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遗传背景甜糯双隐性玉米种质的SSR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不同遗传背景甜糯双隐性玉米种质的鉴定效果,为甜糯双隐性玉米自交系的创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与糯质基因(waxy)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引物phi022、phi027、phi061分别对常规甜、糯玉米杂交组配及甜、糯玉米染色体杂交手段获得的共354份材料进行了甜糯双隐基因型鉴定。【结果】标记引物phi022可作为常规甜、糯玉米杂交F_1在甜质背景下选育的84份材料和F_1在糯质背景下选育的186份材料糯质基因的前景选择标记,鉴定出甜糯双隐性玉米纯合体的比例分别为19.05%和100.00%。标记引物phi061可作为甜、糯玉米染色体杂交手段获得的84份材料糯质基因的前景选择标记,鉴定出甜糯双隐性玉米纯合体的比例为46.43%。【结论】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鉴定出的甜糯双隐性玉米纯合体的比例与理论值大致吻合,可作为苗期快速选择甜糯双隐性玉米材料的技术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材料遗传背景、标记引物特异性会影响SSR分子标记鉴定效果,可根据育种需要结合传统鉴定方法来提高甜糯双隐性玉米自交系的选择效率和创制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甜糯双隐基因型玉米种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传统育种技术选育甜糯玉米自交系过程长、效率低的问题,以超甜玉米与糯玉米杂交组合的甜质S1家系为材料,利用与糯玉米隐性基因(wx)紧密连锁的3对SSR标记phio22、phio275和phio61进行辅助选择选育。结果表明,引物phip22的PCR扩增效果较好,在玉米苗期成功鉴定出含有双隐性纯合wxwxsh2sh2基因型的甜糯玉米单株9株,含WxWx显性纯合基因个体9个和含Wxwx杂合基因个体22个,从而在甜质S1家系早代实现了隐性纯合wxwx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甜糯双隐基因型植株连续自交4代,获得一批优良甜糯双隐玉米自交系:糯集02A79×金银甜、柳糯5号×华珍-1和金银甜×宜糯02A81—1。利用这些自交系与当地优良的糯玉米自交系进行组配,获得产量、株型、抗性、品质优良的3个组合:(糯集02A79×金银甜)×玉美头601—1、(柳糯5号×华珍-1)×玉美头601—1和(金银甜×宜糯02A81—1)×玉美头601—1。因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明显提高甜糯玉米育种效率,加快甜糯玉米自交系的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甜玉米自交系可溶性糖含量这一关键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遗传参数,为超甜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5个不同遗传背景的超甜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Ⅱ双列杂交方法配制组合,用GB蒽酮法测定各组合的可溶性糖含量,利用DPS软件和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超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结果】5个亲本自交系可溶性糖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变幅为-2.8943~2.7581,特殊配合力变幅为-4.9540~0.8932,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自交系T2、T5可溶性糖含量一般配合力较高;供试材料可溶性糖含量的广义遗传力为66.68%,狭义遗传力为35.18%,都相对较高。【结论】超甜玉米可溶性糖性状的遗传受非加性基因和加性基因控制;自交系T2、T5配置出可溶性含糖量较高的超甜玉米组合的概率较大;超甜玉米可溶性含糖量能够稳定遗传给子代。  相似文献   

4.
选用3个紫糯玉米自交系和5个隐性纯合体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2组亲本双列杂交组配15个紫黑甜糯玉米杂交组合,在乳熟期测定花青素含量。结果表明,组合12花青素含量最高,组合13花青素含量最低。春、秋2季种植的紫黑甜糯玉米花青素含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选用3个紫糯玉米自交系和5个隐性纯合体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两组亲本双列杂交组配15个紫黑甜糯玉米杂交组合,在乳熟期测定花青素含量,结果表明:组合12花青素含量最高,组合13花青素含量最低。春秋两季种植的紫黑甜糯玉米花青素含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双隐(三隐)性基因在甜糯型玉米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品质优良、配合力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甜玉米和糯玉米杂交——自交,选出甜糯双隐性自交系,利用不同类型的甜糯双隐性自交系杂交——自交,选出甜糯三隐性自交系,在选育甜糯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自交系的基础上,通过杂交配组,产生甜(杂结合)糯(纯结合)玉米杂交种,用这类杂交种生产的果穗,有糯质籽粒,有甜质籽粒,甜糯相间随机排列,保留糯性,增强甜度,提高品质。解决了以往糯玉米不甜、甜玉米不糯的缺陷。在分析国内外鲜食甜糯型玉米育种现状基础上,结合我所多年甜糯双(三)隐性基因系玉米杂交种选育的实践,浅析了甜糯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系的选育以及甜糯型玉米杂交种的组配方法,希望为我国鲜食玉米的产业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玉米甜糯双隐性DH系(由单倍体加倍获得的双单倍体)的利用和甜糯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4个糯玉米自交系作母本,6个甜糯双隐性DH系作父本,按NCⅡ试验设计,组配24个甜糯组合,分析皮渣率、支链淀粉含量和单穗鲜重的配合力效应和遗传特性。【结果】皮渣率、支链淀粉含量和单穗鲜重3个性状在组合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皮渣率、支链淀粉含量、单穗鲜重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64.85%、79.59%和70.13%,狭义遗传力分别为42.33%、46.87%和43.45%。【结论】DH4、DH3为综合性状优良的DH系,皮渣率、支链淀粉含量、单穗鲜重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的共同影响,以加性基因为主;3个性状狭义遗传力均较低,不宜进行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玉米甜糯双隐性DH系的利用和甜糯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4个糯玉米自交系作母本,6个甜糯双隐性DH系(由单倍体加倍获得的双单倍体)作父本,按照NCⅡ试验设计,组配24个甜糯组合,分析皮渣率、支链淀粉含量和单穗鲜重的配合力效应和遗传特性。【结果】皮渣率、支链淀粉含量和单穗鲜重3个性状在组合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皮渣率、支链淀粉含量、单穗鲜重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64.85%、79.59%和70.13%;狭义遗传力分别为42.33%、46.87%和43.45%。【结论】DH4、DH3为综合性状优良的DH系,皮渣率、支链淀粉含量、单穗鲜重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的共同影响,以加性基因为主;3个性状狭义遗传力均较低,不宜进行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9.
2012年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在糯玉米果穗上发现了30粒外观蜡质,乳熟期含糖量高达18%~20%,与超甜玉米的含糖量相当;乳熟后期支链淀粉增加,糯性强,成熟后籽粒顶部塌陷或扁头,饱满度介于糯玉米和超甜玉米之间,含糖量很高的糯玉米,定名"糖糯"。糖糯口感糯软、香甜,比甜玉米内溶物多,皮渣少;老熟一点,糯香突出,风味独特。经遗传分析表明,糖糯籽粒胚乳由糖糯基因tn和糯基因wx共同控制,实现了甜、糯同粒的完整表达,完全符合孟德尔双隐基因的遗传分配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利用现有各类玉米资源,采用一系列技术方法,可源源不断地创新糖糯种质和育成丰富多彩的糖糯玉米新品种,还可育成带有糖糯籽粒的加甜糯玉米。已育成糖糯新组合参加了试种、展示,相关方法已申请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10.
以含双隐性基因sh2sh2wxwx的甜糯玉米自交系和含单隐性基因sh2sh2的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各材料的萌发及出苗情况。结果表明:单隐性甜玉米自交系SH-251在10℃低温处理下发芽率最高为91.0%,在35℃高温处理下发芽率最高为93%,其耐低温和高温的能力要高于双隐性甜糯玉米自交系。双隐性甜糯玉米自交系中,D6644和京甜糯6的耐低温和高温能力较强,D6644在35℃的发芽率最高为92.3%,活力指数为7.76,京甜糯6在35℃的发芽率最高为79.3%,活力指数为8.83。  相似文献   

11.
甜加糯玉米是我国首创的鲜食玉米新类型,综合了甜玉米和糯玉米优点,果穗上甜、糯粒随机相间排列,口感既甜又糯,近年来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已成为鲜食玉米发展的趋势与重点。我国育种人员通过聚合玉米胚乳淀粉合成途径中的甜质基因和糯质基因,形成甜糯双(多)隐性自交系,再与糯玉米自交系或彼此间杂交组配,杂交后代产生显隐性基因分离,从而实现同一个果穗上同时出现甜、糯粒。甜加糯玉米的育种发展迅速,目前已构建起“传统育种方法(甜、糯玉米杂交组配法和甜加糯玉米二环系选育法)+ 现代育种手段(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单倍体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甜加糯玉米育种体系,育成品种向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功能化方向发展。甜加糯玉米因产值高、生产周期短、可灵活搭配种植茬口,市场需求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然而由于存在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狭窄、繁殖和制种成本较高、品质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保鲜加工技术亟待创新等制约因素,其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凸显,阻碍了甜加糯玉米产业未来的发展。本文从甜加糯玉米育种理论基础、育种发展历程、品种审定情况、种植分布、种植模式和市场概况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核心瓶颈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甜加糯玉米育种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120份甜、糯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解析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筛选优良自交系,开展育种潜力评价.[方法]测定120份甜、糯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花期、株高、穗位高)、产量性状(鲜苞穗重、鲜穗重、鲜粒重等)及品质性状(皮渣率、糖度、粗蛋白、粗淀粉、脂肪含量等).选择产量、糖度、皮渣率最优的前50%自交...  相似文献   

13.
提取糯质玉米DNA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甜玉米自交系,其后代植株产生了变异,主要表现在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等性状上的差异。经三代种植观察,D3代各变异性状趋向稳定。经品质分析,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蛋白质,淀粉含量有所提高。从而为今后玉米不同种之间的DNA导入创造新的变异品系,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鲜食糯玉米品质差异及品质评价理化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8个鲜食糯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授粉后17~29 d不同采收期籽粒粗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最、皮渣率、淀粉黏度性状与鲜穗蒸煮晶评分的变化及关系.结果表明:鲜穗蒸煮品评分与各品质成分在品种间、采收期间差异极显著;最佳品质期在授粉后的时期及长短在品种间存在差异;各品种在最佳品尝品质时,品尝评分分别与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籽粒粗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皮渣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淀粉黏度性状,尤其是峰值黏度对品种品尝评分有重要作用.籽粒粗淀粉含量、淀粉黏度性状和皮渣率可作为糯玉米品种品质评价的客观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鲜食玉米杂交组合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病性及抗性遗传模式,为选育抗锈病鲜食玉米新品种提供材料及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自然条件下采用目测法调查鉴定244份鲜食玉米新组合对南方锈病的抗病性,并结合前期亲本材料抗性鉴定结果进行抗性遗传初步分析.[结果]在244份玉米杂交组合中,以中抗和感病品种为主,分别占总数的56.56%和33.61%,而抗病和高感的杂交组合分别占9.02%和0.82%;在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3种不同类型杂交组合中,甜玉米组合总体抗性最差,该类型以感病品种最多,占54.55%,抗病水平品种只占3.64%.分析鲜食玉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抗病性发现,当父母本抗病性均为中抗水平以上时,其杂交组合主要表现为抗或中抗水平;其他抗性水平父母本杂交,出现感病后代的比例明显升高.[结论]244份鲜食玉米新组合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主要表现为中抗,缺乏高抗或免疫类型;甜、糯玉米抗锈病能力为数量遗传性状,属主效基因加修饰基因遗传模式;鲜食玉米抗性育种应选用中抗水平以上自交系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紫色糯玉米(花青素型)与白色甜玉米(超甜糯型)杂交,选育出营养丰富的水果型玉米,以满足越南乃至世界对高营养水果型玉米的市场需求,也为水果型玉米的杂交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将4个紫色糯玉米品系(♀)与白色甜玉米(♂)进行杂交后再回交,通过形态标记(籽粒皱缩且颜色为深紫色)从BC2F1代中共筛选出20个品系,再经5代连续自交获得80个自交系(UV01~UV80),从中选择20个优良自交系。利用Line×Tester模型将20个优良自交系与2个测试种[黄色甜玉米自交系SW1(TI)和白色甜玉米自交系D181(T2)]进行测配,获得40个杂交组合(TH01~TH40),通过随机区组设计在越南河内田间开展种植试验,以SW1011和Fancy111为对照品种。【结果】 TH08、TH17、TH18、TH27、TH31和TH35等6个杂交组合的平均产量较高,为13.4~14.4 t/ha,与对照品种SW1011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这些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商业潜力; UV03、UV07、UV08、UV10、UV12、UV16、UV18、UV42、UV71等9个品系的锤度>16.0%、果皮薄<60.0 μm、花青素含量>100.0 mg/100 g,属于超甜紫甜玉米品系。UV10、UV24、UV40、UV46和UV71等5个品系在商品产量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UV12和UV16品系在甜度指数方面具有较高的GCA,UV35、UV36、UV38、UV46和UV73等5个品系在花青素含量方面具有较高的GCA。【结论】 UV10和UV12在产量和品质方面均具有较高的GCA,为2个营养丰富的水果型超甜紫甜玉米品系,可在越南及其他适用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平凉甜玉1号是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稳定自交系99(2)-1-1-0-0-1为母本、99(1)-1-11-0-1(代号03001)为父本选育的杂交种.在2005-2007年品比试验中,鲜果穗折合平均产量23 283.5 kg/hm2,较对照品种穗甜1号增产11.4%.高抗丝黑穗病、瘤黑粉病、大斑病、红叶病和矮花叶...  相似文献   

18.
金玉糯856是以自育自交系糯玉米9195为母本,自育自交系彩甜玉米5105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种。从出苗到鲜穗采收102 d。株高240 cm,穗位高120 cm,穗长19.2 cm,穗粗4.9 cm,穗轴白色,穗行数13.5行,行粒数36.6粒。籽粒含支链淀粉达100%。经人工接种鉴定,表现高感大斑病,感丝黑穗病、瘤黑粉病,中抗茎基腐病、矮花叶病,抗红叶病。平均鲜果穗产量(带苞叶)15 982.5 kg/hm~2,比对照品种垦粘1号增产4.2%。适宜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和兰州周边及相似生态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9.
玉米杂交种兴达3号为甘肃兴达种业有限公司以外引自交系K12为母本,以自育自交系378599为父本组配而成.在2008-2009年甘肃省普通玉米晚熟组区域试验中,兴达3号2 a 14点(次)折合平均产量11 805.75kg/hm<'2>,比对照品种豫玉22号增产3.34%.籽粒(干基)含水分12.3%、灰分10.4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