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林地与涵养水源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对重庆缙云山中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4种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4种林分的土壤饱和蓄水量顺序为灌木林(266.48 mm)>针阔混交林(190.40 mm)>常绿阔叶林(186.80 mm)>楠竹林(174.80 mm);枯落物最大持水量顺序为灌木林(8.06 mm)>针阔混交林(4.71 mm)>常绿阔叶林(4.32 mm)>楠竹林(3.34 mm);各种林分的林冠截留率顺序为针阔混交林(16.15%)>常绿阔叶林(14.70%)>楠竹林(12.64%)。[结论]该研究对合理经营森林资源、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林地与涵养水源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对重庆缙云山中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4种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4种林分的土壤饱和蓄水量顺序为灌木林(266.48mm)>针阔混交林(190.40mm)>常绿阔叶林(186.80mm)>楠竹林(174.80mm);枯落物最大持水量顺序为灌木林(8.06mm)>针阔混交林(4.71mm)>常绿阔叶林(4.32mm)>楠竹林(3.34mm);各种林分的林冠截留率顺序为针阔混交林(16.15%)>常绿阔叶林(14.70%)>楠竹林(12.64%)。[结论]该研究对合理经营森林资源、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韩光  罗承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885-4887,4961
根据2003年7月到2006年12月的实测数据,对四川洪雅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3种林分(光皮桦林、苦竹林和撑绿杂交竹林,农耕地作为对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典型林分森林土壤的非毛管持水量均大于农地;除撑绿杂交竹竹林外,各林分土壤的有效蓄水容量为农地的1.1~2.1倍;3种林分森林土壤持水量、初渗率和稳渗率的顺序为:苦竹林>光皮桦林>农地对照>撑绿杂交竹林;从土壤持水性能和入渗性能看,苦竹的水文功能好于其他林分土壤,而光皮桦林次之,撑绿杂交竹林差。  相似文献   

4.
小陇山林区主要林分类型森林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小陇山林区阔叶混交林、锐齿栎林、日本落叶松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主要林分类型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类型森林土壤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类型森林土壤容重变化在1.28~1.44g/cm3之间,排序为: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针阔混交林>锐齿栎林;土壤总孔隙度变化在45.82%~51.7%之间,排序为:锐齿栎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各林分类型土壤最大持水量及非毛管持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都呈现递减趋势.土壤最大持水量排序为:锐齿栎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非毛管持水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锐齿栎林>日本落叶松;各林分类型森林土壤最大持水量均值为2 801.0t/hm2,有效持水量均值为872.3t/hm2.林区森林土壤有效持水量均值低于1 000t/hm2,仅相当于87.2mm的降水,表明小陇山林区森林土壤持水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典型林分土壤抗侵蚀性能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工程库区典型植被类型(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灌木林、农地对照)为研究对象,从抗蚀性、抗冲性和抗剪性3个角度进行林地土壤抗侵蚀性能研究,并采用判断矩阵获得指标权重,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团聚度为三峡库区林地土壤最佳抗蚀指标;土壤团聚度平均值表现为灌木林(37.2%)和农地(42.4%)最优,楠竹林(10.6%)最差,针阔混交林(26.2%)优于常绿阔叶林(19.4%)。在最易被径流冲刷的土壤A层,抗冲刷系数为:常绿阔叶林(6.933L·min/g)灌木林(4.205L·min/g)针阔混交林(3.783L·min/g)农地(3.046L·min/g)楠竹林(0.789L·min/g)。林地土壤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以楠竹林最大(25.60°),土壤黏聚力值以灌木林最大(16.51kPa);最易发生剪切破坏的土壤层分别出现在针阔混交林的土壤AB层和B层,常绿阔叶林的土壤B层,楠竹林的土壤C层,灌木林的土壤AB层,农地土壤的B层和C层。综合评价结果为:灌木林土壤抗侵蚀作用最强(得分1.50),其次为常绿阔叶林(1.43),楠竹林最差(0.69)。  相似文献   

6.
南京城市森林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水强  关庆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177-17179
[目的]研究南京城市森林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方法]对南京紫金山地区四种典型林分的枯落物储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枯落物和土壤持水量等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马尾松纯林枯落物储量最高,整个枯落物层的蓄水量为马尾松纯林〉枫香马尾松混交林〉枫香栎树混交林〉落叶阔叶杂木林;枫香栎树混交林的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要远大于其他3个林分,并且土壤持水量也最高;不同林分枯落物和土壤的综合蓄水能力的大小顺序为枫香栎树混交林〉落叶阔叶杂木林〉枫香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结论]就4种林型的水源涵养能力来说,枫香栎树混交林为最优林型。  相似文献   

7.
几种杉木混交林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采用火力楠、湿地松和马尾松造林,更新树种与迹地上杉木萌芽条形成混交林,对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杉木湿地松混交林和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地上部分持水量、土壤持水量和林分总持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强,其中地上部分持水量达34.793 t/hm2,0-40 cm土层持水量为2000.82 t/hm2。杉木林迹地采用火力楠更新对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更有利。  相似文献   

8.
3种人工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浸水法对2个常绿阔叶混交林和1个杉木林凋落物的贮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常绿阔叶混交林1、常绿阔叶混交林2和杉木林的凋落物干质量分别为2 220、898和1 255 kg.3种林分中常绿阔叶混交林1的凋落物最大持水量较大,达6.8×103 kg·hm-2杉木林居中,为4. 1×103kg·hm-2,常绿阔叶混交林2较小,为3.3×103kg·hm-2.在浸泡不同时间后,林分的凋落物持水率均呈现常绿阔叶混交林2>杉木林>常绿阔叶混交林1.常绿阔叶混交林1、常绿阔叶混交林2和杉木林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分别为403%、462%和423%.常绿阔叶混交林2的凋落物吸水速率居首位,常绿阔叶混交林l中等,杉木林最小.凋落物持水量和凋落物持水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长按照对数关系增加,吸水速率则随着浸泡时间的增长按照乘幂关系下降.  相似文献   

9.
滇中磨盘山几种典型林分枯落物及土壤的持水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析滇中磨盘山4种典型林分枯落物及土壤持水特性,为研究该地区水土保育提供依据。4种林分枯落物层的总蓄积量为3.22~8.98 t/hm~2,大小依次为华山松针叶林云南松+木荷混交林高山栲常绿阔叶林高山矮栎林。各林分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间分别呈Q=a+blnt、v=kt~n的方程关系。4种林分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7.92~20.77 t/hm~2,有效拦蓄量为4.46~12.85 t/hm~2,均呈现出华山松针叶林云南松+木荷混交林高山栲常绿阔叶林高山矮栎林,表明4种林分枯落物层华山松针叶林持水性能最强。在0~40 cm的土层,土壤容重均值最大为华山松针叶林(0.84 g/cm~3),最小的是高山栲常绿阔叶林(0.51 g/cm~3)。非毛管孔隙度均值最大的是高山栲常绿阔叶林(16.97%),最小的是云南松+木荷混交林(8.69%)。土壤最大持水量均值为586.60~777.13 t/hm~2,有效持水量均值为109.33~207.25 t/hm~2,4种林分土壤层持水性能表现为高山栲常绿阔叶林高山矮栎林华山松针叶林云南松+木荷混交林。比较了滇中磨盘山4种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特征,发现枯落物层的持水量远低于土壤层。因此,高山栲常绿阔叶林持水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0.
土壤入渗和持水性能对森林生态水文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解白龙江上游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入渗特征和持水性能,在室内采用双环刀法对该地区土壤进行研究,测量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渗透速率、根系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的容重、持水量、孔隙度的变化比较明显,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与持水量、孔隙度呈反比关系;2)土壤入渗速率在不同土层上各有差异,但总体有初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稳定入渗速率的趋势。在0~10 cm土层灌丛的渗透性能好,10~40 cm红桦林渗透性能优于其他林分;3)Kostiakov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的土壤入渗拟合的精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对灌丛的拟合,是描述本研究区灌丛地土壤入渗特征最好的模型;4)植物粗根与土壤入渗呈负相关关系,与毛管持水量呈正相关关系,细根和中根与土壤入渗呈正相关关系,中根与毛管持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容山自然保护区6种林分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广西大容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对6种主要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渗透性和林地蓄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林分的土壤容重在0.99~1.34 g/cm3之间,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在48.32%~62.54%之间,非毛管孔隙度变化在5.40%~26.35%之间,阔叶林地大于针叶林地。土壤的初渗速率在8.36~33.43 mm/min之间,稳渗速率在5.32~23.14 mm/min之间,阔叶林的渗透性能优于针叶林。6种林分土壤0~60 cm层次的有效蓄水量大小依次为:尾叶桉林(1 414 t/hm2)>红椎林(1 170 t/hm2)>杉木林(1 083 t/hm2)>火力楠林(1 023 t/hm2)>米老排林(831 t/hm2)>柳杉林(748 t/hm2)。  相似文献   

12.
南方山地红壤区杉木毛竹复层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杉木毛竹复层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表明:杉木密度为870株/hm2的杉木毛竹复层林分涵养水源能力最强,林冠层持水量比杉木纯林多5.02t/hm2,比毛竹纯林多1.44t/hm2;地上部分总持水量18.68t/hm2比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分别增加6.13t/hm2、0.55t/hm2;土壤贮水量150.26t/hm2,比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和其它混交林都大;渗透速度的初渗值达29.43mm/min,稳渗值达18.32mm/min,分别是杉木纯林1.9倍、1.8倍。  相似文献   

13.
四川山矾种群在不同群落中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方差均值比(ID)、聚集度大小指数(ICS)、G reen指数(G I)、聚集频度指数(ICF)、平均拥挤度指数(IMC)、聚块度指数(IP)、莫里西塔指数(IM)等7项指数,分析研究了缙云山4个不同群落中四川山矾幼苗、幼树、小树、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四川山矾在常绿阔叶林中多呈聚集分布,在针阔混交林中则多呈随机分布;(2)四川山矾在不同类型的群落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在同一群落中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分布格局也不相同;(3)四川山矾、大头茶等常绿阔叶树种有取代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树种,并使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人工更新成檫木Sassafras tsumu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与天然常绿阔叶林相比,土壤有机质显著降低(P<0.05),容重显著升高(P<0.05),土壤孔隙度(总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降低,但仅柳杉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及下层土壤毛管持水量达显著水平(P<0.05)。3种人工林中,总体上檫木林和水杉林对原有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保持作用较好,而柳杉林较差。土壤有机质和容重与土壤孔隙度、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均呈显著相关(P<0.05)。这预示了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由于林地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和孔隙度降低导致林地土壤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降低,且不同林分对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不同。因此,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及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更新,对于增加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和减少地表径流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表4参15  相似文献   

15.
侵蚀红壤人工恢复的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该文对严重侵蚀红壤3种人工治理措施种草促林、乔灌混交、乔木混交(分别简称为模式Ⅰ,Ⅱ和Ⅲ)恢复的水土保持林及对照(未治理)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种模式的水土保持林的林分持水量大小顺序为模式Ⅱ>模式Ⅲ>模式Ⅰ,分别比对照高24.97% ,17.57%和9.58%;林分地上部分涵蓄水分功能远大于对照,分别是对照的49.2,27.2和15.8倍.灌木、草本、苔藓3个层次涵蓄水分的能力较低;40cm厚土层饱和持水量以乔灌混交模式的最好,而种草促林模式的最小; 3种水土保持林的土壤初渗值和稳渗值均大于对照的.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层的涵蓄水分能力和土壤渗透性,是提高严重侵蚀地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群落内乔木层的重要值、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H′)指数和Pielou(J)均匀度指数,以及郑元润改进后的M. Godron稳定性指数,对武夷山4个不同类型的针阔混交林群落进行所处演替阶段的分析和群落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 Makino.)处于从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演替阶段的中期;群落B(马尾松+细柄蕈树Altingia gracilipes Merr.)处于从阔叶马尾松林向阔叶混交林演替的中期;群落C(马尾松+甜槠Castanopsis eyrei Tutch.)处于从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混交林演替的中后期;群落D (杉木+赤杨叶)处于从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混交林演替的初期;(2)群落内灌木层的物种构成及多样性将影响并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3)4个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仍有大量针叶树种存在,稳定性测定坐标值远离20/80这个点,表明这些森林群落均未达到顶级群落阶段,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