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栽培模式对棉花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湘杂棉8号和JX0010为材料,研究当前长江流域育苗栽培(GIMWF,种植密度为2×104株/hm~2)和短季直播栽培(SGDDS,种植密度为6×104株/hm~2)2种栽培模式下棉花干物质积累动态、冠层透光率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时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以育苗栽培模式下湘杂棉8号的最高,群体干物质积累以短季直播模式下JX0010的最高;各阶段相对生长率(RGR)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时期均以JX0010短季直播栽培的叶面积指数(LAI)最大,冠层透光率低,截获的光能较多;短季直播栽培模式下,2个品种的单株果枝数、成铃数及果节数较育苗栽培均显著降低,单铃质量、衣指、子指、衣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短季直播的籽棉、皮棉产量略高于育苗栽培,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麦后直播特早熟品种国新早11-1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密度(7.5、9.0、10.5万株·hm~(-2))和生长调节剂棉太金(0、1 170、2 340 mL·hm~(-2)),研究其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与机采相关的农艺性状影响。结果表明:在密度(9.0~10.5万株·hm~(-2))和棉太金用量1 170 mL·hm~(-2)条件下,籽棉产量在3 551.25 kg·hm~(-2)以上。在此条件下,群体现蕾主要集中于7月16日—7月31日,成铃主要集中于8月16日—9月20日。在株型方面,上述处理整个生育期均保持较为适宜的株高日增量,最适株高为84.5 cm;果枝始节位为5—6节位间;果枝始节位高度均在20 cm以上;果枝长度保持在17 cm左右;果节量能保持在360~375万个·hm~(-2)之间。说明中高密度配合适宜棉太金化控能实现小麦后直播棉的集中现蕾、集中成铃与高产,并使得棉花株型达到机采要求。  相似文献   

3.
新疆南疆机采棉品种株型结构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陆地棉品种的株型结构及产量性状,研究高产优质机采棉品种的株型结构与产量结构的特点,为棉花结构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试不同机采棉品种的株型结构性状及产量结构相关指标,利用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几种机采棉品种的株型性状、产量结构性状及其相关性特点。【结果】籽棉产量与株高、主茎节间长、果枝数、果节数存在正相关但不显著,与果枝始节高度呈负相关;株高与果枝始节高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间长度呈极显著相关; 17N11株型为塔型结构,其底部主茎叶片保留完整、籽棉产量、株高最高,而17N13主茎叶片数最多,17N5则具有最小的叶片脱落率;在棉花株型结构的共性方面,棉花果枝角度具有由上至下呈增大趋势,而变异能力则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上部>中部>下部)。棉花主茎叶大小具有由上部至下部减小的趋势,变异能力亦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下部>中部>上部)。【结论】株型结构具备中、上部果枝夹角较小(上部<32.0°,中部<50.0°),主茎叶总面积高于320 cm2,下部主茎叶片脱落率低于20%的机采棉品种产量优势显著,中上部果枝夹角、主茎叶总面积、下部主茎叶片脱落率可作为株型育种后代材料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棉花打顶剂在长江流域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江苏省宿迁市开展打顶剂(DPC+)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打顶剂棉花株高和果枝数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低于不打顶,而上部果枝长度显著低于人工打顶和不打顶,株型更加紧凑、通风透光好。新生节间长度和新生果枝长度在不同剂量打顶剂处理下差异显著,而且随着打顶剂剂量增加长度逐渐变小,同时在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处理显著长于推迟5 d喷施打顶剂处理。单株成铃数基本表现为打顶剂处理高于人工打顶及不打顶处理,且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处理高于推迟5 d喷施打顶剂处理,单铃质量、衣分以打顶处理基本高于不打顶处理。连续2 a在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DPC+) 1 125mL·hm~(-2)条件下,实际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平均达3 994.20 kg·hm~(-2)和1 464.10 kg·hm~(-2),比人工打顶条件下分别稳定增产0.9%和1.0%,且在此处理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为适宜(约4.0)、棉株功能叶叶绿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以棉花赣棉杂109为材料,设置1穴1株、1穴2株、1穴3株3个栽培模式以及7个不同种植密度共9个处理试验,研究不同的栽培模式和栽培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穴2株、0.4 m×1.4 m的株行距、密度为35 700株/hm~2的条件比较适合直播技术,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冀棉958在冀中南地区生产上的适宜种植密度,在棉花行宽0.8 m条件下,设种植密度3.75万、5.25万和6.75万株/hm~2计3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型趋于紧凑,其中,6.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始节高度和第1果枝节位均最高,果枝与主茎夹角最小,适宜机械化收获;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棉花各部位的单铃重和衣分均逐渐降低,但仅单株铃数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逐渐提高,其中,6.75万株/hm~2与5.2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3.75万株/hm~2密度处理。在冀中南地区,冀棉95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株型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趋势,结合发展机采棉对品种特性的需求,阐述品种更替中适宜机采特性的变化,为新疆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5—2016年和2018年选择新疆近40年来自育早熟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不同年代(1980s、1990s、2000s和2010s)大面积主栽品种(新陆早1号、新陆早7号、新陆早13号和新陆早45号)为材料,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对不同年代品种的第一果节长度、果枝节间长度、节枝比、株高、果枝始节、始节高度、果枝夹角、果枝数、叶枝数、倒四叶宽和茎粗共11个株型指标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 随品种更替,棉株第一果节长度、果枝节间长度和节枝比逐渐增加,株型由紧凑型向较松散型转变;株高、果枝始节和始节高度逐渐增加,上部果枝与主茎的夹角逐渐减小,果枝上举,具有高产株型特征;根据棉花机采对品种特性的要求,2010s品种果枝始节高度和果枝角度较符合机采棉对株型的要求;不同年代品种间果枝数、叶枝数、倒四叶宽和茎粗无明显差异。皮棉产量、总铃数和衣分均随品种更替逐渐增加,其中1980s、1990s、2000s和2010s品种皮棉产量较当年区域试验产量分别高23%—53%、16%—20%、13%—14%和-2%—6%,膜下滴灌现代高产栽培技术对产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但2000s和2010s品种收获指数显著低于1990s品种。与1980s和1990s品种相比,2010s品种上部铃期短4—5 d,吐絮相对集中,对脱叶剂敏感,吐絮率均在95%以上,无显著差异,但生育期偏长;与审定时品种的生育期相比,1980s和1990s品种提前了3—7 d,2000s和2010s品种提前了0—3 d,这可能与膜下滴灌促早熟栽培技术应用有关。2000s和2010s品种棉纤维长度、比强度、伸长率和纺纱一致性明显改善,但马克隆值相对偏大,纤维强度的改善是以牺牲纤维细度为代价,纤维品质协调性不佳。【结论】 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棉花经济性状改善,但品种株型由紧凑型向较松散型转变,生育期偏长,收获指数偏低,棉纤维马克隆值偏大;随着机采棉种植模式的应用,选育和选用纤维品质优、适宜机采的品种是保障新疆棉花产业稳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机采棉株型塑造、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分析适宜冀南棉区机采棉种植的氮肥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0、60、120、180、240、300、360和420 kg/hm2共8个氮肥施用梯度,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冀南棉区机采棉株高、果枝数、果枝始节高度和节位、果枝长度、果枝节数、果枝夹角、吐絮率、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叶倾角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用量的增加,棉花株高、果枝数、果枝长度和果枝夹角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果枝始节高度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棉花吐絮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N3~N8没有显著差异。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可以增加棉花叶面积指数,降低叶倾角,使冠层有效光截获量显著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花单株铃数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单铃重呈增加趋势,棉花籽棉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N6~N8差异不显著。【结论】氮肥用量会显著影响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影响棉花株型塑造、群体冠层结构和产量,冀南棉区机采棉的氮肥推荐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和研究分析机采棉新陆早42号棉花品种的种植密度,通过试验确定最适宜的栽培密度。结果表明,实际种植密度在21.990 0万~26.820 0万株/hm~2范围之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产量幅度为1 738.64~2 187.50 kg/hm~2。其中,产量最高的处理为实际留苗21.990 0万株/hm~2,折合产皮棉2 187.5 kg/hm~2,产量第2~5位的处理分别为实际留苗23.580 0万、26.820 0万、25.285 5万、22.956 0万株/hm~2,较对照留苗21.990 0万株/hm~2分别减产11.43%、12.21%、18.44%、20.5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说明随密度的增加,籽皮棉产量、铃重、衣分相应的减少,各生育期相应的推迟。因此,结合本地区的光热资源及现有的种植模式,从整体种植效益、产量、产量结构上看,新陆早42号棉花品种机采棉栽培的实际密度控制在21.990 0万株/hm~2时,可增加棉花的产量,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下的肥密组合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和个体性状的影响,通过设定3种耕作方式[平作、大垄(110cm)、小垄(65cm)]、3种肥料梯度和5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不同栽培模式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10cm垄作(N)的耕作方式优于平作(P)和65cm垄作模式(S);高施肥量(240kg·hm~(-2))的增产效果不明显;中低密度处理(13万~17万株·hm~(-2))有利于提高单株生产力和群体产量;3种耕作模式下的肥密互作效应显著。3种栽培模式中,65cm垄作(S)和平作模式(P)的应用需结合实际情况而定;110cm垄作模式下,商品肥施入量80~160kg·hm~(-2)、种植密度13万株·hm~(-2)的处理组合(NF2M2和NF1M2)分别比对照(SF1M2)的产量提高28.3%和32.1%,是兼顾产量和效益的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1.
高密度重化控技术对小麦后直播棉花成铃时空分布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特早熟棉花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江苏省扬州市小麦后直播方式下探讨高密度(1 hm~2120 000~150 000株)配合重化控技术(缩节胺施用量240~480 g/hm~2)对棉花集中成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hm~2150 000株密度下配合使用240 g/hm~2缩节胺可获得较高籽棉产量,2016年、2017年分别达到3 415.5 kg/hm~2、4 416.3kg/hm~2。在此处理组合下实现棉铃在7月20日至8月30日集中成铃,且成铃部位在棉株顶部向下50 cm内。因此,高密度配合适宜化控技术可实现小麦后直播方式下集中成铃于棉株中上部,从而为机械化采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株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对棉花的栽培适应性和产量等有着巨大影响。研究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相关性状的影响,并进行综合分析,为化学封顶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2015—2016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以黄河流域大面积种植的冀棉863和农大棉601为试验材料,设置人工打顶、化学封顶和不打顶3个处理,测定产量构成及株高、茎粗、果枝数等株型相关指标,开展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处理的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不打顶处理,冀棉863和农大棉601在化学封顶处理下的籽棉产量比不打顶处理分别提高了7.19%和6.18%。与不打顶处理相比,化学封顶处理显著降低了棉花的株高、节间数、果枝数、果节数,显著增加了上部果枝的近远端直径比。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化学封顶处理显著降低了主茎的节间长度和上部果枝长度。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认为可通过株高和上部果枝的近远端直径比来评价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的调控效果。【结论】化学封顶可显著调控棉花的营养生长,且与人工打顶相比对产量无显著影响,株高和上部果枝近远端直径可作为评价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调控效果的最佳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株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对棉花的栽培适应性和产量等有着巨大影响。研究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相关性状的影响,并进行综合分析,为化学封顶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2015—2016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以黄河流域大面积种植的冀棉863和农大棉601为试验材料,设置人工打顶、化学封顶和不打顶3个处理,测定产量构成及株高、茎粗、果枝数等株型相关指标,开展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处理的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不打顶处理,冀棉863和农大棉601在化学封顶处理下的籽棉产量比不打顶处理分别提高了7.19%和6.18%。与不打顶处理相比,化学封顶处理显著降低了棉花的株高、节间数、果枝数、果节数,显著增加了上部果枝的近远端直径比。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化学封顶处理显著降低了主茎的节间长度和上部果枝长度。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认为可通过株高和上部果枝的近远端直径比来评价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的调控效果。【结论】化学封顶可显著调控棉花的营养生长,且与人工打顶相比对产量无显著影响,株高和上部果枝近远端直径可作为评价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调控效果的最佳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对等密度条件下机采棉不同种植模式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等密度条件下北疆机采棉最优的种植模式。【方法】以棉花品种新陆早57号(株型松散)、新陆早48号(株型紧凑)为材料,进行一膜三行(R3)、一膜四行(R4)、一膜六行(R6)三种种植模式等密度种植,测定棉花生长发育、脱叶采收效果以及产量品质指标,分析种植模式对不同株型结构棉花的影响,综合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生产适用性。【结果】一膜三行模式棉花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模式生育期提前2~6 d且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表现较优,更利于后期的机械采收;增大种植行距会提高棉花的脱叶率、吐絮率,棉花叶片的挂枝率也会因株距减小而增加;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影响较大,而对品质无明显影响;株型松散型棉花较株型紧凑型棉花更容易受到种植模式的影响。【结论】等密度条件下,棉花品种在一膜三行模式下的整体表现优于一膜四行、一膜六行模式,适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陆地棉品种(系)资源株型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近年来育成或引进的172份陆地棉骨干品种(系)为材料,对2年棉花株高、主茎长度、主茎节间长度、总果枝数、有效果枝数、果枝长度、果枝节间长度和果枝夹角等8个株型性状与皮棉产量进行了变异、相关、通径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棉花株型性状和皮棉产量的变异年度间差别不大;除主茎节间长度与皮棉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其它株型性状均与皮棉产量呈不显著或显著正相关;2年除株高和主茎长度对皮棉产量的直接贡献方向相反,其它株型性状对皮棉产量的直接贡献均方向一致;对皮棉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性状是有效果枝数,其次是果枝节间长度;回归与相关、通径结果吻合,表明可以通过提高有效果枝数和果枝节间长度,降低总果枝数或果枝长度促进皮棉产量。研究结果为棉花株型育种的性状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高胜  伍琦  曾小林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37-38,43
分析不同栽培方式下棉花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棉花的生育进程有较大的影响,地膜覆盖植棉易早熟早发,有效地延长开花结铃期;而棉花的总铃数、子棉产量、株高、果枝数、果节数均为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直播>基质育苗裸根移栽>板地直播,地膜植棉长势旺,结铃多。其中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的单铃重、衣分、子棉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12 g、42.8%、5211.6 kg/hm2,是获得棉花高产、高效的栽培方式,适合在长江流域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6种种植密度(4.5万、6.0万、7.5万、9.0万、10.5万、12.0万株/hm~2)和高密化控措施对棉花群体进行株型对比试验,探索黄土高原棉区棉花再高产的最佳群体结构和株型模式。结果表明,密度由4.5万~6.0万株/hm~2(稀高大)增加到10.5万株/hm~2(密矮小),单位面积成铃数增加30.2%~38.5%,皮棉产量提高24.7%~33.5%。增产机制主要表现为10.5万~12.0万株/hm2比4.5万株/hm~2,在7叶期单位面积叶片数增加95.1%~127.6%,叶面积增大65.0%~93.8%;16叶期棉株下部光照强度平均高出99.1%~113.9%;单位面积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光合产量分别高出41.3%~79.2%、11.1%~33.3%;1、2节最佳铃位成铃率平均提高86.8%~106.7%;经济系数提高12.8%~17.4%。表明密矮小群体株型结构能够塑造一个大群体、小个体、短枝、小叶、高光效的群体株型,是适合黄土高原棉区棉花再高产的栽培模式和有效的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适宜粮棉轮作的棉花品种,以6个生产上应用较广的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在粮棉轮作模式下种植,调查棉花株高、果枝、三桃比例、单铃质量、衣分、籽棉产量等性状指标。结果表明,生育期偏长的棉花品种由于后期部分棉铃不能正常吐絮而产量相对较低,不宜在粮棉轮作模式下种植;中棉所89和冀228生育期偏短,籽棉产量分别达到4 923 kg·hm~(-2)和4 850kg·h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是粮棉轮作模式下的适宜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下陆地棉株型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可以为通过株型选择实现棉花的生态穿梭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百棉1号和TM-1形成的陆地棉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山西运城(环境Ⅰ)和河南新乡(环境Ⅱ)2个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对陆地棉株型性状与皮棉产量进行了变异、相关、通径和回归分析。【结果】相比株型性状,皮棉产量更易受环境影响;不同环境下总果枝数和有效果枝数与皮棉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环境下株高和有效果枝数对皮棉产量均具有正向直接通径作用,在环境Ⅰ株高的贡献最大,在环境Ⅱ有效果枝数的贡献最大;回归分析进一步证明不同环境下有效果枝数对皮棉产量均有正向显著影响,在环境Ⅰ可通过选择总果枝数和有效果枝数促进高产,在环境Ⅱ可通过选择株高和有效果枝数促进高产。【结论】株高、总果枝数和有效果枝数对皮棉产量的贡献较大,但在不同环境中要注意选择的偏重性。  相似文献   

20.
专用型调节剂“棉太金”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进行了棉花不同时期喷施专业型调节剂"棉太金"试验。结果表明:"棉太金"能有效降低棉花株高,控制棉花果枝始节高度及果枝长度,塑造合理株型;能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多结铃,增加单铃重,增加籽棉产量;虽然衣分率有所下降,但皮棉产量仍然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