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茶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茶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茶树正面临各种病虫害的威胁,给茶叶生产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损失。为了改善目前面临的问题,针对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要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生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基于此,以信阳茶文化为例,着重研究信阳茶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发展,并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信阳茶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从而促进我国茶文化和信阳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喜欢上了喝茶并因此喜欢上了中国这个茶的故乡。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中国茶品牌琳琅满目,但在世界的舞台上却少有中国品牌茶叶的身影。中国有很多品质优良的茶叶,但却不重视茶叶国际品牌的创建营销与推广,只依靠出口大量的茶叶原料来换取外汇。根据笔者几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些茶叶产地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促进茶叶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和园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的园林文化发展史上,茶文化和园林文化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茶树具有园林植物的特点,在园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分析茶树在园林中的作用,应用以及关键种植技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农业信息探索》2012,(5):14-14
由福茂春茶庄举办的绿茶节在北京永定路的西点百货落下帷幕。为期3天的绿茶节将主要围绕品茶、鉴茶、展销、茶文化演艺等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展开,突出以龙井、碧螺春、毛尖等为代表的绿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据福茂春茶庄的计经理介绍,  相似文献   

6.
茶文化自古在我国广为流行,茶不仅能解渴,还能起到中药保健的功效,因此我国人民对茶药的研究颇为深入。过去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强,对茶药的要求仅为清凉解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茶药饮品的功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不断研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颗粒型金大麦茶,其具有助消化、保胃、利尿、降血脂和胆固醇、减肥等多种功效,并且不含茶多酚和生物碱,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同时茶叶中还具有许多茶叶中没有的成分,有生津利咽、养胃健胃之功效,因此其深受人们喜爱。基于此,探究颗粒型金大麦茶制备工艺及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茶在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要的茶文化。对于茶树的管理是保证茶叶质量的关键。茶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远销海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茶园的管理中,茶树的修剪技术是主要是指管理方面。  相似文献   

8.
红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便是我国明朝时期的正山小种,它是由武夷山茶农首次发现的,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红茶以其香醇可口、富含营养元素等特点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特别是在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喝红茶已成为皇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变迁,茶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喝茶当作了一种生活习惯,对茶的品质与产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对江华红茶生产加工工艺技术改进情况进行了更进一步研究,以期进一步提升江华红茶的品质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在种植上还是在管理上都有成熟的技术理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茶叶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绿色无公害的茶叶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此,分析绿色无公害茶叶的高效种植技术与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赣南茶品种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其发展。基于此,从茶企业、茶文化及茶旅游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角度考虑,分析赣南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赣南茶产业的四种互助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环境与消费     
环境与消费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消费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许很多人都明白 ,我们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但问题是如何来满足、满足什么样的物质文化需要 ,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思路和答案。记得几年前 ,我们与美国的朋友和其它国际组织的有关人士在讨论如何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奔小康等有关问题时 ,我们多数同志认为 ,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 ,我们也应当享受现代发达国家所拥有的汽车、洋房以及其它高档消费 ;他们答复对 ,谁也没有权力阻挡你们追求高档消费 ,但问题是你们发展物质生产、你们消费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的研究包含多方面内容。基于此,首先论述茶文化研究重点之一的茶艺,描述茶艺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肯定了其作为一项符合审美标准的仪式,是日常生活中具有影响力的一门生活艺术。其次,综述茶文化的核心——茶叶的审评技术。茶叶的生产离不开茶叶审评这一项工作的指导和推动,现今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感官审评,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也为茶叶的审评带来了新的技术。通过对多种方法的阐述,希望能为当前茶文化的发展带来实质性帮助。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茶叶贸易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基于此,对各时期茶文化发展与茶叶出口贸易之间内在的联系进行探究分析,发现茶文化有利于茶叶企业品牌化,打造茶叶国际品牌,对带动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着悠久的饮茶文化,这也使得我国的茶叶种植和管理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绿色无公害茶叶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绿色无公害茶叶的种植。绿色无公害茶叶的种植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茶叶种植技术,同时还能够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促进我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对绿色无公害茶叶的种植和管理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蒲钰希 《南方农业》2022,(2):166-168
茶农业文化遗产作为经济作物类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能够完整地体现经济作物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为传承与活化农业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地区茶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古茶园和古丈茶产业为例,分析了湘西茶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及文化要素内涵,从民族、文化、种质、景观4个层次对湘西茶农业遗产的价值体系进行解...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在园林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园林的设计追求自然美,融合了各种的艺术思想与文化理念,同时体现了我国建筑的文化特色,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园林设计师在建设园林时抓住艺术思想与文化理念,然后采用很恰当的施工措施进行设计,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追求精细化。在我国园林建设中需要采用恰当的施工措施进行设计,一方面,传承中国文化理念和思想;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在施工过程中追求一种精细化操作,让我国传统园林设计长久地保留下去,为后人所学习。基于此,探究园林设计的艺术思想和文化理念,概括出园林设计精细化操作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近年来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发展的开放性不断提升,茶叶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在海外也拓展了更为广阔的销售空间。但从目前茶叶种植的现状来看,病虫害仍然是影响茶叶产量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此,通过对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的探究,明确当前茶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具体探究综合防治技术,以便提升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积极的元素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对于提高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与景观效果有着突出的作用。现阶段,以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的风景园林在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构成了城市绿化工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园林景观设计在结合环境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的前提下,积极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于加强城市绿化工程体系的建设,对于当下园林投资者以及政府行使职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完善施工过程中对于设计目标的执行,能够体现园林工作者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视。基于此,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现状,并提出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方法,以色彩、符号、植物寓意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为核心论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冻顶乌龙茶原产于台湾省鹿谷乡凤凰村冻顶巷,其口感清爽怡人、茶香淡雅、喉韵回甘且持久不散,被誉为"茶中圣品",拥有着近200年的历史。清朝咸丰年间,南投鹿谷乡村民林凤池赴福建赶考读书,还乡时带走了武夷山乌龙茶苗种植于老家冻顶山,而后逐渐发展为冻顶茶园,成为台湾地区的一代茗茶。因此,在我国大陆的福建、广东一带,也拥有大面积的冻顶茶园及深厚的冻顶茶文化。就我国广东省肇庆市的新岗林场为例,多方面探讨了种植于这里的冻顶乌龙茶的种植及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校园景观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凝练了校园自然环境的艺术和文化内涵。民族文化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思想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基于此,以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改造提升为例,着力研究校园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提炼和应用,结合校园文化特色凝结创造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人文景观空间,以期通过大学文化传播实现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