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三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努力的新方向。一年来,源区各级政府及水利水保部门积极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勇于探索,积极打造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升级版,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黄河流域不仅是黄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主要产流区之一,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大气候条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植被条件是维持本区域水土保持重要生态功能的最主要因子,通过分析青海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植被的分布特征及其演替规律,提出了恢复植被的技术途径:在流域内地广人稀地区实施"自然型"植被建设,在流域内丘四区实施"集流型"植被建设,在流域内城镇(市)周边实施"灌溉型"植被建设。  相似文献   

3.
黄河重点支流源头区是黄河流域的水源地,其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状况对维护黄河流域及国家的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种开发建设和人为活动加剧,导致黄河重点支流源头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基于对黄河8条重点支流(渭河、汾河、泾河、北洛河、无定河、湟水、洮河、窟野河)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情况的调查,从区域基本情况、水土流失情况、预防保护情况等方面介绍了黄河重点支流源头区的水土保持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黄河重点支流源头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青海省水利部门按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要求,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水土保持步伐,努力减少现有的水土流失面积,确保黄河源头安澜稳固。截至2018年底,青海省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 644.46 km2,但仍有6.02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作为黄河源头区,青海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全省最为突出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5.
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四川牢固树立黄河源区生态保护意识,高度重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水土保持业务工作开展的首要政治任务,全省水利系统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分析四川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状况,厘清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思路,进一步将国家两区划分中的金沙江岷江上游及三江并流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细分为若尔盖丘状高原和石渠高原两个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分区采取水土保持生态举措,打造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以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提质增效、改善生态,通过控制水土流失,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河床不抬高,保障黄河安澜。  相似文献   

6.
“十五”期间,黄委会、水利部先后在黄河流域7省(区)37个县(旗、区)开展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内植被状况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弱。在试点工程的带动下,以封禁为主的生态修复在黄土高原地区迅速发展,目前黄河上中游7省(区)已有54个地(市)的294个县(旗、区)开展了以封禁为主的生态修复,实施封禁保护面积近30万km2。介绍了具体的工作成效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为推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青海省湟中县大南川流域、上新庄流域开展了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青海省水保局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湟中县水保部门对生态修复试点工作边实施、边探讨、边总结,以"制定封禁管护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保护植被"为中心,辅以建围栏、设封禁标志牌、补植补种等人工措施,加快植被自我修复;与农、林、牧等部门密切合作,在生态修复试点区配套实施退耕还林(草)、推广太阳灶和沼气池、建设良种奶牛繁育基地等能源、农牧业发展项目,解决了试点区群众取火、养畜、增收等问题。总结了湟中县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从新时期黄河治理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需求出发,回顾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进展,包括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淤地坝拦沙减蚀作用研究、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技术研究、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分析、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水土保持科研平台建设等。同时,对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黄河多沙粗沙区分布式土壤流失模型、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与水沙变化、黄河流域砒砂岩区辨识与抗蚀促生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进展及成效进行了梳理,以期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河沿岸多沙粗沙区是山西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也是黄河多沙粗沙重要来源地.无论是从减少入黄泥沙、减轻黄河下游防洪压力出发,还是从改善当地生存条件、生态环境考虑,黄河多沙粗沙区都无疑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以山西省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护生态修复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和黄河治理的根本措施,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经过长期治理与保护,黄河上中游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从"黄"到"绿"的嬗变,但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使命新要求相比,依然任重道远。新时代黄河上中游流域水土保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确保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坚持不懈开展还林还草,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美丽黄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出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论述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布局和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区水沙来源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地区是青海省工、农、牧、渔业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列入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之一,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黄河下游断流的日益严重,作为黄河水量主要供给地的青海境内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利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主要水文测站的资料,对境内水沙来源及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面积只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3.4%,而径流量占47.5%,输沙量只占3.86%,是黄河的主  相似文献   

12.
江河源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遥感估算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获取高寒地区在资料短缺条件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的变化特征,该文以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相结合,利用基于光能利用率的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和FAO Penman-Monteith方法对江河源区2000-2010年植被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估算和动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所选模型较好的反应了区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近11 a来,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多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以C质量计,下同)分别为0.54 g/(mm·m2)和0.56 g/(mm·m2),江河源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呈减少趋势,其中黄河源区植被水分效率减少速度大于长江源区。2)江河源区典型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水分利用效率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黄河源区减少趋势较长江源区更明显。长江源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水分利用效率呈现明显单峰现象,黄河源区呈现为阶梯增加和减少现象,表明长江源区在单位面积上植物消耗单位水分的固碳能力要好于黄河源区。3)主成分分析表明:江河源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变化与NDVI、温度、降水、太阳辐射以及蒸发密切相关;长江源区以NDVI、降雨为主导,黄河源区以NDVI、降雨和温度为主导。该研究可为江河源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地区林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评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变化情况,客观评估生态工程的效果。[方法]采用降水贮存量法估算三江源地区林草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结果]1997—2012年三江源地区林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在波动中有所提升,平均水源涵养量为1.54×1010m~3/a,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430.67m~3/hm~2。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后(2005—2012年)林草生态系统年平均水源涵养量比前期(1997—2004年)增加了15.60%。从空间格局而言,三江源地区林草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能力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澜沧江流域最高,其次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最低。真实气候条件和平均气候状况下,生态工程实施后的区域林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均比前期高。前期主要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后期则叠加了生态工程的驱动作用。两种情况下,生态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地区林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的线性变化趋势分别为1.94×10~9和4.64×10~8 m~3/10a。[结论]生态工程对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服务提升的贡献率约为23.98%。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202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分析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特点等,提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结果] 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3.97%,水土流失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多沙区、腾格里—阴山北麓沙漠草原风沙区、湟水洮河黄土丘陵区和黄河源高地草原区等区域,沙地、旱地(6°以上)、天然牧草地和其他草地为水土流失重点发生地类,水土流失呈现面广量大、分布集中、侵蚀类型多样、高侵蚀强度面积较大等特点。[结论] 水土流失依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水土流失防治应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科学布局,精细配置各类措施,推进规划区水土流失治理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湟水青海省境内面积 15 3 4 2km2 ,是黄河中上游地区主要产沙区之一 ,年输入黄河泥沙 2 0 40万t。流域径流主要产生于 6~ 9月 ,占年径流总量的 5 3 % ;下游地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41 2 % ,年径流量占流域年径流总量的 42 4%。上游地区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 5 8 8% ,年输沙量仅占全流域年输沙量的 2 1 6% ;下游地区年输沙量 160 0万t,占流域年输沙总量的 78 4%。流域内灾害性天气频繁 ,水热配置不利于植物生长 ,大面积植被退化 ,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等 ,是导致下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青海黄河沿岸农田土壤盐渍化成因及改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黄河上游沿岸农田的 土壤盐渍化,已成为该区农业发展的严重限制因素.研究主要选择了盐渍化严重的黄河上游 龙羊峡库区的农田.该区农田土壤为氯化物-硫酸盐盐土;土壤剖面盐分分布为两种类型,即 盐分表面聚集型和通体含盐型.土壤盐渍化成因主要有气候、灌溉水矿化度、土壤母质、灌溉制度和地形.当地土壤盐渍化的解决途径主要是生物措施,相应地配合水利与造林等工程 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都较严重并呈复合型出现。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 33 4万km2 ,年土壤侵蚀量为 114 95万t ,年土壤侵蚀模数为 10 0 0~ 80 0 0t/km2 。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途径是 ,把水土保持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 ,坚持走综合治理的成功之路 ,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青海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623.9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7.3%,人为侵蚀在整个流域范围内均有发生,近年来呈加剧趋势,基于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现状,分析了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豫西黄河流域土壤侵蚀环境特征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泥沙的产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下游泥沙、洪水问题更加严峻。通过对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地质环境及形态类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研究区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质环境特征,主要考虑地形地貌类型和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将研究区土壤侵蚀环境类型划分为基岩山地丘陵侵蚀、黄土塬梁峁丘陵侵蚀、河谷侵蚀3种类型,这对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以及区内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河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保护目标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和环境状况,对黄河流域进行了生态分区,并阐述了各生态区的特征。在黄河河道湿地研究和黄河水体内顶级物种(鱼类)的调查分析基础上,确定了黄河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目标:从流域角度而言,黄河上游的主要生态保护目标是植被和水源涵养林;中游应以水土保持为主,主要是恢复和保护植被;下游以保护湿地类型和维持湿地面积为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重要鸟类资源。黄河水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保护物种应是珍贵经济鱼类北方铜鱼、河口洄游鱼类刀鱼、鲤鱼等,主要保护的生态区包括库区湿地、河口湿地、河道湿地以及景观娱乐水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