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提高天然黑色素的产量,本研究通过探索碳氮源、转速、pH、温度等单因素对粗毛纤孔菌产黑色素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筛选产胞外黑色素的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甘露醇20 g·L-1、牛肉浸膏5 g·L-1、碳氮比4∶1、维生素B1 10 mg·L-1,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5℃、发酵初始pH值6、转速180 r·min-1、发酵时间10 d。在此培养条件下,粗毛纤孔菌胞外黑色素(IHEM)含量高达3.29 g·L-1,较优化前提高了17.32倍。IHEM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检测结果显示,IHEM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佳,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0.019 mg·mL-1。本研究结果为深层发酵高产黑色素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对马面鱼皮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本试验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水解度(DH)为评价指标,探讨马面鱼皮胶原蛋白的最佳酶解工艺,并采用超滤和凝胶柱层析法分离制备抗氧化肽,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此外,还探讨了pH值、温度及体外模拟消化对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双酶分步酶解法可制备高活性抗氧化多肽,即在底物浓度3%,加酶量3 600 U·g-1以及温度50℃的条件下先用Proteasea A ‘Amano’2G酶解3 h,再用酸性蛋白酶酶解2 h,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13.03 mg·mL -1。经超滤及柱层析分离后,可得到抗氧化活性较高的A1组分,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 IC50值为1.80 mg·mL-1。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胶原蛋白抗氧化肽热稳定性好,在偏酸性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活性,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仍能保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根据UPLC-MS分析推测A1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为Gly-Glu-Gly-Ala-Cys-Asn或Asn-Glu-Gly-Ala-Cys-Gly。本研究结果为马面鱼皮的高值化利用及高活性抗氧化肽的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玉米苞叶中总黄酮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超声波技术提取玉米苞叶中的总黄酮,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得出玉米苞叶中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超声波功率700W,温度60℃,料液比(g/mL)1∶50,乙醇浓度为60%,提取时间为35min,玉米苞叶中总黄酮最大提取率为1.225%。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玉米苞叶中的总黄酮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好,其IC50分别为1.5μg/mL左右和0.14mg/mL,清除能力均高于Vc;对DPPH自由基体系的清除率达到50%时,玉米苞叶中总黄酮的IC50为0.2mg/mL左右,Vc的IC50为0.075mg/mL,说明玉米苞叶中的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低于Vc,但在所选浓度剂量范围内,其最大清除率高于Vc。试验表明,玉米苞叶中的总黄酮是一种较好的天然自由基清除剂。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栀子花资源的利用率,本研究首先分析了花蕾期、盛开期和衰败期3个花期重瓣栀子花的营养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在此基础上,以盛开期重瓣栀子花为原料,比较了不同溶剂(石油醚、乙醇、水)和水蒸气蒸馏4种不同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含量,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抑菌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花期重瓣栀子花总脂肪、总糖和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小,总酚、总黄酮、总环烯醚萜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则表现为盛开期显著高于其他花期。重瓣栀子花乙醇提取物的总酚(6.32%)、总黄酮(8.40%)、总环烯醚萜(19.80%)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IC50=98.50μg·mL-1)、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IC50=65.79μg·mL-1)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IC50=275.48μg·mL-1)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提取物。在抑菌效果上,水蒸气蒸馏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酵母菌的抑制效果均强于其他提取物...  相似文献   

5.
木耳黑色素的发酵制备及其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刺激免疫等一系列的生物活性。本文以深层发酵法制备木耳黑色素,并对木耳黑色素进行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考察了碳、氮源、金属离子对木耳菌产黑色素的影响,用Box-Behnken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为:酪蛋白0.747%、可溶性淀粉1.726%、Ca CO30.140%,在此条件下木耳黑色素的产量可达170.37 mg·L-1。在一定范围内,发酵制备的木耳黑色素具有较强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能力。木耳黑色素是一个天然和有效的抗氧化剂,深层发酵是生产这一活性物质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为木耳黑色素的工业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墨鱼缠卵腺糖蛋白(CGG)的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活性,本试验通过测定CGG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小鼠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等研究CGG体内外抗氧化活性,并通过抑菌试验探讨了CGG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随着CGG浓度的增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从17.51%增加至55.84%,DPPH自由基清除率从5.7%增加至19.5%,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从10.38%增加至57.94%;与对照组相比, 低、中、高剂量组小鼠体内的CAT 活性分别提高了21.91%、126.29%、135.63%,GSH-PX活性分别提高了2.04%、24.69%、28.13%。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当CGG浓度为14 mg·mL-1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假单胞菌(Pseudomonadaceae)的抑菌圈分别为15.7、13.6、12.5 mm,MIC分别为1.25、7、7 mg·mL-1,MBC分别为14、28、14 mg·mL-1。综上表明,CGG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但抑菌效果较弱。本研究结果为墨鱼缠卵腺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提高水产资源利用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黄蘑菇色素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本研究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了黄蘑菇色素提取工艺,研究了色素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黄蘑菇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去离子水作为提取剂,提取温度51℃,提取时间61 min,料液比1∶113 g·mL-1,提取率为90.93%。黄蘑菇色素粗提物对光比较敏感,避光条件下更稳定,耐高温和耐还原性较差,但其具有一定的耐酸碱性和耐氧化性;Zn2+的添加增大了黄蘑菇色素的吸光度,Al3+浓度超过0.25%时,色素吸光度下降;葡萄糖对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小;苯甲酸钠和蔗糖的浓度超过1%时,色素吸光度增加,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色素粗提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半抑制率含量(IC50)分别为2.30、0.01和1.00 mg·mL-1,对Fe3+有一定还原能力。DPPH IC50值和ABTS I...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花生清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本试验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初步分离花生种子中的花生清蛋白,并用DEAE-52柱纯化得到花生清蛋白,分析其体外抗氧化性及DNA酶活性。结果表明,65%硫酸铵分离花生清蛋白效果最好;纯化后的花生清蛋白由3个亚基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4.5、15.5、17.2 kDa。花生清蛋白体外抗氧化活性较高,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与花生清蛋白浓度呈正相关,清蛋白浓度从0.02 mg·mL-1升至0.10 mg·mL-1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从26.3%增加到45.0%,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从10.8%增加到93.5%。DNA酶活性也与花生清蛋白浓度呈正相关,清蛋白浓度从0.1 mg·mL-1提高到0.6 mg·mL-1,清蛋白和质粒混合液的电泳条带逐渐变暗;当花生清蛋白浓度为0.8 mg·mL-1时,电泳条带消失,质粒被完全降解;Ca2+、Mg2+、K+、Na+4种金属离子都有增强清蛋白DNA酶活性的作用,增强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Mg2+>Ca2+>Na+>K+。本研究结果为花生清蛋白功能性质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杰  张文刚  党斌  杨希娟 《核农学报》2022,36(12):2400-2411
为改善单一菌株发酵制备青稞甜醅的风味与口感,提高其质量品质,本试验采用米根霉和酵母菌为发酵菌株,以氨基酸态氮含量及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混菌发酵黑青稞甜醅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比较单一菌株发酵黑青稞制品与混菌发酵黑青稞制品中酚类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及风味物质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混菌发酵黑青稞制品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3℃,发酵时间48 h,菌种比例(酵母菌J7∶米根霉)1∶1.20,接种量6.81%,在此条件下混菌发酵黑青稞制品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为9.32 mg·100 g-1,感官评分为95.48分。与单一菌株发酵黑青稞制品相比,混菌发酵黑青稞的黄酮含量(32.22 mg·100 g-1)、 多酚含量(230.68 mg·100 g-1)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95.03 μmol·L-1)显著提高。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结果表明,酵母菌单独发酵的黑青稞中共检出3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米根霉单独发酵的黑青稞中共检出4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混菌发酵的黑青稞中共检出4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酯类和醇类是3种发酵方式黑青稞制品的主要风味组分。混菌发酵黑青稞的醇类、酯类和酸类种类及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种发酵方式,其相对含量分别达到59.09%、29.44%和6.46%,风味更丰富。综上分析,混菌发酵使黑青稞制品在功能及风味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结果为混菌发酵黑青稞制品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山核桃仁多酚为原料,通过酸水解分析仁多酚内可能含有的有机酸成分,结果表明,仁多酚干物质经脱糖苷之后,可以形成自由的酚酸,检测到没食子酸及绿原酸含量分别为18.2mg·g-1及246.7mg/g干物质;同时山核桃仁多酚干物质进行体外抗氧化分析表明,仁多酚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清除率较高,其抗氧化能力一定范围内与VC及BHA相当.  相似文献   

11.
周广志  鲁敏  安华明 《核农学报》2019,33(8):1658-1665
为明确刺梨及其2个近缘种质无籽刺梨和无刺刺梨叶片中活性物质含量变化及其对抗氧化能力的贡献,本研究以刺梨、无籽刺梨和无刺刺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不同叶龄叶片(幼叶、成熟叶和老叶)中维生素C(Vc)、总三萜、总酚、总黄酮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并用铁离子还原(FRAP)、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和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3种体系分析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同时对5种抗氧化活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材料的不同叶龄叶片中,总酚、总黄酮、Vc含量和SOD活性变化以及3种抗氧化活性均依次表现为成熟叶>幼叶>老叶,而总三萜含量均在老叶中为最高;3个试验材料成熟叶中,无刺刺梨的总酚含量及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刺梨的Vc含量及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无籽刺梨的SOD活性及其对FRAP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其他2个材料,刺梨老叶中的总三萜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材料。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酚、总黄酮、Vc与3种抗氧化方法测定结果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成熟叶中具有抗氧化能力的5种活性物质对抗氧化能力贡献依次表现为总酚、Vc>总三萜、SOD>总黄酮,且3种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0%以上。本研究结果为了解和开发利用上述3个蔷薇属种质叶片功能成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开发和利用苦菜中的黄酮资源,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苦菜总黄酮,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苦菜总黄酮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最佳提取条件下苦菜总黄酮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苦菜总黄酮超声泼辅助提取最优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49%、浸提温度69℃、浸提时间162 min、料液比1∶62(m/v),此条件下苦菜黄酮得率为3.73%±0.03%。最优提取条件下,苦菜总黄酮提取液清除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005 9、0.153、0.024 8 mg·mL-1,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结果为苦菜黄酮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武悦  赵婧  王坤  朱丹  牛广财  魏文毅 《核农学报》2021,35(2):396-405
为了丰富丹贝品种并提高黑豆食品加工利用率,本试验以少孢根霉(Rhizopus oligtosporus)发酵制备黑豆丹贝,测定其基本营养成分和香气成分,并分析不同发酵时间黑豆丹贝中麦角固醇、氨基酸态氮、10 kDa以下肽、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及蛋白质水解度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发酵样品相比,发酵后黑豆丹...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广东石豆兰的抗氧化能力及抗氧化成分,以鳞茎为材料,以甲醇、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为提取剂得到4种提取物,测定了4种提取物中总黄酮、总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石豆兰总酚含量高于总黄酮,乙醇为总酚和总黄酮2种物质的最佳提取溶剂;甲醇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清除力和对Fe2+的螯合力最强,对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最差;丙酮提取物具有最强的总还原力和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而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最弱;乙酸乙酯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但总还原力、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Fe2+的螯合力最弱。此外,除了DPPH自由基外,其他4个抗氧化指标与总黄酮或总酚含量呈正相关(0.185<r<0.969),总还原力与总黄酮含量呈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广东石豆兰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离体保存技术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意义。为改善菊花离体保存技术,本研究以4个不同生长势的菊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在7±2℃条件下研究渗透调节物质甘露醇和蔗糖对不同菊花品种离体保存的影响,观察统计不同浓度蔗糖和甘露醇处理下菊花离体保存试管苗不同阶段的存活率和绿叶数,并对保存后试管苗的叶和茎段的组织结构、恢复生长能力和遗传稳定性进行了观察和鉴定。结果表明,保存12个月后,在MS培养基中添加15 g·L-1甘露醇处理对南农橙乒乓和小洋菊试管苗的离体保存效果最佳,存活率分别达86.67%和93.33%;20 g·L-1甘露醇处理对蒙娜丽莎黄和橙安娜保存效果最优,存活率分别达到80.00%和93.33%。60 g·L-1蔗糖处理,南农橙乒乓和小洋菊保存12个月存活率均达到70%以上,但相比甘露醇处理,其绿叶数少、生长状况差;高浓度蔗糖(45~90 g·L-1)对蒙娜丽莎黄和橙安娜保存效果不佳。保存12个月后,20 g·L-1甘露醇处理的蒙娜丽莎黄和橙安娜、15 g·L-1甘露醇处理的小洋菊和南农橙兵兵的叶片和茎段细胞间隙减小,细胞密度增加,试管苗恢复正常培养45 d后不同品种菊花生长良好,株高、叶片数、茎粗、节间长等形态指标及SSR分子标记图谱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保持了良好的遗传稳定性。本研究为菊花种质资源的低温离体保存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减量化肥配施紫云英对水稻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长期减量化肥配施不同量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稳定性影响,以1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100%F)、减量20%和40%化肥分别配施22 500、30 000、37 500、45 000 kg·hm-2紫云英10种施肥模式,研究水稻产量及产量变化趋势、水稻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土壤养分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水稻年均产量,减量20%和40%化肥配施不同量紫云英较CK增产36.81%~40.07%,较单施化肥增产6.27%~8.80%。AMMI模型产量稳定性参数(Di)结果显示,化肥减施20%和40%均以配施45 000 kg·hm-2紫云英处理水稻产量稳定性最好,其次为配施37 500 kg·hm-2紫云英处理。减量化肥配施紫云英处理肥料贡献率较单施化肥提高4.55~6.42个百分点,以减量40%化肥配施37 500 kg·hm-2紫云英处理最高,肥料贡献率与土壤地力贡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K相比,减量化肥配施紫云英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水稻产量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产量稳定性参数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合考虑水稻高产、稳产及减肥效益,以减施40%化肥配施37 500 kg·hm-2紫云英处理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豫南稻区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链霉菌JD211所产活性物质农抗211抑制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作用机制,采用不同浓度(0.46、0.63、1.26、2.53、4.00、5.06 μg·mL-1)农抗211作用纹枯病菌,检测纹枯病菌菌丝细胞膜透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处理组荧光染料碘化丙啶(PI)染色呈现明显荧光,胞外电导率增加,菌丝总脂质含量降低,表明活性物质处理增加了纹枯病菌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膜结构遭受破坏。低浓度(0.63 μg·mL-1)农抗211处理,病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显示为了减少氧化损伤,病原菌抗氧化系统开始作用。随着农抗211浓度增加,菌体SOD、CAT、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受到抑制,脂氧合酶(LO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说明菌丝体内抗氧化系统被破坏,膜脂质过氧化损伤严重,菌体生长受到影响。本研究可为链霉菌JD211的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蓝莓果实黑斑病的病原鉴定及植物精油抑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张静  翟浩  张倩  关惠  辛力 《核农学报》2019,33(12):2384-2391
为明确山东泰安产区蓝莓采后黑斑病病原菌,通过传统真菌形态学、rDNA-ITS 序列分析,结合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鉴定该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选用肉桂皮、百里香、丁香、柠檬草和玫瑰草5种植物精油对A. alternata进行熏蒸抑菌试验,通过体外抑菌活性筛选出最优的精油类别和作用浓度。体外抑菌结果表明, 5种植物精油对链格孢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肉桂皮精油对A. alternata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 分别为 0.03 μL·mL-1和0.06 μL·mL-1。体内接种抑菌试验发现,0.03 μL·mL-1肉桂皮精油可有效降低蓝莓果实的发病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对照组菌丝光滑平整,而经肉桂皮精油处理组,菌丝表面形态受到严重破坏,出现粗糙、褶皱等变形现象。本研究可为山东产区蓝莓贮藏期黑斑病的预防和绿色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