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盐池县牧草种植区划为:(1)北部荒漠化草原白沙蒿,沙米,杨柴,苏丹草种植区;(2)中部丘陵滩地甘草,白沙蒿,紫花苜,沙打旺种植区;(3)南部黄土后陵柠条,蒸麦,紫花苜蓿种植区。  相似文献   

2.
建设人工柠条草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寒干旱自然特点,种植抗寒、抗旱、抗风沙植物柠条,建设人工柠条草场,改造改良退化、沙化、荒漠化草地。结果建成后植被覆盖率由30%提高到90%多,生物量由每公顷1246.9kg增长到9975.0kg,土地含沙量减少17%。同时,防风效果提高9倍,固沙固土能力提高2倍,土壤中有机质、速效N、速效K等含量显著增加,有益微生物区系和数量提高几倍和十倍。证明人工柠条草地改造退化、沙化、荒漠化土地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寒干旱自然特点,种植抗寒、抗旱、抗风沙植物柠条,建设人工柠条草场,改造改良退化、沙化、荒漠化草地.结果建成后植被覆盖率由30%提高到90%多,生物量由每公顷1 246.9kg增长到9 975.0kg,土地含沙量减少17%.同时,防风效果提高9倍,固沙固土能力提高2倍,土壤中有机质、速效N、速效K等含量显著增加,有益微生物区系和数量提高几倍或几十倍.证明人工柠条草地改造退化、沙化、荒漠化土地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东乌珠穆沁旗沙化人工补播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植被组分、群落特征、重要值、产量动态和草群营养成分等对比分析,评价了不同处理补播草地改良措施对草地改良的效果,结果表明:补播后草地群落生物量、营养成分、平均高度、盖度、密度增加,群落特征发生了动态的变化,补播种小叶锦鸡儿、沙打旺、沙蒿、羊柴在群落中占有优势地位逐渐显现。研究成果可为东乌珠穆沁旗及条件类似地区沙化草地改良和植被恢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气孔计测定沙漠人工植物的蒸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LI-1600气孔计测定了沙坡头试验站土壤水分平衡观测场4个样地的油蒿和柠条的蒸腾。结果表明,气孔计同步测定的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呈现出典型的钟罩形,受此影响的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很大;在同一天的测定中,油蒿和柠条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变化步调是一致的。将气孔计测定的蒸腾速率依次进行了单位换算、多项式拟合日变化曲线和尺度转换求得日蒸腾量,拟合的日变化曲线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4个样地油蒿的日蒸腾量显著高于柠条的(P<0.05);柠条和油蒿混合栽植的2个样地的日蒸腾量均小于纯柠条和纯油蒿样地的日蒸腾量。  相似文献   

6.
以青海省治多县轻度沙化和重度沙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其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加剧,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如群落优势种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群落盖度、生物量均明显下降(P0.01),植被高度反而上升(P0.01)。而通过保护与综合治理,重度沙化草地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却大于轻度沙化草地。同时,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养分在0~15cm水平上明显下降(P0.01),而在15~30cm水平上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2009年6月在东乌珠穆沁旗萨麦苏木陶森淖尔嘎查建立草地改良试验样地,选择小叶锦鸡儿、沙打旺、沙蒿和羊柴对退化沙化草地进行补播,试验设置裸沙地补播、裸沙地沙障+补播、风蚀坑补播、沙质退化草地补播和沙质退化草地未补播(ck)5个试验处理。于2009、2010和2013年8月对各处理进行了群落结构与特征、群落产量和植物越冬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退化草地通过补播增加了草地植物种类组成,提高了草地植物多样性;沙质退化草地补播效果较好,补播植物均能够适宜当地的条件;补播植物越冬率为小叶锦鸡儿〉羊柴〉沙蒿〉沙打旺。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草原沙化演替过程中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正蓝旗温性草原区为例,采用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沙化程度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土壤环境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地下生物量由土壤表层向深层急剧下降,总体呈“T”形分布,0~3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80%以上;随着草原沙化程度的加剧,地下生物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未沙化草地、轻度沙化草地、中度沙化草地、重度沙化草地的地下生物量平均密度分别为2 598.67,2 318.45,390.26,117.25 g/m2。2)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0 cm以下土壤温度基本保持稳定;沙化草地深层土壤含水量略高于表层含水量,未沙化草地土壤保水能力优于沙化草地。3)在草原沙化演替进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未沙化草地相比砂粒含量显著增加(P<0.05),沙化草地砂粒含量占90%以上;温性草原土壤pH值总体属于中性,各类型沙化草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均值较未沙化草地显著下降(P<0.05)。  相似文献   

9.
干旱是影响宁夏东部沙化区荒漠草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也是天然草地补播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该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柠条是土壤覆盖保水的丰富资源,但是缺乏相关研究。选择平坦的、未生长柠条的退化天然补播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在临近有柠条生长的草地平茬其柠条枝条用于试验覆盖,研究不同柠条覆盖厚度(TSM0,覆盖0 cm;TSM1,覆盖1 cm;TSM2,覆盖2 cm;TSM3,覆盖3 cm)对该地区荒漠草地0~40 cm土壤水热以及补播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条枝条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并且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但2018和2019年间所有覆盖处理下0~20 cm土壤水分平均值与TSM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20~40 cm土层,3种柠条枝条覆盖厚度明显较对照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表现出TSM3>TSM2>TSM1>TSM0的趋势。结果还表明,柠条枝条覆盖还具有降低草地0~10 cm温度的作用,生长季8:00、14:00和18:00的土壤温度总体均随着柠条枝条覆盖厚度的增加出现降低趋势,且2019年土壤温度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变异系数也在减小,依次为4.6%、2.3%、1.7%,表明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补播牧草地上生物量亦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蒙古冰草、沙打旺及补播的3种牧草的总生物量均与草地20~40 cm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柠条枝条覆盖有效地改善了荒漠草地土壤的水热,提高了土壤墒情,为牧草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可为该地区及类似地区退化草地的补播改良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共和盆地干草原柠条饲料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和盆地干草原营造柠条饲料林,开辟了干草原地区牲畜饲料的新来源。同时对防止草场沙化,阻止流动沙地面积的扩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柠条饲料林在半固定沙地状态下,生长、成林最快。饲料林的建立增加了该地区草地的生物量和产草量,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肥力,缓解了草畜矛盾。  相似文献   

11.
温度是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和出苗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研究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对确定物种的适宜播种时期和预测田间出苗率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以10种荒漠植物:沙冬青、白沙蒿、沙打旺、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无芒隐子草、梭梭、杨柴、花棒和霸王种子为材料,在5~40 ℃范围设置了8个温度条件,测定种子萌发的动态变化,通过积温模型分析了供试植物种子萌发的温度三基点:萌发的基础温度(Tb)、适宜温度(To)、最高温度(Tc)以及萌发的温度时间值(θT)。结果表明:在参试物种阈值中,To以无芒隐子草最高,为33.7 ℃,其次是沙冬青为28.3 ℃,其他物种在17.4~24.9 ℃;Tb以沙打旺最低,为0.3 ℃,其次是梭梭为1.9 ℃,其他物种介于6.7~15.0 ℃;Tc以梭梭最高,为45.3 ℃,其次是无芒隐子草为43.9 ℃、沙打旺43.3 ℃、沙冬青39.7 ℃,其余物种在25.0~34.2 ℃;梭梭萌发温度范围最大,为1.9~45.3 ℃,而霸王最小,为15.0~30.0 ℃。供试物种在亚适温条件下,种子萌发的温度时间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沙冬青(79 ℃·d)、梭梭(94 ℃·d)、白沙蒿(114 ℃·d)、杨柴(127 ℃·d)、霸王(132 ℃·d)、花棒(177 ℃·d)、沙打旺(184 ℃·d)、中间锦鸡儿(217 ℃·d)、柠条锦鸡儿(302 ℃·d)、无芒隐子草(334 ℃·d)。  相似文献   

12.
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对甘肃省景泰县北部沙生植被主要植物种在不同恢复方式下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计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沙地灌木层中,沙蒿的生态位宽度最大,BL值为0.966,其次是驴驴蒿,BL值为0.935。人工+自然恢复沙地灌木层中,仍是沙蒿的生态位宽度最大,BL值为0.962,其次是花棒和沙拐枣,BL值分别为0.900和0.897;在自然恢复沙地草被层中,禾草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五星蒿,BL值分别是0.989、0.959。人工+自然恢复沙地草本中,五星蒿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刺蓬,BL值分别是0.952、0.942;自然恢复沙地灌木种群间生态位重叠最大的是荒漠锦鸡儿与白沙蒿,NO值为1。人工+自然恢复沙地灌木种群间生态位重叠最大的是柠条与沙拐枣,NO值为0.980;具有较宽生态位的五星蒿、刺蓬、禾草、沙米等草本间均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之间不是直接的线形关系。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几种沙生灌木养分含量的动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宁夏盐池县毛乌素沙地5种沙生灌木: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花棒、杨柴、沙柳不同生育期细枝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以确定其营养规律,结果表明,5种灌木粗蛋白质含量都在随生长季节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沙柳峰值出现在花期;花棒,杨柴以营养期最高,果后营养期居中,枯黄期最低,纤维性物质(NDF、ADF、木质素)含NDF以营养期最低,果后营养期居中,ADF、木质素含量以果后营养期最低,综合判断5种灌木各时期的营养价值,均以果后营养期为最优或次优。  相似文献   

14.
宁夏干旱风沙区5种灌木保水剂造林试验与饲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红柳(Tamarix ramosissim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5种宁夏干旱风沙区的主要造林灌木,采用法国SNF(爱森)保水剂和北京"清华绿宝"高效抗旱保水剂,通过蘸根法进行田间造林种植试验,以筛选出在干旱条件下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最佳方法,并对5种灌木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全量钙和全量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使用SNF保水剂蘸根处理的成活率为39.60%,与CK相比提高了79.27%,与"清华绿宝"保水剂相比提高了44.90%。采用SNF保水剂蘸根处理,不仅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还可以节省保水剂用量,操作简单,适宜大面积的造林推广。5种灌木的粗蛋白与纤维比顺序为:柠条(0.46)紫穗槐(0.35)梭梭(0.24)花棒(0.22)红柳(0.17)。柠条、紫穗槐、梭梭都是优质的饲料资源。  相似文献   

15.
毛乌素沙地高等植物资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禁牧和退耕后毛乌素沙地的植被状况,2002-2004年在查阅相关资料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沙地高等植物资源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的高等植物共有1106种,分属于98科420属;主要科有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和藜科;主要属有蒿属、黄芪属、葱属、柳属、杨属;主要种有油蒿、沙竹、牛心朴子、沙柳和乌柳;植被类型主要有草原植被、草原和荒漠灌丛、沙生植被、草甸植被、盐生植被、沼泽和沼泽性植被、水生植被,其中沙生植被占主导地位,其次为草甸植被;植物群落主要有油蒿群落、油蒿—柠条群落和沙柳、乌柳、沙棘组成的“柳湾”;简述了毛乌素沙地的植被特征,提出灌木应为该区植被建设的主要物种,加强灌、草、乔之间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人工恢复沙化草地的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不同恢复程度的4种沙化草地的植被、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酶活性的恢复状况、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地微生物的组成中,细菌占微生物总数的90%以上,其次,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人工恢复时间相同而植被类型不同的样地中的微生物数量有差异;退化草地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沙化草地三大微生物数量随之增加;土壤酶活性中,恢...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绿洲外围沙化草地固沙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流动沙丘固沙造林效果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未固沙造林的沙丘,丘间低地是以芦苇和赖草为优势种的原生群落,沙丘迎风坡植被稀疏,不形成植物群落,而实施固沙造林技术20年后的沙丘,虽丘间低地群落组成成分变化不大,但流动沙丘被完全固定,中下部形成以引入固沙灌木柠条锦鸡儿、花棒为优势种的人工植物群落,植物种类增加,生产力提高,草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固沙造林沙丘与未固沙造林沙丘相比,丘间低地群落高度增加51.6%,产草量增加12.6%,盖度增加4.7%,多度无变化,密度提高15%,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25%,均匀度指数提高34.8%;迎风坡下部群落高度增加87.1%,产草量增加13%,多度提高一个等级,密度增加15%,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228%,均匀度指数提高22.8%;迎风坡中部群落高度增加453.7%,产草量增加64.5%,多度提高一个等级,密度增加128.9%,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616%,均匀度指数提高33.3%;迎风坡上部植被非常稀疏,不形成群落,植株平均高度25.3 cm,产草量增加206.8%,多度提高一个等级,密度增加550%,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800%,均匀度指数提高66.7%。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超  刘国彬  薛萐  王国梁 《草地学报》2015,23(4):710-717
为了解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柠条 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 Hippophaer rhamnoides)、人工草地(沙打旺 Astragalus adsurgens、柳枝稷 Panicum virgatum)和天然草地(阿尔泰狗哇花 Heteropappus altaicus、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es)的根际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柠条、阿尔泰狗哇花和茵陈蒿的根际微生物对糖类的代谢能力显著高于沙棘、沙打旺和柳枝稷;阿尔泰狗哇花和茵陈蒿对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的代谢能力较高。茵陈蒿和阿尔泰狗哇花的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高于其他4种植物。柠条、阿尔泰狗哇花和茵陈蒿具有相似的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天然草地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宁夏荒漠草原恢复工程主要植被柠条、沙蒿、短花针茅和蒙古冰草根际与非根际表层(0~5 cm)、亚表层(5~10 cm)和深层(10~15 cm)土壤养分、土壤总碳(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Cr)、活性有机碳(active organic carbon,CA)、碳库指数(carbon pool index,CPI)及碳库管理指数(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CPMI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1)4种植被土壤养分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根际大于非根际,柠条群落根际和非根际表层速效钾(AK)含量高达130.81和111.96 mg/kg,相对于亚表层和深层分别高6.87、31.65 mg/kg和23.57、61.44 mg/kg,随土层深度增加,根际表层,亚表层和深层比非根际土壤分别高18.84、35.55和48.63 mg/kg,表现出了荒漠草原特殊的“肥岛”聚集效应,不同群落间差异显著(P<0.05); 2)4种植被类型土壤总有机碳Cr含量在2.09~17.11 g/kg范围内,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均表现为根际大于非根际,Cr和CA含量在土壤垂直剖面中的分布相似,具有一定的“聚表效应”,柠条和蒙古冰草群落表层比亚表层碳库活度分别增加了38.41%和29.54%,不同植被类型之间碳库活度表现为蒙古冰草>沙蒿>柠条>短花针茅,植被恢复显著改善了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和土壤碳库质量,明显增强荒漠草原土壤碳汇功能; 3)荒漠草原土壤CPMI 与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P<0.05),pH与Cr、CA、CPI和CPMI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61、-0.437、-0.661和-0.410,与其他土壤养分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 P<0.01),土壤氮(N)、磷(P)、钾(K)促进了土壤碳库循环周转速率,显著提高土壤质量和生产力。CPMI能够用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和土壤管理措施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选用小叶锦鸡儿、沙打旺、沙蒿和羊柴对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退化沙化草地进行人工补播,设置沙质退化草地补播、裸沙地补播、风蚀坑补播和裸沙地沙障+补播和沙质退化草地未补播(CK)5个试验处理,于2009年、2013年~2016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行野外观测,并对各处理的群落特征、重要值、多样性、现存量和补播植物越冬率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沙质退化草地通过补播可增加草地植物种类组成;沙打旺是最适合在沙质退化草地补播的植物种,风蚀坑补播最适宜的草种为羊柴和沙打旺。裸沙地沙障+补播能够保持较高的地上现存量水平,裸沙地补播维持较高的地上现存量时间较长。补播植物越冬率为小叶锦鸡儿>羊柴>沙篙>沙打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