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300 Hz脉冲波断续音在实验室水槽中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进行音响驯化试验。结果表明:在驯化第15天开始聚集时间减小到2 s,之后到20 d均无大变化;聚集时间从第5天开始整体呈递减趋势,驯化第16天,聚集时间达到最短(16 s);聚集率则逐日增加,驯化第18天,聚集率达到最高,为91%,平均聚集率为83.9%;音响驯化结束10 d后再次放声,许氏平鲉开始聚集时间为3 s,聚集时间为44 s,聚集率为86.3%。由此可见,300 Hz脉冲波断续音对许氏平鲉有明显的驯化作用;许氏平鲉对驯化声音记忆力超过10 d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6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Chrysophrys major)幼鱼的驯化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体长4.4~6.6 cm、体重3.0~4.8 g的南海真鲷幼鱼进行音响驯化试验,连续8d、每天4次放声结合投饵进行驯化,1次只放声不投饵的检验试验;利用Orjgin软件中的Gaussion模型对试验鱼空间位置分布数据进行曲线同归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真鲷幼鱼在水池内基本旱随机分布;试验组真鲷幼鱼听到声音会迅速向声源靠近并聚集在诱集区内,驯化第1~8 d,真鲷幼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分别距离水池中心点88.45、82.34、75.18、73.09、70.05、69.74、66.70、72.09 cm;反应时间和聚集时间旱逐渐缩短的趋势,在驯化第4、5d起达到并维持在最佳状态,从第2d起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停留时间和聚集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驯化第5d起达到并维持在最佳状态,试验期间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6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具有明显的驯化效果.建立条件反射后,每天1次只放声不投饵,23 d后声音刺激对真鲷幼鱼不再有诱集作用.  相似文献   

3.
鲫幼鱼音响驯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结合投饵用声音驯化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幼鱼,结果表明鲫幼鱼对400Hz正弦波连续音反应敏感。音响驯化5d后,鱼君 放声的同时迅速游向声源,在声源区密集并做回旋状游动;鱼群在36-60s时间内聚集率达90%以上,这表明摄饵前声音刺激不宜过长,30-60s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150 Hz矩形波断续音对褐菖鲉音响驯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50 Hz矩形波断续音,对体质量为32.3~65.7 g的褐菖鲉Sebastisous marmoratus幼鱼进行了音响驯化试验。结果表明:驯化3d后,试验组褐菖鲉对声音开始产生趋向性;试验组鱼的反应时间在驯化第2~5天时,虽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驯化第9天时与对照组接近(P>0.05),驯化第10天~第25天时总体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驯化第17天时反应时间达到最低值2 s;试验组鱼的聚集时间在驯化第2天~第6天时下降明显,之后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聚集时间下降趋势趋缓,驯化第12天时接近对照组( P>0.05),并从第14天开始低于对照组,驯化第14天~第16天、第18天~第21天、第23天~第25天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驯化第19天时聚集时间降到最低值26 s;试验组鱼的聚集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驯化第20天时聚集率达到最高值86.7%,而对照组则时高时低,并且从第3天开始显著低于试验组( P<0.05);在试验的后5 d投放人工鱼碓后,放音时仍然能将试验组(不投放饵料)大部分褐菖鲉从鱼礁中引出,聚集率最低为75.0%,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表明,150 Hz矩形波断续音能够对褐菖鲉有很好的诱集作用,而且能明显吸引聚集在人工鱼礁中的褐菖鲉。  相似文献   

5.
鲤、草鱼在声音刺激下对八字门的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深水网箔、联合渔法、迷魂网以及底层鱼诱捕定置网箱等定置网中八字门的设计,并结合本试验条件设计了模拟八字门,研究了鲤Cyprinus 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在400Hz正弦波连续音刺激下对模拟八字门的行为反应,探讨了用于捕捞鲤、草鱼定置网中八字门的有关参数。结果表明:在声音刺激下,鲤、草鱼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八字门,其平均进门时间分别为33.7、38.5s;在门内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31.6、37.8s;平均聚集时间分别为76.0、80.6s;进门率均为100%;八字门通过率分别为68.3%、81.6%。两种鱼的试验数据经t检验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黄板对柑橘粉虱成虫的诱集作用和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黄板对柑橘粉虱成虫诱集效果,研究了不同黄板大小、悬挂高度、方向对柑橘粉虱成虫诱集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黄板不同密度对柑橘粉虱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黄板悬挂不同高度对柑橘粉虱成虫诱集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诱集量最大的为与冠层水平的黄板,为115.7头/(板·d),高于或低于冠层的黄板粉虱诱集量均有所下降,黄板在冠层下50cm粉虱诱集量最小,为76.0头/(板·d),显著低于与冠层水平黄板的诱集量.黄板大小对粉虱诱集量也有影响,40cm×25cm,35cm×25cm,30cm×25cm和25cm×20cm黄板诱集量分别为92.4,83.5,77.8和56.6头/(板·d),40cm×25cm黄板诱集量显著高于25cm×20cm黄板,但25cm×20cm黄板单位面积诱集量最高.黄板不同悬挂方向对柑橘粉虱成虫诱集量没有明显影响.黄板对柑橘粉虱控制作用明显,第8d和14d,每2株树挂1块黄板的果园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84.20%,81.64%,每1株树挂1块黄板的果园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87.02%,93.17%,由此可见,黄板诱杀可有效控制柑橘粉虱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黄色粘虫板对温室黄瓜烟粉虱成虫的诱集作用和控制效果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提高黄色粘虫板(黄板)对温室黄瓜烟粉虱成虫的诱集效果。【方法】设置黄板方向、大小、高度和密度不同处理,研究了黄板对烟粉虱成虫诱集量的影响及对烟粉虱成虫种群的控制效果。【结果】黄板方向对诱集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平行作物行垂直悬挂黄板的诱集量稍高于垂直作物行垂直悬挂和水平悬挂黄板的诱集量(分别高28.5%和21.0%)。黄板大小对诱集量有显著影响,25cm×30cm黄板诱集量显著高于15cm×20cm黄板,单位面积诱集量20cm×25cm黄板最高。黄板高度对诱集量也有显著影响,黄瓜冠层和冠层下部15cm处黄板诱集量显著高于冠层上部50cm处的诱集量。黄板对温室内烟粉虱成虫种群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每10m2设置1.5块黄板第5天和第10天的烟粉虱成虫减退率分别为56.0%和83.8%,校正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1.1%和88.1%。【结论】黄板诱杀可有效控制温室黄瓜烟粉虱成虫种群。  相似文献   

8.
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丝状体诱导培养及采苗进行了研究。在室内培养条件下,从萱藻盘状孢子体上获得了丝状体并游离培养成直径为1~2cm的藻团,采用将丝状体切碎的方法获得大量盘状孢子体,盘状孢子体经生长后在10℃和15℃下形成单室孢子囊并放出游孢子,以维尼纶绳为附着基进行孢子采集,置于10℃下培养35d后获得藻体长度为0.5~1.0cm的萱藻幼苗。结果表明:盘状孢子体在藻体直径达到100μm后开始形成丝状体,20℃下丝状体形成的时间早、数量多,生长速度快,切碎后的丝状体在20℃下5d后开始形成盘状体,20d后其形成率达到100%;15℃下10d后形成盘状体,20d后其形成率为65%;10℃下12d后才形成盘状体,20d后的形成率仅为40%。  相似文献   

9.
针对海洋牧场增殖放流过程中的驯化需求,为提高有效性、可靠性和操作方便性,设计基于EVA材料的鱼类音响驯化装置,并进行装置的应用实验。以EVA实心材料为浮体,设计集远程控制、音响驯化和鱼类行为监控于一体的鱼类驯化装置整体结构;根据驯化饵料的特点确定料箱底部的自然下料角度,采用螺旋控料装置实现饵料按需均匀投料,每分钟下料量113 g;系统总体平均日耗电量27.47 Wh,设计满足连续阴雨13 d正常工作的太阳能供能系统。经计算装置稳心高度0.37 m满足规范要求,横摇固有周期2.3 s避开了波浪主能量频率,表明装置有较好的随浪运动特性;以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为对象进行音响驯化实验,实验表明:经25次驯化,以驯化点直径1 m范围鱼群聚集率40%为标准,对照池聚集持续时间为28 s,简易驯化实验池聚集持续时间为115 s,集成式驯化实验池聚集持续时间为473 s;从鱼群聚集率变化角度,简易驯化实验池驯化12次后趋于平稳,约为49%,最终为58%,集成式驯化实验池驯化8次后趋于平稳,约为95%,最终达到了99%。所研发装置在网箱和开放海域进行了应用,良好的效果显示...  相似文献   

10.
刘峻嵘  周华平 《农技服务》2009,26(3):121-122
在海拔1760 m的高寒山区,进行了利用冷泉水饲养不同规格虹鳟鱼种的试验。经过100 d的养殖试验,体长为25~30cm、体重为250~350 g的虹鳟鱼种生长至体长36~50 cm、体重700~1500 g;体长为1.5~2.4cm、体重为2~3 g的虹鳟鱼种生长至平均体长19~20 cm、体重170~195 g。  相似文献   

11.
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的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雌性二倍体鲤鲫杂交分别与雄性鲤鱼和雄性鲫鱼回交,获得了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回交鲤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31~38;下咽齿2行,1.4/4.1;口须2对;肠长44~46 cm;体长为头长的(3.25±0.15)倍,为尾柄长(6.14±0.89)倍;头长为眼径的(4.76±0.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6±0.16)倍。回交鲫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27~36;下咽齿1行,4/4;口须1对;肠长24~62cm;体长为头长的(3.33±0.13)倍,为尾柄长的(6.36±0.54)倍;头长为眼径的(4.54±0.2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0±0.28)倍。结果表明,鲤鲫杂交与鲤鱼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鲤鱼;与鲫鱼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鲫鱼。  相似文献   

12.
在鲫Carassius。啪£峪适宜生存温度(室温为15—25℃)条件下,研究了10、20、30、40、50g/L的乌拉坦(Urethane)溶液(pH为7.0+0.44)对鲫(体质量为230g±9.46g)的麻醉效果,探讨了乌拉坦对水生动物的麻醉作用,并提供日常实用的麻醉参数。结果表明:乌拉坦浓度为10~50g/L时,麻醉时间随着乌拉坦浓度的增大而缩短,复苏时间随着乌拉坦浓度的增大而延长,但浓度为50g/L时与浓度为40g/L时相比,鲫的复苏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O.05);浓度为10-40∥L时,各组鲫的复苏率均为100%,浓度为50g/L时,鲫的复苏率为88%;浓度为10-50g/L时,各组鲫7d的存活率均为100%。鲫在不同浓度(10~50g/L)的乌拉坦溶液中药浴一定时间后,将其暴露于空气中,经过一定时间后鲫可自动苏醒而弹起。其中除50g/L浓度组与40g/L浓度组之间,鲫的弹起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浓度组之间鲫的弹起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浓度组药浴时间为10min与5min之间,鲫的弹起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10g/L组的药浴时间为25min与20min之间,鲫的弹起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浓度组其余药浴时间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鲫7日存活率均为100%。药浴后的鲫能够恢复正常行为状态,表明乌拉坦对鲫行为的影响无明显的后遗效应。综合各项试验结果,表明乌拉坦对鲫的麻醉安全浓度为40g/L。  相似文献   

13.
配合饲料搭配浮萍培育草鱼种高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庆红  李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93-7494
[目的]探索以提高鱼种成活率为前提的草鱼种高产高效养殖模式。[方法]使用全价配合饲料搭配投喂浮萍的养殖方式,在2668 m2的土质池塘投放体长3.3 cm的夏花鱼种36000尾进行草鱼种培育。[结果]经过150 d的养殖,收获体重100 g的大规格草鱼种3240 kg,成活率90%,获利润30184元,投入产出比1.0∶2.7,经济效益可观。[结论]配合饲料搭配浮萍培育草鱼种技术降低了饲养成本,培育出的草鱼种成活率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在金枪鱼围网渔业中被广泛地应用于诱集捕捞金枪鱼类。鲯鳅作为漂流FAD诱集鱼群中最为常见的兼捕种类之一,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有助于了解其种群结构,对于合理保护该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2013年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科学观察员在5°N~10°S,145°E~170°E海域内收集的189尾鲯鳅样本,对其叉长分布、性比、性成熟度及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鲯鳅叉长范围为10.0~126.3 cm,优势叉长为70.0~100.0 cm,占总数的66.7%;雌雄性别比为4.1∶1;样本以性成熟(Ⅴ~Ⅵ期)个体为主,占总数的73.6%,50%性成熟叉长(L50)为49.95 cm;76.0%的样本为空胃,而实胃中频现其它常见的小型随附鱼种,如鲣(Katsuwonus pelamis)的幼鱼、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六带鲹(Caranx sexfasciatus)、疣鳞鲀(Canthidermis maculata)和单角革鲀(Aluterus monoceros)。渔业生物学信息表明漂流FAD下的鲯鳅群体以性成熟的大型个体为主,FAD对于雌鱼具有更强的聚集效果,觅食是鲯鳅游向漂流物的可能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处理对凤丹Paeonia ostii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穴盘育苗的方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GA3,0,100,200,300 mg·L-1)结合不同温度(10,15,20℃)的处理对凤丹种子生根的影响,不同主根长(根长1~5 cm,根长>5 cm)对生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低温处理时间(15,30,45,52 d)对已生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下胚轴最膨大处直径和侧根数量对根长>5 cm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20℃结合300 mg·L-1 赤霉素(GA3)处理,最有利于凤丹种子生根;对已生根种子4℃低温处理52 d后萌发率最高,达到84%,但耗时过长,且与低温处理30 d的萌发率差异不大,故30 d的低温处理是打破已生根凤丹种子上胚轴休眠的最佳方法;当穴盘透气不良时,根长小于5 cm的种子易腐烂,根长大于5 cm的种子极少有腐烂现象,且根长大于5 cm的种子移入温室60 d时,萌发率达到80%,远高于根长<5 cm的种子萌发率;在同一处理条件下,生根种子下胚轴最膨大处直径大于3.0 mm或侧根数量大于10根时,上胚轴可优先萌发。图4表3参14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群体的生长性能,在广东佛山对来自长江水系的监利、石首、宁乡草鱼群体和来自珠江水系的清远、佛山、肇庆草鱼群体的繁殖后代进行生长对比试验,从每个群体随机选择300尾样品,注射电子芯片标记后同塘养殖,并分别在4、8、12月龄时测量样品的体质量和体长性状。结果表明:4月龄时,6个群体间体质量和体长差异均不显著(P0.05),8月龄时,群体间体质量和体长差异逐渐增加;12月龄时,佛山群体平均体质量最大(671.59 g),比其他群体平均体质量大1.25%~16.79%,清远群体平均体质量最小(82.92 g),监利群体平均体长最长(31.11cm),比其他群体长4%~16%,清远群体平均体长最短(26.92 cm),显著短于其他群体(P0.05);12月龄时,珠江水系3个群体草鱼肥满度为2.55~3.30,长江水系草鱼肥满度为2.07~2.52,珠江水系草鱼群体的肥满度明显高于长江水系。本研究结果可为快速生长草鱼新品种基础种群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光照、温度和个体密度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oscus稚贝群聚性产生的影响,分别在光照强度为0、10、20、60、200μmol/(m~2·s),海水温度为13、18、23℃,厚壳贻贝稚贝密度为5、10、20、30、50个/培养皿(相当于0.28、1.64、3.27、4.91、8.18个/mL)条件下,进行3因素交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厚壳贻贝稚贝密度与群聚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6),密度越高稚贝的群聚率越高,群聚性越强;同样,光照对厚壳贻贝稚贝的群聚性具有极显著影响(P0.0001),但光照强度与群聚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675),光照越强稚贝的群聚率越低,群聚性越差;海水温度对稚贝的群聚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光照、密度和水温三者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厚壳贻贝稚贝的群聚性(P0.0001)。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厚壳贻贝稚贝附着机制的研究及水产养殖稚贝中间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光棘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nudus在饱食、饥饿和饥饿再投喂状态下的行为特征,及其对水泥、PVC两种材质模型礁的聚集特性,在实验室中模拟光棘球海胆栖息海域底层的昼夜水流速度和光照强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当光照强度达到560 lx、水流速度达到20 cm/s(9:00)时,均匀分布的光棘球海胆有90%向模型礁附近区域移动;当光照强度和水流速度下降时,光棘球海胆向模型礁附近区域外移动;运动趋势明显的光棘球海胆在饱食、饥饿和饥饿再投喂3种状态下的平均移动速度分别为0.039、0.041、0.052 cm/s,3种状态下光棘球海胆顺、逆水流运动次数的比值依次为饥饿状态(1.63)饱食状态(1.18)饥饿再投喂状态(0.73),饥饿再投喂状态下光棘球海胆的活跃程度高于饱食和饥饿状态;鱼礁材质也影响光棘球海胆的聚集行为,光棘球海胆在饱食、饥饿和饥饿再投喂状态下对水泥模型礁的平均聚集率分别为25%、17%、24%,对PVC模型礁的平均聚集率分别为16%、7%、12%,光棘球海胆对两种模型礁的聚集效果均为饱食状态饥饿再投喂状态饥饿状态。研究表明,光棘球海胆在饱食和饥饿再投喂状态下对两种模型礁的聚集效果较好,而水泥材质的模型礁比PVC材质的模型礁聚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草鱼、鲢、鳙秋繁及其对次年春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秋催产草鱼、鲂、鲢、鳙亲鱼256组,共获鱼苗5040万尾。平均催产率78.2%,受精率71.9%,孵化率75.4%。秋繁鱼苗当年可育成10cm以上鲢、鳙鱼种和8cm以上草鱼、鲂鱼种。鱼苗到鱼种成活率为37.2%。秋繁亲鱼次年春繁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基本不受影响,产卵量比往年未秋繁者低6.8%~9.6%,卵径、卵粒重和鱼苗体长等无显著差异。草鱼、鲢、鳙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春繁后经60天左右强化培育,卵巢中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可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