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加减理中汤治疗马属动物脾胃虚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属动物脾胃虚弱时常发生,是由于脾胃运动、分泌机能等发生紊乱而出现消化机能障碍,表现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笔者在十多年兽医临床中根据"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的理论.采用加减理中汤治疗马属动物脾胃虚弱31例,其中寒湿型脾胃虚弱14例;湿热型脾胃虚弱9例;阴虚型脾胃虚弱8例均收到满意效果,临床应用如下,兹举案例.  相似文献   

2.
耕牛泄泻发病较多,病因、病情有所不同,笔者就近年临床病例的辨证施治情况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自1985年以来,我站先后治疗耕牛泄泻103例,其中脾虚型35例,寒湿型22例,湿热型20例,肾虚型15例,积滞型11例.  相似文献   

3.
耕牛腹泻发病较多,病因、病情有所不同,笔者就近年临床病例的辨证和施治情况介绍如下。1发病资料自2009年以来,我站前后治疗耕牛腹泻168例,其中脾虚型52例,寒湿型48例,湿热型32例,肾虚型13例,积滞型23例。临床以脾虚型多见,其次是寒湿型、湿热型、肾虚型,积滞型较少见。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多因内伤外感、饲养不当、采食霉变的草料等,致使脾胃受损消化吸收障碍,造成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耕牛患病后,粪便稀薄如水,或混有粗糙未消化的草、料,病畜体质逐渐消瘦,若治疗不当病情可继续恶化,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4.
黄疸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各种动物均可发生,其病因较为复杂,在兽医临床上症状不一.常见的黄疸症有阳黄疸和阴黄疸之分.阳黄疸是湿热、毒疫之邪外袭、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不得外泄,影响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滋,浸渍皮肤及猫膜而发为黄疸;阴黄疸是寒湿所致.  相似文献   

5.
<正>肝经湿热型是奶牛乳房炎的一种常见证型,多发生在炎热雨季,主要临床表现有泌乳减少、目赤眵黄、尿黄不畅、粪秘结、阴户红肿或溃烂等,中兽医以清下焦湿热、泻肝胆实火为治则。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奶牛选择白银某奶牛场湿热型乳房炎荷斯坦奶牛4头(其中2头继发蹄叶炎),平均体质量(273±95)kg。临床表现食欲不振、反应迟缓,目赤、多眵色黄,耳道红肿,带下稠黄,味臭,阴户红肿或溃烂,乳房红肿热胀,乳房皮下静脉怒  相似文献   

6.
黄疸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各种动物均可发生,其病因较为复杂,在兽医临床上症状不一。常见的黄疸症有阳黄疸和阴黄疸之分。阳黄疽是湿热、毒疫之邪外袭、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不得外泄,影响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皮肤及黏膜而发为黄疸:阴黄疸是寒湿所致。笔者在2009年7月份遇到一例犊牛阳黄疸型病例,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黄疸是指以目黄、身黄、尿黄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其病原较为复杂,在兽医临床上症状也有所不同。黄疸症有阳黄疸和阴黄疸之分。阳黄疸是湿热、毒疫之邪外袭,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不得外泄,影响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皮肤及黏膜而发生黄疸;阴黄疸是寒湿所致。1发病情况牛犊出生后第一天精神正常,大小便正常,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犊牛腹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兽医临床中,犊牛腹泻时有发生,若不及时诊治,贻误时机或治疗不当,往往因发生虚脱、酸中毒等而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先后治疗犊牛伤食型泄、寒湿型泻、湿热型泻、脾虚型泻和重症型腹泻31例,共治  相似文献   

9.
黄疽是一种临床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中医认为黄疸是由于湿热或寒湿入侵机体所致。西医认为黄疸是由于胆色素代谢异常,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增高使全身黏膜以及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黄色。该症状常出现在疾病后期。  相似文献   

10.
黄疸型肝病属中医"黄疸"病的范畴,患畜临床上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生化指标总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值,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理论认为其主因是湿邪为患,有湿热与寒湿之分。笔者总结了2016年5月-2017年6月,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中兽医门诊就诊的5例犬猫湿热型黄疸型肝病病例的自拟疗肝方治疗效果,总结出中医自拟方剂在黄疸型肝病治疗过程中的优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兽医学对黄疸,有阳黄与阴黄之分.阳黄为急热性发黄,多起因于外感,乃寒温之热传入阳明之腑,郁热于里,胆液为湿热所郁,失于疏泄而发生,目、口鼻及母畜阴户等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尿短赤.阴黄为慢性黄染,多起于内伤,乃寒湿内阻,脾阳受损,胆液为湿所阻,溢于肌肤.先尿色黄,继则眼黄,其色晦如熏黄.  相似文献   

12.
牛流行热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流行热是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发病率高,其临床特征主要是高热、呼吸迫促、流泪、流涎、流鼻及四肢关节疼痛(跛行)。1986年以来,我地爆发牛流行热2次,笔者用中兽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疗193例,其中外感风寒型70例,外感风热型105例,外感湿热型18例。因未及时治疗和继发其它病而死的3例,其余190例全部治愈,治愈率达98.4%,效果满意,且花费少,现报告如下。(一)外感风寒型多因畜体正气不  相似文献   

13.
<正>猪湿热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热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或黏膜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病证。本人在近30年的兽医临床实践中,用中兽医辨证方法前后诊治了66头湿热型黄疸病猪,治愈57头,畜主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3头,无效6头。现将治疗体验总结如下,仅供大家参  相似文献   

14.
奶牛不孕症是指母畜在生理缺陷情况下,久不发情或屡配不孕,是导致奶牛养殖经济效益降低的重要疾病之一。奶牛不孕症病因很多,治疗方法也各异。18年来笔者用中西医药结合治疗不同类型奶牛不孕症共216例,治愈209例,治愈率96.76%,其中肾虚型病例55例,气虚型63例,血瘀湿热型75例,痰湿郁阻型9例,肝郁气滞型14例。  相似文献   

15.
“三黄五炭”指黄连、黄芩、黄柏、地榆炭、荆芥炭、栀子炭、生地炭、蒲黄炭。笔者用以治疗耕牛和犊牛便血、血痢50余例,疗效甚好。主方为“三黄五炭”。其加减:血痢者,加白头翁、秦皮、大黄、苦参、郁金、木通、生甘草;实热型或湿热型便血者,加大黄、寸冬、花粉、炒槐米、滑石、生甘草;虚寒型或寒湿型便血者,加党参、白术、枳壳、乌梅、诃子、焦山楂、炙甘草,去三黄。剂量按患牛年龄、体质状况而定。例1 1983年 5月 1日,太和县寺同大队邓灿禹的3月龄黄牛犊,发病已3天,粪便带大量鲜红血液,吃奶、反刍减少,喜饮水,好卧懒动。在当地医治无效。  相似文献   

16.
在兽医临诊中犊牛腹泻很多,本人从1979年8月至2000年10月采用中西兽医结合疗法先后治疗犊牛伤食型泻、寒湿型泻、湿热型泻、脾虚型泻和重症泻270例,共治愈258例,治愈率95.6%。现阐述如下。1 腹泻类型与治疗方法 1.1 伤食泻 病畜临床主要表现为泻乳白色或灰白色粪便,夹有乳块,粪便粘滞,精神不佳,吃奶减少,口腔酸臭,口色稍红。以破积消食为治则,药用加减保和丸(山楂、神曲、麦芽、萝卜子、陈皮、半夏、茯苓),食滞重者加大黄、枳实、鸡内金,泻重者加车前子、泽泻、猪苓、木通,热盛者加黄芩、黄连,共治疗65例,全部治愈。1.2 寒湿泄 病畜临…  相似文献   

17.
<正>动物胃肠卡他属于中兽医学"慢草"、"泄泻"的范围,以频繁泄泻、粪便稀薄,甚至泻出水样大便或带黏液的一种疾病。严重者可因失水而产生脱水症状。本病临床可分为寒湿型、湿热型、脾胃虚弱型、伤食型4种。本文重点介绍了牛胃肠卡他的中药疗法。1病因1.1过食冰冻饲料空肠过饮冷水,或风寒外袭,夜露风霜,久卧湿地,阴雨苦淋,寒湿之邪侵入脾胃而成本病。1.2暑月炎天,使役大过急行乘饥喂料,而又过  相似文献   

18.
中兽医学对黄疸,有阳黄与阴黄之分。阳黄为急热性发黄,多起因于外感,乃寒温之热传入阳明之腑,郁热于里,胆液为湿热所郁,失于疏泄而发生,目、口、鼻及母畜阴户等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尿短赤。阴黄为慢性黄染,多起于内伤,乃寒湿内阻,脾阳受损,胆液为湿所阻,溢于肌肤,先尿色黄,继则眼黄,其色晦如熏黄。  相似文献   

19.
奶牛不孕症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不孕症是造成奶牛养殖经济效益降低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治疗奶牛不孕症时 ,由于西药的应用易致抗药、残留、畸变等毒副作用 ,为此 ,笔者就后天性奶牛不孕症根据中兽医理论 ,辨证论治 ,据其病因、病机及所现证候 ,分为肾虚、气血虚、肝郁气滞、血瘀湿热、痰湿郁阻等 5种证型 ,探讨用中草药防治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 1996年以来 ,共收治奶牛不孕症97例 ,其中肾虚型 2 4例 ,气血虚型 30例 ,肝郁气滞型4例 ,血瘀湿热型 36例 ,痰湿郁阻型 3例 ,治愈 78例(80 .4 1% ) ,无效 19例 (19.5 9% )。现介绍如下 :1 分型施治1.1 肾虚不孕 :多因禀赋…  相似文献   

20.
黄脂肉又称黄膘肉,指猪肉胴体脂肪是棕色或黄色,但其他组织不出现黄色,内脏正常无变化、无异味,一般认为是饲料引起.黄脂肉与黄疸肉不同,黄疸肉是因疾病引起,胆汁排泄受阻造成的.黄疸肉不但脂肪发黄,皮肤、黏膜、关节囊液、组织液、血管内膜、浆膜、肌腱等都显黄色,内脏也出现病理变化.黄脂肉挂24小时后黄色变浅或消失,而黄疸肉的黄色不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