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进行了微波用于蚕茧干燥的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微波强度对蚕茧干燥的影响、采用分段微波干燥的影响、蚕茧堆放厚度(层数)不同时的干燥速率曲线等,还进行了蚕茧缫丝结果比较和蚕茧微波干燥的工业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低输出功率可避免蛹体破裂,采用一段干燥,时间为30分钟左右,二段干燥需15—20分钟,仅为热风干燥时间的1/10—1/15。蚕茧叠层厚度对干燥速率没有影响,而且微波干燥可提高解舒率和清洁。所以,微波干茧是有开发前景的。  相似文献   

2.
新鲜桑椹干燥加工后不仅可以延长桑椹产品的货架期,且便于运输和贮藏。利用真空微波干燥技术对新鲜桑椹进行干制加工,研究桑椹利用真空微波干燥的特性,建立干燥动力学模型,并探讨不同工艺参数(微波功率、物料装载厚度)对干燥样品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理化性状及功能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据此确定真空微波干燥技术用于桑椹加工的最优功率为3.0 k W,最优物料装载厚度为30 mm。在此工艺条件下,干燥样品的色泽保持能力优(色差ΔE为2.265),复水性好(复水比为2.387),咀嚼性、弹性佳(咀嚼性为372.5 m J、弹性为0.696 cm),功能活性成分保留效果好(总花色苷质量比3.22 mg/g、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质量比4.78 mg/g、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质量比4.21 mg/g、1-脱氧野尻霉素质量比0.53 mg/g,抗氧化能力0.37μmol/g)。利用真空微波干燥技术进行桑椹采后干制加工,与热风干燥加工比较具有干燥速度快、效率高,干制产品品质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微波干燥机烘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茧干燥是蚕茧生产的重要环节,烘茧所用的机械和方法与茧丝质量、烘茧工效有密切关系.历来蚕茧干燥都是用烘茧灶采用气热干燥法进行,一般分为头烘和二烘,共需5.5~6h,烘茧时间长,操作烦琐,工效低,且对茧丝有不良影响. 微波干燥是一种先进的加热干燥技术,具有热效率高、处理时间短、干燥均匀一致、对加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934),就微波处理前饲料的水分含量、微波功率、处理时间和料层厚度对饲料灭菌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肠杆菌、霉菌和酵母对微波比较敏感,经过3min的微波处理,都未检出。2)饲料水分含量、微波加热时间、微波功率和料层厚度对饲料中菌落总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影响程度为:微波加热时间>料层厚度>微波功率>饲料水分含量。3)最优工艺组合为饲料含水34%、微波加热9min、功率为700W、料层厚度为12mm,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微波时间。  相似文献   

5.
不同杀菌方法对牛奶中VC损失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热力杀菌和微波杀菌对牛乳申VC的影响。对牛乳热力杀菌和微波杀菌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牛乳微生物杀灭的条件下,微波杀菌对VC的影响小于热力杀菌。且两者差异显著。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微波杀菌的因素——牛乳层厚度和微波功率。通过鼠因素实验得出了牛乳层厚度和微波功率对VC损失量的影响曲线,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利用优化技术得出了微波杀菌的最佳参数组合为牛乳层厚度66.3mm,微波功率469W。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测定了蚕蛹、茧层的红外吸收图谱,选择了相应波长范围的红外涂料和红外灯泡,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堆放厚度条件下测定了蚕茧的干燥曲线,并与不采用红外线的干燥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红外线未能够提高蚕茧的干燥速率。实验还测定了0.25—25μm范围内单片茧层的红外线透过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测范围蚕蛹的水分含量很高(约80%),蚕茧干燥的主要目的是除掉蚕蛹中的水分。但茧层包含着蚕蛹,红外线无法穿透茧层对蛹体进行快速干燥。而且,茧层的红外吸收率很低,也不能通过茧层快速吸收红外线热能,然后传给蚕蛹来提高干燥速率。这便是红外线不能提高蚕茧干燥速率的原因。本研究结果得到这一创见性的结论对国内外蚕业界探讨蚕茧干燥的理论与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微波灭菌对牛乳中Vc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微波灭菌对牛乳中Vc的影响,研究了微波灭菌过的牛乳中Vc含量。通过双因素试验得出了牛乳层厚度和微波功率对Vc损失量的影响曲线,建立了相应的回9-2方程。利用优化技术得出了微波灭菌的最佳参数组合为:牛乳层厚度66.3mm,微波功率469W。  相似文献   

8.
微波辅助提取苜蓿黄酮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充分利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中的黄酮类物质,应用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分别对影响其黄酮提取量的乙醇浓度、微波功率、固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因素的互作效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固液比和乙醇浓度是影响提取量的主要因素,微波功率和其它因素影响较小;微波提取苜蓿黄酮的最佳工艺为:40%乙醇浓度,1:30固液比,微波500 W功率下作用60s;在此工艺条件下,黄酮提取量的理论值为4.92mg/g,接近于实际测定值4.88mg/g。  相似文献   

9.
研究微波辅助提取葵花壳中绿原酸工艺条件,以葵花壳为原料,绿原酸的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正交优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温度60℃,微波功率300 W,pH为6,乙醇质量分数60%,料液比1∶20(g/mL),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葵花壳中绿原酸提取率为5.86 mg/g。各单因素对葵花壳中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微波温度、料液比、乙醇质量分数、微波功率和pH。然后通过对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性试验,结果证明:葵花壳中绿原酸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王黎明 《蚕业科学》1990,16(2):99-103
本文介绍了46-1-4循环热风烘茧机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及主要部件的设计与参数选择,并着重对测试项目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说明.试验结果表明,该机采用电子计算机检测、控制干燥过程的工艺参数、蚕茧在各个干燥阶段的干燥条件能按预置的工艺要求自动进行调整.具有工艺合理、自动化程度高、机械性能可靠、蚕茧干燥质量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绿茧系家蚕品种的茧色性状遗传规律,以家蚕绿茧品种G1和白茧品种C108为亲本,配制正反交F1及其自交F2和回交代等多种群体材料,茧色分离调查结果显示:F1为浅绿色茧;自交F2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绿色茧=1∶2∶1的分离比;回交后代(C108×G1)×G1、G1×(G1×C108)均呈现绿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而C108×(G1×C108)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此结果说明家蚕品种G1的绿茧性状对白茧性状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家蚕绿茧系的显色物质为黄酮类化合物,分析不同茧色蚕体组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是研究色素代谢与绿色茧呈色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测定亲本绿茧品种G1、白茧品种C108和(G1×C108)F1的幼虫中肠、血液、丝腺组织在整个5龄期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及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显示:3种茧色个体的中肠组织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无明显差异,推测其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能力相当;中肠组织与血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茧色没有明显关系;丝腺组织和茧层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G1最高,(G1×C108)F1居中,C108最低。此结果说明绿茧色的深浅与丝腺和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优良蚕品种在不同的上蔟环境中吐丝面结成的蚕茧性状的调查,发现在合理的环境中上蔟时,茧形大,上茧率高,缩皱细,茧丝的强力大,伸度适当,净度成绩好。而在其他环境中上蔟,都不同程度地对茧丝品质有影响,特别是多湿环境上蔟时对茧质性关的影响最大。因此上蔟环境的合理控制是生产优质原料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红外线用于蚕茧干燥的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郑成  余炳球 《蚕业科学》1995,21(2):114-117
测定了茧丝、蚕蛹的红外线吸收曲线以及茧层的红外线透过图谱,结合低温全波红外涂料对鲜茧进行干燥试验。对蚕茧的干燥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红外线用于蚕茧干燥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优良蚕品种在不同上蔟环境中结成的蚕茧缩皱,发现市温多湿环境中上蔟的蚕茧缩皱粗、乱、深,茧层丝溶推率较低,解舒率。适温环境中上蔟的蚕茧缩皱细、齐、浅,丝脱溶推率市,解舒优。缩皱粗细与解舒率、解舒丝长吁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家蚕天然彩色茧分为黄红茧系和绿茧系。黄红茧是通过来自桑叶的类胡萝卜素在茧丝的丝胶中分布形成的,包括:黄茧(内层黄茧和外层黄茧)、淡黄茧、肉色茧、锈色茧、红色茧等;绿茧是桑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在家蚕中肠和血液进一步代谢后在丝素和丝胶中积累引起的,分为互补绿茧和独立遗传绿茧。家蚕天然彩色茧相对于普通白茧有一些独特的优良性状,如色彩艳丽柔和、更加柔韧、更强的抗辐射性能等,是理想的健康环保纺织材料。对家蚕天然彩色茧分子水平的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也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家蚕天然彩色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就家蚕天然彩色茧(黄红茧系和绿茧系)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6.
菁松×皓月是生产上推广量最大的春用多丝量家蚕品种,根据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机制,将该品种改育成具有蚕茧荧光显色判性性状的品种。对蚕茧有多种荧光显色的菁松通过系统分离方法,对蚕茧单一荧光显色的皓月通过杂交导入荧光伴性基因Fx及定向培育的方法,将2个品种均改育成雄蚕茧为黄荧光色、雌蚕茧为紫荧光色的品种,其荧光判性准确率达到100%。2个改育的品种暂命名为苏杰、豪胜。实验室饲养鉴定成绩表明改育品种杂交组合苏杰×豪胜的幼虫比菁松×皓月发育快,体质更强健,但全茧量略低;缫丝鉴定苏杰×豪胜的茧丝纤度2.686 dtex,洁净95.5分,茧丝长1 300 m以上,解舒率75%以上,并且生丝匀度好。改育品种杂交组合苏杰×豪胜的主要经济性状成绩与菁松×皓月相仿,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可以达到雌雄蚕茧分别缫丝和提高蚕种制造鉴蛹工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用3650A紫外线进行荧光选茧,定向交配,运用原种自系分离及杂交育种等方法育成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荧光、春玉,其蚕茧在紫外线下,雌茧和雄茧分别呈现白色和黄色荧光,准确率达100%和95%;对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荧光×春玉,进行了5省联合鉴定,主要经济性状优良,达到实用化蚕品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蚕茧在枇杷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固体(蚕茧)吸附式保鲜剂,分室温(25℃±5℃)、冷藏(3℃±1℃)及薄膜包装贮藏(3℃±1℃)3种贮藏条件,研究蚕茧对枇杷果实的保鲜作用以及枇杷在保鲜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以蚕茧作为固体吸附式保鲜剂的样品贮藏期比空白对照长7 d左右;低温可明显延长枇杷的贮藏期,并能有效延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等品质的损失,果实可贮藏40 d以上。  相似文献   

19.
蚕茧个体称量中雌雄自动判别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了在育种和良种繁育的蚕茧个体称量中,采用Bayes线性判别函数,以全茧量、茧层量的称量数据,对雌雄蚕茧进行自动判别的方法。对良种繁育中的蚕茧1579颗、育种中的蚕茧3025颗的个体称量数据进行判别,其准确率均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季别,不同品种的原料茧与生丝茸毛成绩的关系、茸毛形态作了研究。指出,生丝茸毛成绩与上蔟温湿度管理、季节、茧形大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