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菌落生长法研究了定西市黄芪根腐病优势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芪根部腐烂病害的优势致病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5~8。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 ℃恒温10 min。产孢最适温度为25 ℃,在pH为6时产孢量最高。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赖氨酸等有机氮和硝酸铵等无机氮作氮源。该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对营养要求不是很严格,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适宜条件及适应范围与甘肃黄芪栽培区的环境条件较为一致,这也是甘肃地区黄芪根腐病近年来发病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大蒜是药食两用的百合科葱属作物,虽然具有抗肿瘤、抑菌等作用,但是连续种植后,常出现根部腐烂的现象。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大蒜腐烂根样品中分离获得菌株DS55-6F,通过ITS、EF-1和gpd多基因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形态学鉴定,明确该菌株为艾氏链格孢Alternaria embellisia;温室条件下,将该菌株回接大蒜幼苗,40 d后大蒜发生严重根部腐烂,通过重新分离和鉴定获得DS55-6F,符合柯赫氏验证试验,说明菌株艾氏链格孢Alternaria embellisia DS55-6F是大蒜根腐病病原菌。通过不同温度、不同pH、不同碳源、不同氮源4项指标对其生长特性进行评价,发现该菌株在28℃、pH 6、唯一碳源为麦芽糖、唯一氮源为牛肉浸粉或硝酸钾时菌丝生长较好,唯一碳源为乳糖、唯一氮源为硫酸铵或氯化铵时菌丝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灵芝段木栽培过程中杂菌侵染的主要病原真菌组成及其防控措施,首先对发病灵芝段木及灵芝子实体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然后研究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分离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4株病原真菌菌株,其中OTA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OTB和OTD为青霉菌(Penicillium infrabuccalum),OTC为木霉菌(Trichoderma sp.)。4株病原菌在PDA培养基生长良好,适宜温度为25~30℃;菌株OTA和OTB的最适碳源分别为木糖和葡萄糖,菌株OTC和OTD的最适碳源为果糖和蔗糖;菌株OTA和OTB的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和尿素,菌株OTC和OTD的最适氮源为NaNO3和蛋白胨;菌株OTB、OTC和OTD在酸性条件生长较好,而pH值对菌株OTA的生长影响较小。异硫氰酸烯丙酯对菌株OTA、OTB、OTC和OTD菌丝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当异硫氰酸烯丙酯浓度为20 μL·L-1时,其对4株菌株的抑制率均超过97%,可作为安全的防霉剂用于灵芝栽培过程中霉菌污染的防治。本研究结果为灵芝栽培或采后真菌病害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石浩  王仁才  王芳芳  王琰  卜范文  周倩 《核农学报》2020,34(11):2425-2434
为探究猕猴桃果实采后软腐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及其生长特性,2017年9月于湖南凤凰县猕猴桃基地采集具有软腐病症状的100个果实病样,取患病猕猴桃病健交界处果肉,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菌株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试验,同时分析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和p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种鉴定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间座壳菌(拟茎点霉菌有性态,Diaporthe phaseolorum)。两种菌在PSA、YPGA、PDA、SDA培养基的生长速度均较快,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6.1~18.6 mm·d-1和13.9~16.5 mm·d-1之间,且菌丝密度均较稠密。淀粉、蔗糖和麦芽糖作为碳源时,病原菌生长效果较好,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5.9~17.7 mm·d-1和12.4~16.4 mm·d-1之间。酵母粉、蛋白胨、甘氨酸作为氮源时,较适宜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两病原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1.0 mm·d-1左右和9.5 mm·d-1左右,但较未添加氮源培养基仅提高了7%左右。此外,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的最适pH值为5~7,最适温度为25~30℃,菌种致死温度为85℃左右。本研究结果对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对猕猴桃贮藏过程中软腐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茄病镰刀菌与棘孢木霉对碳源、氮源的需求,试验在培养基I与培养基II的基础上调整碳源、氮源及C/N比,测定碳源、氮源对茄病镰刀菌和棘孢木霉菌丝生长量与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对茄病镰孢菌生长的影响不明显,甘露醇有利于其产孢;氮源对茄病镰孢菌生长的影响显著,硝酸钠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磷酸氢二铵有利于其菌丝生长与产孢;C/N比值对茄病镰孢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显著,C/N达到12∶1时,菌落直径6.55 cm,每毫升产孢量3.36×10~6个。碳源对棘孢木霉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蔗糖和葡萄糖有利于其生长与产孢;氮源对棘孢木霉菌丝生长的影响显著,磷酸二氢铵与硝酸钠均有利于菌丝生长,磷酸氢二铵有利于其产孢;C/N比值对棘孢木霉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显著,C/N达到9∶1时,菌落直径6.20 cm,每毫升产孢量1.45×10~7个。  相似文献   

6.
王丹  张静  贾晓曼  翟浩 《核农学报》2020,34(6):1221-1229
为探明植物精油对甜樱桃采后优势致病菌的抑菌效力及抑菌机理,以山东泰安地区主栽品种红灯为试验材料,从自然腐烂的甜樱桃果实上分离纯化优势致病菌,采用形态学方法并结合ITS序列法进行鉴定,选用丁香精油从体外熏蒸和接触2种作用方式研究其对主要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甜樱桃采后的3种主要致腐真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体外抑菌试验表明,一定浓度的丁香精油能显著抑制3种致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熏蒸处理较接触效果更好,对B. cinereaA. alternataC. gloeosporioide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20、100和100 μL·L-1;试验还表明丁香精油破坏了菌丝形态,其抑菌机理可能与精油疏水性造成的微生物膜系统结构破坏、及胞内主要内容物流失有关。综上所述,丁香精油作为甜樱桃贮藏前的熏蒸剂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2019年6月,在湖北荆州长江大学试验地自然感玉米鞘腐病的玉米植株中分离出致病原菌,采用植物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该致病原菌的种类;采用控制变量法测试分析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感病植株叶鞘中分离得到的致病菌株(Fg-1),在形态学水平上与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一致;分子水平上,rDNA-ITS序列分析发现,Fg-1与禾谷镰孢菌的相似度达99.42%;Fg-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40℃,最适pH值为7.0,培养基培养最适碳源为牛肉膏,最适氮源为酵母膏。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莲藕采后主要致腐真菌的种类,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在25℃贮藏条件下自然腐烂的莲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检测,对主要致腐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常温下自然腐烂的莲藕中分离出LO-1、LO-2、LO-3共3种真菌;回接试验结果表明,LO-1是主要致腐菌,经鉴定为可可毛色二...  相似文献   

9.
对柱花草炭疽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柱花草炭疽病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Sacc].病菌生长温度15~36℃;适宜生长温度25~30℃;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6~40℃,最适萌发温度为28℃;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下萌发率为83.1%,在饱和湿度加水滴中达87.9%;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9℃10min;病菌生长的pH值是2.5~14.0,最适pH值为6.4~7.2;病菌对碳源的利用较氮源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验,对甜柿黑腐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培养基配方、温度、酸碱度、碳源、氮源和光照对菌丝的生长有一定影响,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是柿树砧木根煎汁根培养基,最适温度是30℃,最适光照为24h全日光照,最适p H是4,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  相似文献   

11.
吕聪  王平  常鹏  靳婧  刘阳  马龙雪  杨庆利  邢福国 《核农学报》2019,33(10):2033-2039
为了解析不同培养温度和水分活度对稻谷和大米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影响,揭示温度和水分活度(aw)调控稻米上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分子机制,以湖南黄华占稻谷和黑龙江稻花香大米为原料,分析稻谷和大米的真菌菌相,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稻谷和大米AFB1含量,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稻谷和大米水分活度及温度对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w降低至0.75以下,稻谷和大米上不适合黄曲霉生长繁殖和产毒。在33℃、aw为0.96条件下大米黄曲霉产毒最多,33℃、aw为0.90条件下大米黄曲霉的生长最好;稻谷则是在温度37℃,aw为0.94和0.92条件下分别为最适产毒和生长,可见黄曲霉在稻谷和大米上生长和产毒的最适条件并不统一。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低温25℃可以促进黄曲霉产毒基因表达,但毒素在转录合成过程中受到了阻抑,高温37℃则抑制部分结构基因的表达,但菌的生长受到极显著影响而导致毒素量极低。因此,稻谷和大米储藏期及加工时,保持较低的aw是有效预防黄曲霉侵染及AFB1污染的关键。本研究结果为制定储藏及加工期稻谷和大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防控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前期工作构建了苹果酸转运蛋白基因过表达的卷枝毛霉重组菌株Mc-MT-2,该菌株的脂质含量大幅度提高。该研究从培养基成分筛选、微生物生长控制以及发酵模式等方面深入探讨Mc-MT-2菌株发酵产油脂的调控策略。结果表明,Mc-MT-2菌株最佳生长及产孢培养条件是以葡萄糖与苹果酸为复合碳源且复合配比为9∶1,氮源为胰蛋白胨,其他成分同Kendrick培养基,初始pH值为5。经分批培养获得生物量、脂质含量和脂质产量分别为11.2 g/L,24%和2.6 g/L。在3 L发酵罐扩大培养中,补料培养Mc-MT-2菌株获得生物量、脂质含量和脂质产量最大值为15.4 g/L、28.6%和4.4 g/L,比分批培养分别提高1.38、1.19和1.69倍。该研究为卷枝毛霉重组菌株Mc-MT-2在脂质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霞  华琳  张海龙  朱安宁  曹慧 《土壤》2017,49(5):919-925
从秸秆还田土壤中初筛获得一株高效纤维素降解菌CMC-4,根据菌株形态、理化性质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以此为出发菌株,经亚硝酸钠诱变获得一株稳定高产纤维素酶突变株CMC-4-3。对CMC-4和CMC-4-3的产酶条件和酶学性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MC-4-3纤维素酶活力较CMC-4提高67.5%;其最适产酶条件是:37℃、pH 6.0、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接种量2.0%、装液量60 ml/250 ml。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最适反应pH为6.0,且在4.0~7.0酶活力较稳定;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20~80℃范围内均保持稳定;金属离子Fe~(2+)、Mg~(2+)、Co~(2+)、K~+对酶有激活作用,其余离子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而Cu~(2+)和Ca~(2+)抑制作用最强,酶活力减弱近50%,是该酶的强效抑制因子。诱变前后菌株产酶条件和酶学性质等部分表型发生了变化,而突变菌株显示出了更宽泛的环境适应范围。据此,获得一株高效产纤维素酶、耐受范围广的具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地衣芽孢杆菌,而CMC-4-3和CMC-4的表型可作为深入探讨基因型变化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秸秆纤维素降解真菌QSH3-3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获得高效降解秸秆纤维素的微生物菌株,采用滤纸降解法和刚果红染色法从含纤维素类物质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纤维素酶菌株QSH3-3,通过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 QSH3-3。摇瓶产酶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碳源为0.5%的碱处理过的玉米秸秆粉,氮源为0.2% 硫酸铵,起始pH为7,接种量为5%,产酶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4 d。最佳产酶条件下,滤纸酶(FPase)、内切酶(CMCase)和木聚糖酶(Xylanase)分别为12 U、33 U、605 U(U为酶活性单位);在15℃,其残余酶活力可达70%~80%;在pH 4~9 范围内,其残余酶活力可达70%以上。酶学稳定性研究表明,FPase、CMCase和Xylanase在pH 4~9范围残余酶活力达85%以上,具有较强的酸碱适应能力;FPase、CMCase和Xylanase在45℃以上酶活力迅速下降,耐热性较差。该菌株具有较高的木聚糖酶活力以及较强的低温、pH的耐受力,因而该菌株在田间温差大、土壤偏碱性等复杂条件下对秸秆纤维素类物质的降解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天然黑色素的产量,本研究通过探索碳氮源、转速、pH、温度等单因素对粗毛纤孔菌产黑色素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筛选产胞外黑色素的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甘露醇20 g·L-1、牛肉浸膏5 g·L-1、碳氮比4∶1、维生素B1 10 mg·L-1,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5℃、发酵初始pH值6、转速180 r·min-1、发酵时间10 d。在此培养条件下,粗毛纤孔菌胞外黑色素(IHEM)含量高达3.29 g·L-1,较优化前提高了17.32倍。IHEM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检测结果显示,IHEM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佳,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0.019 mg·mL-1。本研究结果为深层发酵高产黑色素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选取长期堆放红霉素药渣的土壤,经驯化富集后筛选到1株能高效降解红霉素的菌株,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8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为红酵母属的粘性红圆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该菌的18S rDNA序列片段长度为1 562 bp,在GenBank登录号为EU294522。该菌可以利用红霉素作为碳源生长,适用碳源与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H4Cl。该菌降解红霉素的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 5.0~5.5,最适接菌量6%,降解率与通气量成正相关。在最适反应条件下培养48 h, 该菌株对红霉素的降解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7.
Methomyl, an extremely toxic pesticide, is widely used in agriculture. A strain named mdw-1 capable of degrading methomyl rapidly was successfully isolated from activated sludge in this study. It could utilize methomyl as the sole carbon or nitrogen source.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and medium pH for its growth and methomyl biodegradation were 30-C and 7.0, respectively. It was identified as a Paracoccus sp. according to it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sequence of 16S rDNA.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alysis showed that methomyl could be completely transformed to S-methyl-N-hydroxythioacetamidate in 10 h of incubation with the isolate mdw-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