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甘蔗中富含众多高价值成分,可制造多种产品,且甘蔗制糖的滤泥、蔗糖、蔗渣等副产品均可进一步加工,制造出酒精、味精、蔗糖酯、柠檬酸等产品。蔗糖产业作为广南县的传统特色产业,曾快速发展,但遭遇市场影响,面积、产量减少,恢复发展出现新问题。基于此,探究广南县蔗糖产业恢复发展问题,分析机遇,提出发展建议,助力于广南县蔗糖产业恢复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市场对于经济作物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其中甘蔗就是常见的经济作物,是制作蔗糖的重要原料,同时也能够提炼乙醇。广西地区盛产甘蔗,甘蔗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农作物。但是近几年受到病虫害、灾害天气、栽培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的甘蔗产量下降,与其相关的行业发展遇到了问题。基于此,对甘蔗高产栽种技术进行探讨,简单分析了甘蔗的病虫害防治措施,给出了提升甘蔗栽培产量以及预防病虫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时相环境星数据的甘蔗收割过程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蔗糖产地,种蔗面积和蔗糖产量均占全国的约60%.及时、准确地监测广西甘蔗种植和收割信息,对于甘蔗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多时相HJ-1 A、B星CCD图像开展广西扶绥县甘蔗种植和收割信息提取及面积估算示范研究.选取从2009年11月5日到2010年2月19日共四个时相CCD图像,逐时相提取甘蔗信息,...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中国主产蔗区甘蔗综合实验站的气候和土壤差异、甘蔗产量和糖分差异,明确影响甘蔗大田生产的关键气候、土壤要素,探讨如何通过土壤改良和水肥优化管理提高甘蔗生产潜力,为促进甘蔗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依据。通过收集云南、广西和广东3个主产蔗区5个代表站点2018~2019年甘蔗产量和糖分数据,测定土壤指标14项: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度、充气孔隙度、初始含水量、饱和含水量、田持含水量、有效含水量,比较耕作层(0~40 cm)、深层(40~80 cm)和底层(80~120 cm)各项土壤指标差异;综合分析不同生态蔗区气候、土壤因子与甘蔗产量和糖分间的相关性,明确影响甘蔗大田生产的关键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对甘蔗产量和糖分进行预测。不同生态蔗区站点的昼夜温差、降水量、蒸发量和日照时数年际变异显著,同一站点不同土层的养分指标差异显著,耕作层的有机质和有效氮、磷、钾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层;蔗区土壤为红壤,偏酸性(4.50.8的6个关键指标,分别为土壤萎蔫含水量、有效含水量、速效钾含量以及种植地海拔、降水量和蒸发量。上述变量构建的回归预测模型对甘蔗产量、糖分的拟合优度为0.79~0.97,相对误差为4.54%~5.61%。基于偏最小二乘法数学模型,采用种植地海拔、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环境关键变量,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萎蔫含水量和有效含水量等土壤水肥关键变量,可以对中国主产蔗区甘蔗产量和糖分进行较准确的预测。另外,建议今后除更新甘蔗良种外,还应注重提高蔗区土壤pH,加强中耕培土、合理施肥并提高钾肥比例,有利于实现甘蔗高产高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甘蔗种茎包衣试验,研究甘蔗种茎包衣技术对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甘蔗种茎包衣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种茎包衣处理后的GT43、GT40出苗率、有效茎、前期生长速都比对照高;产量增产效果达极显著水平,分别比对照增产19.08%、12.54%;对蔗糖分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成熟甘蔗茎秆积累高浓度蔗糖,其蔗糖积累涉及到蔗糖的合成、分解和运输等生理过程,而调控甘蔗茎中蔗糖积累的关键性因素是存在于快速发育的茎细胞中蔗糖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和蔗糖的跨膜运输能力,而不是作为源叶输出光合产物的能力和韧皮部运输蔗糖的效率。为此,本文主要从蔗糖进入茎节的途径、蔗糖在液泡中的积累及其调控等方面作了概述,并指出运用分子生物学、反向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手段研究有关酶基因、功能性蛋白、糖信号对甘蔗蔗糖运输和积累的作用将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模式对甘蔗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多年单一化的宿根栽培导致甘蔗产量下降,而套种豆科作物能较明显地提高宿根蔗产量。本研究以赣蔗18 的新植栽培、 宿根栽培和宿根/大豆套种栽培的甘蔗根际土壤为对象,结合土壤微生物区系、 土壤酶活性,甘蔗基本农艺性状及其产量、 质量指标,揭示宿根蔗套种大豆的增产机制及生物学意义。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甘蔗蔗糖含量基本一致,但宿根蔗套种大豆由于茎径粗大而较宿根连作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不同栽培模式下甘蔗根际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差异,套种明显提高了宿根蔗根际土壤酶活性,尤其是与碳、 氮、 磷循环相关的蔗糖酶、 脲酶、 酸性磷酸单酯酶。不同栽培模式下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有显著性差异,单一宿根连作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真菌比例降低,而宿根蔗套种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真菌比例提高,使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从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总之,单一的宿根连作可导致根际土壤总微生物量及酶活性下降,引起土壤微生物介导的营养循环受阻,从而使甘蔗产量下降,而宿根蔗套种大豆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宿根蔗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8.
对甘蔗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有利于全面了解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各试点的代表性,对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和品种的区域分布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AMMI模型和HA-GGE双标图对2014年国家甘蔗第10轮区域试验11个品种和13个试点的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数据进行产量稳定性和丰产性分析,评价试点的代表性和分辨力。结果表明: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在不同品种和试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品种和试点存在极显著互作效应。‘福农40号’综合表现最佳,是产量高、丰产性好且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的稳定性均较强的品种;‘云蔗08-2060’的产量略低于‘福农40号’,但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的稳定性强于‘福农40号’;与对照品种‘ROC22’相比,‘粤甘43号’、‘粤甘46号’和‘闽糖02-205’的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较高,稳定性中等,‘福农40号’、‘粤甘43号’、‘粤甘46号’和‘云蔗08-2060’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在适宜蔗区推广应用。综合AMMI和HA-GGE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广东遂溪、云南开远和福建福州具有较高的地点分辨力和试点代表性。因此,AMMI和HA-GGE双标图的综合运用,可更准确直观地评价出各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及各试点的分辨力和代表性。本研究可为甘蔗新品种的鉴定与推广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1984~1985年,在无灌溉的中等肥力的旱坡地种了两造新植蔗,供试品种:桂糖11号、台糖134,终止施氮期分6、7、8月三个时期,亩施纯氮40斤,氮∶磷∶钾=3∶1∶2。观测不同止氮期对甘蔗生育、原料蔗产量和蔗糖份的影响。试验表明:不同止氮期对甘蔗的出叶速度,生长速度,原料蔗产量,蔗糖份及亩产糖量等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准,但蔗株开展叶数和株高,7、8月止氮的比6月的稍有增加,而原料蔗产量,蔗糖份和亩产糖量则以6月止氮的为高。因此,甘蔗6月终止施氮对蔗农和糖厂均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60)Coγ辐射诱变育成甘蔗新品种桂糖22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桂糖22号是利用80Gy60Coγ射线辐照新台糖1号甘蔗茎段,经过系统选育而成。在广西区试中,蔗茎产量为106.95 t/hm2、蔗糖产量14.21 t/hm2,最高生物产量达188.1 t/hm2,可发酵糖产量48.92 t/hm2,是既可作糖蔗又可做能源蔗的甘蔗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旱灾是制约甘蔗高产高糖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研究甘蔗生长过程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机制是实现其旱灾风险智慧管理、提高中国蔗糖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该研究基于来宾市1979—2018年0.1°格点及地面气象站点的多源气象要素数据,计算逐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  相似文献   

12.
云南耿马甘蔗茎伸长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及其模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省耿马县2007-2010年新植甘蔗茎伸长量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气象因子对茎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积温(Ta)、平均气温(T)、降水量(R)和日照时数(S)是影响甘蔗茎伸长的主要气象因子,前3者与甘蔗茎伸长量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说明较好的雨热光照条件对促进甘蔗茎伸长有利。利用2007-2009年甘蔗茎伸长期旬积温、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对应的生长天数(D),通过Rich-ards函数对甘蔗茎伸长量进行拟合,建立了综合预测模型;用该模型对2010年逐旬茎伸长量进行预测,绝对误差为0.0~11.0cm(平均3.4cm),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铜在甘蔗体内的吸收及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家文  崔雄维  张跃彬  刘少春 《土壤》2010,42(4):606-61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重金属Cu在甘蔗体内吸收、积累规律及对甘蔗产量和糖分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根、茎、枯叶、梢头对Cu的积累能力总体表现为根茎枯叶梢头,甘蔗各部分器官Cu含量随外源投放的Cu浓度而增加,呈显著的正相关。少量的Cu会使甘蔗明显增产,但胁迫或过量对甘蔗的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Cu过量对甘蔗品质的影响表现在出汁率、还原糖的增加和纤维分的降低,适当地施Cu会增加甘蔗的产糖量,但过多会减低甘蔗的产糖量。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多年甘蔗肥料试验的结果,提出了甘蔗测土配方施肥的有关技术参数,即产1t甘蔗的需肥量、土壤的供肥能力和尿素、钙镁磷肥、氯化钾的当年利用率。把测土施肥计算公式应用于甘蔗,并作了改进。几年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使用该项技术可以减少施肥的盲目性,减少对肥料的投资,增加甘蔗的产量和蔗糖分,提高经济效益。至1990年止,该项技术在广西川个县市的甘蔗产区推广应用,累计面积达8.67万hm2以上。验收结果表明,有88.6%的试验点比对照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平均增产9.765t/hm2,蔗糖分提高0.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云南)低纬高原蔗区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受限于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甘蔗生产潜力缺乏系统评估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低纬高原不同生态蔗区17个代表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大田试验数据统计结合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作物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典型播期充分灌溉和雨养条件下甘蔗主栽品种的蔗茎产量和糖分差异,并对不同水平的甘蔗生产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无论在灌溉模式还是雨养模式下,不同生态蔗区的甘蔗生产潜力和产量差均存在差异,特别是半湿润蔗区的灌溉模式与雨养模式之间产量差异显著(P<0.05),增产潜力大;典型春播种植模式下,湿润区的潜在产量为123.1~134.6 t/hm2,半湿润区的潜在产量为99.3~132.7 t/hm2,当前农户平均单产已达72.0 t/hm2,仍有25.2%~45.4%的蔗茎增产潜力,7.4%~11.1%的糖分增产潜力,以及25.5%~49.7%的蔗糖增产潜力。蔗区生态气候、播期水氮管理优化和良种推广是影...  相似文献   

16.
甘蔗品种新台糖1号在分蘖期叶面喷施45mg/L富镧稀土,最终使小区有效茎数、茎长、茎径和单茎重都有所提高,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而且促进了甘蔗的蔗糖积累,使甘蔗蔗糖分和蔗汁重力纯度明显提高,还原糖分降低,明显提高了甘蔗品质。在供试的3个富镧稀土产品中,以97%La2O3的效果最好,其甘蔗产量和公顷含糖量显著高于对照(水)和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常乐"稀土。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复合性营养型的化学催熟剂──甘蔗增糖增产剂在广西柳城县蔗区应用的可行性,于1994/1995年榨季实施了"甘蔗增糖增产剂示范推广(400hm2)"项目。每公顷用4500mL增糖增产剂兑水750kg进行叶面喷施,28d后调查表明:可增加甘蔗蔗糖分1.41%,田间锤度增加1.83%,每公顷增产10%左右。大机压榨甘蔗蔗糖分增加0.59%,重力纯度增加0.79%,还原糖分下降0.04%,每公顷新增经济收入2145元,项目新增经济效益为86.1万元。  相似文献   

18.
观察了三代组培蔗及其第一年宿根大田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组培甘蔗第一、二代和宿根糖分含量不及供体;第三代较供体略好。茎径比供体小,差异明显。有效茎则明显多于供体。蔗产量、糖产量第二代及宿根组培蔗优于供体。组培蔗植株第一代有6%的形态变异,变异没有遗传性。讨论了甘蔗组培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氯化胆碱对甘蔗光合性能及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浓度的氯化胆碱(CC)处理田间栽培甘蔗。经合适浓度的CC处理的甘蔗叶绿素含量、叶内Mg2+-ATPase和Ca2+-ATPase,NADP一苹果酸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羧化酶等活性,叶绿体的希尔(Hill)反应活力和光合速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甘蔗的株高、茎粗、蔗茎含糖量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The foreign hybrid collection of sugarcane germplasm comprising 399 clones representing 10 geographical groups, was evaluated for nine yield and quality characters, in relation to their place of origin.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the nine variable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discrimination of the groups, the maximum contribution being cane height. The overall percentage of correct classification was only 48%, with a range from 32% to 73% with respect to individual groups. This suggests an underlying genetic similarity among the groups, which stem largely from their common genetic base. The exceptions were the Hawaii and Mauritius groups, which had distinct identities. The Hawaii group was the most productive group, having maximum yield and sucrose potential. The Puerto Rico group was the best source for juice sucrose. Australian varieties bred for high juice quality did not show the expected level of juice sucros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use in breeding programmes of Hawaiian varieties, which have a broader genetic base and high yield and quality potential, might impart better productivity to commercial varie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