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结果表明:杉木连栽引起林地肥力减退,土壤地力衰退程度与前茬林生长周期有关。头茬杉木林周期短(14a)的二耕土上连栽的杉木长势较好,头茬杉木林周期长(24a)的二耕土上连栽的杉木幼树长势极差。林地施肥后并没有促进杉木幼树恢复生长。原因在于杉木幼树根系受到土壤中有毒物质毒害,根系腐烂,不能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建议采取生物工程措施解决杉木连裁地力减退问题。  相似文献   

2.
杉木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商品性强等优点,但由于栽培制度及造林技术不当等原因,引起连栽林地生产力逐代下降。 杉木连栽林地生产力下降的原因: 1.林地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是随着栽杉次数的增加而呈现逐代下降趋势。据福建林学院报道,第二代与第一代相比,养分含量平均下降10%~20%;第三代与第一代相比,养分含量下降40%~50%。 2.随着连栽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蛋  相似文献   

3.
一、杉木林地力衰退成因 杉木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但多年来出现地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问题.近些来年,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实践表明,造成地力衰退的主要成因是: 1.随着连栽次数增加,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逐代下降,是导致杉木林地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林地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与栽杉次数的增加呈负相关.第二次与第一次相比,养分含量平均下降10%~20%;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C/N(碳氮比)等的差异都达到显著的水平.第三次与第一次相比,养分含量下降40%~50%,各项指标值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这表明,杉木连栽次数越多,林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下降亦随之剧烈.  相似文献   

4.
结果表明:杉木连载引起林地肥力减退,土壤地力衰退程度与前茬林生长周期有关。头茬杉木要周期短(14a)的二耕土上连载的杉木长势较好,头茬杉木林周期长(24a)的二耕土上宫载的杉木幼树长势极差。林地施肥后并没有促进杉木幼树恢复生长。原因在于杉木幼树纱受到土壤中有毒物质毒害,根系腐烂,不能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建议采取生物工程措施解决杉木连载地力减退问题。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杉木连栽障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连栽引起了杉木林地生态环境恶化,如炼山和全垦使得养分和水土流失,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是由于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及土壤酶活性的改变使得次生代谢物质如酚类大量积累,使杉木产生自毒现象.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杉木连栽地力衰退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分析显示,杉木连栽导致林地生产力下降、土壤肥力减退、物理性状变差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降低。盆栽试验表明,杉木连栽0-20cm表层土,盆栽杉苗成活率只有24.4%,生长量比同层头栽土下降41.8%。经连栽与头栽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连栽林地杉木保存率比头栽下降13.2%,连栽杉木高生长明显低于头栽杉木。采用回心土造林,连栽杉木保存率提高16.8%,树高生长量提高37.9%-60.2%。研究认为,不利于杉木连栽生长的限制因子集中在0-20cm表土层,是导致杉木连栽成活率和生长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杉木二耕土土壤取样分析,造林成活率调查及死亡株病理鉴定,综合分析表明:人工干扰致使土壤板结,土壤容重增加,含水量下降,是导致杉木二耕土造林成活率低的外因;杉木人工林土壤存在自毒现象;苗木带病及部分苗木抗性差是影响杉木二耕土造林成活率低的内因。  相似文献   

8.
炼山是中国南方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处理采伐剩余物的常用手段。但近年研究表明炼山会引起土壤养分流失等负面问题。为研究炼山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文章以福建省南平葫芦山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炼山及不炼山2种造林方式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炼山能降低表层土壤容重,改善土壤蓄水保水功能并提高土壤的渗透性能;炼山后土壤表层pH值提高,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降低,水解氮、速效钾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栽杉留阔模式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30年生栽杉留阔模式及对照的杉木纯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杉留阔模式中杉木个体比对照的大,模式总蓄积量比对照的增加11.35%,土壤结构和水分性能得到改善,土壤腐殖质品质变形,土壤养分贮量和供应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湖南杉木分布及利用和栽培史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不是杉木的最早起源地,而是在第四纪冰期后的残遗中心区之一。湖南人民利用杉木有8000多年历史。先秦时期,湖南境内的古越人与荆蛮人先后创造了萌条杉木与插条杉木无性繁育技术。他们的后裔-侗、瑶、苗等少数民族与南下汉族一起,通过艰苦卓绝的栽杉实践,又创造出具有湖南特色的以炼山整地、混农农业,以耕代抚、稀植皆伐的栽培方法,湖南杉木现代分布格局有着悠久的植物地理和人文地理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1.
造林地清理是营造人工林的关键。化学除草清理造林地 ,能彻底解除各种为害杂草、灌木 ,改良造林地卫生状况 ,为挖穴造林创造条件 ,是不“炼山”造林的新工艺。“炼山”对造林成活率具有明显的提高效应 ,原因是减少了为害杂草、灌木对幼树争夺空间、水分和养分。但“炼山”对水、土、肥流失十分严重 ,根据俞新舀教授在当年造林地定位观察结果表明 ,“炼山”的年径流量为 2 74 3.39m3/hm2 ,年土壤流失量为 2 4 .811t/hm2 ,分别是不“炼山”的 11倍和 88倍 ,有机质、速效氮、磷、钾的流失量分别为不“炼山”的 15倍、2 4倍、16倍和 5倍。…  相似文献   

12.
人工林地力衰退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落叶松和杉木等人工林连栽作业引起地力衰退的研究表明,生物循环失调,栽培技术不当是引起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人工林地力衰退主要表现为土壤剖面逆向发育,土壤理化性质变差,有机质和养分状况恶化,人工林生产力下降等,指出调整林分结构、保护林下植被,营造混交林,科学经营是缓解人工林地力下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炼山在华西雨屏区造林时广泛应用,杉木林采伐迹地炼山后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华西雨屏区28 a生杉木林(对照)及其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炼山方式后采样测定土壤pH值、全N、P、K及其有效性以及Ca和Mg含量等,旨在阐明炼山对华西雨屏区杉木采伐迹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短期效应.结果表明:炼山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能显著增加土壤0~40 cm层的全N含量.不同土层的P含量对炼山的响应不同,炼山后表层土(0 ~20 cm)的全K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层土(20 cm~40 cm)是先下降、后增加,底层土(40 cm~60 cm)持续下降.炼山后土壤中速效N、有效P的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而速效K的含量先下降,后增加.炼山后的土壤表层Ca含量显著增加,但对土壤中层和底层土的Ca含量影响趋势无规律.土壤各层中的Mg含量在炼山后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杉阔混交林地土壤肥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营造杉阔混交林是改良杉木林地土壤肥力,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分稳定性的重要途径。综述了我国营造杉阔混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土壤养分循环、土壤养分贮量和供应状况的影响,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5.
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全国杉木中心产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的调查,研究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养分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轮伐期经营的杉木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养分分配规律存在差异,随年龄阶段的提高,杉木枝、叶、根、边材及林冠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干、皮和心材比例逐年增加,边材/心材及林冠/树干比例下降,轮伐期越短,每采伐单位杉木干物质所带走的养分越多,对地力的消耗越严重;同时短轮伐期还造成采伐、炼山  相似文献   

16.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特征和回心土造林更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连栽与头栽土壤的研究表明,连栽引起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土壤有机质,N、P、K养分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酶活性和呼吸强度下降。经盆栽试验、连栽造林试验表明,不利于杉木连栽生长的限制因子集中在表土层,采用回心土造林技术,杉木生长量和保存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杉木林采伐迹地及采伐后的炼山迹地的土壤肥力。结果表明:炼山迹地土壤容重最大,比杉木林地高13.5%,非炼山迹地比杉木林地高5.9%;不同处理非毛管孔隙差异显著,炼山迹地非毛管孔隙最小,比杉木林小105.45%,非炼山迹地非毛管孔隙比杉木林小37.1%;杉木采伐后,酸性降低;有机质也明显下降,非炼山迹地比杉木林低29.1%,炼山迹地比杉木林地低119.22%;非炼山迹地和炼山迹地全N含量分别比杉木林下降了23.07%、33.33%,全P含量分别下降了64.16%、76.19%,全K含量分别下降了10.86%、32.74%;非炼山迹地比杉木林地下降了22.69%,炼山迹地比杉木林地下降了34.05%;杉木采伐后,非炼山迹地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下降了15.43%、36.79%;炼山迹地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下降53.27%、71.32%。  相似文献   

18.
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持及更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土壤和杉木幼林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炼山、全垦初期表层土壤水分物理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速效性养分大量增加 ;1年后 ,土壤表层水分物理性能变差 ,速效养分流失 ,土壤肥力逐渐下降。不同营林措施组合处理的杉木幼林生长 ,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平均生长量上有差异 ,经方差分析 ,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有显著性差异 ,而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林地生产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杉木大径材的需求,采用不同抚育措施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和杉木胸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明显;测土施肥处理,与不施肥相比,有效促进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积累,改善了土壤肥力水平。采取间伐施肥措施能显著增加杉木大径材胸径的生长,两年平均增加了3.43 cm,其中:平衡施肥带来的平均胸径增加量分别为1.03 cm;间伐带来的平均胸径增加量分别为2.4 cm。培育杉木大径材应实施间伐与测土施肥相结合的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不同造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问题,通过比较两种造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地土壤肥力特征发现,皆伐和造林时的人为活动对浅土层(0~20 cm)的土壤有松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容重,部分提高土壤持水量和孔隙度,但造林后林地土壤物理特性变差,炼山+机械挖桩造林措施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破坏作用要明显高于伐根催腐造林;与皆伐前相比,两种造林措施均导致了林地土壤pH向酸性化方向发展;伐根催腐造林使得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全K、Ca和Mg含量均较皆伐前大,炼山措施导致大量养分烧失和流失,故其最小;土壤微量元素中除了Cu以炼山造林地最大外,Fe、Mn、Zn、B均以伐根催腐造林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