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西部六种特有松科植物核型及细胞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的麦吊云杉、峨眉冷杉等4种2变种松科植物属我国特有种,主产中国西部,观察到的根尖细胞核型有5种为首次报导。麦吊云杉(Piceabrachytyla)和变种油麦吊云杉(P.b.var.complanata)为2A核型,K(2n)=24=20m+4sm;天山云杉(P.schrenkianavar.fianshanica)为2B核型,K(2n=24=16m+8sm;峨眉冷杉(Abiesfabri)为2A模型,K(2n)=24=14m+8sm+2st;红杉(Larixpotaninii)为2A核型,k(2n)=24=12m+10sm+2st;高山松(Pinusdensata)为1A核型,k(2n)=24=24m。试材来源于原始林区的自然居群,根据核型资料,结合各种的生态、地理分布,进行了遗传变异及进化程度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经分离培养、人工接种试验和林内定点观察研究结果证明Botryosphaerialaricina(Sawada)Shang(落叶松葡萄座腔菌)是山西省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落叶松枯梢病的病原菌。病原菌以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在枯梢和残留叶片上越冬,7月初开始发病,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中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对落叶松枯梢病与生理性枯梢作了诊断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发生于新疆雪岭云杉上的一种新病害:云杉叶枯病和我国尚未报道过的二种新记录病害(芽枯病与枝枯病)及三种新记录真菌:暗红无座盘菌(Agyriumrufum),壁生粉衣菌(Caliciumparietinum)和毒鼠子多隔腔孢(Phragmotrichum chailetii).对这些病害的分布、症状、病原的形态及新记录真菌做了详细的记载和描述.  相似文献   

4.
1996~1997年从新疆各植棉区采集表现烂种、烂芽和烂根的病样1548份,共分离出1187个菌株,其中以丝核菌和镰孢菌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占菌株总数的42.0%和42.9%;其次是链格孢菌和根霉;黑色根腐病菌、腐霉和毛霉等出现频率较低;丝核菌中立枯丝核菌占绝对优势,立枯丝核菌中AG4为优势菌群,已鉴定出5种镰孢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茄病镰孢菌(Fusariumsolani)、半裸镰孢菌(Fusariumsemitectum)、锐顶镰孢菌(Fusariumacuminatum)和串株镰孢菌(Fusariummoniliforme),前两者较常见。致病性测定证明,立枯丝核菌的AG4致病力最强,黑色根腐病菌次之,镰孢菌的致病力较低,链格孢菌、根霉和毛霉的致病力弱。  相似文献   

5.
苹果树腐烂病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苹果、梨、山楂、桃、杏、杨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产孢条件和数量、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的大小进行比较,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交互接种试验表明,苹果壳囊孢(CytosporasP.)能够侵染苹果、梨、山楂、桃、杏、杨树枝条,接种发病率为5%~100%;梨壳囊孢(C.carphhosperma)、山楂壳囊孢(C.oxyacanthae)、核果壳羹孢(C.leucostoma)—桃和杏树的分离物均能够侵染苹果枝条,接种发病率为60%~100%;金黄壳囊孢(C.chrysoperma)虽然不能侵染苹果枝条,但是苹果壳囊孢(Cytosporasp.)能够侵染杨树枝条,接种发病率为100%。因此,6种树木上的腐烂病菌均可成为苹果树腐烂病的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6.
杉木枯梢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枯梢病是一种新的危害性较大的苗期病害。该研究对受侵杉苗病组织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及接种和比较致病性试验,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结果,鉴定其病菌是甘蔗二极霉(Bipolarissacchari(E.Buther)Shoem),这是国内外该菌在杉科植物上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发生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小麦雪霉叶枯病的症状、病原菌及成株期病情分级方法等。该病害在我地典型症状为大斑叶枯;确定病原菌无性阶段为Gerlachianivalis(Ces.exSacc.)GainsandMull.(雪腐捷氏霉菌),有性阶段为Monographellanivalis(Schaffn.)Mull.;成株期采取由下向上对中、上位三片叶及其对路分4级标准调查法,经方差分析和SSR测验表明符合实际;品种间抗病差异明显,小麦中后期多雨病重。  相似文献   

8.
从湖南汝城病竹上分离的病原菌能完成柯赫氏定律,经PDA培养基培养后有性世代的子囊壳及子囊孢子和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与文献中报道的毛竹枯梢病原菌一致.汝城毛竹枯梢是由竹喙球菌(Ceratosphaeriaphyllostachydissp.nov.)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9.
经鉴定,上海蘑菇褐腐病,其病原菌为MycogoneperniciosaMagnus与萨卡杜(P.A.Saccardo)和魏景超等的报道相符。用该菌的孢子悬浮液或菌丝块进行接种试验,证明了此菌的致病性。厚垣孢子在一般人工培养条件下不萌发,只有通入由蘑菇菌丝体代谢所产生的气体特定条件下才能个别萌发。在我市人工栽培条件下已知可危害蘑菇和草菇。  相似文献   

10.
蘑菇褐腐病菌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鉴定,上海蘑菇褐腐病,其病原菌为MycogoneperniciosaMagnus与萨卡杜(P.A.Saccardo)和魏景超等的报道相符,用该菌的孢子悬浮液或菌丝块进行接种试验,证明了此菌的致病性,厚垣孢子在一般人工培养条件下不萌发,只有通入由蘑菇菌丝体代谢所产生的气体特定条件下才能个别萌发,在我市人工栽培条件下已有危害蘑菇和草菇。  相似文献   

11.
苹果霉心病菌(Alternaria SPP)越冬和侵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病菌Alternaria spp.是四川省优质苹果产区中引起苹果霉心病的主要病原菌。这些菌能以菌丝在苹果芽鳞、果台、枝梢、病痕、落叶等树体组织内和以分生孢子形式在苹果树体组织表面及苹果芽内鳞片上进行越冬。越冬病菌在开春后可成为苹果霉心病的初侵染来源。病菌侵染时期长,从苹果暴芽至果实萼筒封闭前的整个时期病菌均可侵染苹果花器组织,但以苹果暴芽、现蕾、初花、盛花等时期为主要侵入时期,最早是在暴芽期。病菌是通过芽鳞片、雌蕊、雄蕊及萼口等花器组织进入果心的。  相似文献   

12.
在黄土高原旱地进行了苹果高接换种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对每公顷栽植1 260株的高密园,宜采用细长纺锤形整形,每公顷栽植834株的中密园宜采用小冠疏层形结构整形;单枝单芽贴干嫁接宜在4月中下旬进行,单芽腹接和地面蹲靠接应提前到3月下旬至4月上旬。细长纺锤形果树宜采用单枝单芽贴干嫁接,单株宜高接11个头,采用单芽腹接宜接12个头,地面蹲靠接以3个头为宜;小冠疏层形嫁接头数以30个较好。嫁接时砧枝截留长度为5~8 cm,嫁接不同枝段芽体接穗以调整平衡树体长势;依据树龄采用不同嫁接方法,1~5年生树选用单芽腹接,5~10年生树采用单芽枝接,11年生以上树宜采用地面蹲靠接;嫁接后采取封闭切口+套塑料袋的效果较好,单芽腹接芽眼包扎1层接树膜效果明显,地面插接及时包严用土培实保护,嫁接成活率平均在93.5%以上。嫁接后同步成形,树体生长旺,树冠恢复能力强,结果早,产量高,该技术已大面积推广应用,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核桃叶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越冬方式及场所,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2017年连续两年11月~翌年3月在洛浦县五个乡镇的观测园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固体平板稀释涂布培养计数法,对病原菌菌丝体在不同器官组织、分生孢子在不同生境以及病原菌在土壤不同深度的存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核桃叶斑病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落叶及树上病叶上越冬,分离率高达90%,其次是芽和主干树皮,分离率为87.67%、79.58%,而一年生侧枝及果实的病菌分离率较低;该病菌也可以分生孢子在树上、地表、土层5、10、15、20、30 cm病残体上越冬,其中10~15 cm土层病菌孢子的存活率最高,而30 cm处病菌孢子存活数量很少;并且发现该病原菌在0~20 cm的土壤中均能越冬,且土层越深病原菌存活数量越少,地表土的病菌数量与土壤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核桃叶斑病病原菌可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植株上、土壤病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  相似文献   

14.
牡丹红斑病病原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牡丹红斑病是危害牡丹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欲通过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明确其分类地位.采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标记法对牡丹红斑病病原进行鉴定,利用Mega5软件对枝孢霉属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该病致病菌为牡丹枝孢霉,序列与GenBank登录号为GQ395812.1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大于99%.聚类分析发现,枝孢霉属可分为7个聚类组,样品菌株与牡丹枝孢霉为一类.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该研究为牡丹红斑病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提供了依据,并为枝孢属的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分离油茶白朽病的病原菌,并对该菌的ITS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 将所得序列在Genbank中经B lastn搜索,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病原菌ITS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序列同源性较低,最高仅为94%,系统发育树也显示该菌不与其他菌株聚类而是单独聚为1支。由于Genbank数据库有限,难以根据同源性来确定其属种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15年生的库尔勒香梨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着生位置的花芽、花朵、树形、授粉树和喷施PBO对库尔勒香梨突顶果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提高其品质提供技术方法。结果表明:同一着生位置的花芽对突顶果率影响不大,顶花芽的突顶果率高于腋花芽,腋花芽果形指数、含糖量优于顶花芽。花序中先开的花突顶果率最高,随序位依次降低分别为72.6%、19.6%、9.1%和6.4%。留第2、3号花朵可以降低突顶果,既能保证果个大小和产量。配置不同授粉树不能提高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开心形树形可以提高果实综合品质。盛花末期,喷施300倍PBO溶液可明显减少突顶果的座果率,改善果形,提高含糖量,明显提高了库尔勒香梨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17.
在非目的品种核桃大树上利用方块形芽接方法,探求与核桃树地径相适应的预留橛数和嫁接芽数,以期为核桃生产中的大树芽接技术提供操作依据。在相同肥力地块选择相同地径水平的核桃树作 为砧木,设置单因素4 处理试验。第1 年短截骨干枝,第2 年在新生嫩枝上采用方块形芽接技术嫁接目的品种芽块。接后从第2 年开始,连续3 年调查核桃树冠直径恢复情况、主干感染腐烂病的情况及单位面积产量。最终总结出合理的留橛数和嫁接芽数。调查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预留橛数越多,嫁接芽数越多,树冠恢复就越快,主干感病越轻,产量恢复也越快。对于地径在20~25 cm内的核桃大树应预留16 个树橛,嫁接40 个芽为宜。试验探求了一套成活率高,树冠及产量恢复较快,且树干不易感病的核桃大树芽接技术,为核桃生产中的大树芽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腐烂病是苹果树的重要枝干病害,主要造成死枝、死树。论文旨在明确低温等环境因子和枝条龄期等寄主因子对腐烂病菌(Valsa mali)侵染致病的影响,分析腐烂病流行成灾的原因,为腐烂病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的接种试验,检测腐烂病菌在苹果枝干各部位的定殖率,观测腐烂病菌在伤口内的定殖部位,测试低温冷冻、枝条浸水后冰冻、枝条失水、枝条龄期等因子对接种腐烂病菌侵染致病的影响。【结果】8月份用分生孢子喷雾接种的苹果树,次年3月份检测,7个枝位的带菌率都接近或超过90%;接种到伤口上的腐烂病菌主要定殖于伤口坏死组织内,并在死组织内生长扩展,但没有穿透伤口外围的愈伤木栓层而侵入活体的皮层组织致病;在检测的6个枝位中,新鲜伤口对腐烂病菌侵染致病最为敏感,接种发病率最高,果柄痕次之,叉丫、芽眼和果苔枝的敏感性稍差,发病率稍低,皮孔抗病性最强,接种病菌不能致病;低温冷冻和浸水后冰冻(枝条上形成冰晶)都能增加枝条芽眼部位对接种腐烂病菌的感病性,其中-25和-18℃两个温度下处理枝条的接种发病率显著高于-10、-7和0℃ 3个温度处理枝条的接种发病率,浸水后冰冻枝条(模拟冬季降水后结冰的枝条)的接种发病率显著高于相同温度处理未结冰枝条的发病率;在低温冷冻和浸水后冰冻处理的枝条中,一年生枝条的接种发病率显著高于二年生枝条的发病率;一年生枝条经浸水冰冻处理后,梢部的接种发病率显著高于同一枝条基部的发病率;浸水后冰冻再经失水处理枝条(模拟枝条越冬后因大风、高温等失水),对腐烂病菌的侵染致病更加敏感,接种发病率显著高于浸水后冰冻枝条的发病率,而且失水量越大,接种发病率越高,芽眼部位的接种发病率最高可达85%。【结论】腐烂病菌易在苹果枝干上定殖,定殖病菌主要在伤口或枝干表层死组织内存活并生长,定殖病菌能否侵染致病关键取决于环境因子对枝条栓皮层的破坏;低温冷冻,尤其低于-15℃的低温冻害能破坏枝条的栓皮层和皮层,增加苹果枝条对腐烂病菌侵染致病的敏感性;与低温冷冻相比,浸水后冰冻对枝条栓皮层的破坏作用更大,结冰枝条对腐烂病更加敏感;枝条浸水冰冻后再失水,对枝条的破坏作用尤为严重,枝条越冬后失水能显著增加其对腐烂病菌侵染致病的敏感性;枝条的龄期不同,栓皮层的发育成熟度、强度和韧度各不相同,受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后,其受到破坏的程度也不同;树体不同部位栓皮层的结构不同,对腐烂病菌侵染致病的敏感性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规律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对樟子松枯梢病、健组织病菌的分离、孢子萌发和接种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寄主主导性病害。引起该病的松壳色二孢[Diplodia pinea(Dem.)Kickx]可在历年病树上的针叶、芽、梢、枝和果鳞上越冬,又可在健康树上的针叶、芽、梢、枝和果鳞上潜代侵染。其潜伏侵染带菌率:健康樟子松越冬各部位比当年生各部位潜伏带菌率高,分别为20%-70%和6%-30%,其中以针叶、梢、枝和每年4,5月份、9,10月份潜伏带菌率最高。病害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历年病树上病菌子实体飞散出来的分生孢子,借风和雨水淋洗传播,种子上不带菌。病菌可直接侵入当年嫩梢和嫩针叶,也可通过伤口、气孔侵入针叶、芽、梢和枝。潜伏期7-14d,繁殖期23-28d。  相似文献   

20.
平欧杂交榛84-1品系不同部位不同枝长的花果营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枝条营养对花芽分化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对平欧杂交榛品系84-1树体不同部位不同枝长的1年生枝条的枝长、基部直径、顶端直径进行测量,统计其雌花芽和雄花序数量,对各类枝条着生果实进行外观品质和内含物测定。结果表明:84-1品系的产量75%来自长枝,上部枝条的产量是下部枝条产量的2倍;树体上部着生果实的单粒质量、果仁质量、果壳厚度、粗脂肪、粗蛋白、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树体下部的;上部中枝着生单位果序所需枝条长度为8.79 cm,基部(直径)/顶端(直径)的比值最小(2.48),萌发的雌花芽比例最高(47.47%),从枝条末端到枝条顶梢均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其枝条营养和果实品质最佳;下部长枝着生单位果序所需枝条长度为10.25 cm,萌发雌花芽比例最低(32.01%),其枝条营养和果实品质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