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境因子对莱氏野村菌cq菌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环境因子对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cq菌株的生长、产孢与孢子萌发的影响。温度对菌株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有相同的效应,低温23℃是最适温度,32℃以上明显抑制该菌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6.2~7.0;24 h光照有利于产孢,而24 h黑暗有利于菌落生长;紫外线(40 W,45 cm)照射2 m in,培养96 h该菌株孢子发芽率较对照降低16%,照射8 m in孢子发芽率仅为7%。  相似文献   

2.
研究温度、光照、pH值、湿度及紫外线对莱氏野村菌MZ060806菌株菌落直径、孢子萌发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该菌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具有相似的效应,其中27 ℃是最适温度,温度过低或过高则抑制生长;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 ℃、10 min;全光照有利于产孢,而全黑暗有利于菌落扩展;最适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为6~7;最适孢子萌发湿度为70 %,萌发率为92.1 %;该菌对紫外线(25 W、40 cm)较为敏感,当照射时间为2 min,24 h后孢子萌发率为84.4 %,而照射10 min,孢子萌发率为0.  相似文献   

3.
块耳霉菌株(Taian 00927)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对本室分离获得的块耳霉菌株Taian 00927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当RH=100%时,温度从15℃到30℃均适宜该菌株孢子萌发,湿度较低时,以RH=97.5%和温度为20℃的温湿组合较为适宜孢子萌发。适宜该菌株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20℃-30℃。该菌株对酸性的敏感性强于对碱性的敏感性,适宜该菌株孢子萌发、菌落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是5.5-7.0。紫外线照射2.5min后,24h的孢子萌发率仅为58.5%,照射5min后萌发率小于2%。光照和黑暗交替有利于菌落生长和产孢。  相似文献   

4.
枇杷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培养基、温度、pH值、光周期及湿度对枇杷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eriobotryfolia)生长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为由该菌引起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菌菌落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2~30℃,最适温度26℃;在7种培养基中,PSA和含维生素的培养基有利于该菌落生长和产孢;菌落扩展和菌丝干重增加的最适pH是7,适合孢子萌发的pH是4;全光照有利于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中萌发率最高,24 h后孢子萌发率为44.59%;菌丝块致死温度为56℃、15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4℃、15min。  相似文献   

5.
马唐致病菌株Mds0404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影响马唐生防菌弯孢霉Mds0404菌株营养生长、孢子萌发及孢子形成的因子。结果表明,该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PDA培养基上产孢最多;在10~4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32℃;在20~32℃均可产孢,最适产孢温度为25~28℃;pH为5时生长最快,pH为8时产孢量最大;在以蔗糖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的Czapek培养基上生长与产孢均较好;加膜25cm紫光灯12h间隔光照产孢最丰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0~40℃,最适为25~40℃,失活温度为55℃。黑暗有利于孢子的萌发。16min近距离紫外光照射萌发率仍保持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6.
三种侵染柑橘木虱的蜡蚧菌属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株ZJLA08、ZJLP09和ZJLSP07为从柑橘木虱虫体中分离纯化的蜡蚧菌属真菌,经鉴定分别为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及1个新种Lecanicillium sp.,均对柑橘木虱具有强致病性。为明确这3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温度、光照和紫外照射等条件对菌株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25~30 ℃是菌株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光照对菌株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不显著,但适当的光照有利于菌株产孢,如在连续光照条件下培养7 d后,菌株ZJLSP07、ZJLA08和ZJLP09的产孢量依次为6.72×108、6.13×108、10.38×108个·mL-1;紫外照射对3个菌株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如紫外照射60 min对菌株ZJLSP07、ZJLA08和ZJLP09的产孢抑制率分别达38.32%、51.17%和32.41%,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81.43%、87.35%和78.14%;湿度高有利于菌株孢子的萌发,如在相对湿度为62%时,菌株ZJLSP07、ZJLA08和ZJLP09的孢子萌发率相比饱和湿度条件下分别下降了84.31%、86.21%和77.47%。在测试的3个菌株中,菌株ZJLP09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菌株,且其对高温、低湿和紫外照射等具有更强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明确温度、光照(包括紫外光)对白僵菌加拿大1号菌株菌落、产孢、孢子萌发等的影响.方法:将加1孢子接种到不同光照和温度处理的培养皿中观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产孢密度及经紫外照射后孢子萌发率的变化.结果:培养14d后,全光照处理菌落直径最小,孢子密度最大;全黑暗处理菌落直径最大,孢子密度最小;前6d黑暗后8d光照处理的产孢量最大.28℃为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14d时菌落直径最大,产孢最多;而19℃对菌丝生长最慢,14d时菌落直径最小,产孢最少,22℃条件为孢子产生的最适宜温度,产孢密度最大.紫外光对孢子活力均有显著影响,随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照射2h后,孢子完全失活.结论:黑暗处理有利于菌丝生长,光照能促进孢子产生;28℃有利于菌丝生长,22℃有利于孢子产生;紫外光照能显著抑制孢子活力.  相似文献   

8.
水葫芦生防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的分离与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了光照、温度、pH、湿度和介质对水葫芦生防真菌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黑暗和光暗交替处理有利于该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光照处理对产孢量无显著影响。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 ̄35℃;菌丝生长、产孢最适温度25℃;孢子萌发最适温度35℃。该菌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为5.0 ̄9.5;最适生长pH为5.6 ̄6.0;最适产孢pH6.6、7.5;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3.6 ̄8.0,最适pH5.0、6.6。在相对湿度为75% ̄100%和水滴中,孢子均可萌发,最适湿度90% ̄100%。玉米粉、1%蛋白胨等介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山茶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湿度、碳源对山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5~30℃,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5℃;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85%以上萌发率高,低于75%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 10 min或55℃ 5 min;在pH 3~10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均为5~6.光照处理对该菌菌丝的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该菌对多种碳源都能利用,其中以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作为碳源,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  相似文献   

10.
采用形态学鉴定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率法,对广西柚木上发生的弯孢霉叶斑病病原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柚木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原为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其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5~30℃,产孢最适温度为30℃,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5℃;光照不影响其菌丝生长,但对其产孢量有影响,24 h黑暗处理最有利于其产孢,12h光暗交替处理下该菌不产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 H分别为5~10和5;菌丝致死温度为54℃(20min),分生孢子萌发的致死温度为49℃(20 min);培养基PDA有利于菌丝生长,PSA有利于其产孢,但培养基Czapek均不利于两者;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硝酸钾;对该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杀菌剂是咪鲜胺乳油,多·福的效果最差。该病害为柚木新纪录病害,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药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12.
一、序言水分是作物生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各发育期内,水分对作物的满足程度极大地影响着作物的生育和产量。华北地区除雨季外,作物的降水保证率是很低的。土壤水分经常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因而在一些地区水分便成为农业生产的中心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异常,水分资源不足,对水分平衡及土壤干旱进行计算和予报,以便采取措施,合理用水防止干旱,在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水分平衡方程式,探讨其各主要分量及土壤干旱的计算和予报方法。为了在广大气象台站能够实际应用,所需资料都取自气象台站实际观测或气象予报。本方法存北京地  相似文献   

13.
14.
15.
引言应用电子计算机对1973—1979年、北京地区23个样本组的冬小麦灌浆资料进行了数学模拟,得到了天气、气候因素对灌浆、粒重影响的若干信息。其中,有关天气影响的分析已作了报导。本文仅就全生育期中的气候影响做探讨,以为提高冬小麦产量提供农业气候依据;同时,也为千粒重的农业气象予测寻求了途径。一、灌浆进程的模拟与气候信息方程的确定,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