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盐胁迫对土沉香中沉香四醇及2-(2-苯乙基)色酮的诱导作用。【方法】在传统冷钻和火钻的基础上增加盐(质量分数26% NaCl)胁迫,设冷钻、冷钻+盐、火钻、火钻+盐4个处理,结香10个月后,使用体积分数95%乙醇对各处理沉香样品进行超声提取得到醇提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沉香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UPLC-MS-MS),测定其中沉香四醇及2-(2-苯乙基)色酮的绝对含量。【结果】① 冷钻和火钻结合盐处理后,沉香醇提物含量均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冷钻+盐处理醇提物含量较冷钻处理提高21.43%,火钻+盐处理醇提物含量较火钻处理提高64.86%。② 与冷钻和火钻处理相比,加盐处理后沉香中化合物种类总数未增加,冷钻和冷钻+盐处理化合物种类为35种,火钻和火钻+盐处理化合物种类为46种;冷钻+盐处理倍半萜类和色酮类物质种类与冷钻处理相比均未增加,火钻+盐处理倍半萜类化合物较火钻处理增加1种, 色酮类化合物较火钻处理增加4种;加盐处理后沉香中倍半萜类物质相对含量减少,色酮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冷钻处理、冷钻+盐处理、火钻处理、火钻+盐处理沉香中倍半萜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88.67%,75.34%,56.72%和54.31%,色酮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8.74%,20.96%,27.05%和43.24%。③ 冷钻+盐处理沉香中沉香四醇、2-(2-苯乙基)色酮含量分别为1.08和0.14 mg/g,是冷钻处理(0.37和0.01 mg/g)的2.92和13.18倍;火钻+盐处理沉香中沉香四醇、2-(2-苯乙基)色酮含量分别为2.93和0.68 mg/g,是火钻处理(1.22和0.07 mg/g)的2.42和9.90倍。【结论】盐胁迫显著提升了沉香醇提物含量,增加了火钻处理的倍半萜类和色酮类物质种类,且对沉香四醇和2-(2-苯乙基)色酮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同一产地,不同结香方法及结香时间对沉香品质的影响,笔者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广东省化州市5批沉香样品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5批沉香样品中凿洞法结香11个月的沉香挥发油得率最高为4.93%,冷铁打洞法结香13个月的沉香样品挥发油得率最低为2.29%。5批沉香样品中共鉴定出72个色谱峰,其中共有峰12个。挥发油成分均主要由倍半萜类,2-(2-苯乙基)色酮类及脂肪酸类化合物组成。从打钉法结香8年的沉香样品中发现具有芳香气味的5,11-环氧愈创木烷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奇楠内酯,为首次从普通沉香中鉴定出的奇楠内酯。火烙法的结香速度优于打铁钉法及冷铁打洞法。沉香结香时间越长挥发油得率越高,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越稳定,品质越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结香时间对奇楠沉香品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GC-MS)分析了结香时间分别为12个和18个月的奇楠沉香样品的乙醚提取物成分及其相对含量.采用冷浸超声法用乙醚提取奇楠沉香样品,两份样品的浸膏得率分别为32.40%(12个月)和37.20%(18个月).利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通过峰面积归一...  相似文献   

4.
白木香人工规模栽培已有40年之久,但关于白木香优良品种系统评价的报道较少。为了评价白木香品种‘热科2号’(琼R-ETS-AS-003-2017)所产沉香的化学成份特征,分别对‘热科2号’17个沉香样品的化学成份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在‘热科2号’沉香样品的化学成份中,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低。不同‘热科2号’沉香样品的化学成份的GC-MS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55~0.99,相对含量较高的共有成份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2-(2-苯乙基)色酮和2-[2-(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色酮。这4种色酮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总和平均为93.16%,比普通白木香沉香的相关成分的相对含量显著提高,其中2-(2-苯乙基)色酮和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的相对含量之和平均为64.01%,与"奇楠"沉香的化学成分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地点沉香样品的结香率和醇提取物含量的变异规律,对化州市和越南的6年生沉香样品做通体结香处理,利用荧光光谱成像技术测定样品的结香率,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醇提取物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样品的醇提取物含量。结果表明:化州样品中结香率最高为1.85%,最低0.31%,变异系数40.95%;越南样品中结香率最高达到5.33%,最低0.45%,变异系数46.92%。化州样品中醇提取物含量最高为26.67%,最低6.13%,变异系数48.63%;越南样品中醇提取物含量最高达到52.54%,最低9.41%,变异系数38.55%。两地样品的结香率差异极显著(P0.01),醇提取物含量差异显著(P0.05)。两地沉香样品的结香率和醇提取物含量的个体间差异均十分明显,越南样品的结香率极显著高于化州样品,越南样品的醇提取物含量显著高于化州样品。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奇楠沉香精油,其得率为0.30%。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测定奇楠沉香精油中的化学成分,并通过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同时对13种香气特征成分进行了描述,主要为倍半萜类化合物。本研究从奇楠沉香精油中分离鉴定出35个化合物,占精油总相对含量的92.19%,主要由倍半萜类(31个)、2-(2-苯乙基)色酮类(1个)以及芳香性化合物(3个)组成,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最高,达到总相对含量的90.28%。奇楠沉香精油中含有的倍半萜类成分主要有艾里莫芬烷型、愈创木烷型、桉烷型、沉香螺旋烷型、沉香呋喃型和杜松烷型6种类型,相对含量分别为41.84%、18.42%、12.30%、1.97%、1.88%和0.50%。  相似文献   

7.
在白木香树自然虫蚀同一树干的相邻部位进行人工砍伤,2年后分别取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结果表明:这2种方法所产的沉香化学成分相近,但有一定的差异,虫漏沉香的倍半萜和色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说明沉香的化学成分既受到白木香树的遗传因子的影响,也受到外部作用因子的影响。在本次检测的样品中,虫漏沉香质量为优。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皮油沉香挥发性成分的特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海南省3批不同产地皮油沉香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3批沉香中检测到42个色谱峰,其中共有峰12个。文昌产皮油沉香的乙醚提取物倍半萜类成分相对含量较高;而临高和琼海产皮油沉香以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为主,其乙醚提取物中2-(2-苯乙基)色酮与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的相对含量之和在奇楠沉香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氮气对土沉香结香的诱导作用及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土沉香结香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以11年生土沉香树为材料,采用树干打孔填充氮气和打孔处理,氮气每隔7 d填充1次,连续填充3个月,以不打孔处理为对照,于处理结束后6个月和10个月,从木质部沉香区和过渡区取样测定醇溶性提取物和沉香区沉香四醇含量;于第1次充气后30,60,90,120和150 d钻取树干木芯,测定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可溶性糖和总糖、淀粉)含量及淀粉相关酶活性,分析醇溶性提取物和沉香四醇含量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结果】①氮气诱导处理下,土沉香木质部沉香区和过渡区醇溶性提取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且沉香区高于过渡区。处理后10个月时,氮气处理下沉香区醇溶性提取物含量最高,达17.28%,显著高于打孔处理和对照。②填充氮气和打孔处理均能诱导土沉香木质部沉香区沉香四醇的形成,且氮气处理的效果更佳。处理后10个月时,氮气处理沉香区沉香四醇含量最高,达0.1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③氮气处理土沉香木质部各类糖含量随处理后时间的延长变化规律明显不同,其中总糖含量整体低于对照,但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则高于对照;而果糖含量在处理60 d低于对照,随后上升,处理90 d后高于对照;麦芽糖含量呈波浪式变化,与对照差异不显著。④填充氮气可有效促进土沉香木质部淀粉的分解,处理150 d内淀粉含量始终低于对照。同时淀粉分解酶类活性整体逐渐上升,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整体逐渐下降。⑤处理后10个月时土沉香木质部醇溶性提取物和沉香四醇含量与总糖、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树干填充外源氮气可明显加速土沉香木质部组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有效促进土沉香结香。  相似文献   

10.
研究团队与化州市沉香协会以及多家沉香种植合作社长期合作,历经22年,选育出白木香优良家系‘热科1号沉香’,本文对‘热科1号沉香’树种和普通白木香采用不同结香方法所产的沉香进行GC-MS检测,从油脂得率和化学成分分析,发现‘热科1号沉香’树种更易产香,沉香产量更高,且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6年生越南和化州沉香树单株进行人工结香处理后,测定沉香树单株的胸径、冠幅、木材密度、结香率和含油量等性状,分析了沉香产量和生长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沉香树个体间的生长性状差异较小,但产量性状在个体间差异极大;越南样品的树高,胸径显著高于化州样品(P0.05),结香层干质量和油产量极显著高于化州样品(P0.01);树冠体积和胸径与油产量和结香层干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为:油产量=-0.111+0.004×树冠体积+0.010×胸径,结香层干质量=-0.802+0.23×树冠体积+0.72×胸径;结香层干质量和油产量与胸径的S函数回归模型分别为结香层干量=exp(3.705-74.239/胸径),油产量=exp(2.297-83.3/胸径)。沉香产量性状与生长性状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说明生长快、结香力高的个体沉香产量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20种真菌对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树体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输液法的通体结香技术,将不同菌液注入广东省惠东县境内白木香树体内,运用GC-MS技术分析变色木质部乙醇浸出物的化学成分。【结果】经龙眼焦腐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斑点青霉Penicillium meleagrinum、黑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拟康木霉T.koningiopsis、青霉病病原菌Pen.italicum、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这7种真菌菌液处理的白木香目标树乙醇浸出物的质量分数超过10%,且倍半萜、芳香族类和2-(2-苯乙基)色酮类相对含量之和分别为:21.57%、21.85%、24.02%、22.83%、23.49%、25.15%和24.84%,而其他13种真菌处理树体乙醇浸出物质量分数均低于10%,主要检出物质为脂肪酸和烷烃类物质,倍半萜和芳香族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之和仅为2.67%~7.88%,不含2-(2-苯乙基)色酮类物质。【结论】20种待测菌种中,只有7种真菌能有效促进白木香树体沉香物质的形成,而其他13种真菌效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酸性品红染色法和铁离子显色法对通体结香过程中沉香结香液在白木香树体内的输导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沉香结香液在白木香树体内的输导规律,为研发更为高效结香方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平板培养法对白木香结香部位内生真菌进行分离,以沉香主要成分苄基丙酮作为结香菌的耐药指标,采用改进的菌块法进行耐药能力的筛选。结果表明,从结香部位分离出11株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及分子初步鉴定归于3目4科5属,其中在数量上,镰刀菌属为优势种群,其次为木霉属。经苄基丙酮耐药筛选发现,镰刀菌属的G7耐药水平较高,对苄基丙酮的剂量变化不敏感,将其选作人工结香菌,效果有所显现,结香时间大为缩短。  相似文献   

15.
《天津农业科学》2017,(10):31-34
本文研究了河北产北柴胡药材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河北产北柴胡药材中的挥发油,利用GSMS(气象色谱-质谱)法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利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及其相似度。结果表明,共鉴定出55种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L-抗坏血酸-2,6-二棕榈酸酯(23.85%)、2,4-癸二烯醛(7.02%)、炔醇(9.55%)、顺,顺-9,12-十八碳二烯-1-醇(5.63%)等。河北产北柴胡中挥发油成分较多,但相对含量不高,为北柴胡的质量控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红贝俄氏孔菌精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为红贝俄氏孔菌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联合运用乙醚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从红贝俄氏孔菌子实体中提取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通过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用羟自由基清除试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从红贝俄氏孔菌精油中鉴定出35种化合物,占精油总量的88.33%,包括脂肪烃7种、芳香烃4种、醇2种、醛3种、酮3种、羧酸及其衍生物10种、含硫化合物2种和萜类化合物4种.精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学成分有(R)-(-)-3-甲基-2-丁醇(49.70%)、4-甲基-4-羟基-2-戊酮(10.57%)、甘菊蓝(8.01%)、甲苯(4.36%)、棕榈酸(4.01%)和(Z,Z)-9,12-十八碳二烯酸(4.01%).红贝俄氏孔菌精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精油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半数清除浓度(EC50)为2.73 mg/mL.[结论]红贝俄氏孔菌精油化学成分丰富,以羧酸及其衍生物和脂肪烃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资源进行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7月16~22日,生物所沉香研发团队梅文莉研究员一行应马来西亚沙捞越森林局和结香技术推广合作单位马来西亚丰洋科技有限公司的邀请,前往马来西亚开展为期7天的沉香结香技术推广与沉香资源调查工作(图1)。此次考察,共收集了沉香树2种,种子、野生树种实生苗、野生沉香样品、精油样品以及其它种质资源两百多份,还与马来西亚沙捞越森林局及其下属的5家研究机构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相似文献   

18.
建立沉香中色酮类化合物总含量测定方法,首次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11批沉香乙醇提取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均达到要求,11批沉香样品中色酮含量范围为4.5%~27.1%,根据色酮成分百分含量,将其分成3个等级。该方法简便快速,为沉香中色酮类成分含量测定和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贵州产蒲桃枝、叶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分析,并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来对比研究黔产蒲桃枝叶中的挥发性成分。从蒲桃枝、叶中分别鉴定出35和42个化学成分,各占挥发油总量的54.13%、62.70%。两个部位共鉴定出55种化合物,其中20种化合物为共有成分。黔产蒲桃枝叶中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损伤处理对土沉香叶片的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的影响,提高沉香结香率,使结香质量接近天然品质,满足医药卫生需要,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实现野生土沉香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法】以15年生土沉香为材料,在1月份进行不同程度的损伤处理(A,不去枝去根;B,去枝去根1/3;C,去枝去根2/3;D,截干),对处理后叶片的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以不施行任何处理作对照。【结果】B、C、D处理下土沉香叶片的光合参数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损伤后叶肉细胞的光合能力增强所致,尤以截干处理下土沉香叶片的光合参数均显著增加,表明此种损伤处理下土沉香的叶片光合能力最强;A、B、C处理下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 Fm)及PSⅡ潜在活性(Fv/ F0)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截干处理下土沉香的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与对照相比呈显著差异,截干处理显著提高了土沉香的光合作用,A、B、C处理不会对土沉香树体的生长造成较大影响,而光合能力强弱及光合产物积累量与结香状况之间存在何种联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