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提到养蜂,很多养蜂技术书籍都冠以科学养蜂、高效养蜂的书名。因此,笔者想就这个题目,与广大养蜂工作者探讨一下,科学养蜂、高效养蜂的完整含义是什么?怎么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养蜂、高效养蜂。1 科学养蜂、高效养蜂不能只有一种方法、一个模式大多数人讲科学养蜂、高效养蜂,可能大都指的是具体的养蜂技术。从中蜂来讲,又大多特指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当然,活框养蜂相较传统养蜂而言,工具、技术,确实要复杂得多,管理要求更为精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通过积极推广,中意蜂微养蜂技术受到很多养蜂者和消费者欢迎.微养蜂方式融入蜜蜂文化,增加了科普宣传效果,使消费者、老年人、学生和业余爱好者对蜜蜂有了近距离接触,对蜜蜂产生亲切感,直到爱上蜜蜂.微养蜂技术推广对未来养蜂老龄化、学生科普、扩大养蜂队伍、养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传统养蜂法所谓的传统养蜂法,就是我国养蜂界长期应用的养蜂法。由于地区不同,蜂种不同,自然形成了区域性的管理方法。为什么传统养蜂法能适用于各地呢?从各种书刊和养蜂生产实践中可以得出,传统养蜂法抗逆  相似文献   

4.
宋心仿 《蜜蜂杂志》2012,32(5):25-26
我国养蜂机械化程度低,养蜂人长年奔波在外,基本靠手工操作,生活枯燥、工作艰辛、效益低下。为改变这种状况,养蜂专家与五征集团合作,广泛征求了养蜂人的意见建议,经过3年多努力,研究成功养蜂专用车(养蜂移动平台)。养蜂专用车的研制,集成了广大养蜂人的智慧和需求,集中了当前我国养蜂的各种先进设备、机械,尤其适合我国追花夺蜜的养蜂实践,具有技术含量高、实用性能强、经济实惠等特点。使用养蜂专用车从事养蜂生产,不仅改善了养蜂人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还大大提高了养蜂的经济效益,是实现养蜂机械化规模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宋章辉 《蜜蜂杂志》2008,28(5):16-16
现代养蜂分为业余养蜂和专业养蜂.业余养蜂因为养蜂不是主业,所以蜂场管理大多比较粗放.根本没有规范,"提早"、"延迟"、"多"、"少"、"重"、"轻"等等是家常便饭.  相似文献   

6.
黄文诚 《中国蜂业》2012,(7X):31-31
<正>《中国蜂业》创刊之初叫《中国养蜂杂志》,自1934年1月创刊以来,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下放等历史变迁,几度被迫停刊,但是在全国养蜂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和爱护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的正确领导和编辑人员的努力下,到2012年7月已经出版300期。它见证了我国养蜂事业曲折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养蜂生产和科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养蜂生产稳步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养蜂大国。《中国蜂业》致力于宣传政府关于养蜂的方针政策和规划措施,报道养蜂科研成果和先进养蜂技术,  相似文献   

7.
李宜森 《蜜蜂杂志》2020,40(2):20-21
养蜂车,是机械现代化养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养蜂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利器。然而,现阶段被充分利用的程度不高——没用上养蜂车的在说三道四;少部分已用上养蜂车的,因为经验不足,没有真正发挥养蜂车的作用。下面谈谈笔者在养蜂车应用中的体会与大家探讨与分享。养蜂车是养蜂生产中的工具,不是某些人想象中的"摇钱树"。首先我们对养蜂车养蜂要有全面的认识,充分了解并掌握在地面上养蜂与在养蜂车上养蜂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晋华贵 《蜜蜂杂志》2011,31(9):31-32
“方氏养蜂法”,即中蜂活框组合箱养蜂法的简称,为安徽省肥西县民间养蜂家方耀斗先生所创,是一种有别于近百年来所倡导和推广的活框继箱饲养模式的新型养蜂法。我认为既是一种有着巨大的推广潜力、具有很高商业养蜂运用价值的新型养蜂法,又是一种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我县虽然气候温和,蜜源丰富,养蜂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饲养方式落后,蜂农缺乏养蜂技术,影响了养蜂生产的发展。自县养蜂协会成立以来,依靠群众智力优势,提高科学养蜂技术,推动了全县养蜂生产的不断发展。一、建立科普网络在县科协的重视和支持下,1987年初正式成立了新洲县养蜂协会,由科技干部和养蜂能手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协会采取内联本县养蜂能手,外聘科技人员的方式,聚集了一批“土洋专家”,形成了协会的群体智力优势,上通下联的科普网络。一是以各乡镇的养蜂能手和养蜂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介绍和推广重庆养蜂扶贫模式,分析了重庆市的人口、地理、气候及蜂产业情况,通过对重庆特殊的生态环境及养蜂条件的研究,阐明了重庆地区不同养蜂扶贫模式实施的前提条件和优缺点,分析养蜂扶贫方式的作用效果,结论是在重庆特殊的蜜源、生态条件下养蜂扶贫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甜蜜的事业     
<正>一提起养蜂,多数人会意识到这是甜蜜的事业。甜,不单单是蜂蜜甜,重要的是养蜂事业甜。我爱养蜂,更热爱养蜂事业。养蜂是我的职业爱好,养蜂是我一生的追求,养蜂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事养蜂和养蜂研究已近60年,近几十年来又从事养蜂教学。历任河南省养蜂协会理事、常务理事、洛阳市养蜂协会理事长。退休后又参加洛阳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任常务理事。民革党员,曾任两届县政协委员。职称副教授。我1957年参加教育工作,当年21岁,1958年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波科技合作协定,中国蜜蜂育种考察组,由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所长范正友,组员黄文诚、刘先蜀、王卫东一行四人,应邀于1987年9月10日至25日对波兰人民共和国的养蜂生产和科研情况进行了考察访问。在波兰园艺花卉研究所养蜂系的接待安排下,考察组访问了华沙、卢布林、凯尔采、克拉科夫、奥波莱、新松齐、波兹南等省市,参观访问了养蜂研究系、蜜蜂育种场、育王场、养蜂协会、园艺养蜂供销合作社、展览馆、农业大学和养蜂学校。此外,还参观了波兰著名养蜂家齐从博士(Dr.Dzierzon)的故居,齐从纪念馆以及波兰养蜂协会在新松齐省喀米亚纳建立的“养蜂之家”。考察见闻将陆续在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13.
<正>因为喜欢蜜蜂,我退休后选择了养蜂。开始养蜂时对蜜蜂王国一无所知。为了养好蜂,我就从书店买回《养蜂手册》、《科学养蜂问答》等8本养蜂书籍。2000-2003年每年订阅《蜜蜂杂志》、《中国养蜂》、《养蜂科技》等3种刊物。2003年后每年订阅《蜜蜂杂志》、《中国蜂业》至今。十几年来从书店买来和邮购的《神奇蜂胶疗法》、《蜂产品与健康》、《蜂产品与蜂疗专号》(第3集、第4集、第5集)等书籍和杂志。养蜂前几年,对养蜂书籍的喜爱简直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提  相似文献   

14.
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养蜂法》,是中国养蜂学会理事、养蜂专家诸葛群同志编著的。从1952年起,三十三年来共出版了六个版本,印刷已达20次,发行总数140余万册。此外,延边人民出版社两次译成朝鲜文出版。在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养蜂书籍很少,养蜂技术非常落后,有些农业学校培育养蜂人材,也缺乏教材。《养蜂法》一、二、三版出版,对于传播和普及养蜂技术、促进我国养蜂生产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深  相似文献   

15.
杨冠煌 《中国蜂业》2010,61(6):51-52
一、中国养蜂学会与中华蜜蜂1979年6月27日,在北京通县召开中国养蜂学会成立大会和学术讨论会。会上选举产生以马德风为理事长的中国养蜂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并确定中国养蜂学会是中国农学会的一个分科学会,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蜂业工作者之家。中国养蜂学会的成立是建国以来养蜂行业一大盛事。从此,养蜂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一个交流,协调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京郊养蜂蓬勃发展北京市蚕蜂管理站根据本市的蜜源优势和农民有养蜂习惯的特点,把养蜂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措施,积极发展养蜂,全市养蜂蓬勃发展。在全国养蜂下滑、数量减少的情况,我市养蜂稳定发展,由1993年的47万群发展到现在的6万群,1994~19...  相似文献   

17.
养蜂百花园永远是春天──编者的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养蜂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家庭养蜂、庭院养蜂、养蜂专业户受到社会的支持和鼓励,群众养蜂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养蜂生产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养蜂科学...  相似文献   

18.
古老文明的中国,幅员辽阔,蜜粉植物源相当丰富,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养蜂有上千年的历史.目前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养蜂大国,但与西方养蜂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并不是养蜂强国.在规模饲养、机械化程度,蜂产品质量与深加工、人均饲养量、人均产值等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发展规模化养蜂,我们必须走科学发展道路,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饲养管理技术体系,才能成为世界养蜂强国.本人通过多年的养蜂实践和不断研究总结,在此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9.
金汤东 《中国蜂业》2007,58(11):21-22
单季养蜂,顾名思义,是一种一年中只有一个季度进行养蜂生产活动的养蜂模式。它与专业养蜂和业余养蜂都有区别。一般来说,专业养蜂者把养蜂当作主业,长年养蜂,并以养蜂收入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业余养蜂,不言而喻,是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养蜂,可以是出于爱好,也可以是为了补充家庭收  相似文献   

20.
1978年11月10日到16日,广东省养蜂领导小组召开养蜂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广东省养蜂领导小组组长,省社队企业管理局候采岭副局长和副组长、省土产公司吴杰主任主持。參加会议的有省、地、县、公社农业和商业系统负责养蜂的专业干部,以及科研、教学单位的养蜂工作者,共计30多人。广东省这次养蜂学术讨论会,是为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