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体外连续培养条件下稀释率对培养液中氮素分配的影响。试验设3个稀释率,分别为4%/h、6%/h和8%/h,每个稀释率设3个重复。由5只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续,培养液中原虫蛋白质、细菌蛋白质、可溶性蛋白质、肽、游离氨基酸氮、氨氮的含量皆呈波动变化,再次投料后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稀释率的升高,培养液中原虫蛋白质、细菌蛋白质、可溶性蛋白质、肽、游离氨基酸氮、氨氮的含量均有所下降,除可溶性蛋白质外,其他指标均出现显著或极显著变化(P<0.05或P<0.01)。24h流量结果表明,上述6个指标中氮素流量随稀释率的升高皆升高,但其在总氮素流量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有所不同。其中,原虫蛋白质中氮素流量及其在总氮素流量中所占比例在4%/h、6%/h、8%/h稀释率下分别为256.32mg/d和30%、367.20mg/d和31%、385.92mg/d和29%,以6%/h组的比例最高;细菌蛋白质中氮素流量及其在总氮素流量中所占比例在4%/h、6%/h、8%/h稀释率下分别为218.88mg/d和26%、289.44mg/d和25%、328.32mg/d和24%,其比例随稀释率提高持续下降;微生物蛋白质(原虫蛋白质和细菌蛋白质之和)中氮素流量及其在总氮素流量中所占比例在4%/h、6%/h、8%/h稀释率下分别为475.20mg/d和56%、656.64mg/d和56%、714.24mg/d和53%,以6%/h组流量相对较高,且比例没有下降;可溶性蛋白质中氮素流量及其在总氮素流量中所占比例随稀释率的升高而提高,在4%/h、6%/h、8%/h稀释率下分别为178.56mg/d和21%、263.52mg/d和22%;345.60mg/d和26%。不同稀释率下,游离氨基酸氮、肽、氨氮中氮素流量在总氮素流量中所占比例范围分别为6%、5%~6%、10%~11%,总体上变化不大。综上所述,稀释率影响体外连续培养条件下培养液中氮素流量及其比例分配,并以稀释率为6%/h时的微生物蛋白质氮素流量及其在总氮素流量中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的钼对绵羊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选择健康状态良好并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3只22月龄绵羊定期采集瘤胃液,按钼的剂量共设4组,分别为0(对照)、0.5(试验1)、1.0(试验2)、1.5 g/kg(试验3)组,连续培养24 h,每隔3 h测定瘤胃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氨氮浓度、微生物蛋白浓度、纤维降解酶活性。结果表明:瘤胃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氨氮浓度先升高再下降再升高,以试验3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2组(P0.05)。试验3组瘤胃微生物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蛋白浓度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2组(P0.05);试验3组瘤胃微生物培养液中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说明添加1.5 g/kg钼可以促进瘤胃微生物发酵。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稀释率对新型固液气分流式瘤胃模拟系统发酵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设4个处理,各处理稀释率分别为6%/h、8%/h、10%/h、12%/h,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个发酵罐。试验期10 d。结果表明:随着稀释率的提高,发酵液pH极显著提高(P<0.01),而氨态氮(NH3-N)浓度则极显著降低(P<0.01)。稀释率由6%/h上升到10%/h,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及戊酸浓度极显著下降(P<0.01)。稀释率从6%/h提高到8%/h时,原虫数量极显著提高了6.91%(P<0.01),但当稀释率从8%/h提高到12%/h时,原虫数量却极显著下降了5.18%(P<0.01)。随着稀释率从6%/h增加到10%/h,木聚糖酶活性(P<0.01)及微生物蛋白质(MCP)产量(P<0.05)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粗蛋白质体外消失率极显著升高(P<0.01)。稀释率为10%/h和12%/h的2个处理,中性洗涤纤维体外消失率显著高于另外2个处理(P<0.05)。结果提示,稀释率能够影响新型固液气分流式瘤胃模拟系统的发酵情况,稀释率为8%/h时,原虫数量以及纤维素类酶活性、各瘤胃发酵参数更加有利于发酵,因此可推荐作为本系统最优运行条件。  相似文献   

4.
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研究氮源的分子形式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及其蛋白合成的影响。使用人工模拟瘤胃体外培养氯化铵、寡肽(3000u)、小肽(500u)、游离氨基酸等4种形式的氮源底物。结果表明:培养液pH在6.4~6.9之间变化,氨基酸组平均pH最低为6.61,氯化铵组最高为6.79;培养液氨氮浓度变化范围为11.60~29.45mg/100mL,均值以寡肽组最低,为15.70mg/100mL,氨基酸组最高,为19.15mg/100mL。微生物蛋白产量以氯化铵组的最低,为(0.2701mg/mL),且与其他3组差异极显著(P0.01),较氨基酸组下降了54.50%,两肽组数值上都高于氨基酸组。氯化铵组微生物区系原虫∶细菌(P∶B)最低为77.49%,对原虫的抑制较大,小肽组P/B最高为104.50%,利于原虫的生长,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可见,氮源的分子形式对瘤胃微生物的发酵、不同区系(原虫和细菌)的蛋白质合成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氮硫比日粮对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以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南江黄羊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通过体外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氮硫比日粮(氮硫比分别为10.5∶1、9∶1、7.5∶1、6∶1)对瘤胃pH、干物质(DM)降解率、氨氮(NH3-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以及微生物蛋白产量(MCP)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硫比日粮对培养液pH无显著影响(P>0.05);氮硫比为7.5∶1组的DM降解率在第4、8、12 h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在培养前8 h内,氮硫比为7.5:1和9:1组的氨氮浓度均显著低于10.5∶1组(P<0.05);降低日粮中的氮硫比可显著降低乙酸丙酸比例(P<0.05);氮硫比为7.5∶1组其总的挥发性脂肪酸、原虫蛋白、细菌蛋白以及总的微生物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因此,瘤胃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氮硫比,在本试验的条件下瘤胃发酵适宜的氮硫比为7.5∶1。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蛋白质饲料对陕北绒山羊瘤胃内环境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择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陕北绒山羊,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棉籽粕(A组)、玉米蛋白粉(B组)、豆粕(C组)和菜籽饼(D组)4种蛋白质日粮,测定瘤胃液pH值、氨态氮浓度、精料蛋白质降解率、瘤胃微生物蛋白浓度以及微生物群体结构。结果表明:各组瘤胃液pH值均在6.07~6.63之间,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氨态氮浓度变化范围为99.1~265.6 mg/L,A组与D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不同时间段均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各组粗蛋白降解率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其中C组的消化率最高;在饲喂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瘤胃微生物蛋白量呈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采食前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采食后C组处于较高水平,与其他3组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对原虫蛋白与细菌蛋白的比较,发现4种不同蛋白质饲料对瘤胃内微生物结构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以3头体重为25.0±3.5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山羊为试验动物,以玉米、豆粕、酪蛋白和羊草按粗精比不同配制的五种等氮但不同NSC/SC(A:0.46、B:0.75、C:1.28、D:2.26、E:7.87)水平的日粮为底物,采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法,评价NSC/SC水平对山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蛋白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随NSC比例的增加,培养液的pH值、氨氮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从0.46组到7.87组下降趋势显著(P0.05);原虫和细菌蛋白产量先上升后下降,在NSC/SC为1.28时达最大值,与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装有瘤胃瘘管的3头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利用体外批次培养试验法.研究了在奶牛三种不同品质的粗饲料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戊酸(1.25、2.50、5.00、10.00mg/g)对其体外发酵pH、氨氮(NH3-N)浓度和气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培养液pH值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各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2)培养液NH3-N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NH3-N浓度在3~6 h降低,9~24 h又逐渐升高.(3)培养液气体产量的变化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逐渐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前人研制的人工瘤胃基础上加以改进,自行设计制作了一套新的单外流瘤胃体外连续培养系统。该装置的特点是发酵罐独特的密封设计,发酵罐可更换式内网代替以往的尼龙袋,及独特的搅拌方式设计。通过内网孔径、搅拌方式及稀释率的调整,可提高人工瘤胃发酵的仿生性能。为了验证新设备的稳定性和可行性,设计了稀释率对瘤胃体外连续培养系统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试验采用对照试验设计,设计2个稀释率,每小时分别为发酵罐体积的3%和6%,即缓冲液流量分别为0.5和1 mL/min,日喂料量也随之分别为12和18 g。每个稀释率为一组,每组设3个重复,活体羊为对照组。分别测定瘤胃和发酵罐内的pH、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质量浓度,以评定人工瘤胃体外连续培养系统的模拟效果。系统运行的第3天~第5天为样本采样期。试验结果表明:当日粮精粗料比为30:70时,随着稀释率的提高,pH逐渐升高,NH3-N质量浓度下降。乙酸、丙酸与丁酸的摩尔比例和总挥发性脂肪酸质量浓度间差异不显著。在试验条件下,日粮精粗料比为30:70时,瘤胃体外连续培养系统的稀释率为3%时,与活体羊最接近。认为瘤胃体外连续培养系统的稀释率应与相应日粮类型及(或)营养水平的瘤胃食糜外排速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选用4头体重420 kg,年龄2.5岁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西门塔尔牛阉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以混合精料和玉米秸秆为基础日粮,研究异戊酸(0、0.02、0.04和0.06 g/kg体重)对瘤胃pH、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乙酸/丙酸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0.06 g/kg体重组显著降低瘤胃pH(P<0.05),饲喂后3~6 h 0.04 g/kg体重组和0.06 g/kg体重组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02 g/kg体重组(P<0.05);0.04 g/kg体重组瘤胃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增加(P<0.05),乙酸/丙酸比例显著提高(P<0.05)。异戊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04 g/kg体重。  相似文献   

11.
异戊酸对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及尿嘌呤衍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4头体重(420±8.6)kg,年龄2.5岁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西门塔尔牛阉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以混合精料和玉米秸秆为基础日粮,研究异戊酸(0、0.02、0.04和0.06 g/kgW)对瘤胃pH、NH3-N、VFA、营养物质降解率及尿嘌呤衍生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0.06 g/kgW组显著降低瘤胃pH(P<0.05),饲喂后3-6 h,0.04 g/kgW组和0.06 g/kgW组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和0.02 g/kgW组(P<0.05);0.04 g/kgW组和0.06 g/kgW组,豆粕干物质、有机物质和粗蛋白质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对照(P<0.05);0.04 g/kgW组玉米秸秆干物质、有机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有效降解率显著提高(P<0.05),0.04 g/kgW组瘤胃乙酸、丁酸、乙酸/丙酸比例、总挥发性脂肪酸和尿嘌呤衍生物显著增加(P<0.05)。异戊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04g/kgW。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的白菜尾菜与稻草秸秆混合青贮饲料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底物为4种不同处理的青贮饲料,青贮45 d:对照组(秸秆:尾菜为10:0;无添加剂),1组、2组、3组的秸秆∶尾菜均为4:6,但添加剂分别为植物乳杆菌0.030 g/kg和纤维素酶0.200 g/kg、植物乳杆菌0.035 g/kg和纤维素酶0.250 g/kg、植物乳杆菌0.040 g/kg和纤维素酶0.300 g/kg,进行体外瘤胃发酵36 h,测定pH、氨氮浓度、微生物蛋白浓度等发酵参数。结果表明:培养期间,各组的pH在6.77~6.94、氨氮浓度在20.09~44.39 mg/100mL;在12 h、36 h时,2组的微生物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组;在36 h时,2组和3组的原虫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也较高。综上,2组和3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瘤胃发酵性能,其中,以第2组采用秸秆:尾菜为4:6、植物乳杆菌0.035 g/kg和纤维素酶0.250 g/kg的组合处理青贮饲料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山羊为试验动物,以纯淀粉和纤维素为底物,利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法,通过产气量、纤维素的降解率、瘤胃液氨氮浓度,瘤胃液pH值,微生物蛋白含量这5个指标的测定,评价日粮碳水化合物结构(NSC/SC,淀粉∶纤维素)为100∶0、70∶30、50∶50、30∶70、0∶100的5种组合对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蛋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底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随着NSC水平的降低,累积产气量不断降低,瘤胃液pH值不断提高,原虫占瘤胃微生物的比重不断升高。在NSC/SC值为30∶70时,纤维素的降解率和微生物蛋白产量达最高。瘤胃液氨氮浓度随着底物中NSC水平的降低变化不显著,但在培养后2h各组的氨氮浓度都达到最大值,随后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稀释率对新型固液气分流式瘤胃模拟系统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稀释率对新型固液气分流式瘤胃模拟系统发酵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设4个处理,各处理稀释率分别为6%/h、8%/h、10%/h、12%/h,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个发酵罐.试验期10 d.结果表明:随着稀释率的提高,发酵液pH极显著提高(P<0.01),而氨态氮(NH3-N)浓度则极显著降低(P<0.01).稀释率由6%/h上升到10%/h,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及戊酸浓度极显著下降(P<0.01).稀释率从6%/h提高到8%/h时,原虫数量极显著提高了6.91% (P <0.01),但当稀释率从8%/h提高到12%/h时,原虫数量却极显著下降了5.18% (P <0.01).随着稀释率从6%/h增加到10%/h,木聚糖酶活性(P<0.01)及微生物蛋白质(MCP)产量(P<0.05)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粗蛋白质体外消失率极显著升高(P<0.01).稀释率为10%/h和12%/h的2个处理,中性洗涤纤维体外消失率显著高于另外2个处理(P<0.05).结果提示,稀释率能够影响新型固液气分流式瘤胃模拟系统的发酵情况,稀释率为8%/h时,原虫数量以及纤维素类酶活性、各瘤胃发酵参数更加有利于发酵,因此可推荐作为本系统最优运行条件.  相似文献   

15.
苜蓿皂苷对体外发酵pH值、氨氮及微生物蛋白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体外培养法研究了日粮中添加苜蓿皂苷对山羊瘤胃微生物发酵功能的影响.苜蓿皂苷的添加水平分别为底物基础的0%(对照组)、1%、2%、3%及4%.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苜蓿皂苷未对瘤胃液pH值和原虫蛋白浓度产生显著影响;添加苜蓿皂苷可提高氨氮浓度,但仅4%组增幅达显著水平(P<0.05);4%组细菌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苜蓿皂苷添加量为0%~4%时均不影响瘤胃液pH值和原虫蛋白浓度.添加4%的皂苷是可显著提高NH3-N和细菌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16.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黄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benzene sulfonate,SDBS)对黄牛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法,以发酵木薯渣粉和玉米粉各200mg为瘤胃发酵底物,SDBS按培养液底物浓度共设四个浓度:0(对照组)、0.2%、0.4%、0.8%,每个浓度设三个重复,分别培养3、6、9和12h,在每次培养结束时,记录产气量,取出培养液,测定培养液的原虫数量、pH、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添加SDBS 0、0.20%、0.40%和0.80%,瘤胃培养液的原虫数量、pH、氨态氮含量均随着SDBS浓度的递增显著降低(P0.05),其中添加SDBS 0.20%和0.40%组,能够缩短培养液pH稳定的时间,并且使pH稳定在适宜微生物生长的范围内;(2)与对照组比较,添加SDBS 0.2%、0.40%均能显著提高瘤胃培养液的产气量和微生物蛋白含量(P0.05),其中添加0.40%组的产气量和微生物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添加0.2%组的产气量和微生物蛋白含量(P0.05)。综上可见,添加适量的SDBS能够显著降低黄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原虫数量、pH、氨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其产气量和微生物蛋白含量。提高黄牛体外瘤胃发酵性能的SDBS的最适添加量为0.4%。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饱和程度不同的油脂对瘤胃原虫、细菌蛋白质及DNA的影响。试验以3头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设置对照组、花生油、菜油、玉米油和豆油等进行体外培养0、4、8、16、24 h取样,TCA法测定原虫与细菌的蛋白质,二苯胺显色法测定其DNA。结果表明:除细菌蛋白外,细菌DNA、原虫蛋白和DNA、微生物蛋白和DNA、原虫/细菌区系等指标的均值在组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但各项指标随培养时间延长在取样时点间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纵向差异(P<0.05、P<0.01)。各组微生物蛋白或DNA在数值上的高低顺序基本一致,皆为豆油>玉米油>花生油>对照组>菜籽油;而原虫/细菌则以对照组最高,菜籽油组次之,玉米油、豆油组较低。相关分析表明,细菌蛋白与DNA间、微生物蛋白与DNA间皆相关显著(2-tail<0.05)。  相似文献   

18.
体外培养法作为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有批次培养法和连续培养法两种。由于连续培养法能够更好地模拟瘤胃内发酵情况,其应用也更为广泛。但连续培养瘤胃模拟装置的主要运行参数多,如温度、pH、稀释率、缓冲液与瘤胃液接种比、搅拌速率与方式等,且不同运行参数设置以及参数的组合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因此作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就不同工作参数对连续培养瘤胃模拟发酵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干物质消失率、pH、酶活、原虫数量、微生物蛋白等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脂肪酸组合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影响,试验选取硬脂酸、油酸、亚油酸、ɑ-亚麻酸四种脂肪酸因子,设置0.5%、1.0%、1.5%这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其中Ⅰ ~ Ⅸ为试验组、Ⅹ为对照组,各处理均设3个重复。以3头瘤胃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进行体外培养,测定各组培养液瘤胃发酵pH、氨氮(NH3-N)浓度、微生物蛋白(MCP)、原虫蛋白、细菌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脂肪酸组合对瘤胃pH、NH3-N浓度无显著影响(P > 0.05),且皆处于瘤胃正常生长环境|不同脂肪酸组合对瘤胃微生物蛋白、原虫蛋白、细菌蛋白含量也无显著影响(P > 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在这四种不同脂肪酸中,ɑ-亚麻酸对微生物蛋白的调控效果好,脂肪酸组合效应为正组合效应。综上,脂肪酸组合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无明显影响。综合平衡分析表明,添加1.5%硬脂酸、1.0%油酸、0.5%亚油酸、1.5% ɑ-亚麻酸时,组合效应最好。 [关键词] 脂肪酸组合|瘤胃发酵|微生物蛋白|原虫|细菌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麻饼型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烟酸(450mg/kg)后,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发酵底物在不同培养时间内培养液中NH3-N浓度、瘤胃细菌N产量、原虫数量、总VFA量及乙酸、丙酸、丁酸产量和乙酸/丙酸值的降解动力学特征.体外试验瘤胃液来自3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绵羊,饲喂添加烟酸的麻饼型基础日粮.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烟酸可提高培养液NH3-N利用率;培养液中添加烟酸后瘤胃细菌N产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高于未添加组;培养液中原虫教在培养4 h时达最高值,且此时添加组原虫产量显著(P<0.05)高于未添加组;总VFA量及乙酸、丙酸、丁酸的产量随培养时间变化而呈增加趋势;但丁酸量和乙酸/丙酸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