂交后,以3411-7为轮回亲本经多代回交选育得到的.以CMS3411-7为母本分别与小白菜(B.campestrisssp.chinensis)自交系S71、大白菜自交系K1和菜心(B.campestrisssp.chinensisvar.utilis)自交系B1杂交得到3个杂交种CS71、CK1和CB1.以CMS3411-7、CS71、CK1和CB1为材料,以Polima为对照,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与田间实验育性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orf224与几个芸薹属种间杂种雄性不育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这4个材料中尽管均含有orf224基因,但CMS3411-7和CB1表现为雄性不育,CS71和CK1表现为雄性可育.这就表明,orf224虽是CMS的因子,但它必须和核基因进行互作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9年生美洲黑杨50号、36号及F1子代为材料,对美洲黑杨亲子代的生长变异和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并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美洲黑杨亲子代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美洲黑杨F1子代间生长量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树高平均变异系数是24.59%;胸径平均变异系数是29.88%。美洲黑杨F1子代在苗期有12.2%的单株生长超过双亲,其平均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分别为42.05%和32.51%;而9年生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分别是22.7%和12.0%。美洲黑杨亲子代间的基因表达差异明显,共找到57个表达差异基因,表达存在着3种量的差异类型和6种质的差异类型。在所有基因表达中父本特异表达基因在杂种一代中受抑制型所占比例最高(21.1%),子代特异表达基因最少(5.3%),母本(50号)基因对子代杂种优势的贡献要大于父本。  相似文献   

16.
岷江百合生境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踏查岷江百合分布区的基础上随机选取两个阴坡与阳坡群体,设样地调查其群落特征,测定其土壤化学性质指标,并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两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岷江百合生长在兰花莸、小角柱花、美丽胡枝子、黄花蒿等为优势的干旱河谷灌丛中,在垂直结构上居于灌木层片。数量上较多,但因冠副较小,群落外貌上不明显。土壤为褐土,呈弱碱性,土壤潜在肥力水平较高,但有效成分较低。阴坡土壤有效成分高于阳坡。物种水平的多态性谱带的比例为96.72%,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572,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0.4932,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276。其中阴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要高于阳坡群体。群体间遗传差异占总遗传差异的17.57%,群体内遗传差异占总遗传差异的82.43%。两个群体间的基因流为5.0660,说明两群体亲缘关系较近,而群体内遗传分化强烈,阴坡群体的遗传分化强于阳坡群体。  相似文献   

17.
The mitochondrial DNA's of two closely related cricket species (genus Gryllus) share a size polymorphism as evidenced by analysis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patterns. Moreover, 12 of 100 field-collected crickets are heteroplasmic, that is these individuals have more than one size class of mitochondrial DNA. No heteroplasmy for restriction site variation is observed. Intraindividual variation in cricket mitochondrial DNA provides a useful marker for studying the transmission genetics of mitochondrial DNA. Available data on patterns of variation in mothers and offspring suggest that random segregation of mitochondrial DNA variants does not occur rapidly in cricket germ-cell lineages.  相似文献   

18.
BURP是植物特有蛋白,在生长发育和抗逆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青花菜为材料,利用PCR克隆到1个BURP基因,命名为BoBURP2。测序结果表明,BoBURP2的基因组DNA全长为1 218bp,具1个内含子,编码区全长为840bp,编码279个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与BURP家族成员RD22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BoBURP2与甘蓝、芜菁和甘蓝型油菜的同源序列相似性最高,在发育树上聚为一组,与醉蝶花的相似性最低,亲缘关系最远。RT-PCR结果表明,BoBURP2的表达受NaCl和干旱胁迫的诱导,表达量分别在24h和48h时达到最大值,暗示该基因与这2种逆境响应相关。青花菜BoBURP2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为后续基因功能的鉴定和抗逆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7年生龙爪槐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龙爪槐叶片、一年生枝条及多年生枝条内N、P的含量在一个生长期内的分布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龙爪槐不同部位内N、P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与生长周期相关;在5月中旬和8月中旬对龙爪槐各进行一次合理施肥,有利于龙爪槐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为厘清锦香草及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为其杂交育种提供数据基础,收集我国锦香草及其近缘种短毛熊巴掌与长柄熊巴掌等样品46份,对供试样品核糖体基因(n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对其系统发育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ITS1、ITS2和5.8S的序列长度分别为246、230、160~161 bp;ITS1与ITS2序列存在变异位点426个,信息位点232个;5.8S序列存在202个变异位点,信息位点84个。根据ITS序列构建进化树:供试材料可分为2支,锦香草与短毛熊巴掌在进化树中聚为一支,分支内部互相嵌入;长柄熊巴掌单独聚成一支。以上结果显示,锦香草、短毛熊巴掌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长柄熊巴掌亲缘关系较远,该结果支持《Flora of China》将短毛熊巴掌处理为锦香草的异名,长柄熊巴掌为独立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