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三种不同的培养基(对虾血淋巴、对虾组织捣碎液以及煮沸冷却海水)、三种不同浓度(1%、2%、5%)的对虾血淋巴以及三种不同温度(8℃、12℃、25℃)培养和研究了一种能侵入对虾体内并引起对虾大批死亡的寄生纤毛虫——蟹栖拟阿脑虫。其结果是,在血淋巴及组织液中,纤毛虫繁殖非常迅速,短时间内即可达高峰(大于10~5个/ml)。其繁殖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在8℃时,繁殖到高峰期需5~6天,12℃时,需3~4天,而25℃时仅需1天。纤毛虫的繁殖密度与对虾血淋巴浓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分别对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Litopenaeus vannamei"Renhai No.1")和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Fenneropenaeus chinensis"Huanghai No.2")在3种温度条件下(24℃、28℃和32℃),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方法进行感染实验,比较2种对虾在不同温度情况下对WSSV的耐受性差异(L代表凡纳滨对虾,F代表中国明对虾)。结果显示,L-24℃和F-24℃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为(184.05±69.56)h和(101.68±38.45)h;L-28℃和F-28℃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00.25±26.79)h和(73.38±22.22)h,相同温度组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截至第15天,L-32℃和F-32℃组的存活率分别为45.74%和23.47%。3个温度组对虾在50%的死亡率时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78 h和98 h、98 h和74 h、292 h和78 h;死亡高峰时间分别为第5天和第4天、第5天和第4天、第10天和第4天。另外,分别在感染后的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15 d共9个时间点对每组对虾进行活体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其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从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的角度探寻不同对虾抗病性能的差异。6 d时,L-24℃和F-24℃组对虾肌肉内病毒载量分别达到(2.97×10~6±7.44×10~6)和(8.08×10~6±3.22×10~6)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L-28℃和F-28℃组分别达到(6.73×10~6±1.49×10~6)和(1.20×10~7±6.15×10~5)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15 d,L-32℃和F-32℃组分别达到(5.18×10~4±4.32×10~4)和(3.78×10~4±8.97×10~4)copies/ng DNA,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2种对虾在3种温度环境下感染WSSV后,凡纳滨对虾耐受WSSV能力要高于中国明对虾;不同温度下同种对虾肌肉体内WSSV的增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28℃组、24℃组和32℃组。  相似文献   

3.
在保证有充足氧气的前提下 ,按正交设计 ,研究水质氨态氮浓度、pH值、盐度和温度四种环境因子 ,对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中国对虾发病的影响。在感染的不同时期 ,这四种环境因子对带毒对虾死亡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感染后 3~ 4天 ,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次序为盐度、pH值、温度、氨态氮浓度 ,感染后 5天 ,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次序变为氨态氮浓度、pH值、温度、盐度。我们还进行了混合水平的正交实验 ,即在盐度水平不变 ,氨态氮浓度降到适宜的水平 ,再研究温度、pH值、氨态氮三种因子对带毒对虾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种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温度、氨态氮浓度和pH值 ,这与我国养殖对虾发病时间从南到北推移的现象相符合。还对环境因子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水体使用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对虾体内宿主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在水体使用噬菌体对感染病原菌对虾的治疗效果。在水体使用浓度分别为1×106,1×105,1×104pfu/mL的噬菌体对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的凡纳滨对虾进行生物防治实验。结果显示,施加噬菌体的实验组对虾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虾发病症状也较轻。凡纳滨对虾各组织器官含菌量实验表明,噬菌体对水体宿主裂解的同时,对虾体内器官的副溶血弧菌也被明显清除。水体中加入噬菌体使感染副溶血弧菌对虾体内的血细胞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水体使用噬菌体对对虾副溶血弧菌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估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灵敏性和平衡性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含量为24.5%的基础饲料(对照组)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5%酵母提取物的实验饲料,分别饲喂凡纳滨对虾56 d,检测两种饲料投喂的对虾在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前后鳃组织Toll受体、IM 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变化及感染后的对虾死亡情况。结果表明: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饲料的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mRNA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虾(P0.05),IMD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后,两组对虾鳃组织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随感染进程均出现显著变化,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24、42和36 h,且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组对虾各基因的表达量峰值分别为对照组峰值的201.06%、481.46%和276.7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虾(P0.05)。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饲料组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和IM D mRNA表达量在感染溶藻弧菌后12和24 h分别出现显著上调,而对照组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分别在感染弧菌后24和42 h才出现显著上调。两组对虾经溶藻弧菌人工急性感染后72 h内的累积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上调了溶藻弧菌感染前凡纳滨对虾Toll受体和溶菌酶mRNA的表达量,提早了溶藻弧菌感染后对虾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上调时间,且增加了对虾Toll受体、IM 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的峰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计数、称重和酶学分析的实验方法研究温度对中国对虾幼体生长发育与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表明,温度对中国对虾各期幼体的存活率、变态率和增重量及三种消化酶活力有明显的影响,呈一个峰值变化。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随着幼体发育,温度对存活率的影响逐渐减弱,对增重量影响逐渐增大。还表明温度对其各期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与食性有关,各期幼体的三种消化酶活力对环境温度有各自的适应性,适温范围为22-28℃,而且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其适宜温度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仔虾的行为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沛东  张秀梅  李健 《水产学报》2008,32(2):223-228
在(22±1)℃及高密度养殖环境条件下,观察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摄食、自残、运动、间隔及攻击和防御行为,并探讨充气对两种仔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仔虾都偏好卤虫幼体.中国明对虾仔虾自残行为高发,运动活跃,间隔行为明显,攻击频率高;凡纳滨对虾仔虾自残现象少,好静,可忍受身体的相互接触,攻击频率低.充气对两种仔虾的行为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保证有充足氧气的前提下,按正交设计,研究水质氨浓度,pH值,盐度和温度四种环境因子,对实验感染暴性流性病病原的中国对虾发病的影响,在感染的不同时期,这卤种环境因子对带毒对虾死亡率的影响程序不同,感染后3-4天,影响程序从大到小的次序为盐度,pHw值,温度,氨态氮浓度,感染后5天,影响程序从大到小的次序变为氨态氮浓度,pH值,温度,盐度,我们还进行了混合水平的正交,即在盐度水平不变,氨态氮浓度降到适宜的水平,再研究温度,pH值,氨态氮三种因子对速毒对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温度,氨态浓度和pH值,这与我国养殖对虾发病时间从南到北推移的现象相符合,还对环境因子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虾肝肠胞虫的传播与宿主体质和水环境有一定的关联性。温度、盐度、氨氮含量等环境因子是养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过高或过低的温度、盐度对脊尾白虾的特定生长率和非特异性免疫会有较大的影响。本试验以脊尾白虾为对象,设计温度(22、24、26℃)、盐度(20、24、28)和氨氮质量浓度(2、4、6 mg/L)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通过为期10 d的人工感染试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环境因素下的虾肝肠胞虫载量,探讨温度、盐度、氨氮质量浓度3种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下对虾肝肠胞虫传播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条件下脊尾白虾体内虾肝肠胞虫载量均显著上升(P<0.05),环境因素对虾肝肠胞虫在脊尾白虾体内传播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温度、氨氮质量浓度、盐度。最适传播条件为温度24℃、氨氮质量浓度2 mg/L和盐度28,不适条件为温度26℃、氨氮4 mg/L和盐度20。笔者探明了虾肝肠胞虫传播环境条件,试验结果可为海水养殖中虾肝肠胞虫病害的防控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美白对虾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与斑节对虾相近,对温度及盐度适应范围甚广,据报道生存水温8—47℃,生存盐度3—43%,故较易养殖,但生长速度较斑节对虾为快,售价也较之为高。因此,被认为是对虾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早在80年代已是世界三大高产养殖虾种之一。我国自1988年从美国引入以来,已取得良好的发展,作于1999年2月至5月在海南三亚市林旺镇江海养虾场进行了高位池养殖美白对虾的试验,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工投喂携带WSSV的毒饵,对性腺发育成熟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雄虾(♂)进行感染实验。采用nest-PCR(巢式PCR)技术,检测感染后的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受WSSV感染情况,同时选取感染严重的虾样进行电镜观察。巢式PCR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组中国对虾的精巢、输精管和精囊均被WSSV感染,其中精囊呈阳性的最多,输精管次之,精巢最少。通过电镜进一步观察发现,WSSV粒子只存在于精巢、输精管和精囊的结缔组织中,而在其他组织和生殖细胞中均未发现病毒粒子。其中,精巢中WSSV粒子存在于精巢内两个生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输精管中WSSV粒子存在于管壁的结缔组织;精囊中WSSV粒子也只存在于精囊内膜的结缔组织和精荚膜的结缔组织中。PCR检测和电镜观察结果均表明,WSSV粒子能感染中国对虾的雄性生殖系统且对性腺感染存在着一定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拟探究经热灭活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能否诱导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产生免疫致敏反应.将具有典型白斑综合征症状的对虾肌肉剁碎后经60℃灭活lh,采用单尾定量口饲的方法,连续6d投喂不同水温条件(15℃、23℃、28℃、32℃)下的实验组对虾(E15℃、E23℃、E28℃、E32℃);同时设置常温(23℃)条件下阳性对照组C23℃(投喂未经灭活的WSSV毒饵)、对照组CF23℃(只投喂商业配合饲料).在实验第13天对存活个体进行第二次人工WSSV感染,结果显示,WSSV经60℃处理lh可彻底失活,表现为连续投喂6d至第二次人工感染期间无对虾死亡,而阳性对照组C23℃死亡率为100%.截止实验第19天,E15℃、E23℃、E28℃、E32℃各组存活率分别为80.41%、33.29%、8.47%、16.43%,CF23℃组的存活率为8.89%,E15℃组与其他各实验组差异极显著(P<0.01),E230℃与CF23℃、E28℃、E32℃组差异显著(P<0.05),E28℃和E32℃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各组实验材料进行WSSV绝对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经热灭活WSSV诱导的中国明对虾二次感染WSSV后,28℃环境下病毒增殖速度最快,高温(32℃)和低温(15℃)都会不同程度抑制WSSV的增殖速度.实验表明,热灭活WSSV可以诱导中国明对虾产生免疫致敏反应,对受WSSV感染的中国明对虾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温度与WSSV的增殖速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海水鱼类育苗过程中常用到消毒剂,本文以高体(鱼师)(Seriola dumerili)受精卵为材料,以孵化率为指标,试验了宝碘、次氯酸钠、过氧化氢和苯扎溴铵等四种消毒剂在不同剂量下对鱼卵的毒性,这四种消毒剂在25℃处理15min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是:9.7ppm,1.9ppm,707.95μL/L,10μL/L。  相似文献   

14.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人工感染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用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国对虾对健康虾进行人工投喂感染。同时,从病虾中分高毒种,毒种液经滤纸、0.45μm和0.22μm滤膜过滤,各滤液对健康中国对虾进行注射、浸泡、和共居感染。结果显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可通过投喂和注射感染健康对虾。浸泡和共居的方法均不能感染健康对虾,说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对虾的摄食。病原体对乙醚和56℃30min处理敏感,不易通过0.22μm滤膜。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15.
刀额新对虾的快速自溶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章超桦 《水产学报》1999,23(4):387-391
通过对刀额新对虾快速自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虾组织快速自溶技术提供了一个基本模式。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20分种、Na^+对虾组织快速自溶有促进效果,而K^+、Ca^2对虾组织自溶基本无影响;pH7.0~7.5时,自溶效果最佳;采用45~60℃(5℃/min)的梯度温度优于45℃、55℃、65℃恒温反应的效果。虾组织自溶反应时间为3小时左右,蛋白质水解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两种硅藻生长繁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近期对尿素、硝酸盐、铵盐等不同形态的氮、磷酸盐、硅酸盐和盐度、温度等对骨条藻和牟氏角毛藻生长繁殖的影响的研究结果。 1.以尿素、硝酸盐和铵盐三种不同形态的氮素作为培养此两种硅藻的氮肥源,试验证明以尿素的效果最好,其次为硝酸盐,铵盐最差。 2.尿素态氮的浓度以20ppm最适宜,过高过低对硅藻的生长繁殖都不利。 3.在上述前两种氮肥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硅酸盐,可以促进硅藻的生长繁殖。 4.用氮、磷、铁比例为20:1:1ppm的培养液培养硅藻的测定试验证明,培养过程中磷很快消耗到最低水平,需要提高或补充含量,而氮仍有相当数量的余存量可供利用。 5.在盐度为10—35‰的范围内,盐度的不同并非是影响硅藻正常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当盐度略高或略低时,在接种初期有轻微的影响,但经过短期的适应后,很快就转为正常。 6.骨条藻生长繁殖的适温范围为20—25℃,牟氏角毛藻为25—30℃。  相似文献   

17.
两种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稚虾高温耐受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温耐受值(CTMax)为评估日本囊对虾稚虾高温耐受性的重要指标,本实验探讨了不同暂养温度(24、28和32℃)和升温速率[(1±0.2)℃/h和(1±0.2)℃/min]对CTMax值的影响,同时利用CTMax和环境响应系数ARR比较了两种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稚虾的高温耐受性差异,并从二者的地理分布、耗氧率、窒息点和温度系数Q10生理代谢指标对其高温耐受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的暂养温度和升温速率对两种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稚虾的CTMax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2)在相同升温速率下,32℃组形态变异类型Ⅱ稚虾的CTMax值高于形态变异类型Ⅰ(P0.05),各实验温度范围内形态变异类型Ⅱ稚虾的ARR值都显著大于形态变异类型Ⅰ(P0.05);(3)各温度组中形态变异类型Ⅰ稚虾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高于形态变异类型Ⅱ(P0.05);(4)形态变异类型Ⅰ稚虾在24~28℃的Q10值小于28~32℃的Q10值,而形态变异类型Ⅱ稚虾则与此相反,二者的适温范围不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日本囊对虾稚虾的CTMax值、耗氧率和窒息点均有影响,主要分布于南海水域的形态变异类型Ⅱ稚虾的高温耐受性强于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北部的形态变异类型Ⅰ稚虾。  相似文献   

18.
三种对虾病毒在浙江省凡纳滨对虾中的流行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桃拉综合症病毒及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是目前威胁对虾养殖业较为严重的3种病毒.分别从浙江省6个凡纳滨对虾的主养殖区随机采样对虾699尾,通过PCR检测对虾的病毒携带情况.检测结果显示,6个养殖地区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总阳性率达100%;萧山、舟山、象山养殖场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结果有阳性,总阳性率为5.58%;6个养殖场均未检测出桃拉综合症病毒.表明浙江省凡纳滨对虾养殖区域的桃拉综合症病毒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和对虾白班综合症病毒有较高的感染率,而且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是由致AHPND副溶血弧菌(AHPND-caus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AHPND)携带的pVA1-like质粒所表达的PirAVp和PirBVp毒力蛋白对对虾肝胰腺的急性毒性所致。本研究用2.19×105 CFU/ml VpAHPND分离株20130629002S0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浸泡感染,于感染后2~9 d采集对虾的肝胰腺、鳃、肠道、肌肉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织中的pirAVp拷贝数。结果显示,感染后凡纳滨对虾各组织均能检测到pirAVp,其中,肝胰腺在感染后第4天达到峰值, 为8.71×104 copies/mg,而鳃、肌肉、肠道分别在第3、4、5天达到峰值,分别为9.08×103、2.59×104、5.76×104 copies/mg。早期感染鳃组织中先出现VpAHPND的富集,在高死亡发生期,VpAHPND数量在肝胰腺和肠道出现高峰,在死亡数量逐渐下降的后期,各组织的VpAHPND均快速下降,肠道、肝胰腺和肌肉中的VpAHPND水平趋于接近。对虾肝胰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同一时间有临床症状的病虾和濒死对虾相比,濒死对虾表现出更严重的AHPND病理特征,且二者的组织病理特征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变得更为严重,但检测到的VpAHPND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在VpAHPND感染过程中,组织中的pirAVp基因数量不能代表对虾的发病程度,发病程度及组织病理严重的AHPND样品中VpAHPND的数量不一定处于高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20.
利用噬菌体防治对虾弧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口服和直接浸泡副溶血弧菌噬菌体两种方式处理对虾,9天内,实验组对虾的死亡率较弧菌对照组低66.7%,实验组对虾的组织器官中和实验水体中的弧菌含量均远低于弧菌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口服和直接浸泡副溶血弧菌噬菌体方式均可有效防治对虾弧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