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参多糖具有增强免疫作用,将其制备成适当的剂型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了采用两步法制备出稳定的W/O/W型党参多糖纳米乳免疫增强剂,利用伪三元相图确定第一步制备W/O型初乳的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最佳体积比、乳化剂-助乳化剂(Smix)与油相最佳体积比;通过考察粒径和外观,确定第二步制备W/O/W型党参多糖纳米乳最佳乳化剂、助乳化剂种类和用量。通过鉴别W/O/W型党参多糖纳米乳类型,测定pH、粒度分布、Zeta电位、观察纳米乳微观形态并考察样品稳定性。结果显示:W/O型初乳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最佳体积比为7∶3,Smix与油相最佳体积比为5∶4; W/O/W型党参多糖纳米乳最佳乳化剂为HEL-40、助乳化剂为丙三醇,体积比为1∶1和2∶1;处方A′和A″条件下制备的样品为W/O/W型,外观呈球形,大小均匀无黏连,平均粒径分别为(122.32±2.27)和(153.76±1.32)nm,Zeta电位分别为(-1.12±0.21)和(-0.429±0.13)mV,pH分别为6.3±0.1和5.5±0.1,样品稳定性良好。结果表明,W/O/W型党参多糖纳米乳制备方法简单,稳定性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筛选出合适的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根据纳米乳区并结合肉眼观察,筛选藏蒲公英多糖纳米乳剂的处方,制备W/O藏蒲公英多糖纳米乳剂,并测定其形态、粒径分布、pH值、黏度及稳定性,从而为利用纳米技术开发藏药蒲公英多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Tween 80/Span 80/石蜡油/乙醇/多糖水溶液配方的体积比为3∶1∶2∶1∶3,制备的藏蒲公英多糖纳米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透射电镜下呈圆球形,平均粒径为56.8 nm,pH值6.18,黏度3.80 s,理化性质较稳定。藏蒲公英多糖纳米乳剂制备简单,成本低,稳定性很好,具有较大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恩诺沙星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备恩诺沙星纳米乳,首先通过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形成纳米乳的区域,筛选出最佳制备处方,并对制备的恩诺沙星纳米乳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最佳的纳米乳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聚氧乙烯蓖麻油-40 (EL-40)、乙酸(HAc)和水,其中Km为3∶2,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恩诺沙星15%,IPM3%,EL-40和HAc 48%,蒸馏水34%;所制备的恩诺沙星纳米乳为O/W型,澄明均一,平均粒径为(22.45±2.92) nm,粒径呈正态分布,pH 4.36;该纳米乳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其原料药MIC的1/2;在离心试验和温度试验条件下,未见乳液分层、破乳和药物析出现象.结果显示,恩诺沙星纳米乳制备工艺简单、溶解度高、抗菌活性强、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硝唑尼特纳米乳,并对其理化性质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以纳米乳的载药量、稳定性和毒性为考察指标,筛选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助溶剂,再利用伪三元相图筛选最佳配方并制备硝唑尼特纳米乳。用透射电镜观察硝唑尼特纳米乳的形态,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分布范围、多分散系数(PDI)和Zeta电位,通过留样观察和加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采用急性毒性试验评估其安全性。【结果】硝唑尼特纳米乳配方中各组分的最佳配比(质量分数)为:二甲基亚砜0.3%,硝唑尼特0.45%,肉桂醛6.0%,1,2-丙二醇5.0%,聚氧乙烯醚蓖麻油30.0%,蒸馏水58.25%。制备出的硝唑尼特水包油型纳米乳呈规则的圆球型,粒径为5~30nm,平均粒径13.8nm,外观澄清透明;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其在-4℃、室温和60℃条件下储藏均未出现浑浊、分层或药物析出等现象,稳定性表现良好;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该纳米乳半数致死量(LD50)为5 391mg/kg,属实际无毒的药物,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成功研制了硝唑尼特纳米乳,其稳定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依据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油相和表面活性剂;依据维持纳米乳体系稳定性的能力大小,筛选助表面活性剂;利用伪三元相图确定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值),筛选出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的配方,并对复方纳米乳的载药量、稳定性、Zeta电位、粒径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为:伊维菌素0.03%、吡喹酮5%、蓖麻油10.8%、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30%、丙二醇7.5%、蒸馏水46.67%。制备的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稳定性良好,其中伊维菌素的质量浓度为0.3mg/mL,吡喹酮的质量浓度为48mg/mL。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该纳米乳乳滴呈球状,平均粒径为15.8nm。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纳米乳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3 207mg/kg,属低毒药剂。【结论】成功制备出了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该纳米乳是一种安全稳定的药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5%地克珠利纳米乳对鸡球虫病的疗效。【方法】选择300只18日龄的雏鸡,随机均分为5%地克珠利纳米乳高、中、低剂量组,0.5%地克珠利溶液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6组,试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每只鸡经口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卵囊悬液0.5 mL(含球虫卵囊1.0×105个),阴性对照组接种等量生理盐水,感染48 h后饮水给药,按地克珠利计,5%地克珠利纳米乳高、中、低剂量组给药质量浓度分别为2.0,1.0,0.5 mg/L,0.5%地克珠利溶液组给药质量浓度为1.0 mg/L,给药5 d,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正常饮水。人工感染后第8天测定相对增重率、存活率、盲肠病变值、卵囊值和抗球虫指数。【结果】 5%地克珠利纳米乳中剂量组疗效最好,抗球虫指数达195.81,相对增重率达95.81%,存活率为100%,病变值为0,卵囊值为0。【结论】 5%地克珠利纳米乳是一种高效抗球虫药,临床推荐用量1.0 mg/L(按地克珠利计),饮水给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环吡酮胺纳米乳的配方及制备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含量进行考察。【方法】利用伪三元相图优选配方,制备环吡酮胺纳米乳,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测定仪、UV分光光度计对其形态、粒径和含量进行考察,通过高速离心试验和留样观察试验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以乙酸异丙酯为油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在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3∶2时,室温下可形成稳定的水包油型纳米乳体系;乳滴呈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1.4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32。稳定性试验显示,环吡酮胺纳米乳经10 000r/min离心20min及在-4,25,60℃贮藏6个月后,纳米乳液仍澄清均一,未出现分层、破乳现象。含量测定显示,在306.2nm处测定纳米乳液中环吡酮胺含量的专属性良好。【结论】获得制备环吡酮胺纳米乳的配方,且该配方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制得的环吡酮胺纳米乳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5%地克珠利纳米乳对鸡球虫病的疗效。【方法】选择300只18日龄的雏鸡,随机均分为5%地克珠利纳米乳高、中、低剂量组,0.5%地克珠利溶液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6组,试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每只鸡经口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卵囊悬液0.5mL(含球虫卵囊1.0×105个),阴性对照组接种等量生理盐水,感染48h后饮水给药,按地克珠利计,5%地克珠利纳米乳高、中、低剂量组给药质量浓度分别为2.0,1.0,0.5mg/L,0.5%地克珠利溶液组给药质量浓度为1.0mg/L,给药5d,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正常饮水。人工感染后第8天测定相对增重率、存活率、盲肠病变值、卵囊值和抗球虫指数。【结果】5%地克珠利纳米乳中剂量组疗效最好,抗球虫指数达195.81,相对增重率达95.81%,存活率为100%,病变值为0,卵囊值为0。【结论】5%地克珠利纳米乳是一种高效抗球虫药,临床推荐用量1.0mg/L(按地克珠利计),饮水给药。  相似文献   

9.
通过溶解度试验、处方试剂筛选和相图绘制,以形成乳剂的乳化程度和乳滴粒径大小为指标,对牡荆油处方中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寻找牡荆油自乳化制剂的最佳处方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以牡荆油为油相,Tween-80或EL-40为乳化剂,以无水乙醇为助乳化剂均能形成较好的自乳化体系,最佳处方为牡荆油Tween-80乙醇=432。  相似文献   

10.
O/W型药用微乳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O/W型药用微乳形成的基本规律及评价方法,为药用微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滴定法绘制拟三元相图,考察不同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对O/W型微乳形成的影响。【结果】在相同油相的情况下,不同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不同结构和性质、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温度的变化对微乳的形成均有影响。【结论】恰当的油相和适配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合理搭配,可以使微乳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降低至7.5%,而且一般微乳形成的区域大小与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总量成正比,与油的用量成反比。用三元相图作为选择最佳微乳组方需要结合微乳的稳定性考察来确定微乳的最佳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1.
替米考星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替米考星纳米乳,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通过伪三元相图法优选处方,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IPM为油相制备替米考星纳米乳,并对其形态特征、稳定性和体外药效进行评价。【结果】替米考星纳米乳的最佳处方是:替米考星5.5%,无水乙醇18.5%,吐温-80 27.5%,IPM 5%,蒸馏水43.5%(各组分含量均为质量分数)。替米考星纳米乳在透射电镜下呈圆形,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为10~25nm。经高速离心和在-4℃、室温、60℃条件下留样观察,外观均未见发生变化。替米考星纳米乳对巴氏杆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1.95,3.9,7.81,3.9和1.95μg/mL。【结论】替米考星纳米乳为澄清透明的淡黄色液体,稳定性良好,对巴氏杆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白藜芦醇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白藜芦醇纳米乳并进行质量评价。通过伪三元相图法优选处方,以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肉豆蔻酸异丙酯为油相制备白藜芦醇纳米乳,检测纳米乳的形态及粒度分布,并考察其稳定性,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其有效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白藜芦醇纳米乳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圆形,平均粒径为16.5±1.5 nm,分布在10~40 nm。白藜芦醇纳米乳保存3个月仍澄清透明,未见分层或絮凝,其稳定温度范围为-4~60℃。纳米乳中白藜芦醇含量为6.184±0.110 mg/L,回收率为95.8%。白藜芦醇纳米乳外观透明、热力学稳定、药物含量高、回收率高,纳米乳基质能明显防止白藜芦醇氧化。  相似文献   

13.
考察葛根黄酮在油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中的溶解度,采用伪三元相图法优选葛根黄酮自微乳最佳处方。葛根黄酮在油相Maisine 35-1、乳化剂Cremorphor RH-40与助乳化剂1,2-丙二醇中溶解度较大。乳化剂Cremorphor RH-40与助乳化剂1,2-丙二醇质量比3∶2混合时自微乳区最大;油相Maisine 35-1与油相Crodamol GTCC作为混合油相,可增大自微乳区,且二者质量比1∶1时自微乳区最大。葛根黄酮自微乳优化处方各组分的质量比为油相Crodamol GTCC∶油相Maisine 35-1∶乳化剂Cremophor RH-40∶助乳化剂1,2-丙二醇=5∶5∶9∶6,载药量17.65%,平均粒径19.23nm。  相似文献   

14.
绿色农药氯氰菊酯微乳剂配方原料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  李佳佳  刘天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63-21064,21084
[目的]优化绿色农药氯氰菊酯微乳剂配方。[方法]采用乳化水加油法配制氯氰菊酯微乳剂,通过溶解性试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浊点测定法以及外观、热贮稳定性、冷藏稳定性试验对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助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筛选。[结果]2-丁酮、正丁酸乙酯对氯氰菊酯原药的溶解效果最理想,最佳比例为:2-丁酮∶氯氰菊酯=3∶1;正丁酸乙酯∶氯氰菊酯=3∶1。可进行进一步复配试验的表面活性剂有TX-100、CTAB、葡萄糖酯和SDBS。增溶效果最好的助表面活性剂是正丁醇。[结论]为开发水基型、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氯氰菊酯微乳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绞股蓝微乳的研制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伪三元相图法进行处方优选, 并初步考察了微乳制剂的稳定性及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以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0(RH40)为表面活性剂,1,3-丁二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油相加入绞股蓝后形成微乳系统;绞股蓝微乳稳定,透射电镜下呈圆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在40nm左右.绞股蓝微乳制备简单,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甘肃生产的食用植物油作为油相制备呋塞米微乳,进行处方优化,了解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选取对呋塞米溶解度最大的食用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利用单因素试验进行空白微乳处方筛选,以电导率、浊度、载药量作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绘制响应面图,考察油相用量、混合表面活性剂(Smix)与水质量比、乳化时间的影响,利用透析法测定微乳和片剂的体外累积释放度,确定释放特性。[结果]微乳处方确定为杏仁油240μL,表面活性剂为OP-10,助表面活性剂为PEG400,二者质量比为1∶1,Smix与水的质量比为2.78,乳化时间为2 min。Smix与水的质量比是影响微乳质量的显著因素,优化处方实际值与预测值相对误差较小,得到的微乳澄清透明,为水包油型,粒径小、稳定性好、载药量较高,体外释放缓慢且完全,能够持续释放72 h。[结论]成功将食用油作为油相制备了呋塞米微乳,方法简单,获得的微乳均一透明、载药量高,具有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7.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7),聚乙二醇400单硬脂酸酯(PEG400MS),聚氧乙烯脂肪酸酯(LAE-9),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0(EL-4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60(EL-60)和烷基糖苷(APG)等为表面活性剂,以甘油、丙二醇和1,3-丁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液,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等因素对微乳形成区大小及微乳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及油等对微乳的形成均有影响;各配方微乳的粒径均在100 nm以下,符合微乳的粒径要求,AEO-7/IPM/水,EL-40/IPM/水,EL-40/span80/IPM/水以及EL-40/span80/IPM/液体石蜡/水4种微乳体系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望成为药物和化妆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制备托曲珠利纳米乳,并考察其质量。选用油酸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油酸等为油相,吐温-80、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聚氧乙烯蓖麻油-40等为乳化剂,乙醇、PEG400、乙二醇、丙二醇等为助乳化剂,通过伪三元相图筛选出制备托曲珠利纳米乳的最优处方,优化处方为油相O1∶乳化剂S5/助乳化剂C4∶水=1.2∶2.8∶6(质量百分数比)。当Km=3时,伪三元相图所形成的微乳区域面积最大;所制备的纳米乳带有淡蓝色乳光,染色特性证明为为O/W型纳米乳,平均粒径为42.99 nm,分布均匀。试验所制备的O/W型2.3%托曲珠利纳米乳澄清透明,12000 r/m in离心10 m in及分别置于4℃冰箱、室温和60℃4个月溶液不分层、不浑浊,仍澄清透明,性质稳定,托曲珠利纳米乳制备工艺简单,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制红霉素纳米乳制剂,并检测其体外药效。【方法】利用伪三元相图法,以tween-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乙酸乙酯为油相、红霉素原料药为主药,制备红霉素纳米乳,并对其形态特征、稳定性和体外药效进行检测。【结果】红霉素纳米乳的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红霉素1%,无水乙醇10%,Tween8030%,乙酸乙酯4.4%,去离子水54.6%。用该配方制备的红霉素纳米乳为澄清透明的液体,透射电镜下观察为球状液滴,粒径为10~100 nm,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红霉素纳米乳经高速离心和在-4℃、室温、60℃条件下留样观察,均未见纳米乳发生变化。红霉素纳米乳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0.01563和0.125mg/mL。【结论】研制的红霉素纳米乳为澄清透明的淡黄色液体,稳定性良好,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菌草灵芝为原料,研究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旋转蒸发转速、离心转速、离心时间对菌草灵芝水提物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影响得率的关键因素,利用响应面法中Box-Behnken模型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最后通过伪三元相图法将菌草灵芝水提物制备成精粉纳米乳.结果表明:菌草灵芝水提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7∶1、提取温度93℃、提取时间3 h、旋转蒸发转速50 r·min-1、离心转速9 000 r·min-1、离心时间15 min,在此条件下理论得率为13.94%,实际得率为13.53%.通过伪三元相图法确定菌草灵芝精粉纳米乳最佳制备条件:表面活性剂Tween80与Span80质量比4∶1,大豆油为油相,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丙三醇)质量比2∶1,0.5%菌草灵芝精粉水溶液为水相.此条件下得到的菌草灵芝精粉纳米乳为球形,粒径为151.8 nm, zeta电位为-21.29 mV.可见,该响应面优化菌草灵芝水提物提取工艺的模型合理,结合伪三元相图法能成功制备菌草灵芝精粉纳米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