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尖顶羊肚菌高生物量高氨基酸含量突变菌株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Pers.)CGAC-9506原生质体形成、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诱变羊肚菌原生质体,进行高生物量高氨基酸含量突变菌株选育.原生质体形成的合适条件为①酶解系统4%蜗牛酶,5%溶壁酶,4%纤维素酶.②缓冲系统0.6mol/LKCl的磷酸缓冲液(PH6.98).③酶解时间3.5 h.④酶解温度30℃.⑤菌龄20h.原生质体产量为2.5×104个/mg.在0.3mol/LKCl+0.3mol/L环己六醇的PSA(potato sucore agar)再生培养基上,再生率为0.56%.诱变再生株M.conica CGAC-950637生物量比出发株提高7.3%,总氨基酸比出发株提高38%.  相似文献   

2.
以桑黄菌丝体为材料,研究不同酶解条件对桑黄菌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以期优化出高效分离桑黄原生质体的理想条件。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在使用1.5%溶壁酶的酶液、菌龄为10 d的菌丝体、0.6 mol·L-1甘露醇为酶解渗透压稳定剂时,酶解时间为3 h、酶解温度为30℃、酶解转速为100 r·min-1的处理条件下,桑黄菌原生质体分离产量最高,为4625万个·m L-1。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了分离桑黄原生质体的最佳处理方式,对于高效分离桑黄原生质体具有指导意义,为选育桑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高产菌株及相关遗传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稗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monoceras)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研究了菌龄、酶浓度、渗透压稳定剂、缓冲液pH值以及酶解温度和时间等因子对稗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monoceras)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将培养42 h的菌丝,以0.7 mol/L KCl作为渗透压稳定剂,在30 ℃, pH 4.4~5.8条件下,经2%溶壁酶和2%纤维素酶混合酶液酶解4 h,静止条件下原生质体最大释放量达1×106/mL,再生率为0.15%。  相似文献   

4.
黑曲霉Ni-5k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不同配比的酶解液、菌丝的菌龄、酶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培养方法及其他因素对黑曲霉(A sp erg illus n ig er)N i-5k原生质体的形成量和再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液浓度1.0%(其中含纤维素酶0.7%,蜗牛酶0.2%,溶菌酶0.1%),菌龄18 h、酶解温度30°C、酶解时间3 h,原生质体的形成量达到106个/mL;采用双层平板法于32°C再生,再生率达39%。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高效稳定的蜜蜂球囊菌似scosphaeraapis)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球囊菌转化子,本实验对影响蜜蜂球囊菌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因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对蜜蜂球囊菌原生质体的释放及再生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采用液体培养基进行24h培养的蜜蜂球囊菌菌体,在28℃条件下,应用50mg/mL的崩溃酶,经4h酶解所制备的原生质体释放量最大,达到34.00×10^5/mL。在上述条件下,采用0.8mol/L柠檬酸与NaCl的混合液作为稳渗剂,原生质体的再生率也较高,达到53.06%。蜜蜂球囊菌以菌丝断裂方式释放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再生时表现为原生质体先是突出,其后延长,并最终发育成为正常菌丝。本实验首次优化了蜜蜂球囊菌原生质体制备实验流程及原生质体再生最佳条件,为深入研究蜜蜂球囊菌的致病机理及寻找蜜蜂球囊菌致病相关基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绿色木霉的原生质体制备与转化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条件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木霉的转化.结果表明,木霉原生质体形成的合适条件为培养24 h的菌丝用4 mg/mL的Glucanex在磷酸盐缓冲液中(pH 6.98)、30℃、振荡(40 r/min)酶解4 h,原生质体产量达到4.7×107个/mg.原生质体在0.3 mol/L肌醇和0.3 mol/L KCl的CM培养基上再生率为14.5%.对绿色木霉原生质体的激发子基因转化,其转化率为每微克DNA得到1~2个转化子.转化子的PCR鉴定以及激发子抗体的特异酶联免疫测定(ELISA)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转入绿色木霉并有稳定产物表达.  相似文献   

7.
酶法提取白灵菇深层发酵菌丝体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提高白灵菇菌丝体多糖得率,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白灵菇液态深层发酵菌丝体多糖的酶法提取工艺条件中的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值4因子的最优化组合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具有良好预测性能的白灵菇菌丝体多糖提取条件模型,并利用回归模型结合Matlab软件对工艺条件的最优组合、各单因子效应以及双因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酶用量为2.53%、酶解温度39.6℃、酶解时间3.2 h、pH值7.2时,多糖得率最高可达8.23%。  相似文献   

8.
我们曾分离到一株高抗多种重金属盐的微紫青霉菌(Penicillium janthinellum)菌株GXCR。本研究在该菌株中建立了基于携带苯菌灵抗性基因(Benr)的质粒pCPXBN-1、聚乙二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体系。原生质体的产量和再生的最佳条件是酶解液中的酶浓度在0.6%~0.8%(纤维素酶∶蜗牛酶=1∶1)、孢子萌发后培养24 h的菌体和0.05 mol/L二硫苏半糖醇(DTT)预处理。最佳转化组合条件为3×108原生质体/mL,50μg质粒DNA组合条件下,40%PEG4000,山梨糖醇(sorbito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盐(Tris-HCl)-氯化钙(CaCl2)缓冲液(STC)[1 mol/L sorbitol,50 mmol/L Tris-HCl(pH 7.0),50 mmol/L CaCl2],室温转化20 min。在此条件下的转化效率为0.3个转化子/μg DNA。  相似文献   

9.
适宜热烫条件保持双孢蘑菇片品质和颜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保持双孢蘑菇片的品质和颜色,采用85、90、95和100℃的热水分别对双孢蘑菇片进行不同时间的热烫处理,以未经热烫的双孢蘑菇片为对照,测定其干片抗坏血酸和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及其颜色的变化。结果表明:热烫后双孢蘑菇片的抗坏血酸和总酚含量分别损失66.67%~93.33%和12.33%~59.49%,抗氧化活性减弱16.86%~42.75%;与未热烫样品相比,热烫可使双孢蘑菇片亮度L值下降11.23%~30.63%,而色度变化不大,但总色差从10.12±0.55增到22.86±0.21。综合考虑热烫温度和时间对双孢蘑菇片抗坏血酸、总酚、抗氧化活性和颜色的影响,确定双孢蘑菇片的较佳热烫条件为85~95℃温度下处理1~2 min,在此条件下能较好的保持双孢蘑菇片的营养品质和颜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桧状青霉H16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于30℃,转速为200 r/min的SDYS培养基中培养了16 h的菌丝,经S1溶液洗涤后,在1 mol/L的NaCl为等渗溶液,采用浓度为10 mg/mL的酶液,酶解温度为35℃,转速为100 r/min的条件下处理1.5 h时原生质体量达到最佳,本实验范围内最高达到6×106个/mL;同时,选取含有25 mmol/L Ca2+的改良的察氏培养基培养经S2洗涤的原生质体时,原生质体可以达到较佳的再生率,本实验范围内最高达到24.3%。该研究为桧状青霉后期的菌株改造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脉冲强光(IPL)处理对采后食用菌贮藏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新鲜双孢蘑菇为原料,采用不同强度(28.8、48.0、67.2 mJ·cm-2)的IPL进行前处理,研究其在25℃贮藏期间生理指标及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IPL处理能有效延缓双孢蘑菇开伞、质量损失、褐变及脂膜氧化,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有硬度。同时,IPL处理可显著抑制双孢蘑菇中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P<0.05),可减缓其总酚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P<0.05),其中48.0 mJ·cm-2处理组效果最佳;贮藏第8天,总酚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39.06%、53.63%。本研究结果为IPL技术在控制食用菌品质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杨开  李珅  孙培龙 《核农学报》2019,33(3):498-508
常规紫外照射处理在生成天然VD2的同时伴随着速甾醇等副产物的生成,为降低后期VD2的提纯难度,本研究采用脉冲强光(IPL)与短波段紫外光(UVC)两种照射对麦角甾醇标准液与食用菌麦角甾醇提取液分别进行VD2转化,分析照射剂量及后期反应对VD2转化效率和副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孢菇麦角甾醇的提取优化工艺条件为:采用提取时间60 min、乙醇浓度100%、料液比1∶20 g·mL-1、提取温度80℃,此条件下双孢菇麦角甾醇提取率为3.59 mg·g-1。麦角甾醇标准液经1.108 J·cm-2 IPL照射处理并充分反应后,VD2得率为7.34%;经0.656 J·cm-2 UVC照射处理并充分反应的VD2得率为9.68%;但相比UVC照射处理,IPL处理组的副产物量显著降低。麦角甾醇在经过光化反应后生成VD2前体,在室温下转化VD2速度缓慢,通过80℃、30 min加热,贮藏24 h后转化基本完全。食用菌麦角甾醇提取液经两种方式照射处理,其VD2得率均低于同等浓度麦角甾醇标准溶液得率,可能是因为食用菌麦角甾醇提取液中成分较为复杂,且其他非麦角甾醇类物质对光照有一定的屏蔽作用。IPL照射处理能够有效减少麦角甾醇转化VD2过程中副产物的生成,有助于以食用菌为原材料获得VD2的规模化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3.
谷子离体再生和遗传转化困难,极大地限制了其作为模式植物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为筛选高效离体再生的谷子基因型,选取90份国内外的谷子种质资源,利用其成熟胚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再生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谷子出愈率、芽分化率和再生率差异较大;不同基因型的谷子出愈率在17.67%~93.67%之间,芽分化率在0%~78.89%之间,再生率在0%~40.00%之间。从中筛选出3份高效离体再生种质资源,分别为Y41、Y176和Y145,其离体再生效率分别为40.00%、37.33%和36.00%。3份种质资源在CIM3培养基上的出愈率最高,且愈伤质量较好,CIM3培养基配方为4.43 g·L-1MS + 30 g·L-1蔗糖 + 4 g·L-1phytagel + 2 mg·L-12,4-D + 0.5 mg·L-1KT。本研究结果为谷子离体再生和遗传转化,以及推动谷子作为C4禾谷类模式植物的进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费菜黄酮对意大利青霉的抑菌效果并揭示其抑菌机制,本试验采用损伤接种法接种意大利青霉至柑橘,观察0、0.3、0.6、1.2 mg·mL-1费菜黄酮对柑橘青霉病的控制效果,探究其对意大利青霉细胞膜通透性、细胞成分释放、菌丝表面结构、菌丝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费菜黄酮能够显著抑制菌丝生长,1.75 mg·mL-1浓度下的抑制率为75.82%,7.00 mg·mL-1 浓度下的抑制率达到100%。经费菜黄酮处理后,意大利青霉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增加,糖类等胞内物质释放至细胞外;扫描电镜显示菌丝体结构遭到破坏,菌丝体表面出现褶皱、塌陷;同时引起H2O2和MDA含量增加;柑橘果实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减小。本研究结果为天然杀菌剂的研制以及抑菌机制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文杰  宫惠  李美阳 《核农学报》2020,34(11):2460-2469
为高效生产欧洲缬草有效成分,通过分析培养基pH值、碳源、糖浓度、盐浓度、总氮(N)浓度、总磷(P)浓度等因素对其不定根悬浮培养生长的影响,确定欧洲缬草不定根悬浮培养的适宜条件,并测定在该培养条件下不定根的生长状况,同时比较正常不定根、褐化不定根、无菌苗根中缬草三酯、乙酰缬草三酯和缬草烯酸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欧洲缬草不定根的最佳培养条件为2倍大量元素浓度、48.46 mmol·L-1总N浓度、1.5 mmol·L-1总P浓度的RCM培养基,添加40 g·L-1蔗糖、0.5 mg·L-1 萘乙酸(NAA),pH值5.7,温度25±2℃,转速100 r·min-1暗培养,28 d后收获。最佳培养条件下的欧洲缬草正常不定根中缬草三酯、乙酰缬草三酯、缬草烯酸的含量均最高,分别为7.222、0.355、4.016 mg·g-1,褐化不定根中成分含量显著降低,无菌苗根中成分含量最低。本研究结果可为欧洲缬草不定根及其有效成分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羊栖菜粉为吸附剂,研究羊栖菜粉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考察羊栖菜对重金属铜的吸附能力,以扩展羊栖菜的综合利用范围。采用控制变量法考察pH值、吸附剂浓度、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和离子强度等环境因素对水溶液中Cu2+去除效果的影响,通过模拟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试验考察羊栖菜粉对Cu2+的吸附特性,并采用SEM、FTIR等方法初步分析了羊栖菜粉对Cu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35℃、初始浓度50 mg·L-1、吸附剂浓度1 g·L-1条件下,羊栖菜粉对Cu2+的去除率可达89.27%。当吸附时间为10 min时,Cu2+去除率达总去除率的90%以上;当吸附时间为60 min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羊栖菜粉吸附Cu2+的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均在0.999 0以上。Langmuir可以很好地拟合热力学试验得到的平衡数据,理论最大吸附容量为71.17 mg·g-1。羊栖菜粉对Cu2+的吸附有多种反应参与,参与络合反应的官能团主要有-OH、-NH、-COO-。羊栖菜粉对Cu2+的去除率较高,吸附性能良好,可通过解吸实现吸附剂的再生。  相似文献   

17.
减量化肥配施紫云英对水稻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长期减量化肥配施不同量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稳定性影响,以1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100%F)、减量20%和40%化肥分别配施22 500、30 000、37 500、45 000 kg·hm-2紫云英10种施肥模式,研究水稻产量及产量变化趋势、水稻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土壤养分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水稻年均产量,减量20%和40%化肥配施不同量紫云英较CK增产36.81%~40.07%,较单施化肥增产6.27%~8.80%。AMMI模型产量稳定性参数(Di)结果显示,化肥减施20%和40%均以配施45 000 kg·hm-2紫云英处理水稻产量稳定性最好,其次为配施37 500 kg·hm-2紫云英处理。减量化肥配施紫云英处理肥料贡献率较单施化肥提高4.55~6.42个百分点,以减量40%化肥配施37 500 kg·hm-2紫云英处理最高,肥料贡献率与土壤地力贡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K相比,减量化肥配施紫云英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水稻产量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产量稳定性参数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合考虑水稻高产、稳产及减肥效益,以减施40%化肥配施37 500 kg·hm-2紫云英处理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豫南稻区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诸葛菲  洪彬  徐胤  沈琦超  林新春 《核农学报》2019,33(12):2319-2327
为建立马来甜龙竹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本研究以马来甜龙竹种胚培养增殖芽的芽尖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植物激素、有机添加物以及弱光处理对其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来甜龙竹芽尖愈伤组织诱导较适宜培养基为添加0.5~1.0 mg·L-1 NAA和3 mg·L-1 2,4-D的MS培养基,致密颗粒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61.7%;较适宜的分化培养基为添加1 mg·L-1 6-BA、1 mg·L-1 KT和0.25 mg·L-1 NAA的MS培养基,10 μmol·m-2·s-1弱光处理6 d,分化率达46.67%,再生苗伸长生长良好;较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添加3 mg·L-1 IBA的1/2 MS培养基,生根率为55%,根较粗,其中部分根长有侧根。试管苗移植到混合基质中,成活率为83.33%。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马来甜龙竹种胚培养增殖芽芽尖再生体系,为马来甜龙竹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