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了探明大豆品种商豆6号适宜的播期与密度,我们研究了不同播期、密度对商豆6号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商豆6号的适宜播期为6月15日,适宜密度为18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来研究豌豆品种中豌6号播期、密度和施肥因素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是影响中豌6号产量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增加密度可显著提高中豌6号产量(P〈0.05);播期对中豌6号株高和主茎节数影响最大;播期、密度、施肥3个因素对其有效荚数都具有很大影响;有效分枝数受播期和施肥因素的共同影响。综合考虑,中豌6号在重庆地区最优栽培措施为:播期10月23日、密度30×104/hm2、不施肥,此时产量可达2 455.8 kg/hm2。  相似文献   

3.
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选择2010--2013年度国审和省审的16个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宜在淮北地区推广种植的半冬性品种为济麦22、谷神6号、鑫麦8号、红皖88、烟农19,皖麦52抗倒春寒性稍差,不同播期抗性不一样。应减少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研究,明确扬油6号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组织了不同品种的播期试验和扬油6号不同播期下的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扬油6号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和较强的耐迟播能力,在10月23日以前播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密度对扬油6号产量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较高的密度(60万株/hm2、75万株/hm2)对扬油6号的产量水平较好的补偿作用。同时,随着的密度的提高,株高、茎粗等性状也明显下降,更利于机械收割。说明扬油6号对机械化作业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密度和播期对石玉9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度与播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主要的栽培因素。为探索石玉9号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播期,2010~2011年设置了52 500株/hm2(A1)、60000株/hm2(A2)、67500株/hm2(A3)、75000株/hm2(A4)、82500株/hm2(A5)和90000株/hm2(A6)6个密度处理以及6月10日(B1)、6月15日(B2)、6月20日(B3)、6月25日(B4)、6月30日(B5)和7月5日(B6)6个播期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和播期处理对石玉9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石玉9号产量均随密度的加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分别在A4和A5处理下达到最高,均在A1处理下最低;6个密度处理的2 a平均产量顺序为A5A4A3A6A2A1,其中,A4与A5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极显著其他处理。2010年和2011年石玉9号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呈逐渐降低趋势;6个播期处理的2 a平均产量顺序为B1B2B3B4B5B6,且不同播期处理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密度和播期均对玉米产量产生极显著影响,在冀中南地区石玉9号适宜密度为75000~82500株/hm2;适宜播期为6月10日,且不晚于6月25日,在茬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早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小麦新品种"长航一号"在渭北地区的最佳播期和种植密度。[方法]通过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研究小麦新品种"长航一号"在渭北旱塬地区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处理下的产量,构建播期和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目标产量在6 300~6 750 kg/hm2,最佳播期范围为9月20日至10月1日,最适种植密度为282万~375万/hm2。[结论]该研究可为推广"长航一号"以及使其能在渭北旱塬达到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2013年在驻马店市农业科学试验站试验地,开展了驻豆5号播期和密度的二因素试验,试验设6个播期和4个密度处理,随机区组排列设计,研究驻豆5号在不同播期、密度条件下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4个处理中,以5月31日播种,密度为21万株/hm2的处理产量最高,说明早播且密度合理有利于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是一个相对较稳定的性状。  相似文献   

8.
孙伟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594-2595,2597
[目的]探讨高蛋白夏大豆涡豆5号的适宜播期密度组合。[方法]以涡豆5号为供试材料,设4个播期,5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涡豆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涡豆5号产量减小;而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产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种植密度对其单株荚数及产量的影响大于播期对单株荚数及产量的影响。在6月5日播种,种植密度为2.55×105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 173.7 kg/hm2。[结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涡豆5号应尽量早播,适宜播期为6月5~12日,最佳种植密度为2.25×105~2.55×105株/hm2。若迟播,应适应增加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9.
为摸索蓉油4号在芜湖县最佳播期和栽培密度,充分发挥其增产优势,对其播期、密度、菌核病、秧苗素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蓉油4号最适宜的播期为9月20日,最佳栽培密度为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播期和密度对连作晚稻甬优9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连作晚稻甬优9号播期和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以播期的效应最大,密度次之,播期×密度则相对较小。甬优9号作连作晚稻栽培,应适当提早播种,其适宜栽插密度为18万~21万丛·hm-2。  相似文献   

11.
在江苏六合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品种生选6号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产量与群体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容重、籽粒蛋白含量、出粉率、面粉蛋白含量、饼干延展系数呈显著负相关;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群体大小、面团软化度和公差指数影响显著,但对饼干加工品质影响不显著。生选6号应在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种,适宜密度为240万300万/hm2。  相似文献   

12.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生选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江苏六合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品种生选6号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产量与群体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容重、籽粒蛋白含量、出粉率、面粉蛋白含量、饼干延展系数呈显著负相关;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群体大小、面团软化度和公差指数影响显著,但对饼干加工品质影响不显著。生选6号应在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种,适宜密度为240万~300万/hm2。  相似文献   

13.
播期和密度对长农35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长农35号谷子产量、生育期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谷子生育期影响较大,播期相同时密度对全生育期几乎没有影响;播期与密度互作对谷子产量和植株性状有较大影响。本研究条件下,长农35号最佳播期和密度组合为5月15日播种、留苗密度45.0万株/hm2,该组合产量最高。根据试验结果和多年栽培经验,认为长农35号的最适播期为5月5~20日,最佳留苗密度为4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田定保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102-103
为摸索蓉油11号在我镇最佳播期和栽培密度,充分发挥其增产优势,笔者对其播期、密度、菌核病、菜苗素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蓉油11号最适宜的播期为9月20日,最佳栽培密度为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与密度对鄂芝5号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芝麻品种鄂芝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其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鄂芝5号产量和主要性状有较大影响,鄂芝5号在襄樊地区的适宜播期为6月上旬,适宜密度为15.0万~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播期、密度、氮肥运筹对'罗麦10号'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了播期密度试验和氮肥运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播期对籽粒产量的效应大于密度,播期为11月5日(S2)处理平均产量(7 510.20 kg/hm~2)显著高于11月15日(S3)、11月25日(S4)播种处理;早播+低密度处理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施氮水平为210 kg/hm~2、270 kg/hm~2时,基追比为6:4时平均产量最高,施氮水平为330 kg/hm~2时,基追比为7:3时平均产量最高。基本苗在210万穗/hm~2,总施氮量为270 kg/hm~2,基追比6:4,‘罗麦10号’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以江淮地区推广的皖油18、中油杂10号、中双8号3个优质油菜品种为材料,设计播期和密度试验,研究了品种、播期、密度及其交互效应对优质油菜菜薹、菜籽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期对菜薹产量影响不显著,品种×密度、播期×密度、品种×播期×密度互作效应不显著,品种、密度对菜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2)密度对菜籽产量影响不显著,品种×播期、品种×密度、品种×播期×密度互作效应不显著,品种、播期对菜籽产量有极显著影响.(3)综合评价以中油杂10号、8月28日播种、密度1.2x105株/hm2时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8.
以水稻组合"中浙优1号"为材料,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其常规品质、RVA特征值和米饭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下,供试样品的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RVA的消减值和回复值以及米饭硬度共6项指标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播期试验中,播期Ⅲ(6/15)稻米的整精米率最高;播期Ⅰ(6/5)、Ⅱ(6/10)样品的淀粉RVA特征曲线接近,且其峰值粘度明显高于后3个播期;后3个播期淀粉RVA特征谱接近;播期Ⅰ、Ⅱ米饭粘性较高,且播期Ⅱ的硬度最小。不同种植密度处理试验中,种植密度Ⅱ(13.5万丛/hm2)处理的整精米率最低,种植密度Ⅴ(27万丛/hm2)的整精米率最高,两者差异达6.1%;种植密度Ⅴ处理的RVA的消减值、回复值和米饭质地的硬度均为最小。"中浙优1号"在温州地区可于6月10日左右播种,并选择27万丛/hm2的种植密度,其RVA的消减值约-50 RVU,米饭硬度约0.5 kg,粘性约20.0 g.mm2,米饭食味品质较好且米饭冷后不易回生。  相似文献   

19.
播期与密度对石豆4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夏播大豆石豆4号的增产潜力,以石豆4号为试材,采用二因素(播期和密度)三水平(播期6月15日、6月25日和7月5日,密度18.0万株/hm2、22.5万株/hm2和27.0万株/hm2)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该品种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与密度组合。结果表明: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大于密度,在一定播期范围内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不显著;适宜石豆4号高产的播期与密度组合为播种期6月15日、种植密度18.0万~27.0万株/hm2,其中播种期为6月15日、种植密度为27.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赵秋  徐敏 《农学学报》2013,3(12):1-5
为了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品种‘辽红小豆8号’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进行播期和密度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辽红小豆8号’的产量和主要性状有较大影响。‘辽红小豆8号’在辽阳地区的适宜播期为6月20日—30日,适宜密度19.5万株/hm2~21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