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土高原生态退耕政策实施效果及对农民生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国家把退耕政策作为推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的关键举措,以宝塔区和安塞县为案例区域,采用农户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近年来的退耕状况以及退耕政策对农民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被调查农户人均退耕坡地0.205 hm2,退耕指数达79.21%;2003年479农户因退耕导致的粮食减产量人均74 kg,得到政府补贴人均171元;退耕补贴对贫困农户的影响程度较大,停止退耕补贴后存在反垦可能性。2003年被调查农户人均现金收入1492元,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卖粮菜、退耕补贴、卖畜禽产品和做小生意等。未来几年,能获得稳定收入且报酬相对较高的行业是农民谋生的首选,有资金积累或一定技能的农户正在将生计转向高附加值农业或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2.
吴起县退耕农户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以后农户的生活保障是影响退耕还林工程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陕北吴起县59户退耕农户经济状况的调查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促进农户经济收入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小,退耕还林补助在退耕农户的家庭收入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子女学费、家庭医疗费用是退耕农户重要的支出项目,并且使近2/3的农户背负上了债务.因此,当退耕还林补助停止发放以后,如何保障退耕农户的生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延迟退耕还林补助时间的同时,应根据农户目前家庭经济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情况,重点拓宽渠道增加农户的非农业收入,并通过教育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减少农户的经济支出,从而缓解退耕农户面临的生计困境.此外,国家还应该尝试通过区域协调,对退耕还林地区实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了解农户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认知和态度,研究它们受影响的因素,对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100多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7.17%农户对国家实施退耕政策持积极态度,但他们仅从个体经济收益角度认识此政策的目的.影响这一结果的要素包括农户年龄、文化水平、退耕面积、家庭人口数量、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经济收入水平,其中前三者对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影响显著,而经济收入水平对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退耕地区农户生活问题如果不解决,将有复耕的可能。重庆市彭水县共有21个退耕还林乡镇(街道),涉及106个村(居委)22325户76390人,面积0.65万hm2。全县退耕还林区共有基本口粮田5551hm2,人均基本口粮田低于(0.50×667)m2的退耕户有1008户3875人,占退耕还林人口比例6.22%,人均粮食产量266kg,人均纯收入3805元。2012年全县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5915元,人均纯收入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退耕户有1461户,人均基本口粮田低于(0.50×667)m2且收入在国家贫困线下的有621户。针对问题分析,提出"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加大后续产业发展,增加退耕农户收入;新增退耕还林任务,巩固生态治理效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易地搬迁"等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产生的可能影响分析表明生态退耕将减少粮食产量近30×104 t,按1999年该区农业总人口665×104计算,人均减少粮食45 kg.从生态退耕的正面影响看,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技术进步、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势必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粮食需求预测显示,2010年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总量达693.92×104 t,在人均400 kg、420 kg、450 kg水平下粮食需求分别为475.54×104 t、499.32×104 t和535.01×104 t,粮食总需求均小于总供给.这意味着生态退耕不会对该区的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但也决不能对粮食安全放松警惕.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退耕前后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结构角度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前后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环境压力、能值指标变化及生态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前,该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农产品总产出能值为7.53E+18 sej,退耕后减小了1.50E+17 sej,单位面积农产品生产力由退耕前的5.38E+15 sej/hm2上升到退耕后的1.68E+16 sej/hm2,畜产品的产出能值有所下降。退耕后系统生产优势度指数由退耕前的0.60上升到0.72,系统稳定性指数由退耕前的0.51增加到退耕后的0.53,退耕后流域人口承载力较退耕前大。退耕前后该流域能值投入率及环境负荷几乎无变化,净能值产出率由0.11增加到0.29,退耕前流域人均能值用量为5.16×1015 sej,退耕后增加到5.41×1015 sej,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由退耕前的2.55上升到退耕之后的6.69。退耕后,能值-货币比为2.21×1012 sej/$,与退耕前相比变化不大。为了使该流域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投入配置,提高资源生产效率,减小环境负荷,逐步走向系统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健康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7.
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在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政策的实施,退耕必将对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征产生重大影响。对退耕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模拟研究,可为退耕政策的合理实施提供理论依据。选定位于黄土沟壑丘陵区的安塞研究区,在RS和GIS支持下,采用USLE,模拟研究了不同退耕方案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2001年土地利用的遥感解译图和GIS计算分析基础上设计了8种不同的退耕方案,模拟结果显示,各种退耕方案对土壤侵蚀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强度及强度以上侵蚀区,退耕后研究区已没有发生剧烈侵蚀的区域,强度和极强度侵蚀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的减少主要发生在≥25°退耕和≥15°退耕,≥25°退耕还草和还林分别使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19.9%和23.2%,≥15°退耕还草和还林分别使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36.6%和42.6%。≥8°退耕方案和全部退耕方案与≥15°退耕方案相比,水保效益并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8.
陕北黄土高原坡耕地生态退耕经济效益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陕西省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退耕县为例,利用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计算方法,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对坡耕地种树、种草、发展经济的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提高坡耕地退耕经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六枝特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目标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是国家探索解决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的有效尝试,主要通过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等综合措施改善退耕还林重点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实现退耕户的粮食自给。六枝特区作为贵州省的试点县之一,2008年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项目。该项目实施完成后,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抗御旱灾的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项目区退耕农户提供高产稳产农田,保障粮食自给,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是国家探索解决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的有效尝试,主要通过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等综合措施改善退耕还林重点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实现退耕户的粮食自给。六枝特区作为贵州省的试点县之一,2008年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项目。该项目实施完成后,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抗御旱灾的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项目区退耕农户提供高产稳产农田,保障粮食自给,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科学院(CAS)、国家环境保护总局(SEPA)和瑞士工程院(SATw)联合主办的第七届3R——循环经济国际会议及工业展览会(7th World Congress on Recovery,Recycling and Re--integration(with Exhibition)-R’05)将于2005年9月25日--29日在北京召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担任会议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担任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草)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效益显著,但在部分地区也面临退耕还林(草)后,因为条件制约,没有更宽经济渠道的情况下,农户出现家庭生活缺乏经济来源保障的困境。因此,研究如何培育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在既有条件下,挖掘潜在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退耕还林(草)区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分析甘肃省泾川县退耕还林(草)后的现状及其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当地条件的退耕还林(草)模式植被恢复优化,以更好发挥现有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思路探索。  相似文献   

13.
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关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甚少。从说明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着手,以理论分析的方式,提出了一套科学且适宜于基层一般技术人员操作的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进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赵杨  危锋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200-203
汉中市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汉中市水土流失情况,以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确定了四个重点退耕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汉中市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分析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但汉中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退耕还林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总产值增长。通过退耕还林,汉中市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草-畜-粮为路径提升山西省土地承载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粮食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它直接牵涉到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问题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持续问题.在假定某些条件下,从山西省草地资源最大利用的角度,通过以草养畜,以畜济粮的目标途径,最大限度地估算了山西省(山西省黄河流域)草地资源(包括退耕后还草)的粮食人口承载量,为退耕还林还草解决粮食问题的"生态移民"措施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赵杨  危锋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200-203
汉中市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汉中市水土流失情况,以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确定了四个重点退耕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汉中市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分析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但汉中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退耕还林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总产值增长。通过退耕还林,汉中市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米脂县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评价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1998—2003年的统计数据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的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人口资源变化中农业劳动力和外出劳务人口变化显著。(2)耕地面积大幅减少,13个乡镇中,耕地减少幅度大于25.37%的有9个乡镇,占总乡镇数的69%,并集中分布于米脂县东部。(3)退耕还林对米脂县国民生产总值、林业产品产值、牧业产值的增长有一定贡献,且随着退耕年数越长,贡献越大。(4)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幅度最大,其中,林业收入年平均增加53.75%。可见退耕还林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5)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大。全县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状况有了明显改善。(6)提出了加强米脂县退耕还林的总体规划,建立退耕还林长期利益保障机制,改进退耕还林操作方式等后续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搞好退耕还林需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山西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两年来各种情况的调查,考虑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提出搞好退耕还林需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是:吃饭问题,烧柴问题,花钱问题,林权证的发放问题,生态林转移支付与永续利用问题,污染防治问题,替代产业扶持问题,生态移民与小城镇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分区基础上 ,对各区未来 2 0年粮食供需状况进行预测 ,并根据未来粮食供需形势 ,选择了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最优的退耕和粮食补助模式  相似文献   

20.
固原市发展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固原市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发展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思路和措施,并根据固原实际,选择了四个产业作为固原市今后重点发展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为固原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